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關於良渚文字的爭論,說短有十年,說長,其實已經80多年了。


    良渚刻符的發現和良渚遺址的發現是同時的。


    尤其是1936年發現的材料,通過科學發掘得來,是良渚文化刻劃符號最早一批考古資料。


    20世紀90年代前後,良渚遺址群發現了很多中小型墓地和居址,人們在出土陶器上發現了大量帶有刻劃符號的陶器。


    後來,人們在石器上也發現了不少符號,玉器僅占3%。


    良渚人的書寫載體是多樣的,而這些符號能和顯貴大墓的墓主人聯係起來的很少。


    80多年來,良渚文化目前共發現750多個刻符,340多種類型。


    有單個符號,像花、鳥、龍蝦、鱷魚,還有類似咬了一口的蘋果那樣的符號。


    有一些符號,看起來和甲骨文很像,比如“王”“土”“五”。


    在卞家山遺址出土的夾砂黑陶上的符號,就和甲骨文的“五”很相似。


    這些符號中,有大量重複出現的符號,與器物的結合帶有明顯規律性的符號。


    在幾十年的良渚考古中,這已經都不算什麽稀奇的了。


    讓人震驚的事情,是今年的良渚發掘工作。


    就在陳翰和孔建文他們挖大壩的時候。


    良渚這輪發掘工作,捷報頻傳。


    餘杭南湖的良渚人在圈足罐上發了“一句話”,有12個“字”!


    這是良渚第一次發現組成詞組甚至“連詞成句”的符號!


    這個發現,似乎隻是一個開始。


    緊接著,在莊橋墳遺址,也是目前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刻劃符號最多的一處遺址,之前的考古工作中,已經在這個遺址的242件器物上發現了刻符,在符號總數上占了近三分之一。


    它們大部分發現於陶器上。


    石器上共有7件刻有符號,刻文石鉞一件。


    最重要的是,這次又在莊橋墳遺址,新發現了一件刻文石鉞,並且石鉞的a麵,也就有6個符號排成一排的“句子”,可以有多重的釋讀順序。


    a麵,6個豎排的符號,呈“卜”和“日”(也像“甘”)的形狀,兩兩重複,成為類似“日卜日卜日卜”的句子,像刻了一句話。


    “它們到底是什麽意思?”


    “它們是不是漢字的源頭?”


    這成為了所有關注良渚考古的專家學者們爭議的疑問。


    良渚到底有沒有文字,每一代考古學家麵對這些材料時,都不應該迴避這個問題。


    文字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國家的起源相關,這些年我們討論文明起源,這個問題更繞不開。


    有專家在仔細觀察實物後,參考原有的摹本,依據拍攝的照片,對兩件石鉞上的刻符重新做了摹寫。


    根據刻劃痕跡的特征及先後關係,將雜亂疊加的刻劃痕跡分層剝離、排除非符號的刻痕或“傷痕”,分辨出原本的符號單元,兩件石鉞各兩麵的刻符至少有18個!


    而且有些刻符還是良渚常見的“符號”!


    比如,其中一件石鉞上的“卜”形符號,在莊橋墳遺址有近10例,可能是良渚時期比較常見的符號單體。


    而“甘”形符號(也像“日”形),劃痕不太規則,從符號本身的辨識來講,差異也不是很大,應該是同一個符號,而同類者也見於良渚文化的刻符。


    這兩個“字”非常常見。


    恰好,這兩個“字”的意思,又太好懂了。


    “卜”,這是一個貫穿了甲骨文的字,是當時的先民們,向神靈、祖宗祈禱時的儀式簡稱。


    “日”,這是代表了時間單位的一個文字。


    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似乎就是x日占卜的意思!


    眾所周知,甲骨文之所以會存在,本身就因為這是一種寫在龜甲上的占卜的卜詞!


    實際上商人真正的日常文字使用和紀錄的材料,比如類似史書、典籍之類的東西,是一樣都沒留存下來的。


    如果不是甲骨文寫在甲骨這種特別的載體上。


    如果不是發現了甲骨,那現在學術界甚至都沒辦法證明商人有成熟的文字係統!


    想想看吧,商人用在甲骨上的文字,已經這麽成熟了,成熟到學術界一致認為,這種文字絕對不是商人一兩百年就研究出來的,絕對是繼承了其他原始文字然後才成熟出來的。


    就這,還差一點點就在時間長河中消散了,不被任何人知道。


    但凡商人沒有選擇甲骨,而是選擇用木頭作為載體進行占卜,那在後世將會什麽都留不下來。


    而良渚文明,就算有成熟的原始文字出現,也大概率可能留不下來的。


    畢竟在新石器晚期,想來想去好像也就木頭,以及良渚人已經研究出來的絲織品,可以作為寫作的載體。


    而恰恰這兩種載體,都是非常難以保存的東西。


    良渚人或許也有在木頭上書寫原始文字的習慣。


    而在石器、玉器、陶器上凋刻這些單個字符,或許真的就是用來表示所有物的行為而已。


    個別器物上的文字較多,但是考慮到那些器物的特殊性。


    比如“鉞”這種東西,向來是帶有禮器性質的。


    也許這些刻有多字的器物,則是良渚人用於祭祀的禮器。


    華夏人,從遠古到現在,都不會忘記祭祀祖先。


    而這種習慣,是從部落時代就已經開始了。


    商人也喜歡在器物上凋刻銘文,然後拿去祭祀先祖。


    陳翰在得知了發現多字組合的器物後,特別了解了一下。


    專家們在石鉞b麵有幾處類似傷痕者,跟符號本身的筆法完全不同,可能不是符號本身的組成部分。


    他們認為石器上的符號可能分別使用了刻、琢、劃三種不同的技法。


    這說明,良渚人在“刻字符”方麵,已經很有研究了。


    至少研究出了三種技法用來刻字。


    這讓陳翰更傾向於,良渚人可能已經誕生原始文字了。


    文字不是長期累積的結果,應該是由特殊群體(社會精英)在短時期內創造的。


    在創造文字的時候,可能參考了已有的符號係統或構形經驗。


    例如商人創造甲骨文,必然參考了更早期的原始文字。


    而良渚人創造原始文字,也同樣是肯定參考了更早期的刻符。


    遠比良渚早期的刻符,現在考古學也發現了不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級考古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顧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顧屈並收藏滿級考古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