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1號編鍾的正麵,一共有兩處刻了銘文。


    分別是正麵鉦部,也就是在正麵中央位子的20個字。


    以及正麵的左鼓部,也刻有了30個字。


    左鼓部,位於鍾麵的左下方。


    按照華夏傳統的從右到左,從上往下讀的順序,陳翰他們先翻譯了上麵的20個字。


    “惟王”“正月”“吉日”“甲午”“左右”“文武”“曾侯”這幾個詞,都是非常容易就翻譯出來的。


    前麵那些詞,在曾經出土的青銅器上大量出現過,畢竟大部分青銅銘文上來都得介紹一下年月日啥的。


    “文武”兩個字也很好翻譯,畢竟這兩個字在華夏文明中非常有意義。


    不隻是因為文王、武王,還因為但凡能鑄造青銅器的,那都是貴族。


    東西周的貴族都是什麽人?都是一群治國的人啊。


    那他們在鑄造青銅器的時候,刻銘文時肯定要寫自己的文治武功,那就會大量提到文、武二字。


    “曾侯”就更不用說了,隔壁五公裏外的曾侯乙墓裏,一大堆帶有“曾侯”二字銘文的青銅器。


    唯一識讀比較困難的,就是“左右”這兩個字。


    不過有意思的地方也就在這裏。


    華夏漢字是從象形文字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


    而大篆也還沒有脫離象形文字的範圍。


    “左右”二字的大篆,“寫”出來的樣子,就是兩個人,手上拿著“工”和“口”,分別看向相反的方向。


    其實這兩個字還是很常見的,不管是“左”還是“右”,都經常出現在銘文之中。


    可是在1號編鍾裏出現的“左右”二字,卻和之前的大篆銘文裏的都不一樣!


    在1號編鍾上出現的“左右”二字裏,“人”戴上了一個冠。


    所以這兩個字一開始沒有被拿著《金文編》對照辨別的研究員辨認出來。


    陳翰和李教授也是思索考慮了好一會,結合了後麵的“文武”二字。


    才搞明白了為什麽1號編鍾上的“左右”,和以前出土青銅器上的左右二字不同。


    因為這裏的“左右”,並不隻是單純表示方向的意思。


    為什麽“人”戴冠了?


    因為這個人的身份與眾不同。


    戴冠是在表示這個人的身份是一個大臣、貴族。


    那麽,這裏的“左右”聯係上文武,想要表達的意思便是:“曾經跟隨輔左過文、武兩位帝王。”


    詞義從單純的表示方向,變為了更抽象的“跟隨在帝王身邊輔左他”。


    這就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那與眾不同的魅力之處,以及無與倫比的信息承載量!


    稍微改動一點點字形,意思就變的截然不同,且表述的非常生動形象!


    這是那些死板生硬的表音文字,絕對做不到的事情!


    雖然各種各樣的通假字、異體字,一字多意,或者多字一意,經常搞得人摸不著頭腦。


    但是這恰恰就是漢字讓人著迷的地方!


    ......


    解讀出了第一段銘文的意思後,不但沒讓陳翰他們感到滿意,反而更加如饑似渴的想要獲得更多銘文信息!


    這段隻有20個字的銘文,僅僅隻是開了個頭而已,而且還是開了個和文王武王有關的頭!


    簡直讓人抓耳撓腮,迫切的想要知道更多!


    於是,哪怕已經深夜十一點半了,一群人依舊不打算睡覺,打算挑燈夜戰,拿下1號編鍾上的銘文。


    不過,這有點想當然了。


    一百多個字的銘文,哪是那麽容易解讀的。


    一直忙碌到淩晨三點多,第二段足足有30個字的銘文,才被解讀出了大半。


    第二段銘文裏,生僻的字更多了。


    有很多字都是從來沒出現的新銘文,以李教授和陳翰這麽幾個人的力量,很難在短短幾個小時裏就解讀出來。


    “這個字是“撫”還是“無”啊!愁死了。”


    陳翰拿著拓印下來的銘文,眉頭緊皺,不斷的抓撓頭皮,感覺自己的腦袋都快炸了。


    每個字他都覺得眼熟,覺得好像有好幾個字都能匹配的上,但是過一會了他又感覺好像都不是!


    這種感覺非常的折磨人。


    “不管了,先試一試。”


    集合了大家已經解讀出來的部分,陳翰整合在一起,連蒙帶猜的試著連在一起讀了起來:


    “達殷之命,撫()天下,王()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庇淮夷,臨有江夏,周室之既卑。”


    還別說,漢字的神奇再次展現了。


    就算缺字少字,就算其中有那麽幾個字,陳翰自己都不確定,完全是蒙的。


    但是神奇的是,整段翻譯出來的字連在一起,還真的能拚湊出完整的意思來,並不耽誤理解這段銘文的大致內容!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啊!


    如果他能翻譯出來的字都沒錯的話,那這段話的信息量超級大啊!


    接上上一段最後四字“左右文武”,這段話的意思就是:


    “輔左文王武王終結了殷商的天命,平定天下,後來武王命令南公,到江河匯流之地營宅建設,庇佑淮夷,擁有了江夏的土地,是周室的屏蔽。”


    第一段和第二段連在一起。


    就是在介紹一位叫“白括”,尊稱“南公”的武王大臣,曾經輝煌的榮譽。


    這位“南公”一開始輔助文王和武王打天下,後來憑借著這份功勞,被武王封到了一處江河匯流的地方,統治這裏的淮夷,是周王室的一道屏障。


    好家夥!


    聯係到m1號墓是一位曾國貴族的墓,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曾國的某一任曾侯。


    那這不就說明,這枚編鍾上記載的這位“南公”,應該是曾國的開國君主,記載的這段故事,是曾國被分封誕生的原因?!


    陳翰自己都被自己翻譯出來的內容驚呆了。


    在西周,“公”這個字代表的就是周王室最頂級的大臣,是一種尊稱,比如周公、召公。


    所以“南公”的意思,應該是一位封地在南方的公卿。


    而他的名字,應該就是一開頭提到的“白括”。


    這位名字叫白括的南公,不但輔助文王、武王定鼎了天下,而且奉王命,在南方建立了曾國。


    是曾國的第一代曾侯!


    可是,陳翰迅速的在腦子裏過了一遍西周初年的大致曆史。


    他不記得有哪一位西周知名的大臣叫白括啊?


    難不成,這是一位被史書遺忘了的西周開國元勳?


    所以曾國才一直都不見於史書?


    畢竟祖宗都沒被史書記下...


    可是,這個解釋不合理啊!


    被武王命令“君庇淮夷,臨有江夏”,成為周王室在南方的一道屏障。


    如此重要的大事,如此重要的一個諸侯國,怎麽可能會不紀錄於史書之上呢?


    這就像是,在曆史紀錄沒有斷代的情況下。


    兩千年後的史書上,現在這個年代,五常變成四常了,華夏消失於史書上了,查無此國了。


    這也太離譜了,怎麽都不可能發生這種事的吧!


    這位白括,不可能被漏掉,絕對是在史書上有記載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級考古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顧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顧屈並收藏滿級考古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