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一麵孔子屏風,引起了整個考古基地的轟動。
與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孔子形象不同。
通常來說,越靠近孔子時代,就越會反映孔子的真正形象。
因此,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畫像,盡管不能100%確定是孔子的真麵貌,但卻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
而屏風上的孔子形象是什麽樣的?
簡單的說,就是個纖瘦,有些駝背,留著山羊須的老人。
這和史書中記載的「腦袋和普通人不一樣」的孔子形象,大相徑庭。
當然,考慮到孔子「生而首上圩頂」腦袋畸形的記載,是太史公所記,似乎也沒什麽不好理解的。
《史記》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就是但凡賢者,聖人,帝王,太史公總會給他們寫上很多特別玄學的記載。
其中比較特別的,就是長得和別人不太一樣。
似乎隻有這樣與眾不同,才能體現出這些人和普通人的特別之處。
所以,孔子在《史記》中記載的腦袋和普通人長得不一樣,也許也是太史公的藝術加工。
而這麵屏風上的孔子形象,實際上才是真正更接近曆史上孔子的樣子。
就是一個普通的纖瘦老人。
當然,製作屏風的工匠並不是經學大師,也不能排除口口相傳造成誤傳,或者工匠出現筆誤的可能。」
換言之,由於孔子屏風的內容隻是孤證且很可能是工匠筆誤或誤傳所致,倒是也不能完全推翻現有的史料記載。
不過,這麵屏風上,可不止有孔子和顏迴的畫像。
兩人的畫像隻是在屏風中間,在披風左右兩端,還有一排排密密麻麻的隸書文字呢。
這些文字的內容,正是孔子身世貫通性的文字記載。
大致上,和史書上記載的孔子生平差不多。
但是,有兩處卻和《史記》中的記載有悖!
海昏侯墓的屏風中介紹,孔子身高為「七尺九」,以23.1厘米的西漢一尺計算,約為1.82米。
而《史記》中記載是「九尺有六寸」,以19.9厘米的西周一尺計算,約為1.91米。
究竟哪一個記載更準確,如今很難判斷。
畢竟,西漢時的人,要去追溯一位春秋晚期的人身高,確實有點難。
因為春秋時代的度量衡並沒有統一。
就算當時可能有留下關於孔子身高的記載。
但是當時留下的「九尺」或者「七尺」,是魯尺,還是晉尺,或是齊尺?
到了西漢時,如何去換算?
這些東西,西漢的史學家大概率是搞不清楚的。
現代人就更沒辦法搞清楚了。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管孔子是「七尺九」還是「九尺六」,不管是周尺還是漢尺。
以孔子生活的時代來論,不管如何孔子都算是高挑了!
一米八也好,一米九也罷,在公元前的時候,都是百裏挑一的身高!
也難怪不管是誰著的史,隻要談到孔子的身高,都一致認為孔聖人是個大高個。
除了身高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與《史記》相悖的記載。
《史記》記載是「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即公元前551年。
但海昏侯屏風記載是「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孔子蓋卅矣(孔子30歲)」。
因此孔子出生時間就比《史記》記載早了15年。
這麽算的話,孔子壽命也比傳統認知的多了15歲!
15年,
可不是兩三年!
如此大的差距,顯然不可能是筆誤或者太史公抄錯。
可以說,孔子屏風有不少屬於顛覆性的內容。
然而問題在於,孔子屏風到底是不是靠譜?
畢竟,孔子屏風出現於《史記》之後,而司馬遷的《史記》更為嚴謹,更值得信賴。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史記》中的孔子生平,還是這麵屏風上的孔子生平。
都是孤證。
也就是除了《史記》和這麵屏風之外,再沒有同時期,或者更早時期關於孔子的確切記載了。
畢竟孔子這位聖人,是在董仲舒之後,才被尊為聖人的。
在西漢之前,儒家並不是顯學,孔子也不是一位多普世的大賢。
至少不會有太多專門去記載他出生年月日之類的文書存在。
而在考古學上,一直都秉承著「孤證不立」的科學理念。
也就是說,單單隻有一處紀錄的史實,是不能夠作為證據的。
就像之前說的「牧野之戰」,因為隻有傳世史料,並沒有其他證據向印證,就一直都有論調,認為「牧野之戰」並不一定存在,或者是後人杜撰的。
直到利簋的出土,誕生於牧野之戰結束之後的這件青銅簋,證明了在公元前一千年,確實發生了這麽一場大戰!
