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6章 太原整兵十三軍
重生北宋之我師兄嶽飛 作者:海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道君令下,西北三路動,短短片刻功夫,西北各路文臣武將便聚在銀安殿內,隨著三聲金鼓響,趙斌也由後殿轉出,邁步走上銀安殿的寶座,繼而一抖衣襟,在寶座之上穩坐。
趙斌端坐寶座之上環顧殿內文武眾臣,隻見這殿內文東武西分列兩旁,文臣以張睿、路金為首,武將以肖辰、高寵當先,文臣中多有關中大儒,廣列名士弟子,正是有這些人在,西北三路內才能政通人和,百姓安定團結,這些人中旁的暫且不說,單說一位立在路金背後的文士。
卻見此人身穿一身文士袍,整個人肩寬腰細,雖然立在路金身後,卻要比這位路大人高出一頭,整個人好似一個瘦竹竿一般,而往此人麵上看,此人卻是麵白無須,一頭黑發盤在頭頂,由一頂玉冠束住,唯有鬢角留有兩綹長發,飄灑在臉龐兩側。
此人姓苗名德林,如今在趙斌麾下執掌各地官員任免、考課、調動之事,在西北三路的權勢可以說僅在張睿之下,甚至有幾分和路金平起平坐的趨勢。
而這位苗大人之所以能在西北得此要位,一方麵是因為這位忠正耿直,在趙斌麾下時時依法行事,刻刻置身規矩之中,別看現在銀安殿內官員職位尚不明確,但文武眾臣都心甘情願稱唿這位一句苗天官。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這位苗大人的祖上了,苗德林此人的祖父名喚苗舜卿,而苗舜卿的祖父則叫苗廣義,如此身份投在趙斌麾下,趙斌就算是做出一副千金買馬骨的架勢來,那也不會慢待此人,就更不要說此人還真有才學本事在身,那麽此人地位可見一般。
不過今日殿上乃是為議出征之事,所以這位苗天官卻沒什麽出力的地方,也就是向趙斌匯報一下各地官員任免,確保西北三路內吏治清明,不至於讓趙斌在出征之事後方生亂。
倒是路金這位專司農事的大員,仔細和趙斌匯報了西北現今的存糧情況。這西北三路經過這些年的屯田發展,良田廣袤何止千萬頃,至於庫中存糧,更是足夠趙斌麾下十三路大軍外出征討三年所用,聽聞路金此言殿內眾將臉上都露出一抹喜色,紛紛扭頭看向寶座之上的趙斌。
而說起這十三路大軍,卻是趙斌去年精心整軍而來的成果,與嶽家軍一般,這十三支大軍分為前、後、左、右、中、水軍以及封號七軍,除卻中軍之外,每軍都是兩萬軍士,十三支大軍合計不下二十萬之眾。
其中前軍由如今的太原留守肖辰統領,右軍由汝南王鄭懷統領,左軍由安樂王張奎統領,後軍由乾字天令韓常統領。至於中軍則是由東平王高寵指揮,這中軍之中除卻兩萬精銳外,還有趙斌這些年精心訓練的四支精兵,平日也歸屬中軍統一指揮,逢戰方才複歸大將麾下。
而水軍則由當年折可求之子,少公子折彥文統領,這位少將軍本就在水戰之上頗有天賦,這些年水葫蘆毛頭雕金烈久在西北,有這麽一位水祖宗在西北傾心教導,折彥文的水戰本領可謂是一天一進步,一載一不同,現今自然是穩坐趙斌手下水軍的頭把交椅。加之趙斌家積累多年,財力廣大、工匠眾多,水軍之中自然是多備優良戰船。
如今這六支人馬都在太原附近聚集,至於說封號七軍,則分散在西北各地,由各家大將統領。
