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而除了大禹出自良渚這個猜想之外。
其實魏來心裏還有一個猜測。
那就是,良渚古國,或許也是傳說中的“虞朝”。
這是他基於現有的考古發現成果,以及史書上的記載,互相印證來的結果。
但是隻是他個人的猜測。
猜測的來源是這樣的:
《春秋左傳正義》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禮儀之大”同樣源出良渚文化。
除華夏禮製重要標記的華夏六器外,曆代王朝帝王祭天的圜丘和祭地的社是古代華夏族最重要的禮製,均源出良渚文化。
關於圜丘,它是祭天的圓形祭壇。《周禮·春官·大司樂》載:“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告訴我們冬至日,周王要在圜丘祭天。
古人的意識中天為圓的,即天圓地方,故圜丘為圓形。燎祭是焚柴祭天之禮典,在圜丘舉行。所以圜丘有兩個特點:一是圓形,二有燎祭。
良渚古城、武進寺墩、海寧荷葉、達澤廟、上海廣富林、金山墳、福泉山等良渚遺址都發現了燎祭用的圜丘遺跡。
大家也許不知道圜丘是什麽,bj天壇南部的圜丘壇是天壇的中心建築,天壇就是圜丘,明嘉靖年建成,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場所。
天壇圜丘壇為凋砌的三層露天圓台,壇麵為艾葉青石,漢白玉欄板、欄柱凋成,兩道外方裏圓的圍牆象征著“天圓地方”。
圜丘壇麵、台階、欄杆的石製構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數,即陽數,用以象征天。
壇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天心石。
這麽重要的皇帝親祭的圜丘禮製和形製,源頭就是良渚文化開創的圜丘。
關於“社”,也稱社祀,亦稱社祭,“社”是祭地神“社”神的祭壇,“稷”為農神,指稱農業;古代農業為天下根本,“社稷”並稱就是指代國家,它是華夏所有王朝傳承的祭禮。
《管子·輕重戊》:“有虞之王……封土為社,置木為閭,始民知禮也。”《淮南子·齊俗訓》:“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
先秦文獻明確社祭起源於虞朝,為夏、商、周三代所繼承。
田野考古學實證社祭最早源出良渚文化,在遍布江浙滬皖的數百處良渚遺址中俯拾皆是,已經形成了後世的基本形製,上述典籍記載社祭起源於虞朝,而考古學實證發現最早的社祭遺跡遍布良渚文化而不見於其他更早的文化,可見良渚古國很可能就是夏之前的虞朝。
這就是考古的二重證據法。
關於虞朝紀年,《韓非子·顯學》雲:“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
韓非子生於約公元前280年,死於公元前233年。
根據他的“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前推3000年正好是公元前3300年前後,由此可推算虞朝建立於約公元前3300年之前,非常巧合的是正好和良渚文化同位素檢測結果的距今約5300年的年代嚴絲吻合。
與“社祭”典籍記載和考古實證的二重證據法得出的良渚古國就是虞朝的結論完全契合。
關於虞朝地望,後世所有王朝國號都以封地地望得名。
如夏源自大夏,商出自商丘,虞朝得名亦因其地望虞(吳)地。
殷墟甲骨文卜辭已見“吳”,即“虞”,意味吳地得名要早於西周太伯奔吳的吳國。
而《說文解字》之解,“虞”字乃由“吳”字所生。
“虞”與“吳”通,古音同在魚部,“虞”“吳”自古相假,所有古代學者沒有疑義,也常見於古代所有典籍。
所以虞朝以地望得名在蘇南上海浙北的吳越之地沒有任何疑問。
與“社祭”典籍記載和考古實證的二重證據法得出的良渚古國就是虞朝的結論再次完全契合。
從首都出發,就算是坐動車,抵達杭州也不需要多久。
良渚遺址所在的餘杭,便是杭州的一個區。
良渚遺址非常大,橫跨了三個現代鎮級行政單位。
不過良渚遺址的核心精華地區,全部都在瓶窯鎮之中,核心部位於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
而良渚古城遺址,位於zj省hz市餘杭區瓶窯鎮鳳都路,地處浙西山地丘陵與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帶。
這裏地勢西高東低,南麵和北麵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
良渚古城遺址總占地麵積3平方千米,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一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
分布於長江下遊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這裏先後發現了高等級墓地、祭壇、玉禮器係統、大型宮殿基址300餘處。
良渚古城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係統是迄今所知華夏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良渚古城是華夏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輪製,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
“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
