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以敦煌古藏文文獻《吐蕃大事紀年》和英藏敦煌文書《阿柴紀年》殘卷為依據。
初步推定,這座新血渭一號墓中出土的銀金合金印章的主人是吐蕃統治時期的“外甥阿柴王”。
並進一步分析印章上的古藏文“外甥阿柴王”,指的是吐蕃第36代讚普——都鬆芒波傑的妹妹,墀邦公主的兒子——莫賀吐渾可汗。
吐蕃第37代讚普赤鬆德讚和墀邦公主是同代人。
所以,印章上才是“外甥阿柴王”。
關於這個封號,其實在曆史上也有記載。
吐穀渾本是遼東慕容鮮卑族。
公元4世紀初西遷至陰山一帶。
晉永嘉之亂時遷至臨夏,定居甘南、青海地區,吐穀渾兼並周邊的羌、氐等部落,不斷壯大,建立吐穀渾國。
從公元5世紀初建吐穀渾國,至龍朔三年(663年)年被吐蕃滅國。
吐穀渾國曆時三百五十多年。
吐穀渾國強盛時,是一個擁有東西四千裏、南北兩千裏國土麵積的強大區域政權,完全控製了青海地區。
然而,公元7世紀青藏高原上強大起來的吐蕃,征服了羊同、蘇毗諸部落後,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
對吐蕃來說,地處唐蕃之間的吐穀渾,自然成為強盛的吐蕃王朝向外擴張時首要征服的對象。
公元663年,吐蕃大舉進攻吐穀渾,一舉直接攻破覆滅了吐穀渾國政權。
吐穀渾國的最後一個國王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帶領數千帳吐穀渾百姓投唐之涼州。
此後,吐穀渾歸屬於吐蕃統治之下,留在青海吐穀渾故地的親蕃勢力被納入吐蕃統治之下,被稱為阿柴部落。
吐蕃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在阿柴部落中設立新的可汗為其屬邦之主。
689年,墀邦公主嫁給阿柴新的邦國之主,與吐蕃形成了特殊的舅甥關係,協助吐蕃政府處理民族與國家事務。
墀邦公主的兒子莫賀吐渾可汗,成了曆史上第一位“外甥阿柴王”。
雖然說,這座新血渭一號大墓,被盜的十分嚴重。
但是能有這枚印章的出現,就已經足夠重要了。
從印文可知墓主為吐穀渾王,印文中的“外甥”表明了吐穀渾王與吐蕃王室的聯姻關係。
這無疑是為史料,提供了最確切的考古證明。
在《新唐書·吐蕃傳》中就有“吐穀渾與吐蕃本甥舅國”的記載。
但是一直缺乏除了文字記載之外的確切證明。
現在,終於有了。
遵循現代華夏考古的二重證法,結合文獻和考古出土物兩方麵的互相印證。
關於吐蕃與吐穀渾之間的甥舅關係,終於可以徹底下準確的定論,成為無可置疑的確鑿曆史!
不過,這也就是主墓室最重要的文物了。
發現了這塊印章後,主墓室的考古清理工作,基本上就進入了尾聲。
沒辦法,盜墓賊搜刮的實在是太幹淨了。
光是這次抓到的這個盜墓團夥,追繳迴來的隨葬品就有646件。
而且他們還不是這座墓的第一波光顧著。
光是主墓室,就有四個盜洞。
再加上墓道上的,其他側室的,估計這座墓在過去的一千多年裏,至少被盜了十幾次。
這次被抓的盜墓團夥,是最後一批,同樣也是搜刮的最幹淨的一批,已經將他們能帶走的文物盡量都帶走了。
主墓室內除了這枚印章,之後又在棺床附近,發現了幾片散亂的棺板。
棺板殘件表麵施黑紅彩並有貼金,彩繪內容已經無法辨識了。
不過有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彩繪木棺裝飾是北朝(北魏)鮮卑族的傳統。
也就是說,雖然吐穀渾是西遷的一支鮮卑族,並非是北魏那支南下的鮮卑族,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共通性的。
畢竟都是鮮卑人。
這就和南朝鮮和北朝鮮的區別。
而發現了館板後,算是給了大家最後一個驚喜。
館板本身確實算不上什麽驚喜,圖都看不清楚了。
但是拿起館板後,一件壓於棺板下的鑲綠鬆石金鏈,就印入了考古工作者們的眼簾。
這件金鏈兩端為鑲嵌綠鬆石的方形搭扣,搭扣一側有環。
中間是鏈身,由三根鏈條組成,每根鏈條由四股8條金線編織成“人”字形結構的花紋。
工藝十分複雜,實物很是精美。
因為是用金和綠鬆石打造的,這兩種物質的穩定性非常高。
哪怕過了一千多年,這條金鏈依舊保持著當年打造出來的樣子,甚至將上麵的泥土抹掉之後,金子還能夠反光!
