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奇怪。」
陳翰皺了皺眉頭,將幾塊奏章木牘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心裏有些疑惑。
用木牘傳遞奏章一般需要封緘,其方法是用一塊與書寫奏章一樣的木牘,把奏章上的文字完全蓋住,然後在封緘木牘的中部或下部,橫著開三~四道槽,槽中間的木片削薄。
使用時用絲繩將兩塊木牘捆在一起,在削薄的地方將絲繩打結,再壓上較黏的泥團,稱為封泥,最後在封泥上麵蓋上印章。
烤幹或自然幹燥後,封泥便會變硬,起到文字被密封的作用。
如今信封落款的「緘」,最初就是指用繩子捆紮木牘的方式。
以往考古發掘中就出土過這樣的封緘,而現在看到的海昏侯墓出土的木牘,卻均沒有封緘的痕跡。
這點很奇怪。
「呈送皇帝或太後的奏章屬於傳遞官方文件,封緘是需要加蓋官印的,否則朝廷會拒收。」
「所以如果是奏章,必然要封緘,還得加蓋官印才符合規定的。」
「所以,這也許不是奏章?」
陳翰喃喃自語,越發覺得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不是奏章的話,這些寫給皇帝和太後的文字,又是什麽呢?
突然,陳翰腦子裏有靈光閃過!
這是名謁!
漢宣帝在封劉賀為海昏侯時,就明確規定:「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
陳翰突然醒悟,為什麽大家在海昏侯的內棺裏,沒有發現海昏侯印了!
因為劉賀本來就沒有海昏侯印!
劉賀雖然名為列侯,但卻被剝奪了所有的政治權力,因此漢宣帝連官印都沒有頒發給他。
所以他也完全沒有向皇帝、太後寫奏章的權力!
但是這些寫給皇帝和太後的東西是啥?
隻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那就是這些其實是「名謁」!
名謁(簡稱謁),其實就是後世的拜帖,在秦漢時期廣泛使用,到東漢後期便稱為「名刺」(簡稱刺),唐代以後又被稱為「名帖」(簡稱帖),現代則稱為「名片」。
這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相互交往的一種文字介質,名稱盡管不同,但作用卻大同小異。
木牘上書寫的如果是名謁而不是奏章的話,那麽,上麵的所有文字都是有根據的。
其一,寫明了被求見者的姓名。由於被求見者的地位一般高於送名謁者,因此必須使用尊稱。
而名謁上的「皇帝」「太後」「陛下」「上書」「再拜」等字眼,都屬於尊稱。
其二,寫明了送名謁者的姓名、頭銜、職務等。「南藩海昏侯」「臣賀」「海昏侯夫人」「妾待」等,這就把送名謁者的姓名和身份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流露出非常謙卑的心態。
其三,寫明了求見的事由,「謹使陪臣」「再拜為秋請」「謹使陪臣行家丞事僕臣饒居奉」等,這就點明了求見的基本要求。
木牘上書寫的如果是名謁而不是奏章的話,那麽,就不需要封緘。
因為名謁既要給求見者看,也要給中間的傳遞人看,官府的傳遞人叫「謁者」。
因此,名謁上不會書寫機密的內容,也沒有必要封緘。
不封緘的名謁當然就不需要加蓋官印了。
而且,劉賀夫婦雖然沒有給皇帝寫奏章的權利了,因為他倆沒海昏侯和海昏侯夫人印。
但是他倆還是有給皇帝寫「名謁」拜帖的權利。
因為他倆還是劉氏宗親,而皇帝作為劉氏的族長,隻要是劉家人,那都能寫「名謁」拜見皇帝。
這是在宗法製度下,天生富裕所有宗族之人的權利,和地位無關,和官位也無關。
漢宣帝拋去皇帝的身份,他還是劉氏的族長。
劉賀拋去海昏侯的身份,他也是劉氏的一份子。
而且,木牘上書寫的如果是名謁而不是奏章的話,那麽,就有可能被退迴來,這批名謁最終出現在劉賀大墓中就得到了最為合理、圓滿的解釋。
由於名謁的性質就是向求見者通報送名謁者及其訴求,因此名謁並不一定都由被求見者收下,他們可以拒收。而其中的緣由有所不同。
漢宣帝顯然是不同意讓劉賀前往長安秋請的,所以這些名謁都被退迴來了。
可以說他很殘酷冷漠,但是對待爭奪皇位的失敗者,不就是這樣嗎?
