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老萊子可是與老子李聃一樣都是道教的代表人物,才學在當時都是十分聞名的,隻是這老萊子不習慣被凡塵俗物所擾,一向都是隱居在山中,而且為人至孝。
在他七十二歲的時候,自己的父母雙親還在,為了讓自己的父母開心,經常穿上兒童之時才穿的彩衣,扮作小孩子的模樣,取悅自己的父母。
算一算年紀到了現在已經有一百多歲了,可是南方一帶的知名人物,顏闔是道家一脈的人,對於這位老前輩自然相當的敬重,畢竟這年頭能夠這麽大年紀,還到處活動的人並不多。
所以老萊子算是相當的紮眼,正好顏闔剛剛返迴淮城沒有多長時間,聽說這件事情以後,因為對方是道士,也就主動前來,雖然未見其人已聞其名。
畢竟在這個年頭能活到一百多歲的人可並不多,老萊子十分從容的跟著顏闔,到了蒙荻的府門前,這時候得知消息的蒙荻,十分恭敬的守護在門口之前,行禮說道。
“在下見過老前輩,今日有些俗務纏身,所以沒有能夠親自前往迎接,還望恕罪。”
可以說在這年頭這個歲數,老萊子可以被稱得上一聲老神仙,蒙荻自然也是相當的恭敬,主要他心裏麵也十分好奇,想要知道老萊子對於漢國是個什麽看法?
而老萊子仔細的打量了一下蒙荻,臉上帶著微笑,然後輕聲的開口說道。
“漢侯不必如此,老夫不過就是一個山雲野鶴,前來淮城不過就是心血來潮罷了。”
蒙荻可不會這麽認為,他在前引路,帶著老萊子進入大廳之後落座,然後就開口請教道。
“傳聞老前輩不耐俗務,在下也不敢有所叨擾,既然今日老前輩前來漢國,若是感覺有不足之處,還請老前輩能夠指出,加以改正。”
而老萊子聽到這話以後,就是淡然一笑,輕輕搖了搖頭說道。
“老夫就是一個隱居的山中的平民罷了,哪裏有那麽多的見識?對於這樣的國家大事,自然有才智卓絕之輩,幫助漢侯來處理,哪裏輪得到老夫來多說什麽?”
“隻是在來的路上遇到一件事情,兩鄉鄰近共用一水,隻是在農忙之時,因為水源而爭論不休,一鄉人說田近可以先用水,而對方卻是說田遠若得水晚,會誤了農時。”
“爭鬥之下,有外鄉人趁機用水,捷足而先得,說來說去也不過是為了口中這糧罷了,天地之間四季各有其法,萬民因此而勞碌不休,天下間的諸侯又何嚐不是如此?”
“有長法而能得大勢,隻要持之以恆,必會有所收獲,芸芸眾生,就如同那莊稼一般,如果盡心用力,則莊稼的長勢良好,反之,秋收之時所得甚少,甚至不足以果腹。”
“所以老夫認為,法無好壞之分,如果能夠各司其職,官員安心用命,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由此一來治理百姓的時候,就不會因為過於追逐政績而做了不善之事。”
說完之後,老萊子也就不再多說,蒙荻從中也是聽出來了一些味道,這是在委婉地批評他漢國如今通過爵位製度和官員選拔體係。
因為在這種方式之下,官員就存在為了謀取政績,而將自己的私利放在國事之前,很多時候做事情就會失去了公心,蒙荻雖然覺得說的有些道理,不過還是認為對於漢國不適用。
畢竟漢國立國之初,也是黃老之道,所以在他看來這些事情,有些過於被動了,時間長了就會成為漢朝之初那樣,進取之心不足而人人偏重於空談。
於是略微想了一下,蒙荻便開口提出來了自己的看法,緩緩的說道。
“若是不能夠給那些官員足夠的獎勵,他們必定會為有了私心而忘了國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漢國才會推出來了爵位製度和選官之法。”
“如今漢國爵位製度已經推行效果不錯,也讓漢國百姓能夠從中受益,而本王擔心的就是,因為眼光所限,會有一些考慮不周之處,從而讓好事變成了壞事。”
而老萊子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沉默了片刻之後,這才說道。
“如果農人在種植自己田地的時候,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然後就想盡辦法,這是因為他想要收獲的更多,自然也就要比別人付出的更多。”
“可是天下之人總是偏向於懶惰,在如此的情況之下,農人的子子孫孫之中,必有好逸惡勞之輩,如此情況之下,就算是有再好的辦法又能如何?”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過了非常之期,當要遵循天道而行,否則的話,必當遭受反噬,漢侯乃是眼光卓絕之人,想必會理解老夫的意思,今日該見的已經見了,老夫心願已了。”
說完之後老萊子戰起身來,施施然就朝外走去,蒙荻見狀趕緊站起來相送,對於這樣的人物隨心所欲慣了,他也沒有強留的意思,而是對著顏闔使了一個眼色。
顏闔會意一直送老萊子離開,要麽過了半個時辰這才返迴,臉上露出沉思之色,說道。
“老前輩的眼光確實有獨到之處,剛才老前輩說的那番話,可能主公有所誤解,老前輩以種田之事提醒主公,隻有在漢國之內做的足夠好,那麽自然會有所收獲。”
“所以他希望主公能夠像農人對待自己的莊稼一樣,愛護和珍惜自己的百姓,這才是合乎大道的事情,至於其他那些規矩,都應該以此為目的執行。”
“如果說過於注重兵事的話,反而會因為給別人起爭執,從而失去了最好的發展機會,老前輩提出來農人爭水之事,這是在委婉的規勸主公啊。”
而蒙荻這個時候心裏麵也在考慮這件事情,他覺得自己還是有些先入為主了,主要還是因為漢朝的那些黃老學派對他的影響有些太大,以至於對於老萊子的話多少有些誤解。
(本章完)
在他七十二歲的時候,自己的父母雙親還在,為了讓自己的父母開心,經常穿上兒童之時才穿的彩衣,扮作小孩子的模樣,取悅自己的父母。
算一算年紀到了現在已經有一百多歲了,可是南方一帶的知名人物,顏闔是道家一脈的人,對於這位老前輩自然相當的敬重,畢竟這年頭能夠這麽大年紀,還到處活動的人並不多。
所以老萊子算是相當的紮眼,正好顏闔剛剛返迴淮城沒有多長時間,聽說這件事情以後,因為對方是道士,也就主動前來,雖然未見其人已聞其名。
畢竟在這個年頭能活到一百多歲的人可並不多,老萊子十分從容的跟著顏闔,到了蒙荻的府門前,這時候得知消息的蒙荻,十分恭敬的守護在門口之前,行禮說道。
“在下見過老前輩,今日有些俗務纏身,所以沒有能夠親自前往迎接,還望恕罪。”
可以說在這年頭這個歲數,老萊子可以被稱得上一聲老神仙,蒙荻自然也是相當的恭敬,主要他心裏麵也十分好奇,想要知道老萊子對於漢國是個什麽看法?