這才徹底證明了牧野之戰的真實性。
現在這件孔子屏風上,出現了與《史記》不同的記載,但是卻隻是個孤證,倒是沒辦法推翻《史記》的記載。
但是,這麵屏風也非常的重要。
至少,這麵西漢的屏風,為孔子生平,提出了第二種論調。
先不管誰對誰錯,能有這麽一個新發現,就已經足夠震驚學術界了!
「這麵屏風,實際上不是屏風,而是一塊鏡屏,隻是碎的有些厲害!」
帶著陳翰他們幾人來看屏風的研究員,歎了口氣道:「眼前這麵畫有孔子和顏迴的屏風,隻是原本碎片的三分之一而已。」
「隨著不斷拚合還原,研究發現,已出土的孔子鏡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為衣鏡,一部分為漆木殘件。」
「這麵衣鏡為青銅大方鏡,長76.3厘米、寬46.5厘米,大小與現代普通穿衣鏡相仿,具有照映影像的實用功能。」
「方鏡嵌於漆木邊框之中,邊框上繪製了東王公、西王母以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圖。」
「衣鏡背麵是漆木屏板,形狀近似屏風,上麵繪有孔子、顏迴等人的圖像和傳記。」
「所以,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這麵「屏風」,隻是穿衣鏡背麵的漆板而已。」
「並且破碎嚴重,目前隻修複了這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沒修複。」
「根據我們的猜測,下麵應該還畫了四幅人物形象,以及一些文字記載。」
「不過還需要漫長的修複,才可以揭開這塊鏡屏真正的秘密!」
</p>
一麵孔子屏風,引起了整個考古基地的轟動。
與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孔子形象不同。
通常來說,越靠近孔子時代,就越會反映孔子的真正形象。
因此,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畫像,盡管不能100%確定是孔子的真麵貌,但卻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
而屏風上的孔子形象是什麽樣的?
簡單的說,就是個纖瘦,有些駝背,留著山羊須的老人。
這和史書中記載的「腦袋和普通人不一樣」的孔子形象,大相徑庭。
當然,考慮到孔子「生而首上圩頂」腦袋畸形的記載,是太史公所記,似乎也沒什麽不好理解的。
《史記》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就是但凡賢者,聖人,帝王,太史公總會給他們寫上很多特別玄學的記載。
其中比較特別的,就是長得和別人不太一樣。
似乎隻有這樣與眾不同,才能體現出這些人和普通人的特別之處。
所以,孔子在《史記》中記載的腦袋和普通人長得不一樣,也許也是太史公的藝術加工。
而這麵屏風上的孔子形象,實際上才是真正更接近曆史上孔子的樣子。
就是一個普通的纖瘦老人。
當然,製作屏風的工匠並不是經學大師,也不能排除口口相傳造成誤傳,或者工匠出現筆誤的可能。」
換言之,由於孔子屏風的內容隻是孤證且很可能是工匠筆誤或誤傳所致,倒是也不能完全推翻現有的史料記載。
不過,這麵屏風上,可不止有孔子和顏迴的畫像。
兩人的畫像隻是在屏風中間,在披風左右兩端,還有一排排密密麻麻的隸書文字呢。
這些文字的內容,正是孔子身世貫通性的文字記載。
大致上,和史書上記載的孔子生平差不多。
但是,有兩處卻和《史記》中的記載有悖!
