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m1號墓的發掘,給陳翰他們帶來了很多驚喜。
驚喜不止於兩個似乎代表了地位的“冠冕”,同時在墓中還出土了一件玉琮。
眾所周知,玉琮這玩意,從誕生之初,就不是啥普通人可以接觸的東西。
這是一種象征了權利的禮器。
哪怕在m1號墓裏,玉琮也隻有一件!
這件玉琮呈黃白色,局部顯綠,夾較多紅褐色、灰褐色、墨綠色斑塊或遊絲狀結晶,整體並不是純玉的。
或者說良渚古國出土的玉質品,都不是現代人的一貫印象中的“玉”。
大家印象中的玉,更多是和田玉、青玉那種溫軟透亮的樣子。
而良渚古國出土的玉,與其說是玉,倒不如說更像大理石。
因為這些玉,大部分都是很原始的,並且大多是露天,或者河流裏淘洗出來的。
沒辦法,當時那個生產力,也不能開山鑿石,大多都是靠著天然發現。
玉質也就沒辦法苛求什麽了。
不過玉質不好,但是其寓意還是一點都不低的。
“琮”始見於《周禮》等古籍。
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
《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
鄭玄補注《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
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
後因後人難辨琮狀的實體,以致南宋時稱為“鎮圭”。
至清乾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的說法為據。
玉琮,後世又稱“輞頭”。
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
是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章、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
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成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
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後,這種戰國秦漢間經師們的附會就不足為憑了。
因為良渚的玉都不是黃玉,當時應該也還沒有“禮地”的概念。
有的學者根據良渚玉琮的造型和紋飾特征,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
玉琮的造型是內圓(孔)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
巫師也常用劣質的玉琮、石琮,或被燒過的玉琮,來鎮墓壓邪、斂屍防腐、避兇驅鬼。
玉琮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
玉琮於墓葬中出土時有如下特征:墓葬規格高,規模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常於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現象。
種種現象說明琮式與原始宗教及祭祀禮儀密切相關,它的主人必屬部族酋長,大祭司巫師之上層人物,。
從發掘現場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顯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顯示生前的一切,用於隨葬恰好說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財富與權勢的程度。
也代表良渚文化時期的一種葬製。
其他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
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國兩漢以後,就很少見了。
其用途在後世,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係統中,成為禮器或葬器。
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
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
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
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
琮身均飾有獸麵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上。
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麵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
