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什麽是除國詔書?
顧名思義,就是皇帝除去海昏侯國的詔書!
這玩意相當於是後世明清時期的聖旨。
聖旨,現在倒是有一些傳世,雖說稀少,但是至少能找到。
但是這種西漢時期的皇帝詔書,卻是根本沒有留存了!
海昏侯墓裏,居然還有皇帝給的詔書?!
這簡直太讓人震驚了。
陳翰聞聲看去,連忙三步並作兩步,跑到了那位出聲的研究員麵前,抓住他的肩膀就急切的問道:「詔書在哪?可否給我看看?」
這位研究員含蓄一笑,點點頭,又招唿了幾位比較知名的秦漢考古學家,帶著陳翰等三五人,就走進了裏間。
徒留那十多位其他考古人員一臉羨慕的眼神。
進入裏間後,這位研究員就指了指放在實驗台上,剛整理好,塑上了玻璃片的木牘,笑著說道:「這些便是那份除國詔書了。」
「內容是用隸書寫的,還算好認。」
沒等他說完呢,陳翰幾人就衝上前去,一人拿起了一塊,小心翼翼的看了起來。
這份詔書的木牘形製為漢一尺,大約相當於今天的23厘米。
書寫格式為則為兩豎行,書寫文字為隸書。
根據《漢製度》記載:「三公以罪免亦賜策,而以隸書,用尺一木兩行」,比之木牘,可證不虛。
這應該是一份標準的「罪免」詔書!
木牘均為單麵書寫,文字工整,墨寫隸書,兩行書寫,應為職業刀筆吏所書。
木牘背麵有序號,分別為「二」「三」「六」「七」「九」「十一」「十二」「十九」「廿四」「侯家」。
據此可知其原應不少於25版。
而根據剛才研究員所說,漆盒內存木牘10版,保存較為完整,另有殘存文字的16枚殘牘。
這數量加起來,也確實是26版。
一切都能對的上號!
這是迄今發掘出土的首份西漢國除詔書實物啊!
陳翰迫不及待的就看向了木牘上的內容。
一般來說,像這種皇帝和大臣經手的詔書,都要經過「地方官員提議→中央官員會議→皇帝同意後成為最高意誌→向地方逐級傳達」一係列流程,最終才會成型。
這種詔書,有著清晰的成文過程與確切的轉發記錄,基本構建出較為完整的漢代高等級文書成文流程與傳達體係。
陳翰和其他幾位考古人員,互相交換著看了一遍這份詔書後,心裏就大概有數了。
這份詔書因為有16枚殘缺了,所以整體並不完整。
不過現存還有四部分內容。
包括參與奏議的官員職名、豫章太守廖的奏文、詔書本文以及丞相等官員的奏文。
國除詔書提供了劉賀及其家族的史實、昌邑王國與海昏侯國的基本狀況。
其中重要信息有劉賀「九月乙巳死」、昌邑王國「合六縣以為國」、海昏侯國「數水旱,多災害」等均為史之未載的內容!
可補《漢書》記載之缺失!
而根據其中確定的劉賀死於「九月乙巳」,可以推測出,劉賀的準確死亡日期,即公元前59年的九月初八!
當時使用的曆法應該是武帝朝新造的「太初曆」!
詔書中還明確記述了劉賀去世後豫章太守廖為海昏侯國存滅的上書,「大鴻臚初上子充國疾死,複上子奉親,複疾死是天絕之。」。
「上」指得就是海昏侯,乃是一種尊稱。
而太守廖為的這份上書,大致意思就是劉賀死後,劉賀
的兒子劉充國也因病死了,然後讓劉賀的二兒子劉奉親繼位,結果劉奉親又病死了,這是上天要讓海昏侯國絕祀!
這段公文內容,可與《漢書·武五子傳》的內容相印證!
這再次證明,《漢書》中記載的,關於海昏侯去世後的曆史,是準確無誤的!
而結合「國除詔書」下發到豫章郡的時間「十月甲申(十七)」,也可推算由劉賀及其兩個兒子劉充國、劉奉親的去世,到海昏侯國除國的時間間隔前後不到四十天。
也就是說,從劉賀去世,到他兩個兒子去世,再到西漢中央得知消息,決定除掉海昏侯國,一共隻花了不到四十天!
在西漢那個公元前的時代,從南昌到西安,兩地那麽遠,卻能在四十天裏迅速完成這一切。
嗯,是應該誇漢宣帝的行政速度很快呢,還是陰暗的猜測,這一切的背後是有推手的呢?