而且,這些木牘中,有一份內容是這樣的:「居奉……昧死再拜以聞……後陛」,「元康三年十月……」
這些字跡工整,墨色黑亮,是由送名謁者寫上去的,也就是劉賀自己寫的。
但是,在這段文字旁邊,還有一段「元康四年二月門大夫」的字樣,有點像隸草,字跡模糊,墨色黯淡。
這顯然是後來由傳遞名謁者寫上去的!
「門大夫」是皇宮的守門人,漢代也叫「謁者」,專門從事的就是傳遞名謁的工作。
從元康三年十月到元康四年二月,中間相隔了四個月,說明從豫章郡海昏國赴京城千裏迢迢,實屬不易,也說明皇家宮闕,門坎高深,完全拒絕劉賀及其使臣的拜謁。
最後由「門大夫」簽個字,把劉賀派來的使臣連同名謁打發迴去交差了事。
這些名謁,應該是都沒有送到漢宣帝的案頭,為他看守皇宮的守門人,隻是看到了這些名謁是海昏侯劉賀送上的,就直接拒收了。
劉賀確實是很不受漢宣帝待見啊。
看完這批名謁後,陳翰分外感歎。
不過他也立馬將自己的猜測和想法,都紀錄了下來,打算之後拿給孔建文等老師們看。
這批看似是「奏章」,實際上卻是「名謁」的木牘,還是很有誤導性的,需要將其來源解釋清楚才好。
掏出手機,在備忘錄裏簡單的紀錄了一下後,陳翰這才滿意的收迴了目光,打算看一看其他的簡牘。
就在這時,突然,一個穿著白大褂的研究員,又從簡牘研究生深處的一間小房間裏衝了出來,激動的喊道:
「墓主人主槨室西室最西側的漆盒內,發現的10版木牘,16枚殘牘,內容被複原出來了!」
「這居然是一份《海昏侯國除詔書》!!!」
</p>
「奇怪。」
陳翰皺了皺眉頭,將幾塊奏章木牘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心裏有些疑惑。
用木牘傳遞奏章一般需要封緘,其方法是用一塊與書寫奏章一樣的木牘,把奏章上的文字完全蓋住,然後在封緘木牘的中部或下部,橫著開三~四道槽,槽中間的木片削薄。
使用時用絲繩將兩塊木牘捆在一起,在削薄的地方將絲繩打結,再壓上較黏的泥團,稱為封泥,最後在封泥上麵蓋上印章。
烤幹或自然幹燥後,封泥便會變硬,起到文字被密封的作用。
如今信封落款的「緘」,最初就是指用繩子捆紮木牘的方式。
以往考古發掘中就出土過這樣的封緘,而現在看到的海昏侯墓出土的木牘,卻均沒有封緘的痕跡。
這點很奇怪。
「呈送皇帝或太後的奏章屬於傳遞官方文件,封緘是需要加蓋官印的,否則朝廷會拒收。」
「所以如果是奏章,必然要封緘,還得加蓋官印才符合規定的。」
「所以,這也許不是奏章?」
陳翰喃喃自語,越發覺得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
但是,如果不是奏章的話,這些寫給皇帝和太後的文字,又是什麽呢?
突然,陳翰腦子裏有靈光閃過!
這是名謁!
漢宣帝在封劉賀為海昏侯時,就明確規定:「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
陳翰突然醒悟,為什麽大家在海昏侯的內棺裏,沒有發現海昏侯印了!
因為劉賀本來就沒有海昏侯印!
劉賀雖然名為列侯,但卻被剝奪了所有的政治權力,因此漢宣帝連官印都沒有頒發給他。
所以他也完全沒有向皇帝、太後寫奏章的權力!
但是這些寫給皇帝和太後的東西是啥?
隻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那就是這些其實是「名謁」!
