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列車上的暴風討論,讓社科院考古所的各位精英們,度過了一趟愉快的乘車之旅。


    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對考古遺跡進行各種猜測和討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不過,這些討論也好,猜測也罷,都是沒辦法確定的事情。


    或者說,現階段的證據,還不夠去證實他們的想法。


    就比如以前的【曾隨之謎】,關於曾國和隨國,到底是兩個國家,還是根本就是一個國家。


    這個話題爭論了幾十年,兩方都有支持者。


    但是,一直以來都沒辦法去證明,到底哪方的想法是對的。


    因為缺乏關鍵性的證據。


    一直到陳翰在曾國貴族墓葬群找到了關鍵性的證據,找到了寫有“隨”字的文物後,這個爭論才終於塵埃落地。


    而良渚古國也一樣。


    現在學術界有各種論調,有人認為是虞朝,有人認為是成鳩氏之國,也有人認為良渚就是夏,也有人像陳翰這樣,認為是兩者合一的一個文明。


    但是不管大家提出了多少猜想,都缺乏實質性的證據。


    那就是良渚遺址的發掘過程中,並沒有發現什麽寫有關鍵國名或者部落名的文物。


    考古學家們,想要將良渚和西漢以後的文獻中記載的那些上古傳說國家聯係在一起,還缺乏關鍵性證據。


    當然。


    就算暫時沒辦法將良渚古國和這些國家完全確定在一起。


    但是母庸置疑的是,良渚古城從學術上實證了華夏5000年的文明史。


    以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心,600多個良渚遺址組成的良渚古國是華夏最早進入文明的標誌。


    北方同期尚處於新石器文化時代。


    這是國家和國際的官方定論。


    也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所有國家代表的官方定論:“良渚古城遺址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無可辯駁的實物依據和確鑿的學術支撐。”


    夏商周都是良渚文化(虞朝)的延續。


    現在發現的良渚遺址,確定就是華夏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和源頭!


    外國人認為的,華夏文明隻有3300年曆史,不承認殷墟之前,華夏有成熟文明的論點,已經被推翻!


    這點,就連外國學者也不得不在成熟的良渚遺址麵前,低下自己高傲的頭顱!


    現在,良渚遺址已經在走申遺了,申遺成功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而現在,陳翰他們將要前往良渚,為這個神秘而又龐大,璀璨照亮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源頭,貢獻一番力量!


    ......


    下午五點多。


    社科院考古所的一行人,抵達了杭州。


    杭州是一個很大的城市。


    良渚遺址這次要發掘的地方,在杭州的餘杭。


    準確的說,就在良渚最核心的地方。


    在良渚古城內的莫角山台地上。


    這裏,是考古勘探確定的良渚宮殿區!


    也是這個宮殿區,確定了良渚已經進入了方國時代,而不是簡單的部落時代!


    良渚古城的契機開始於5500年前。


    突如其來的全球大降溫,原本暖濕的氣候逐漸轉為幹涼。動物們感知到氣溫的變化,紛紛向著更溫暖的南方遷移,原本以漁獵采集為生的人們失去了食物來源,也不得不去尋找新的生業方式。


    於是,當人們來到長江中下遊平原,原本不太受重視的農業“翻身做主人”,成為了當時首選的生業方式。人們也隨之定居,開始組成村落,並且逐漸發展成文明。


    良渚古城遺址,就位於長江中下遊平原裏,一處麵積達1000平方公裏的c形盆地北部。


    它的西側是山高林深的天目山係的山地和丘陵,東側是敞開的杭嘉湖平原,一馬平川。


    發源於天目山脈的東苕溪,自西南向東北蜿蜒流過,最終向北注入太湖。


    良渚位於山地與平原交錯處,以山為郭,宛如一個向東敞開的簸箕。


    豐富的水係和肥沃的土地交織在一起,伴隨著溫暖的氣候與平坦的地勢,共同構成了世界絕佳的水田稻作生態係統。


    於是,先民不斷來此定居,人口增長、聚落擴張。這片土地,逐漸轉為豐饒。


    值得一提的是,別認為良渚國的統治區,隻在餘杭這裏。


    實際上,在餘杭內的這個“c”型山穀內,被三麵環山包圍著的這塊平原地,隻是良渚國當時的“國都”而已。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和錢塘江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紹興、寧波一帶。


    這一片相當於是良渚國統治的核心區域。


    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ah、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占領這裏,還打了一仗。


    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這種成熟的核心區、擴張區、影響區的結構,也和後來的夏商文明很是相似,都是成熟的早期封建奴隸國度的樣子。


    自己親自統治一片最近的核心區,然後外圍擴張區封分其他親近部落,最外圍的影響區則類似於朝貢、臣服,或者有交流的“化外之地”!


    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華夏,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實際上,良渚古城非常的成熟和彰顯了良渚人高超的“城市規劃”技術!


    這座城“以山為郭”“以水作牆”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古城的南麵和北麵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


    作為良渚文化顯露在地麵上的最後遺存,城牆和城門的遺址共同構築了一個近似圓的閉合圖桉,是良渚古城最不容否認的實跡。


    良渚人為了把近300萬平方米的王城圍起來,就利用發達的水係,從山腳下和水溝裏運來大量的石頭,混合著墊土建起了一道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的城牆。


    為了防禦,四麵城牆中,除了南城牆沒有護城河外,其他三麵城牆都有內外護城河,相當於夾河築城。


    另外,目前已經勘探出8座水城門,四麵城牆各有2座,與內外河連通。另外,南城牆的中部還有一座陸城門,平常進出城應該走的就是這裏。


    也就是說,五千年前的良渚人,應該是住在一個四麵被護城河包圍,並且擁有完整四麵高大城牆的“城市”。


    這座城市很雄偉壯闊,有八麵水城門,一麵陸城門。


    是一座當之無愧的“王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滿級考古大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顧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顧屈並收藏滿級考古大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