這個念頭隻在陳翰的腦子裏閃過了一瞬間,就被他壓了下去。
繼續看這份除國詔書。
通過詔書的內容,可以發現。
其中一枚木牘上的文字為「願下公卿博士議製曰下丞相博士中二千石臣吉、臣望之、臣昌臣……」。
這裏的「製」代表皇帝,「製曰下某官」是皇帝批示的一種程式。
木牘的大致意思是:漢宣帝下詔書給丞相和博士等中二千石、二千石的***,要求召開公卿會議討論海昏侯國除國事宜。
其中的「吉」「望之」,估計分別是漢宣帝時期「麒麟閣十一功臣」中的丞相丙吉和禦史大夫蕭望之。
都是曆史上鼎鼎有名的賢臣。
親眼目睹一塊記載了這幾位賢臣和漢宣帝具體施政方略的木牘,陳翰頓然有一種,穿越了時空,看到這幾位賢臣明君的感覺。
這種感覺非常奇特,讓人忍不住渾身顫栗!
文字,跨越了兩千年的信息載體,卻能夠讓人感受到兩千年前古人的所思所想。
這感覺太神奇了!
漢代郡國並行,諸侯國眾多,其中不乏因各種原因被除國者。
《漢書·武帝紀》中曾記載「列侯坐獻黃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百六人」。
元鼎五年九月,漢武帝下詔將百餘位諸侯直接除國,並不需要奏議。
但是海昏侯國的除國,顯然有很大不同。
不僅經過了群臣奏議,還要百官列名同意!
這說明,詔書內容不僅涉及了當時朝廷的大部分***,還隱含了漢宣帝的政治權謀,是宣帝一朝政治生態的實況體現。
從詔書上可以看得出來,漢宣帝比起他的爺爺漢武帝,在施政上,是沒有那麽大權獨攬的,也沒有那麽唯我獨尊。
更多時候,他都是與大臣們商量著辦事,而不是直接自己做決定。
這,與《漢書》中記載的,漢宣帝的為人,以及其靠著仁治中興,乃至帶著西漢走到了巔峰的行為,是一致的!
漢宣帝,確實是一位賢明的君主!
</p>
什麽是除國詔書?
顧名思義,就是皇帝除去海昏侯國的詔書!
這玩意相當於是後世明清時期的聖旨。
聖旨,現在倒是有一些傳世,雖說稀少,但是至少能找到。
但是這種西漢時期的皇帝詔書,卻是根本沒有留存了!
海昏侯墓裏,居然還有皇帝給的詔書?!
這簡直太讓人震驚了。
陳翰聞聲看去,連忙三步並作兩步,跑到了那位出聲的研究員麵前,抓住他的肩膀就急切的問道:「詔書在哪?可否給我看看?」
這位研究員含蓄一笑,點點頭,又招唿了幾位比較知名的秦漢考古學家,帶著陳翰等三五人,就走進了裏間。
徒留那十多位其他考古人員一臉羨慕的眼神。
進入裏間後,這位研究員就指了指放在實驗台上,剛整理好,塑上了玻璃片的木牘,笑著說道:「這些便是那份除國詔書了。」
「內容是用隸書寫的,還算好認。」
沒等他說完呢,陳翰幾人就衝上前去,一人拿起了一塊,小心翼翼的看了起來。
這份詔書的木牘形製為漢一尺,大約相當於今天的23厘米。
書寫格式為則為兩豎行,書寫文字為隸書。
根據《漢製度》記載:「三公以罪免亦賜策,而以隸書,用尺一木兩行」,比之木牘,可證不虛。
這應該是一份標準的「罪免」詔書!
木牘均為單麵書寫,文字工整,墨寫隸書,兩行書寫,應為職業刀筆吏所書。
木牘背麵有序號,分別為「二」「三」「六」「七」「九」「十一」「十二」「十九」「廿四」「侯家」。
據此可知其原應不少於25版。
而根據剛才研究員所說,漆盒內存木牘10版,保存較為完整,另有殘存文字的16枚殘牘。
這數量加起來,也確實是26版。
一切都能對的上號!
這是迄今發掘出土的首份西漢國除詔書實物啊!
