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大漢天才班的誕生
玄幻三國:開局桃園四結義 作者:過氣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鍵是如何盡地利,盡其才。
這才是關鍵的地方。
“盡地利者有三,屯田,修渠,利器。”
“盡其才者有三,養才,求賢,盡用。”
陳元說完,眾人紛紛點頭。
“其次在得人,此人非才,而為百姓。”
“欲盡地利,盡其才,必要有人,無人無以地用,無人無可選才,故積蓄人口為萬世之基。”
“欲要得人,必有以養人,盡地利以得糧而廣以養人,人眾則才眾,才眾則開疆拓土,百姓愈多,以此往複,荊州必大治,中國必以安。”
其實還有很多,陳元沒有說,因為還不是時候。
比如說軍爭,外交,製度改革啥的。
先把荊州根基打好再說吧,後麵的要等到天下大亂的時候才能說。
眾人聞言,盡皆歎服。
劉備撫掌曰:“子初果有蕭何之能也。”
陳元一聽劉備這麽說,心中頓時一慌。
好家夥,讓我做蕭何,那不是要累死我。
絕對不可能。
所以陳元連忙說到:“主公謬讚,我隻是稍具口舌之利,豈敢與酂侯相比。”
劉備聽出了陳元的意思,無奈的搖搖頭,自己這個四弟啊,什麽都好,就是懶了一些。
也罷,四弟想偷懶就偷懶吧,反正現在也不是沒人。
想起當初隻有他們四兄弟的時候,二弟和三弟與自己一樣,對於軍中內政後勤都不熟悉,盡皆是四弟操持,委實是讓四弟勞累了一些。
“屯田、修渠、利器、養才、求賢以及得人,子初欲做何事?”
陳元早就想好了:“利器、養才、求賢三事,元頗有心得,欲從此三事,還請主公恩準。”
劉備本來想讓陳元負總責的,對於陳元挑選的三個事情,自然不無允準的道理。
當下便有顧雍負責屯田、修渠以及得人之事,由陳元負責利器、養才、求賢三事,其餘人等各歸陳元和顧雍調配使用。
至於盡用人才,這就是劉備的事情了,誰也不能僭越。
開玩笑,人權和財權是君主必須掌握的兩種權力,如果這兩種權力下放,那就非常的危險了。
分配完畢之後,眾人盡皆告退,唯有陳元留下。
劉備看著陳元,他知道陳元有事跟自己說。
“大哥,養才求賢之事,吾有幾策,還請大哥定奪。”
劉備點點頭,示意陳元但說無妨。
“大哥,當今之世,人才盡出豪強世家,如吾等出身者甚少,百姓之中更少,幾近於無,如以豪強世家人才為基,長此以往,定有後患,大哥以為然否?”
“四弟所言無錯,然如不用則無才可用,如之奈何!”
“故元有三策以解其患。”
劉備頓時來了興趣:“子初快快道來。”
“建書院以養才,聚英閣以求才,製察考以選才。”
劉備聞言,若有所思。
“四弟所言,皆為良謀,然則恐受士人仇怨。”
陳元正色道:“大哥欲伸大義於天下,必以百姓為基,重在用人,為大哥基業,元何懼區區仇怨乎?”
說完之後,陳元突然又是一笑:“況有大哥二哥三哥在,天下何人敢傷我!”
劉備聽到陳元這麽一說,豪氣頓生:“四弟盡管去做,一切有大哥在,我看誰敢欺我劉玄德之兄弟。”
陳元心中微暖。
“對了,四弟,那書院和聚英閣應該建於何處?”
“書院建於鹿門山吧,聚英閣就建於州牧府中,以便大哥選用其中人才。”
劉備點點頭。
“還有什麽需要大哥做的?”