“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遊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南的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
抵達杭州的路上,孔建文還在不斷介紹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個範圍不小的文化。
現在餘杭這邊發現的良渚古城,隻是一座都城,類似於古希臘的那種城邦。
但是這不代表良渚人就隻有這麽一座城市了。
實際上從長江下遊的蘇南地區,一直到錢塘江地區,都有發現良渚文化同類型的遺址。
也就是說,良渚人當時的統治範圍,應該是包含了浙江和江蘇兩地的。
餘杭這邊是都城地區。
這也是為什麽,史學界大部分都認為,良渚已經是一個步入了集權時代的封建邦國,而不是部落。
“1982年底,考古工作者在位於長江北岸的浦口營盤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陶器等遺物。其中出土了最早的龍形玉飾件。這兩條龍一條是“抬頭龍“,脖子是往上抬的,另一條則是“俯首龍“,龍頭是往下彎的。”
“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財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權的玉琮和象征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鑒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曆史推前了2000多年。”
“並且,良渚文化出土的絲織品殘片,是先摷後織的,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絲織實物,這塊距今4700—5200年的絲絹堪稱“世界第一片絲綢”。”
“王遂今先生等論證,“絲綢之源”起源於長三角,上古黃河與西北是從河姆渡、良渚等江南絲綢文化北傳過去的。”
“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麵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
“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孔建文的敘述,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大家並沒有什麽感到特別的。
但是,接下來李教授卻頗有深意的說道:“現在,學術界有一個說法,就是認為良渚古國,可能是傳說中的成鳩氏之國。”
.....
良渚是虞朝的猜測,論點來源於知乎:阿斯塔納交響曲用戶,特此附名。
</p>
而除了大禹出自良渚這個猜想之外。
其實魏來心裏還有一個猜測。
那就是,良渚古國,或許也是傳說中的“虞朝”。
這是他基於現有的考古發現成果,以及史書上的記載,互相印證來的結果。
但是隻是他個人的猜測。
猜測的來源是這樣的:
《春秋左傳正義》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夏“禮儀之大”同樣源出良渚文化。
除華夏禮製重要標記的華夏六器外,曆代王朝帝王祭天的圜丘和祭地的社是古代華夏族最重要的禮製,均源出良渚文化。
關於圜丘,它是祭天的圓形祭壇。《周禮·春官·大司樂》載:“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告訴我們冬至日,周王要在圜丘祭天。
古人的意識中天為圓的,即天圓地方,故圜丘為圓形。燎祭是焚柴祭天之禮典,在圜丘舉行。所以圜丘有兩個特點:一是圓形,二有燎祭。
良渚古城、武進寺墩、海寧荷葉、達澤廟、上海廣富林、金山墳、福泉山等良渚遺址都發現了燎祭用的圜丘遺跡。
大家也許不知道圜丘是什麽,bj天壇南部的圜丘壇是天壇的中心建築,天壇就是圜丘,明嘉靖年建成,為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場所。
天壇圜丘壇為凋砌的三層露天圓台,壇麵為艾葉青石,漢白玉欄板、欄柱凋成,兩道外方裏圓的圍牆象征著“天圓地方”。
圜丘壇麵、台階、欄杆的石製構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數,即陽數,用以象征天。
壇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天心石。
這麽重要的皇帝親祭的圜丘禮製和形製,源頭就是良渚文化開創的圜丘。
關於“社”,也稱社祀,亦稱社祭,“社”是祭地神“社”神的祭壇,“稷”為農神,指稱農業;古代農業為天下根本,“社稷”並稱就是指代國家,它是華夏所有王朝傳承的祭禮。
《管子·輕重戊》:“有虞之王……封土為社,置木為閭,始民知禮也。”《淮南子·齊俗訓》:“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
先秦文獻明確社祭起源於虞朝,為夏、商、周三代所繼承。
田野考古學實證社祭最早源出良渚文化,在遍布江浙滬皖的數百處良渚遺址中俯拾皆是,已經形成了後世的基本形製,上述典籍記載社祭起源於虞朝,而考古學實證發現最早的社祭遺跡遍布良渚文化而不見於其他更早的文化,可見良渚古國很可能就是夏之前的虞朝。
這就是考古的二重證據法。
關於虞朝紀年,《韓非子·顯學》雲:“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
韓非子生於約公元前280年,死於公元前233年。