陳翰迫不及待的就看向了木牘上的內容。
一般來說,像這種皇帝和大臣經手的詔書,都要經過「地方官員提議→中央官員會議→皇帝同意後成為最高意誌→向地方逐級傳達」一係列流程,最終才會成型。
這種詔書,有著清晰的成文過程與確切的轉發記錄,基本構建出較為完整的漢代高等級文書成文流程與傳達體係。
陳翰和其他幾位考古人員,互相交換著看了一遍這份詔書後,心裏就大概有數了。
這份詔書因為有16枚殘缺了,所以整體並不完整。
不過現存還有四部分內容。
包括參與奏議的官員職名、豫章太守廖的奏文、詔書本文以及丞相等官員的奏文。
國除詔書提供了劉賀及其家族的史實、昌邑王國與海昏侯國的基本狀況。
其中重要信息有劉賀「九月乙巳死」、昌邑王國「合六縣以為國」、海昏侯國「數水旱,多災害」等均為史之未載的內容!
可補《漢書》記載之缺失!
而根據其中確定的劉賀死於「九月乙巳」,可以推測出,劉賀的準確死亡日期,即公元前59年的九月初八!
當時使用的曆法應該是武帝朝新造的「太初曆」!
詔書中還明確記述了劉賀去世後豫章太守廖為海昏侯國存滅的上書,「大鴻臚初上子充國疾死,複上子奉親,複疾死是天絕之。」。
「上」指得就是海昏侯,乃是一種尊稱。
而太守廖為的這份上書,大致意思就是劉賀死後,劉賀
的兒子劉充國也因病死了,然後讓劉賀的二兒子劉奉親繼位,結果劉奉親又病死了,這是上天要讓海昏侯國絕祀!
這段公文內容,可與《漢書·武五子傳》的內容相印證!
這再次證明,《漢書》中記載的,關於海昏侯去世後的曆史,是準確無誤的!
而結合「國除詔書」下發到豫章郡的時間「十月甲申(十七)」,也可推算由劉賀及其兩個兒子劉充國、劉奉親的去世,到海昏侯國除國的時間間隔前後不到四十天。
也就是說,從劉賀去世,到他兩個兒子去世,再到西漢中央得知消息,決定除掉海昏侯國,一共隻花了不到四十天!
在西漢那個公元前的時代,從南昌到西安,兩地那麽遠,卻能在四十天裏迅速完成這一切。
嗯,是應該誇漢宣帝的行政速度很快呢,還是陰暗的猜測,這一切的背後是有推手的呢?
這個念頭隻在陳翰的腦子裏閃過了一瞬間,就被他壓了下去。
繼續看這份除國詔書。
通過詔書的內容,可以發現。
其中一枚木牘上的文字為「願下公卿博士議製曰下丞相博士中二千石臣吉、臣望之、臣昌臣……」。
這裏的「製」代表皇帝,「製曰下某官」是皇帝批示的一種程式。
木牘的大致意思是:漢宣帝下詔書給丞相和博士等中二千石、二千石的***,要求召開公卿會議討論海昏侯國除國事宜。
其中的「吉」「望之」,估計分別是漢宣帝時期「麒麟閣十一功臣」中的丞相丙吉和禦史大夫蕭望之。
都是曆史上鼎鼎有名的賢臣。
親眼目睹一塊記載了這幾位賢臣和漢宣帝具體施政方略的木牘,陳翰頓然有一種,穿越了時空,看到這幾位賢臣明君的感覺。
這種感覺非常奇特,讓人忍不住渾身顫栗!
文字,跨越了兩千年的信息載體,卻能夠讓人感受到兩千年前古人的所思所想。
這感覺太神奇了!
漢代郡國並行,諸侯國眾多,其中不乏因各種原因被除國者。
《漢書·武帝紀》中曾記載「列侯坐獻黃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百六人」。
元鼎五年九月,漢武帝下詔將百餘位諸侯直接除國,並不需要奏議。
但是海昏侯國的除國,顯然有很大不同。
不僅經過了群臣奏議,還要百官列名同意!
這說明,詔書內容不僅涉及了當時朝廷的大部分***,還隱含了漢宣帝的政治權謀,是宣帝一朝政治生態的實況體現。
從詔書上可以看得出來,漢宣帝比起他的爺爺漢武帝,在施政上,是沒有那麽大權獨攬的,也沒有那麽唯我獨尊。
更多時候,他都是與大臣們商量著辦事,而不是直接自己做決定。
這,與《漢書》中記載的,漢宣帝的為人,以及其靠著仁治中興,乃至帶著西漢走到了巔峰的行為,是一致的!
漢宣帝,確實是一位賢明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