在返迴淮城的路上,白圭看到蒙荻一直都是沉默不語,於是他想了一下之後便開口說道。
“孔夫子一向重視禮法,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也不足為奇,主公也不必因此而放在心上。”
而蒙荻則是緩緩的搖了搖頭,臉上依舊帶著沉思之色,慢慢的說道。
“孔夫子想要找出來一個長久之法,他所提倡的周禮跟之前已經有所不同,我也想要一個長治久安的辦法,可是到了現在也沒有找到,這天底下自有其法。”
“原本我心中所想的是召集天下的有才之士,聚集在一起,能夠商量出來一個合適的辦法,不過現在看來恐怕是一種奢望了,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是好事。”
“不過往往有自己見解的人,也太過於固執,堅持自己認為的事情就是好的,甚至有些時候難以溝通,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其實這個時候蒙荻是想到了,後來所謂的焚書坑儒,這裏麵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漢朝之時,他所聽到的有幾種說法,一種就是秦始皇不滿儒生大肆坑殺。
另外一種就是李斯進讒言,所以導致了焚書坑儒之士,不過這並不是主流的說法,因為汗出之時,淮南王劉安所編寫的淮南子一書之中曾經指出。
當時的秦始皇召集了大量的方士,想要長生不老,結果到了最後發現自己被這些人騙了,一怒之下將這些煉丹之書,還有方士全部抓起來,該燒的燒,該殺的殺。
之所以想到這一點就是因為,蒙荻忽然意識到,在漢朝之時,儒家已經掌握到了一定的話語權,所以很多事情都照著自己有利的一方去詮釋。
時間傳得久了,很多事情就慢慢變味了,從另外一點也說明這些儒生十分的固執,隻要是他們認為對的事情,不管使用什麽樣的手段,最終都要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可並不是一件好事,蒙荻此時的心中有些糾結,他甚至有些懷疑,自己聚集這些人在學宮之中,討論國家大事是不是一種正確的方法?想到這裏,他便開口說道。
“白先生,現在淮城學宮的讀書人越來越多,他們其中的一些人,將來很有可能會成為漢國的官員,如果在這個時候,不能讓他們理解我們漢國的一些政策。”
“將來以後我們苦心經營下來的局麵,很有可能會走向另外一種局麵,所以我的心中有些猶豫,有些時候博采眾長,是不是有些矯枉過正了。”
白圭聽到這話以後皺起了眉頭,他很快就領會了蒙荻的意思,考慮了片刻之後也說道。
“天地之間自有其道,每個人的想法都各有不同,主公一直以來都是看重百姓,無論是何種學說,何種想法,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想要通過自己的主張,來實現心中所想。”
“隻要我們堅持既定的策略不改變,就算是這些人說些什麽話,一時之間能夠迷惑到一些人,不過時間久了,而且這些官員在基層曆練過一段時間,眼光和看法也會有所改變。”
“畢竟有些事情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所以我覺得主公所製定出來的選官之法,是非常有用處的,隻有親眼見識了民間百姓所經曆的一切,他們才能從中汲取到更多的經驗。”
“要是光憑別人說幾句,就能夠位居高位,那麽將來朝堂之上,盡是一些誇誇其談之輩,到了那個時候,漢國才是真正的完了。”
“而且這些人的思想各有不同,這些讀書人跟隨他們學習的話,會思考其中的優劣,這也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方式,隻有能夠形成自家之言的才是漢國所需要的人才。”
“所以將來再選拔這些官員之時,一方麵注重能力,一方麵注重他們心中所想,兩相結合之下,就能夠最大程度的杜絕一些濫竽充數之輩。”
蒙荻聽完之後緩緩的點了點頭,然後長出了一口氣,轉移了話題問道。
“衛出公現在已經到達了淮城,白先生覺得我們這個時候應該怎麽應對才是?”
看到蒙荻表情一定有所緩和,白圭也就放心下來,一直以來他都覺得蒙荻的才華有些過於逆天,做什麽事情好像都是心有成竹一樣。
不過現在看來,蒙荻也會在一些事情上想不開,這讓他的心中多少有一些擔憂,畢竟將來漢國的疆域會越來越大,如果到時候一個決策失誤,很有可能會造成不可挽迴的後果。
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國家小了,做起事情來能夠得到貫徹執行,而且如今蒙荻個人的威望放在那裏,相對的反對勢力也會變得比較小。
但是將來隨著官員的數目越來越多,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慢慢的都會因為利益形成彼此的小團體,到了那個時候就需要相應的進行妥協,蒙荻很明顯對於這些事情有些不擅長。
想到這裏,白圭長出了一口氣,他心裏麵也很清楚,人無完人,蒙荻有一點的好處非常的明顯,那就是能夠聽得意見,不過他也開始考慮一些應對之策。
現在聽到蒙荻提到了衛國之事,白圭想了一下之後這才說道。
“根據得到的消息,那蒯饋成了衛侯之後,先是大肆誅殺那些不願意擁立他的大臣,接下來做事情就有些任性妄為,而且孔悝如今也逃離了帝丘。”
“在這種情況之下,蒯饋恐怕在衛侯的位置上做不長久,所以沒必要在這個時候出兵,讓蒯饋繼續鬧上一段時間,到時候衛國人也會因此而記恨晉國。”
“更重要的就是衛出公的年紀尚幼,經曆過了這一次的變故之後,性格似乎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連跟自己隨行的一些大臣,都顯露出來了一些不耐煩的態度。”
“所以這個衛出公也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我覺得這件事情我們要慎重處理,最好不出麵幹預此事,而且這件事情齊國是一定會幹涉的,我們從旁協助就好。”