名謁(簡稱謁),其實就是後世的拜帖,在秦漢時期廣泛使用,到東漢後期便稱為「名刺」(簡稱刺),唐代以後又被稱為「名帖」(簡稱帖),現代則稱為「名片」。
這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相互交往的一種文字介質,名稱盡管不同,但作用卻大同小異。
木牘上書寫的如果是名謁而不是奏章的話,那麽,上麵的所有文字都是有根據的。
其一,寫明了被求見者的姓名。由於被求見者的地位一般高於送名謁者,因此必須使用尊稱。
而名謁上的「皇帝」「太後」「陛下」「上書」「再拜」等字眼,都屬於尊稱。
其二,寫明了送名謁者的姓名、頭銜、職務等。「南藩海昏侯」「臣賀」「海昏侯夫人」「妾待」等,這就把送名謁者的姓名和身份寫得清清楚楚,而且流露出非常謙卑的心態。
其三,寫明了求見的事由,「謹使陪臣」「再拜為秋請」「謹使陪臣行家丞事僕臣饒居奉」等,這就點明了求見的基本要求。
木牘上書寫的如果是名謁而不是奏章的話,那麽,就不需要封緘。
因為名謁既要給求見者看,也要給中間的傳遞人看,官府的傳遞人叫「謁者」。
因此,名謁上不會書寫機密的內容,也沒有必要封緘。
不封緘的名謁當然就不需要加蓋官印了。
而且,劉賀夫婦雖然沒有給皇帝寫奏章的權利了,因為他倆沒海昏侯和海昏侯夫人印。
但是他倆還是有給皇帝寫「名謁」拜帖的權利。
因為他倆還是劉氏宗親,而皇帝作為劉氏的族長,隻要是劉家人,那都能寫「名謁」拜見皇帝。
這是在宗法製度下,天生富裕所有宗族之人的權利,和地位無關,和官位也無關。
漢宣帝拋去皇帝的身份,他還是劉氏的族長。
劉賀拋去海昏侯的身份,他也是劉氏的一份子。
而且,木牘上書寫的如果是名謁而不是奏章的話,那麽,就有可能被退迴來,這批名謁最終出現在劉賀大墓中就得到了最為合理、圓滿的解釋。
由於名謁的性質就是向求見者通報送名謁者及其訴求,因此名謁並不一定都由被求見者收下,他們可以拒收。而其中的緣由有所不同。
漢宣帝顯然是不同意讓劉賀前往長安秋請的,所以這些名謁都被退迴來了。
可以說他很殘酷冷漠,但是對待爭奪皇位的失敗者,不就是這樣嗎?
而且,這些木牘中,有一份內容是這樣的:「居奉……昧死再拜以聞……後陛」,「元康三年十月……」
這些字跡工整,墨色黑亮,是由送名謁者寫上去的,也就是劉賀自己寫的。
但是,在這段文字旁邊,還有一段「元康四年二月門大夫」的字樣,有點像隸草,字跡模糊,墨色黯淡。
這顯然是後來由傳遞名謁者寫上去的!
「門大夫」是皇宮的守門人,漢代也叫「謁者」,專門從事的就是傳遞名謁的工作。
從元康三年十月到元康四年二月,中間相隔了四個月,說明從豫章郡海昏國赴京城千裏迢迢,實屬不易,也說明皇家宮闕,門坎高深,完全拒絕劉賀及其使臣的拜謁。
最後由「門大夫」簽個字,把劉賀派來的使臣連同名謁打發迴去交差了事。
這些名謁,應該是都沒有送到漢宣帝的案頭,為他看守皇宮的守門人,隻是看到了這些名謁是海昏侯劉賀送上的,就直接拒收了。
劉賀確實是很不受漢宣帝待見啊。
看完這批名謁後,陳翰分外感歎。
不過他也立馬將自己的猜測和想法,都紀錄了下來,打算之後拿給孔建文等老師們看。
這批看似是「奏章」,實際上卻是「名謁」的木牘,還是很有誤導性的,需要將其來源解釋清楚才好。
掏出手機,在備忘錄裏簡單的紀錄了一下後,陳翰這才滿意的收迴了目光,打算看一看其他的簡牘。
就在這時,突然,一個穿著白大褂的研究員,又從簡牘研究生深處的一間小房間裏衝了出來,激動的喊道:
「墓主人主槨室西室最西側的漆盒內,發現的10版木牘,16枚殘牘,內容被複原出來了!」
「這居然是一份《海昏侯國除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