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這枚韘形佩旁邊,還有一枚被淤泥包裹著的黑色掛墜。


    看起來,似乎原本應該是和韘形佩用繩子連在一起的組件。


    在提取出韘形佩後,陳翰就將目光放在了這枚黑色掛墜上。


    他看得出來,這枚圓形掛墜,應該原本不是黑色的。


    隻是掛墜上被淤泥厚厚覆蓋了一層而已。


    像摳玻璃珠一樣,陳翰將這枚掛載從棺裏摳了出來,然後稍作擦拭,拭去淤泥,本色盡顯。


    “漂亮啊!”


    “這是一枚水晶掛件啊!”


    原來,這黑漆漆的圓形掛件,是一個晶瑩剔透,中孔貫通的水晶掛件!


    這個掛件是橢圓形的,差不多有大拇指最上方一截大小,中間被打通了,用來係繩子。


    看起來和現代手串上的橢圓珠子差不多。


    但是這枚水晶掛件,非常的漂亮,通體是透明色的,質地有一些琥珀的質感。


    對於公元前的時期來說,這樣一枚水晶掛件,可以說是稀世之寶了。


    因為這玩意不能人工製作出來,隻能在天然的水晶礦中發現。


    並且還得是水晶礦中最好的一塊透明礦石,才能拿來做出這樣一枚掛件。


    這塊掛墜原本應該是係於蝶形佩之下,上唿下應,愈顯華貴!


    也就是帝王級別的玉佩,才能配得上這樣一塊掛墜了!


    “謔,這是上等的和田羊脂玉啊!”


    “乳白色,極品的和田玉料!”


    (來不及了,二十分鍾內修改完成。)


    現存的道德經,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十分的出名。


    但是在馬王堆考古發行的帛書和竹書,卻直接顛覆了長期流傳的通行本。


    首先,馬王堆《老子》帛書有甲乙兩本,甲本有無篇名已不可知,乙本的文章末尾有“道”的篇名。


    “德”是根據“道”而補充,“經”是後世整理者所加,所以“道經”、“德經”的篇名是後人所為,老子著書之初並無《道德經》的書名。


    然後,其中,帛書《老子》與通行本《老子》有差異。


    通行本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帛書版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九章中的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這也被人們視為老子否定儒家仁義的典型結論,但在郭店《道德經》中,這句卻是“絕偽棄慮,民複季子”。


    通行本《老子》七十八章,是這樣寫的: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但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中卻是: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以其無以易之也。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聖人之言雲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這一段是借水的特性來激勵統治者。


    不難看出,老子心中的“柔弱”是充滿了力量且極具生機的。


    不過通行本《道德經》中卻讓人覺得“柔弱”隻不過是“無為”、“不爭”的另一名稱罷了。


    原文中“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更是直言水雖然看似“柔弱”,但卻具有“攻堅強”而無往不勝的本質,水的“柔弱”在這裏是具有相對能動性和攻擊性的。


    通行本中把“水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改為“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使得水的攻擊性蕩然無存,搖身一變使得主客異位。


    具有主動攻擊性的“弱”水隻剩下被動挨打的“柔”性,認識論的成分替代了方法論,使得“無為”、“不爭”的好處得以更好地宣揚,這種悄無聲息偷換主題的情形還有很多。


    顯然,這是老子的學說,在後世的傳播中,被人修改了,弱化了老子學說中的剛強之意,強化了老子的“無為”“不爭”的論調。


    這無疑是一種削弱老子學說的做法,顯然是在一些道統之爭後的結果。


    甚至有可能就是儒家的一些學者,故意如此改的,讓儒學的傳播能更加堅固。


    畢竟老子自己都“不爭”“無為”了,那你學老子學說的人,還好意思和儒家爭嗎?


    其中,改的最為過分的,是《道德經》通行本第十四章的: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在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中,這句卻是:


    “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別看隻是改了一個字,但是整段話的含義,完全變了。


    這便是典型的一字之差謬之千裏。


    通行本中強調遵循古法來治理當下,也就是古人常說的“祖宗之法不可易”,而通常的“祖宗之法”都是指周禮。


    而老子,卻是認為,當下的社會,自然要尋求當下的法度來治理,要以今之道,以禦今之有。


    可以看出,這古本和今本之間,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理念了。


    眾所周知,孔子的誌向,是複興所謂的三代之製,恢複井田製度。


    簡單的說,孔子這人是非常崇古的,覺得祖先做的一切決定,製定的一切製度都是正確的,後人都不應該改動,而是應該恢複古製。


    這也是後來儒家最重要的一個理念。


    這才有所謂的“祖宗之法不可易”,才會自漢代之後,曆來朝代都再難出現如戰國時的變法之時。


    要說戰國變法是因為亂戰的原因。


    那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乃至兩宋的時候,各國麵臨的威脅就不大嗎?


    甚至麵臨的威脅,比戰國時期還要嚴重!


    但是當時把持朝政的儒家,卻從來沒有想過變法,更沒有想過革新,依舊是抱著老一套,哪怕死都無所謂。


    可見,儒家對所謂的“傳統製度”的維護有多執念。


    而老子自然是不吃這一套的,但是老子早就死了,後來人自然可以隨便刪改他的著作。


    當時把持著華夏“道統”的儒家,自然是掌握了學術解釋權。


    然後他們就將老子的學說,也整的符合儒家理念了。


    諸如此類的情況,在短短五千多言的《道德經》中,可還有很多的,都是改了一個字,然後意思就南轅北轍了。


    而兩種版本,哪種可信度更高?


    那無疑是古版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級考古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顧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顧屈並收藏滿級考古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