綠鬆石也閃爍著耀眼的藍綠色!
“看來,吐穀渾人,或者說吐蕃人很喜歡綠鬆石啊!”
除了金銀器之外,主墓室內發現的第二多的東西,就是綠鬆石了。
有這種用綠鬆石製作出來的飾品,也有單獨的綠鬆石碎片。
綠鬆石這玩意,雖然在現代不怎麽值錢了,但是在古代,特別是公元前的時候,綠鬆石廣受世界各地人民喜愛。
在古波斯的曆史中,綠鬆石被認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避邪之物,被做成護身符。
古印第安人把綠鬆石當作聖石,他們認為佩戴綠鬆石飾品可以得到神靈的護佑。
在西方,綠鬆石還是現代誕生石中代表十二月的誕生石,也就是射手座的星座石,象征著成功與必勝。
埃及、波斯、阿茲台克等古國,都曾經將綠鬆石當做是有特殊意義,宗教意義的寶石。
而在華夏,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裏,也是經常會發現很多用綠鬆石製作的飾品,以及裝飾物。
因為其天然的青綠色,很符合人類的審美,且在新石器那個“顏色”並不豐富的年代,這種長得好看的石頭,自然會被遠古人喜愛。
但是到了人類掌握青銅、鐵器、金銀器的冶煉技術,並且金銀器製造工藝越來越優秀後,綠鬆石就漸漸從最熱門的地位,漸漸給金銀器讓路了。
綠鬆石在華夏的春秋戰國時期,是當時的頂流,做成的飾品十分受貴族喜愛。
到了宋明清時期,綠鬆石已經成為了較為少用的裝飾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漂亮的琉璃、瑪瑙等物。
而在喜馬拉雅地區,綠鬆石也一直都是藏人十分重要的一種飾品,直到現代藏族,也依舊很喜歡佩戴綠鬆石。
綠鬆石和其他一些貴重物件被直接縫在女人的衣裙或兒童的帽上。
現代人賣綠鬆石,就很喜歡將其包裝為與藏傳佛教有關,為綠鬆石帶上神秘和宗教色彩。
作為被吐蕃藏人統治的吐穀渾人,也難免會受到吐蕃文化喜愛綠鬆石的影響。
“估計,這座墓裏還有不少用綠鬆石製作的飾品文物吧。”林雅充滿期待的說道。
</p>
以敦煌古藏文文獻《吐蕃大事紀年》和英藏敦煌文書《阿柴紀年》殘卷為依據。
初步推定,這座新血渭一號墓中出土的銀金合金印章的主人是吐蕃統治時期的“外甥阿柴王”。
並進一步分析印章上的古藏文“外甥阿柴王”,指的是吐蕃第36代讚普——都鬆芒波傑的妹妹,墀邦公主的兒子——莫賀吐渾可汗。
吐蕃第37代讚普赤鬆德讚和墀邦公主是同代人。
所以,印章上才是“外甥阿柴王”。
關於這個封號,其實在曆史上也有記載。
吐穀渾本是遼東慕容鮮卑族。
公元4世紀初西遷至陰山一帶。
晉永嘉之亂時遷至臨夏,定居甘南、青海地區,吐穀渾兼並周邊的羌、氐等部落,不斷壯大,建立吐穀渾國。
從公元5世紀初建吐穀渾國,至龍朔三年(663年)年被吐蕃滅國。
吐穀渾國曆時三百五十多年。
吐穀渾國強盛時,是一個擁有東西四千裏、南北兩千裏國土麵積的強大區域政權,完全控製了青海地區。
然而,公元7世紀青藏高原上強大起來的吐蕃,征服了羊同、蘇毗諸部落後,建立了統一的吐蕃王朝。
對吐蕃來說,地處唐蕃之間的吐穀渾,自然成為強盛的吐蕃王朝向外擴張時首要征服的對象。
公元663年,吐蕃大舉進攻吐穀渾,一舉直接攻破覆滅了吐穀渾國政權。
吐穀渾國的最後一個國王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帶領數千帳吐穀渾百姓投唐之涼州。
此後,吐穀渾歸屬於吐蕃統治之下,留在青海吐穀渾故地的親蕃勢力被納入吐蕃統治之下,被稱為阿柴部落。
吐蕃為了進一步鞏固政權,在阿柴部落中設立新的可汗為其屬邦之主。
689年,墀邦公主嫁給阿柴新的邦國之主,與吐蕃形成了特殊的舅甥關係,協助吐蕃政府處理民族與國家事務。
墀邦公主的兒子莫賀吐渾可汗,成了曆史上第一位“外甥阿柴王”。
雖然說,這座新血渭一號大墓,被盜的十分嚴重。
但是能有這枚印章的出現,就已經足夠重要了。
從印文可知墓主為吐穀渾王,印文中的“外甥”表明了吐穀渾王與吐蕃王室的聯姻關係。
這無疑是為史料,提供了最確切的考古證明。
在《新唐書·吐蕃傳》中就有“吐穀渾與吐蕃本甥舅國”的記載。
但是一直缺乏除了文字記載之外的確切證明。
現在,終於有了。
遵循現代華夏考古的二重證法,結合文獻和考古出土物兩方麵的互相印證。
關於吐蕃與吐穀渾之間的甥舅關係,終於可以徹底下準確的定論,成為無可置疑的確鑿曆史!