根據他的“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前推3000年正好是公元前3300年前後,由此可推算虞朝建立於約公元前3300年之前,非常巧合的是正好和良渚文化同位素檢測結果的距今約5300年的年代嚴絲吻合。
與“社祭”典籍記載和考古實證的二重證據法得出的良渚古國就是虞朝的結論完全契合。
關於虞朝地望,後世所有王朝國號都以封地地望得名。
如夏源自大夏,商出自商丘,虞朝得名亦因其地望虞(吳)地。
殷墟甲骨文卜辭已見“吳”,即“虞”,意味吳地得名要早於西周太伯奔吳的吳國。
而《說文解字》之解,“虞”字乃由“吳”字所生。
“虞”與“吳”通,古音同在魚部,“虞”“吳”自古相假,所有古代學者沒有疑義,也常見於古代所有典籍。
所以虞朝以地望得名在蘇南上海浙北的吳越之地沒有任何疑問。
與“社祭”典籍記載和考古實證的二重證據法得出的良渚古國就是虞朝的結論再次完全契合。
從首都出發,就算是坐動車,抵達杭州也不需要多久。
良渚遺址所在的餘杭,便是杭州的一個區。
良渚遺址非常大,橫跨了三個現代鎮級行政單位。
不過良渚遺址的核心精華地區,全部都在瓶窯鎮之中,核心部位於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
而良渚古城遺址,位於zj省hz市餘杭區瓶窯鎮鳳都路,地處浙西山地丘陵與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帶。
這裏地勢西高東低,南麵和北麵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
良渚古城遺址總占地麵積3平方千米,良渚文化的年代為距今5300一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
分布於長江下遊一帶,共發現了136個遺址,這裏先後發現了高等級墓地、祭壇、玉禮器係統、大型宮殿基址300餘處。
良渚古城遺址,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圍水利係統是迄今所知華夏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良渚古城是華夏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的一個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采用輪製,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
“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
“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遊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南的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
抵達杭州的路上,孔建文還在不斷介紹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個範圍不小的文化。
現在餘杭這邊發現的良渚古城,隻是一座都城,類似於古希臘的那種城邦。
但是這不代表良渚人就隻有這麽一座城市了。
實際上從長江下遊的蘇南地區,一直到錢塘江地區,都有發現良渚文化同類型的遺址。
也就是說,良渚人當時的統治範圍,應該是包含了浙江和江蘇兩地的。
餘杭這邊是都城地區。
這也是為什麽,史學界大部分都認為,良渚已經是一個步入了集權時代的封建邦國,而不是部落。
“1982年底,考古工作者在位於長江北岸的浦口營盤山遺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陶器等遺物。其中出土了最早的龍形玉飾件。這兩條龍一條是“抬頭龍“,脖子是往上抬的,另一條則是“俯首龍“,龍頭是往下彎的。”
“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財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權的玉琮和象征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鑒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曆史推前了2000多年。”
“並且,良渚文化出土的絲織品殘片,是先摷後織的,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絲織實物,這塊距今4700—5200年的絲絹堪稱“世界第一片絲綢”。”
“王遂今先生等論證,“絲綢之源”起源於長三角,上古黃河與西北是從河姆渡、良渚等江南絲綢文化北傳過去的。”
“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麵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
“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孔建文的敘述,都是一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大家並沒有什麽感到特別的。
但是,接下來李教授卻頗有深意的說道:“現在,學術界有一個說法,就是認為良渚古國,可能是傳說中的成鳩氏之國。”
.....
良渚是虞朝的猜測,論點來源於知乎:阿斯塔納交響曲用戶,特此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