而老萊子仔細的打量了一下蒙荻,臉上帶著微笑,然後輕聲的開口說道。
“漢侯不必如此,老夫不過就是一個山雲野鶴,前來淮城不過就是心血來潮罷了。”
蒙荻可不會這麽認為,他在前引路,帶著老萊子進入大廳之後落座,然後就開口請教道。
“傳聞老前輩不耐俗務,在下也不敢有所叨擾,既然今日老前輩前來漢國,若是感覺有不足之處,還請老前輩能夠指出,加以改正。”
而老萊子聽到這話以後,就是淡然一笑,輕輕搖了搖頭說道。
“老夫就是一個隱居的山中的平民罷了,哪裏有那麽多的見識?對於這樣的國家大事,自然有才智卓絕之輩,幫助漢侯來處理,哪裏輪得到老夫來多說什麽?”
“隻是在來的路上遇到一件事情,兩鄉鄰近共用一水,隻是在農忙之時,因為水源而爭論不休,一鄉人說田近可以先用水,而對方卻是說田遠若得水晚,會誤了農時。”
“爭鬥之下,有外鄉人趁機用水,捷足而先得,說來說去也不過是為了口中這糧罷了,天地之間四季各有其法,萬民因此而勞碌不休,天下間的諸侯又何嚐不是如此?”
“有長法而能得大勢,隻要持之以恆,必會有所收獲,芸芸眾生,就如同那莊稼一般,如果盡心用力,則莊稼的長勢良好,反之,秋收之時所得甚少,甚至不足以果腹。”
“所以老夫認為,法無好壞之分,如果能夠各司其職,官員安心用命,知道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由此一來治理百姓的時候,就不會因為過於追逐政績而做了不善之事。”
說完之後,老萊子也就不再多說,蒙荻從中也是聽出來了一些味道,這是在委婉地批評他漢國如今通過爵位製度和官員選拔體係。
因為在這種方式之下,官員就存在為了謀取政績,而將自己的私利放在國事之前,很多時候做事情就會失去了公心,蒙荻雖然覺得說的有些道理,不過還是認為對於漢國不適用。
畢竟漢國立國之初,也是黃老之道,所以在他看來這些事情,有些過於被動了,時間長了就會成為漢朝之初那樣,進取之心不足而人人偏重於空談。
於是略微想了一下,蒙荻便開口提出來了自己的看法,緩緩的說道。
“若是不能夠給那些官員足夠的獎勵,他們必定會為有了私心而忘了國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以漢國才會推出來了爵位製度和選官之法。”
“如今漢國爵位製度已經推行效果不錯,也讓漢國百姓能夠從中受益,而本王擔心的就是,因為眼光所限,會有一些考慮不周之處,從而讓好事變成了壞事。”
而老萊子臉上露出淡淡的笑容,沉默了片刻之後,這才說道。
“如果農人在種植自己田地的時候,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然後就想盡辦法,這是因為他想要收獲的更多,自然也就要比別人付出的更多。”
“可是天下之人總是偏向於懶惰,在如此的情況之下,農人的子子孫孫之中,必有好逸惡勞之輩,如此情況之下,就算是有再好的辦法又能如何?”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過了非常之期,當要遵循天道而行,否則的話,必當遭受反噬,漢侯乃是眼光卓絕之人,想必會理解老夫的意思,今日該見的已經見了,老夫心願已了。”
說完之後老萊子戰起身來,施施然就朝外走去,蒙荻見狀趕緊站起來相送,對於這樣的人物隨心所欲慣了,他也沒有強留的意思,而是對著顏闔使了一個眼色。
顏闔會意一直送老萊子離開,要麽過了半個時辰這才返迴,臉上露出沉思之色,說道。
“老前輩的眼光確實有獨到之處,剛才老前輩說的那番話,可能主公有所誤解,老前輩以種田之事提醒主公,隻有在漢國之內做的足夠好,那麽自然會有所收獲。”
“所以他希望主公能夠像農人對待自己的莊稼一樣,愛護和珍惜自己的百姓,這才是合乎大道的事情,至於其他那些規矩,都應該以此為目的執行。”
“如果說過於注重兵事的話,反而會因為給別人起爭執,從而失去了最好的發展機會,老前輩提出來農人爭水之事,這是在委婉的規勸主公啊。”
而蒙荻這個時候心裏麵也在考慮這件事情,他覺得自己還是有些先入為主了,主要還是因為漢朝的那些黃老學派對他的影響有些太大,以至於對於老萊子的話多少有些誤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