海昏侯墓的屏風中介紹,孔子身高為「七尺九」,以23.1厘米的西漢一尺計算,約為1.82米。
而《史記》中記載是「九尺有六寸」,以19.9厘米的西周一尺計算,約為1.91米。
究竟哪一個記載更準確,如今很難判斷。
畢竟,西漢時的人,要去追溯一位春秋晚期的人身高,確實有點難。
因為春秋時代的度量衡並沒有統一。
就算當時可能有留下關於孔子身高的記載。
但是當時留下的「九尺」或者「七尺」,是魯尺,還是晉尺,或是齊尺?
到了西漢時,如何去換算?
這些東西,西漢的史學家大概率是搞不清楚的。
現代人就更沒辦法搞清楚了。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不管孔子是「七尺九」還是「九尺六」,不管是周尺還是漢尺。
以孔子生活的時代來論,不管如何孔子都算是高挑了!
一米八也好,一米九也罷,在公元前的時候,都是百裏挑一的身高!
也難怪不管是誰著的史,隻要談到孔子的身高,都一致認為孔聖人是個大高個。
除了身高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與《史記》相悖的記載。
《史記》記載是「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即公元前551年。
但海昏侯屏風記載是「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孔子蓋卅矣(孔子30歲)」。
因此孔子出生時間就比《史記》記載早了15年。
這麽算的話,孔子壽命也比傳統認知的多了15歲!
15年,
可不是兩三年!
如此大的差距,顯然不可能是筆誤或者太史公抄錯。
可以說,孔子屏風有不少屬於顛覆性的內容。
然而問題在於,孔子屏風到底是不是靠譜?
畢竟,孔子屏風出現於《史記》之後,而司馬遷的《史記》更為嚴謹,更值得信賴。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史記》中的孔子生平,還是這麵屏風上的孔子生平。
都是孤證。
也就是除了《史記》和這麵屏風之外,再沒有同時期,或者更早時期關於孔子的確切記載了。
畢竟孔子這位聖人,是在董仲舒之後,才被尊為聖人的。
在西漢之前,儒家並不是顯學,孔子也不是一位多普世的大賢。
至少不會有太多專門去記載他出生年月日之類的文書存在。
而在考古學上,一直都秉承著「孤證不立」的科學理念。
也就是說,單單隻有一處紀錄的史實,是不能夠作為證據的。
就像之前說的「牧野之戰」,因為隻有傳世史料,並沒有其他證據向印證,就一直都有論調,認為「牧野之戰」並不一定存在,或者是後人杜撰的。
直到利簋的出土,誕生於牧野之戰結束之後的這件青銅簋,證明了在公元前一千年,確實發生了這麽一場大戰!
這才徹底證明了牧野之戰的真實性。
現在這件孔子屏風上,出現了與《史記》不同的記載,但是卻隻是個孤證,倒是沒辦法推翻《史記》的記載。
但是,這麵屏風也非常的重要。
至少,這麵西漢的屏風,為孔子生平,提出了第二種論調。
先不管誰對誰錯,能有這麽一個新發現,就已經足夠震驚學術界了!
「這麵屏風,實際上不是屏風,而是一塊鏡屏,隻是碎的有些厲害!」
帶著陳翰他們幾人來看屏風的研究員,歎了口氣道:「眼前這麵畫有孔子和顏迴的屏風,隻是原本碎片的三分之一而已。」
「隨著不斷拚合還原,研究發現,已出土的孔子鏡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一部分為衣鏡,一部分為漆木殘件。」
「這麵衣鏡為青銅大方鏡,長76.3厘米、寬46.5厘米,大小與現代普通穿衣鏡相仿,具有照映影像的實用功能。」
「方鏡嵌於漆木邊框之中,邊框上繪製了東王公、西王母以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圖。」
「衣鏡背麵是漆木屏板,形狀近似屏風,上麵繪有孔子、顏迴等人的圖像和傳記。」
「所以,實際上我們看到的這麵「屏風」,隻是穿衣鏡背麵的漆板而已。」
「並且破碎嚴重,目前隻修複了這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沒修複。」
「根據我們的猜測,下麵應該還畫了四幅人物形象,以及一些文字記載。」
「不過還需要漫長的修複,才可以揭開這塊鏡屏真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