也是因為良渚的玉琮大多都刻有獸麵紋或者神人紋,學者們這才將玉琮與巫師法器聯係到了一起。
因為這些紋飾太有“玄學色彩”了。
而在m1號墓中出土的玉琮,弧邊方柱體,高3.6、射徑7.9、孔徑6.4厘米,眼外圈直徑0.4~0.45、眼內圈直徑0.12、眼角長0.1厘米,鼻長1.6、寬0.3厘米。
從大小上看,比較矮小。
整個橫截麵為圓角方形,有四個凸麵,凸麵夾角大於90度,每個凸麵以轉角線為中軸,琢刻相同的簡化神人紋,相鄰凸塊之間以豎向直槽相隔。
圖紋又被橫向凹槽分割為上下兩節,琢刻相同的紋飾,應均為神人紋,不見獸麵紋。
整器共八組相同的神人紋。
神人紋上部為兩組凹弦紋,每組凹弦紋由片切割而成的三至四道凹弦紋組成。
雙圈近圓眼,外圈管鑽,內圈短線刻畫而成,眼兩側各刻畫一條短橫線表示眼角,部分眼角刻線疊壓外眼圈。
扁橫凸鼻,鼻翼刻畫而成,呈方折形螺旋狀,順時針旋轉,共三圈半,鼻翼內側各刻有一道短橫線和兩道長橫線。
整器打磨精細,光澤明顯,不見切割痕跡。
矮小,紋飾是神人紋,相對製作水平也較為原始,器身沒有切割的痕跡,更沒有過多的裝飾。
可以判斷的出來,這個m1號墓的墓主人,應該是生活在良渚時代較為早期的,而不是晚期的。
像莫角山台地對麵的反山王陵,就是比較晚期的墓葬,在反山王陵裏出土的“玉琮王”,高15.8、射徑7-6.5、孔徑5.6-5.2厘米,可比這個大多了。
而且還有神獸紋。
這個玉琮王現在藏於故宮博物院,所有華夏人都可以去參觀。
說起來。
在良渚大量玉琮發現之前。
因為沒有出土樣本。
很多傳世的,或者說清代以前被挖出來的良渚玉琮,都被學術界誤認為了是商周時期的玉琮,完全沒想到“玉琮”這種東西,誕生的年代有那麽的早。
沒辦法,玉這玩意,和石頭差不多。
想要用碳十四等手段來檢測年代是不太現實的。
再說了,這些玉幾千萬甚至上億年前就在地球誕生了,良渚人也隻是將其挖出來,然後打磨成玉琮而已。
怎麽可能用科學手段檢測出其被打磨的年份。
也就是後來良渚遺址被發現,陸續出土了很多玉琮。
然後考古學界發現,這些良渚玉琮的樣式,似乎和不少博物館裏收藏的玉琮,樣式以及玉質都很像啊!
特別是那良渚文化獨有的良渚神獸紋和神人紋。
兩相對應之下,學術界才恍然大悟。
哦!原來這些以前認為是商周時期的玉琮,都是更早的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所留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的玉琮卻不是在良渚發現的,而是見於ah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才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最多。
不過考慮到ah地區離著浙江也就一步之遙。
或許玉琮也確實是良渚先民所創造,隻是他們最早是從ah又來到了良渚,然後在良渚定居下來的,也說不定呢。
</p>
m1號墓的發掘,給陳翰他們帶來了很多驚喜。
驚喜不止於兩個似乎代表了地位的“冠冕”,同時在墓中還出土了一件玉琮。
眾所周知,玉琮這玩意,從誕生之初,就不是啥普通人可以接觸的東西。
這是一種象征了權利的禮器。
哪怕在m1號墓裏,玉琮也隻有一件!
這件玉琮呈黃白色,局部顯綠,夾較多紅褐色、灰褐色、墨綠色斑塊或遊絲狀結晶,整體並不是純玉的。
或者說良渚古國出土的玉質品,都不是現代人的一貫印象中的“玉”。
大家印象中的玉,更多是和田玉、青玉那種溫軟透亮的樣子。
而良渚古國出土的玉,與其說是玉,倒不如說更像大理石。
因為這些玉,大部分都是很原始的,並且大多是露天,或者河流裏淘洗出來的。
沒辦法,當時那個生產力,也不能開山鑿石,大多都是靠著天然發現。
玉質也就沒辦法苛求什麽了。
不過玉質不好,但是其寓意還是一點都不低的。
“琮”始見於《周禮》等古籍。
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
《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
鄭玄補注《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
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
後因後人難辨琮狀的實體,以致南宋時稱為“鎮圭”。
至清乾隆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車釭?”的說法為據。
玉琮,後世又稱“輞頭”。
其用途,一向以為就是“以黃琮禮地”的禮器。
是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章、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
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成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
但自從良渚文化的玉琮大量出土後,這種戰國秦漢間經師們的附會就不足為憑了。
因為良渚的玉都不是黃玉,當時應該也還沒有“禮地”的概念。
有的學者根據良渚玉琮的造型和紋飾特征,推測其為巫師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種法器,帶有強烈的原始巫術色彩。