(本章完)
“孔夫子一向重視禮法,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也不足為奇,主公也不必因此而放在心上。”
而蒙荻則是緩緩的搖了搖頭,臉上依舊帶著沉思之色,慢慢的說道。
“孔夫子想要找出來一個長久之法,他所提倡的周禮跟之前已經有所不同,我也想要一個長治久安的辦法,可是到了現在也沒有找到,這天底下自有其法。”
“原本我心中所想的是召集天下的有才之士,聚集在一起,能夠商量出來一個合適的辦法,不過現在看來恐怕是一種奢望了,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是好事。”
“不過往往有自己見解的人,也太過於固執,堅持自己認為的事情就是好的,甚至有些時候難以溝通,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其實這個時候蒙荻是想到了,後來所謂的焚書坑儒,這裏麵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漢朝之時,他所聽到的有幾種說法,一種就是秦始皇不滿儒生大肆坑殺。
另外一種就是李斯進讒言,所以導致了焚書坑儒之士,不過這並不是主流的說法,因為汗出之時,淮南王劉安所編寫的淮南子一書之中曾經指出。
當時的秦始皇召集了大量的方士,想要長生不老,結果到了最後發現自己被這些人騙了,一怒之下將這些煉丹之書,還有方士全部抓起來,該燒的燒,該殺的殺。
之所以想到這一點就是因為,蒙荻忽然意識到,在漢朝之時,儒家已經掌握到了一定的話語權,所以很多事情都照著自己有利的一方去詮釋。
時間傳得久了,很多事情就慢慢變味了,從另外一點也說明這些儒生十分的固執,隻要是他們認為對的事情,不管使用什麽樣的手段,最終都要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可並不是一件好事,蒙荻此時的心中有些糾結,他甚至有些懷疑,自己聚集這些人在學宮之中,討論國家大事是不是一種正確的方法?想到這裏,他便開口說道。
“白先生,現在淮城學宮的讀書人越來越多,他們其中的一些人,將來很有可能會成為漢國的官員,如果在這個時候,不能讓他們理解我們漢國的一些政策。”
“將來以後我們苦心經營下來的局麵,很有可能會走向另外一種局麵,所以我的心中有些猶豫,有些時候博采眾長,是不是有些矯枉過正了。”
白圭聽到這話以後皺起了眉頭,他很快就領會了蒙荻的意思,考慮了片刻之後也說道。
“天地之間自有其道,每個人的想法都各有不同,主公一直以來都是看重百姓,無論是何種學說,何種想法,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想要通過自己的主張,來實現心中所想。”
“隻要我們堅持既定的策略不改變,就算是這些人說些什麽話,一時之間能夠迷惑到一些人,不過時間久了,而且這些官員在基層曆練過一段時間,眼光和看法也會有所改變。”
“畢竟有些事情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所以我覺得主公所製定出來的選官之法,是非常有用處的,隻有親眼見識了民間百姓所經曆的一切,他們才能從中汲取到更多的經驗。”
“要是光憑別人說幾句,就能夠位居高位,那麽將來朝堂之上,盡是一些誇誇其談之輩,到了那個時候,漢國才是真正的完了。”
“而且這些人的思想各有不同,這些讀書人跟隨他們學習的話,會思考其中的優劣,這也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方式,隻有能夠形成自家之言的才是漢國所需要的人才。”
“所以將來再選拔這些官員之時,一方麵注重能力,一方麵注重他們心中所想,兩相結合之下,就能夠最大程度的杜絕一些濫竽充數之輩。”
蒙荻聽完之後緩緩的點了點頭,然後長出了一口氣,轉移了話題問道。
“衛出公現在已經到達了淮城,白先生覺得我們這個時候應該怎麽應對才是?”
看到蒙荻表情一定有所緩和,白圭也就放心下來,一直以來他都覺得蒙荻的才華有些過於逆天,做什麽事情好像都是心有成竹一樣。
不過現在看來,蒙荻也會在一些事情上想不開,這讓他的心中多少有一些擔憂,畢竟將來漢國的疆域會越來越大,如果到時候一個決策失誤,很有可能會造成不可挽迴的後果。
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國家小了,做起事情來能夠得到貫徹執行,而且如今蒙荻個人的威望放在那裏,相對的反對勢力也會變得比較小。
但是將來隨著官員的數目越來越多,不管他們願意不願意,慢慢的都會因為利益形成彼此的小團體,到了那個時候就需要相應的進行妥協,蒙荻很明顯對於這些事情有些不擅長。
想到這裏,白圭長出了一口氣,他心裏麵也很清楚,人無完人,蒙荻有一點的好處非常的明顯,那就是能夠聽得意見,不過他也開始考慮一些應對之策。
現在聽到蒙荻提到了衛國之事,白圭想了一下之後這才說道。
“根據得到的消息,那蒯饋成了衛侯之後,先是大肆誅殺那些不願意擁立他的大臣,接下來做事情就有些任性妄為,而且孔悝如今也逃離了帝丘。”
“在這種情況之下,蒯饋恐怕在衛侯的位置上做不長久,所以沒必要在這個時候出兵,讓蒯饋繼續鬧上一段時間,到時候衛國人也會因此而記恨晉國。”
“更重要的就是衛出公的年紀尚幼,經曆過了這一次的變故之後,性格似乎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連跟自己隨行的一些大臣,都顯露出來了一些不耐煩的態度。”
“所以這個衛出公也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我覺得這件事情我們要慎重處理,最好不出麵幹預此事,而且這件事情齊國是一定會幹涉的,我們從旁協助就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