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對社科院考古所來說。


    本次發掘大壩,最為重要的發現,是獲得了一組判斷老虎嶺水壩相對年代的關鍵地層疊壓關係。


    探溝第2層出土瓷碗為宋代常見器物,第3、4層及疊壓於第3層下的遺跡出土的青瓷缽與上海馬橋遺址唐代地層和遺跡出土的同類器物相同或相近。


    第5層出土的原始瓷碗與長興鼻子山、安吉龍山出土的同類器物形製相同,時代為戰國早期階段,同類器物在紹興地區戰國早中期墓葬中也比較常見。


    第6層及第六層的遺跡中出土陶罐、陶鼎、陶壺、石斧、石刀、石鏃、磨石等與上海馬橋遺址出土的馬橋文化同類器形製與裝飾特點相同或相似。


    出土的兩件鼎足在足根外側均有圓形按窩,類似的做法也見於湖州毘山遺址出土的陶鼎或陶甗的器足之上。


    而且,出土的鼎足在足根內壁相對位置還有豎向或圓形按抹的凹痕,這種風格屬於典型的廣富林文化。


    迄今為止尚未見其他馬橋文化的遺址出土此類鼎足,據此推斷探溝內的馬橋文化遺跡年代當距廣富林文化不遠。


    而探溝裏唯一一個良渚遺跡裏出土的魚鰭形陶鼎足的足背略寬,可納入“t”形鼎足的範疇,與浙江桐鄉新地裏良渚文化墓葬a4式鼎的鼎足特征一致,是良渚文化中期較為常見的器形。


    柱足盉,又稱實足鬶,器身多為泥質陶,柱足為夾砂陶質,在上海福泉山m40、浙江桐鄉叭喇浜h1等典型單位中均有發現,屬於良渚文化晚期偏早階段的代表性陶器。


    夾砂紅陶側扁鼎足亦多見於良渚文化晚期,如卞家山遺址內。


    而且良渚文化晚期的遺跡打破水壩壩體堆積,從而為確定老虎嶺水壩建造的年代提供了關鍵證據。


    除了地層疊壓關係支持的年代依據之外,本次考古發掘還較為明確地揭示了老虎嶺水壩的結構和營建方式。


    特別是水壩的核心區域和邊緣位置的堆築方式,為良渚古城水利係統的整體研究奠定了基礎。


    發掘工作表明,老虎嶺水壩的結構非常複雜,核心區域、邊緣位置采用了不同的營建方式,特別是核心區域的營建,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多環節營建,更好地保證了壩體的安全。


    而水壩邊緣位置的營建則比較簡單,節約了材料和人力成本。


    但是,由於發掘麵積有限,對老虎嶺水壩結構和營建方式的了解仍是局部的,還有不少具體問題不甚明確。


    包括核心區域和邊緣位置的過渡和銜接是如何實現的,水壩的迎水麵和背水麵的結構和營建方式存在哪些不同。


    而在宏觀層麵,老虎嶺水壩的廢棄與生態環境的演變以及其與良渚文化、良渚古城的衰落之間的關係仍需要開展大量的研究工作。


    此外,探溝內還發現了良渚文化之後的文化遺存,其中馬橋文化、唐宋時期的遺存還相對比較豐富,這些遺存的性質也值得做進一步思考。


    三個月的探溝發掘工作,讓整支考古隊都大有收獲。


    “現在基本是可以確定,這條老虎嶺水壩,建造的年代最晚也是良渚文化中期的事情,並且到良渚文化晚期就已經廢棄了,這是根據出土的良渚文化晚期遺跡打破關係確定的。”


    站在探溝坑裏,孔建文一邊揉著老腰,一邊興奮的說道:“而且關於老虎嶺水壩區域的文明活動情況,我們也有了清晰的了解。”


    “和其他研究良渚古國的學者們做出的推斷一樣。”


    “基本可以確定,良渚古國滅亡於4200年前左右的一場大洪水,形成了有一米多厚的洪泛層,這個地區變得不適合人類生活。”


    “大約過去了一千年沉澱期後,才重新有後來的文化占據這片區域,也就是馬橋文化。”


    “然後到了戰國時期,良渚所在的這片區域才重新繁榮起來,重新被華夏文明納入文明圈,成為了吳國和越國的一部分。”


    “不過之後秦漢統一,吳國和越國作為蠻夷之地,人跡罕至,人類活動並不頻繁。”


    “到唐朝之後,良渚所在的這片區域,才再度繁榮起來,一直到近代。”


    良渚古國所在的這片“首都”地區,可以說是幾經沉浮,衰弱過,重新複興過,又再度衰弱過,可以說是經曆豐富了。


    良渚古城與其外圍水利係統的發現是近些年來華夏史前考古的重要進展之一,為研究華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不過,僅僅隻是11條大壩中的一條上的一段試挖掘,距離揭開良渚古城之謎,還早得很。


    北緯30°,一個神奇而充滿驚喜的緯度。


    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它仿佛是上天欽定的文明搖籃,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的文明崛起。


    而5500年前,同屬在這一條緯度線上的中國長江中下遊平原,也伴隨著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迎來了自己的主人。


    他們造水壩、築土台,種水稻、建城市,引領著環太湖流域邁入早期國家的門檻。良渚文明在東方所達到的高度,足以與同時代的古埃及文明與古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比肩。


    如今,當我們通過蛛絲馬跡,重返良渚古城,仍然會為五千年前人們的壯舉所驚歎。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距今約五千年前後,在中華文明誕生的前夜,仰韶、紅山、大汶口文化、良渚等文化交匯相映,無時不刻以其先進的生產力向外輻射影響。


    在孕育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化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雖然,漢人起源於北方中原地區無疑,漢藏語係也起源於華夏北方。


    甚至現在的華夏文明,也可以說是與中原文化不可分割的。


    但是同期的良渚文明,程度確實是高於當時中原的。


    雖然,良渚最終還是消亡在了這個世界上,並且沒有後繼文明。


    但是良渚優秀的文化,還是有被中原興起的“炎-黃”體係所吸收的。


    千裏平原的中原地區很容易就形成強大的公共權利和武裝力量,在軍事力量上對良渚是壓倒性的。


    或許,華夏曆來北方統一南方的曆史可能在良渚時期就存在了。


    良渚也許是華夏文明曆史上,第一個被北方政權吸收征服的南方政權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級考古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顧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顧屈並收藏滿級考古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