玉琮的造型是內圓(孔)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
巫師也常用劣質的玉琮、石琮,或被燒過的玉琮,來鎮墓壓邪、斂屍防腐、避兇驅鬼。
玉琮也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
玉琮於墓葬中出土時有如下特征:墓葬規格高,規模大,隨葬品較豐富;墓主人多為男性,琮常於壁伴出,一些墓中有殉葬人的現象。
種種現象說明琮式與原始宗教及祭祀禮儀密切相關,它的主人必屬部族酋長,大祭司巫師之上層人物,。
從發掘現場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顯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顯示生前的一切,用於隨葬恰好說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財富與權勢的程度。
也代表良渚文化時期的一種葬製。
其他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
玉琮在商周還常見,在戰國兩漢以後,就很少見了。
其用途在後世,也被納入儒家的禮儀係統中,成為禮器或葬器。
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
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
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
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
琮身均飾有獸麵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上。
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麵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
也是因為良渚的玉琮大多都刻有獸麵紋或者神人紋,學者們這才將玉琮與巫師法器聯係到了一起。
因為這些紋飾太有“玄學色彩”了。
而在m1號墓中出土的玉琮,弧邊方柱體,高3.6、射徑7.9、孔徑6.4厘米,眼外圈直徑0.4~0.45、眼內圈直徑0.12、眼角長0.1厘米,鼻長1.6、寬0.3厘米。
從大小上看,比較矮小。
整個橫截麵為圓角方形,有四個凸麵,凸麵夾角大於90度,每個凸麵以轉角線為中軸,琢刻相同的簡化神人紋,相鄰凸塊之間以豎向直槽相隔。
圖紋又被橫向凹槽分割為上下兩節,琢刻相同的紋飾,應均為神人紋,不見獸麵紋。
整器共八組相同的神人紋。
神人紋上部為兩組凹弦紋,每組凹弦紋由片切割而成的三至四道凹弦紋組成。
雙圈近圓眼,外圈管鑽,內圈短線刻畫而成,眼兩側各刻畫一條短橫線表示眼角,部分眼角刻線疊壓外眼圈。
扁橫凸鼻,鼻翼刻畫而成,呈方折形螺旋狀,順時針旋轉,共三圈半,鼻翼內側各刻有一道短橫線和兩道長橫線。
整器打磨精細,光澤明顯,不見切割痕跡。
矮小,紋飾是神人紋,相對製作水平也較為原始,器身沒有切割的痕跡,更沒有過多的裝飾。
可以判斷的出來,這個m1號墓的墓主人,應該是生活在良渚時代較為早期的,而不是晚期的。
像莫角山台地對麵的反山王陵,就是比較晚期的墓葬,在反山王陵裏出土的“玉琮王”,高15.8、射徑7-6.5、孔徑5.6-5.2厘米,可比這個大多了。
而且還有神獸紋。
這個玉琮王現在藏於故宮博物院,所有華夏人都可以去參觀。
說起來。
在良渚大量玉琮發現之前。
因為沒有出土樣本。
很多傳世的,或者說清代以前被挖出來的良渚玉琮,都被學術界誤認為了是商周時期的玉琮,完全沒想到“玉琮”這種東西,誕生的年代有那麽的早。
沒辦法,玉這玩意,和石頭差不多。
想要用碳十四等手段來檢測年代是不太現實的。
再說了,這些玉幾千萬甚至上億年前就在地球誕生了,良渚人也隻是將其挖出來,然後打磨成玉琮而已。
怎麽可能用科學手段檢測出其被打磨的年份。
也就是後來良渚遺址被發現,陸續出土了很多玉琮。
然後考古學界發現,這些良渚玉琮的樣式,似乎和不少博物館裏收藏的玉琮,樣式以及玉質都很像啊!
特別是那良渚文化獨有的良渚神獸紋和神人紋。
兩相對應之下,學術界才恍然大悟。
哦!原來這些以前認為是商周時期的玉琮,都是更早的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所留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的玉琮卻不是在良渚發現的,而是見於ah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至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玉琮才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最多。
不過考慮到ah地區離著浙江也就一步之遙。
或許玉琮也確實是良渚先民所創造,隻是他們最早是從ah又來到了良渚,然後在良渚定居下來的,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