不過,這也就是主墓室最重要的文物了。
發現了這塊印章後,主墓室的考古清理工作,基本上就進入了尾聲。
沒辦法,盜墓賊搜刮的實在是太幹淨了。
光是這次抓到的這個盜墓團夥,追繳迴來的隨葬品就有646件。
而且他們還不是這座墓的第一波光顧著。
光是主墓室,就有四個盜洞。
再加上墓道上的,其他側室的,估計這座墓在過去的一千多年裏,至少被盜了十幾次。
這次被抓的盜墓團夥,是最後一批,同樣也是搜刮的最幹淨的一批,已經將他們能帶走的文物盡量都帶走了。
主墓室內除了這枚印章,之後又在棺床附近,發現了幾片散亂的棺板。
棺板殘件表麵施黑紅彩並有貼金,彩繪內容已經無法辨識了。
不過有大量的考古資料證明,彩繪木棺裝飾是北朝(北魏)鮮卑族的傳統。
也就是說,雖然吐穀渾是西遷的一支鮮卑族,並非是北魏那支南下的鮮卑族,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共通性的。
畢竟都是鮮卑人。
這就和南朝鮮和北朝鮮的區別。
而發現了館板後,算是給了大家最後一個驚喜。
館板本身確實算不上什麽驚喜,圖都看不清楚了。
但是拿起館板後,一件壓於棺板下的鑲綠鬆石金鏈,就印入了考古工作者們的眼簾。
這件金鏈兩端為鑲嵌綠鬆石的方形搭扣,搭扣一側有環。
中間是鏈身,由三根鏈條組成,每根鏈條由四股8條金線編織成“人”字形結構的花紋。
工藝十分複雜,實物很是精美。
因為是用金和綠鬆石打造的,這兩種物質的穩定性非常高。
哪怕過了一千多年,這條金鏈依舊保持著當年打造出來的樣子,甚至將上麵的泥土抹掉之後,金子還能夠反光!
綠鬆石也閃爍著耀眼的藍綠色!
“看來,吐穀渾人,或者說吐蕃人很喜歡綠鬆石啊!”
除了金銀器之外,主墓室內發現的第二多的東西,就是綠鬆石了。
有這種用綠鬆石製作出來的飾品,也有單獨的綠鬆石碎片。
綠鬆石這玩意,雖然在現代不怎麽值錢了,但是在古代,特別是公元前的時候,綠鬆石廣受世界各地人民喜愛。
在古波斯的曆史中,綠鬆石被認為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避邪之物,被做成護身符。
古印第安人把綠鬆石當作聖石,他們認為佩戴綠鬆石飾品可以得到神靈的護佑。
在西方,綠鬆石還是現代誕生石中代表十二月的誕生石,也就是射手座的星座石,象征著成功與必勝。
埃及、波斯、阿茲台克等古國,都曾經將綠鬆石當做是有特殊意義,宗教意義的寶石。
而在華夏,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裏,也是經常會發現很多用綠鬆石製作的飾品,以及裝飾物。
因為其天然的青綠色,很符合人類的審美,且在新石器那個“顏色”並不豐富的年代,這種長得好看的石頭,自然會被遠古人喜愛。
但是到了人類掌握青銅、鐵器、金銀器的冶煉技術,並且金銀器製造工藝越來越優秀後,綠鬆石就漸漸從最熱門的地位,漸漸給金銀器讓路了。
綠鬆石在華夏的春秋戰國時期,是當時的頂流,做成的飾品十分受貴族喜愛。
到了宋明清時期,綠鬆石已經成為了較為少用的裝飾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漂亮的琉璃、瑪瑙等物。
而在喜馬拉雅地區,綠鬆石也一直都是藏人十分重要的一種飾品,直到現代藏族,也依舊很喜歡佩戴綠鬆石。
綠鬆石和其他一些貴重物件被直接縫在女人的衣裙或兒童的帽上。
現代人賣綠鬆石,就很喜歡將其包裝為與藏傳佛教有關,為綠鬆石帶上神秘和宗教色彩。
作為被吐蕃藏人統治的吐穀渾人,也難免會受到吐蕃文化喜愛綠鬆石的影響。
“估計,這座墓裏還有不少用綠鬆石製作的飾品文物吧。”林雅充滿期待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