“還需大哥下一道求賢令,盡貼荊州境內,務求使野無遺賢。”
說實話,下求賢令這跟朝廷的察舉製是不相符的。
這肯定要背上巨大壓力的。
不過劉備想都沒想:“此事易爾,然則還需子初為大哥操刀一番才是。”
這不是撞槍口上了嗎。
孟德兄,借你求賢令一用。
當即,讓人上紙筆。
陳元大筆一揮,文不加點,一道求賢令便問世了。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吾劉玄德欲治平荊州,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劉備看著陳元寫的求賢令,尤其是唯才是舉四個字,不由的連念幾遍。
“好一個唯才是舉,此令一下,吾劉玄德何愁無才可用也。”
當即,劉備命人抄寫之後,傳於荊州各郡縣,張貼於官衙之外,以表自己求才若渴之心。
且不說求賢令會造成什麽樣的成績和後果。
陳元開始讓人修建襄陽書院和聚英閣。
修建的具體事宜,陳元交給了蒯良去負責,是的蒯良被劉備分配給了陳元做副手。
以蒯良之才,負責此事,綽綽有餘。
陳元隻是就修建提出了自己大概的意見之後,就不再去管了。
他現在要考慮的兩個問題,書院的老師和學生該從什麽地方來。
老師暫定:蔡邕、司馬徽、向朗、龐德公以及他自己。
學生暫定:諸葛亮(3歲)、諸葛瑾(10歲)、龐統(5歲)、法正(8歲)、周瑜(9歲)、魯肅(12歲)、徐庶(大約十七八歲)、馬超(8歲)、孫策(9歲)、孫權、(2歲)陸遜(一歲)、馬良(未出生)、馬謖(未出生)劉曄(7歲左右)黃敘(6歲左右)
這是都是暫定,因為陳元目前就隻想到這些人。
以後如果再想起了其他人,隨時加進來。
書院分文武兩科,因材施教。
目的很明確,就是培養劉備自己的人才。
當然現在肯定不能這麽說,隻能說為國養才吧。
老師學生暫且定好,那就要搞一些教材出來了。
總不能上來就讀論語吧,就算是諸葛亮這種天才,上來就教論語,多半也是懵逼。
所以三百千出來吧。
/92/92067/20879758.html
這才是關鍵的地方。
“盡地利者有三,屯田,修渠,利器。”
“盡其才者有三,養才,求賢,盡用。”
陳元說完,眾人紛紛點頭。
“其次在得人,此人非才,而為百姓。”
“欲盡地利,盡其才,必要有人,無人無以地用,無人無可選才,故積蓄人口為萬世之基。”
“欲要得人,必有以養人,盡地利以得糧而廣以養人,人眾則才眾,才眾則開疆拓土,百姓愈多,以此往複,荊州必大治,中國必以安。”
其實還有很多,陳元沒有說,因為還不是時候。
比如說軍爭,外交,製度改革啥的。
先把荊州根基打好再說吧,後麵的要等到天下大亂的時候才能說。
眾人聞言,盡皆歎服。
劉備撫掌曰:“子初果有蕭何之能也。”
陳元一聽劉備這麽說,心中頓時一慌。
好家夥,讓我做蕭何,那不是要累死我。
絕對不可能。
所以陳元連忙說到:“主公謬讚,我隻是稍具口舌之利,豈敢與酂侯相比。”
劉備聽出了陳元的意思,無奈的搖搖頭,自己這個四弟啊,什麽都好,就是懶了一些。
也罷,四弟想偷懶就偷懶吧,反正現在也不是沒人。
想起當初隻有他們四兄弟的時候,二弟和三弟與自己一樣,對於軍中內政後勤都不熟悉,盡皆是四弟操持,委實是讓四弟勞累了一些。
“屯田、修渠、利器、養才、求賢以及得人,子初欲做何事?”
