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發掘主墓室,首先要做的就是將主墓室上麵的棚木全部揭掉。


    實際上,因為墓室遭遇過多次盜擾的原因,墓室上用作封頂的棚木,已經是千瘡百孔了。


    現在頂部棚木的保存情況較差,一部分腐朽塌陷,一部分已經消失了。


    根據殘存狀況,可以推斷出,原來應有19根棚木,粗細交錯並排平鋪。


    每根棚木的直徑在0.2~0.4米左右。


    不管是粗細還是長度,都不能和九層妖塔的柏木比。


    至於木材就更別提了。


    雖然具體一時之間分辨不出來這些棚木是啥木材。


    但是可以肯定,不是貴重的柏木。


    考古工作人員,對其他的木頭可能分不出來,但是柏木絕對是一認一個準。


    因為柏木在很長時間裏,都是古代帝王必選的墓葬用木。


    黃腸題湊的標準用木!


    將基本沒剩下多少的主墓室棚木都拿開之後,從上往下看,主墓室內的情況,就映入了大家眼簾。


    主墓室裏是用石砌的四壁,在石層中間,還夾鋪了方木。


    感覺用石層+木層搭建墓葬,是吐穀渾部族的一種傳統習俗。


    東西兩壁各有四層方木,南北兩壁各有五層方木。壁麵相對平整,局部略有塌陷。


    主墓室的東壁,便是與甬道和墓門相連的位置,墓門就在東壁上。


    從這點也可以看得出來,這座墓不是中原漢族的大墓。


    因為沒有漢人文明那種坐北朝南的特點,主墓室的朝向是坐西朝南,在南北兩側各有過道與側室聯通。


    這和南越王墓那種主墓室坐北朝南,在東西兩側建造側室的樣子不一樣。


    不過在墓室內,又有一些明顯是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的樣子。


    例如,在主墓室四壁,陳翰就發現,原來應該皆有鬥栱類木結構。


    鬥栱,這是華夏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


    一般隻有華夏文化中的建築,才會打造鬥拱。


    哦,還有小子日過得不錯的那個國家,將唐式風格的建築學去了。


    奧,還有隔壁朝鮮,同樣將明朝的建築風格學去了。


    那應該這麽說,隻有在華夏文化影響下的民族,才會這種中式建築獨有的鬥栱。


    而這座吐穀渾王族墓葬的主墓室內,居然在四壁有鬥栱類木結構。


    這說明他們的文化,肯定是受到當時的唐朝文化影響了。


    想想也正常。


    吐穀渾部族的位置,當時和大唐是鄰居。


    而且經常還要挨揍,被大唐打,不少領土在唐和吐蕃之間來迴被爭奪。


    唐朝鼎盛時期,吐蕃都被趕迴青藏高原了。


    不過吐蕃鼎盛時期,唐朝的安西都護府,整個西域加河西走廊,也被吐蕃拿下了。


    兩國之間,愛恨交織了上百年,互相之間的文化其實都有影響到對方。


    大唐也接收了不少吐蕃國的文化,在金銀器的製作方麵,很有“胡”風。


    不過很可惜,主墓室內的鬥栱類木結構,因盜擾損毀的非常嚴重。


    隻有東、西壁的木結構保存相對完整。


    由下部的立柱、中部的托木和上部的出跳橫梁三部分構成。


    也正是這三部分結構的發現,才讓考古隊篤定了,這玩意就是鬥栱,不是啥吐穀渾自己弄出來的木結構。


    僅存的兩根立柱,充當起了支撐棚木的作用,估計原來建造主墓室的時候,是真的將這個墓室當成人活著的時候住的“房子”來建造的。


    這才有橫梁、立柱、鬥拱等結構。


    這些出跳橫木、托木、立柱等殘存的木結構,雖然保存的情況較差,但是因為年代距離現在相對漢代還是比較近的。


    所以木結構表麵的紅彩漆,都還保存了下來。


    “嘿,有壁畫欸!”


    跳進主墓室裏,正圍著主墓室牆壁四周觀察的柯教授,剛驚喜沒幾秒,表情就又平靜了下來,歎了口氣:“主墓室四壁均繪有壁畫。”


    “可是大多都脫落了,隻有局部殘存在北壁和東壁上。”


    “壁畫的內容已無法辨識,僅見一些黑彩和紅色線條。”


    伸手在這些殘留的壁畫上輕輕撫摸,甚至還湊近鼻子聞了聞後,柯教授又肯定的說道:“這些壁畫的地仗層,應該是白灰層與草拌泥層兩層。”


    所謂的地仗層,就是基礎層,簡單地說,就是在壁畫繪畫之前,往牆壁上塗的打底層。


    類似於房子裝修的時候,要先上一層膩子和水泥,將裸露的磚頭覆蓋上。


    然後,再用畫筆和顏料在抹平抹白後的牆壁上作畫,留下顏料層。


    可惜,顏料層已經脫落了,地仗層直接展露在了四壁上。


    柯教授很是認真的打量了一番牆壁上殘存的壁畫後,確定道:“壁畫的施工技法與中原地區的唐墓壁畫相似。”


    “這說明吐穀渾,或者吐蕃國在繪畫方麵,也是和唐朝有廣泛密切交流的,並沒有自成一派。”


    想想也正常。


    吐穀渾也好,吐蕃也罷,之前都是遊牧民族。


    隻是一個在青藏高原上遊牧,一個在青海這一塊遊牧。


    指望遊牧民族有啥代代相傳的壁畫技藝,那不是鬧呢嘛?


    實際上整個東亞的文化圈裏,隻要有壁畫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華夏中原文化的影響。


    北邊的朝鮮、日本,南邊的越南、泰國,在宮廷繪畫和壁畫方麵,都是從中原文明這邊學來的。


    當然,唐朝的時候,漢人的壁畫技巧,也融入了很多從西域傳來的風格和技藝。


    莫高窟的壁畫,很多就是華夏與西域技巧互相交融之下,誕生的獨特壁畫。


    唐朝之後,這種壁畫技藝也漸漸不再興盛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明時期高度發達的寫意水墨畫。


    可以這麽說。


    漢代,是華夏壁畫發展的一個新起點,而唐代,則是華夏壁畫發展的最巔峰。


    唐代之後,壁畫這種藝術形式就漸漸開始衰弱,到明清時期遠沒有水墨畫重要了。


    很多唐代墓葬中,壁畫精美的都讓人歎為觀止。


    可惜,這座同樣使用了唐代壁畫施工技法的吐穀渾墓,卻沒有將精美的壁畫留下。


    不過,大部分考古隊員,此時已經沒有功夫去關心這些殘破到都看不出來畫了啥的壁畫了。


    他們更關注另一件事。


    “我棺槨呢?”


    “那麽大個棺槨哪裏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級考古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顧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顧屈並收藏滿級考古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