陳元早就想好了:“利器、養才、求賢三事,元頗有心得,欲從此三事,還請主公恩準。”
劉備本來想讓陳元負總責的,對於陳元挑選的三個事情,自然不無允準的道理。
當下便有顧雍負責屯田、修渠以及得人之事,由陳元負責利器、養才、求賢三事,其餘人等各歸陳元和顧雍調配使用。
至於盡用人才,這就是劉備的事情了,誰也不能僭越。
開玩笑,人權和財權是君主必須掌握的兩種權力,如果這兩種權力下放,那就非常的危險了。
分配完畢之後,眾人盡皆告退,唯有陳元留下。
劉備看著陳元,他知道陳元有事跟自己說。
“大哥,養才求賢之事,吾有幾策,還請大哥定奪。”
劉備點點頭,示意陳元但說無妨。
“大哥,當今之世,人才盡出豪強世家,如吾等出身者甚少,百姓之中更少,幾近於無,如以豪強世家人才為基,長此以往,定有後患,大哥以為然否?”
“四弟所言無錯,然如不用則無才可用,如之奈何!”
“故元有三策以解其患。”
劉備頓時來了興趣:“子初快快道來。”
“建書院以養才,聚英閣以求才,製察考以選才。”
劉備聞言,若有所思。
“四弟所言,皆為良謀,然則恐受士人仇怨。”
陳元正色道:“大哥欲伸大義於天下,必以百姓為基,重在用人,為大哥基業,元何懼區區仇怨乎?”
說完之後,陳元突然又是一笑:“況有大哥二哥三哥在,天下何人敢傷我!”
劉備聽到陳元這麽一說,豪氣頓生:“四弟盡管去做,一切有大哥在,我看誰敢欺我劉玄德之兄弟。”
陳元心中微暖。
“對了,四弟,那書院和聚英閣應該建於何處?”
“書院建於鹿門山吧,聚英閣就建於州牧府中,以便大哥選用其中人才。”
劉備點點頭。
“還有什麽需要大哥做的?”
“還需大哥下一道求賢令,盡貼荊州境內,務求使野無遺賢。”
說實話,下求賢令這跟朝廷的察舉製是不相符的。
這肯定要背上巨大壓力的。
不過劉備想都沒想:“此事易爾,然則還需子初為大哥操刀一番才是。”
這不是撞槍口上了嗎。
孟德兄,借你求賢令一用。
當即,讓人上紙筆。
陳元大筆一揮,文不加點,一道求賢令便問世了。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吾劉玄德欲治平荊州,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劉備看著陳元寫的求賢令,尤其是唯才是舉四個字,不由的連念幾遍。
“好一個唯才是舉,此令一下,吾劉玄德何愁無才可用也。”
當即,劉備命人抄寫之後,傳於荊州各郡縣,張貼於官衙之外,以表自己求才若渴之心。
且不說求賢令會造成什麽樣的成績和後果。
陳元開始讓人修建襄陽書院和聚英閣。
修建的具體事宜,陳元交給了蒯良去負責,是的蒯良被劉備分配給了陳元做副手。
以蒯良之才,負責此事,綽綽有餘。
陳元隻是就修建提出了自己大概的意見之後,就不再去管了。
他現在要考慮的兩個問題,書院的老師和學生該從什麽地方來。
老師暫定:蔡邕、司馬徽、向朗、龐德公以及他自己。
學生暫定:諸葛亮(3歲)、諸葛瑾(10歲)、龐統(5歲)、法正(8歲)、周瑜(9歲)、魯肅(12歲)、徐庶(大約十七八歲)、馬超(8歲)、孫策(9歲)、孫權、(2歲)陸遜(一歲)、馬良(未出生)、馬謖(未出生)劉曄(7歲左右)黃敘(6歲左右)
這是都是暫定,因為陳元目前就隻想到這些人。
以後如果再想起了其他人,隨時加進來。
書院分文武兩科,因材施教。
目的很明確,就是培養劉備自己的人才。
當然現在肯定不能這麽說,隻能說為國養才吧。
老師學生暫且定好,那就要搞一些教材出來了。
總不能上來就讀論語吧,就算是諸葛亮這種天才,上來就教論語,多半也是懵逼。
所以三百千出來吧。
/92/92067/20879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