這七軍中,頭一軍由麵涅將軍之後狄傑統領,三關大將金節和何世麟為輔,整軍兩萬在三關之後駐紮,乃是三關守軍之外的精銳之力,為的是退可協助三關禦敵,進則可出三關策應大軍征戰,故此這軍名為鐵壁。
第二軍、第三軍則駐紮在太原以北的邊境,其中第二軍名為天波、第三軍則為屏夷。天波者,昔年開封城內楊家宅,以此為名,此軍自然是由楊家後人楊乾統領,史英因為與楊乾脾氣相投,兼之這位不通兵法,不善領軍,所以便留在天波軍中為楊乾副手。
而屏夷二字,則取自“內屏中國,外攘夷狄”八字,隻是有狄傑在,自然不能以狄為名,隻取攘夷二字,又忽視折家駐守屏障之功,因此這支人馬名為屏夷,統領自然是西北折家家主折可求。
這三軍六萬人馬以南以北護住西北,這第四軍自然在東駐守,而且這第四軍也是趙斌麾下成軍最早的人馬,正是當年潞安州節度使陸登精心所練,如今太行山久駐之軍,那西周揚名的虎賁軍。這支人馬全軍兩萬之數,便駐紮在太行山上金頂大寨之中,方便策應太行八陘守軍,以備不測之時。
至於第五軍人馬名為鐵象,乃是少有的重甲軍,軍中兩萬人馬一萬五千人為重甲步卒,五千人為鐵甲騎兵,而這軍人馬的統領正是西軍大將曲端。至於這兩萬人馬為何叫做鐵象,則是因為曲端有坐騎名“鐵象”,一日能奔馳四百裏,可惜前世曲端被冤殺時,這匹寶馬也再難有征戰之機,因此曲端死時連唿“鐵象可惜”。
現如今有趙斌坐鎮西北,更是早在富平之戰時,便奪下軍權執掌西軍,曲端則成為趙斌手下大帥,為當年趙家布局西北的暗棋之一,那自然也不會再有什麽奪權暗害之事,因此自然也沒有“鐵象可惜”之語,倒是因為這支重甲軍在,西北倒是傳出“鐵象威武”之言,此軍如今正駐紮在秦鳳路中。
第六軍名為奮威,其統領乃是如今坐鎮永興軍路的種洌,這種洌數代將門之後,這支奮威軍既是對他種洌能力的肯定,也是對種家曆代功績的肯定,故此種洌對此軍名很是歡喜。
而西北僅剩的第七軍則名為鐵錐,軍中兩萬軍士無論步卒騎兵,皆以鐵錐槍為兵刃,臨陣衝鋒之時鐵錐槍可砸可刺,殺敵奪命更是悍勇,軍中統領乃是少將軍何元慶,並以狄雷為輔,如今正駐紮在河東路中。
趙斌端坐寶座之上環顧殿內文武眾臣,隻見這殿內文東武西分列兩旁,文臣以張睿、路金為首,武將以肖辰、高寵當先,文臣中多有關中大儒,廣列名士弟子,正是有這些人在,西北三路內才能政通人和,百姓安定團結,這些人中旁的暫且不說,單說一位立在路金背後的文士。
卻見此人身穿一身文士袍,整個人肩寬腰細,雖然立在路金身後,卻要比這位路大人高出一頭,整個人好似一個瘦竹竿一般,而往此人麵上看,此人卻是麵白無須,一頭黑發盤在頭頂,由一頂玉冠束住,唯有鬢角留有兩綹長發,飄灑在臉龐兩側。
此人姓苗名德林,如今在趙斌麾下執掌各地官員任免、考課、調動之事,在西北三路的權勢可以說僅在張睿之下,甚至有幾分和路金平起平坐的趨勢。
而這位苗大人之所以能在西北得此要位,一方麵是因為這位忠正耿直,在趙斌麾下時時依法行事,刻刻置身規矩之中,別看現在銀安殿內官員職位尚不明確,但文武眾臣都心甘情願稱唿這位一句苗天官。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這位苗大人的祖上了,苗德林此人的祖父名喚苗舜卿,而苗舜卿的祖父則叫苗廣義,如此身份投在趙斌麾下,趙斌就算是做出一副千金買馬骨的架勢來,那也不會慢待此人,就更不要說此人還真有才學本事在身,那麽此人地位可見一般。
不過今日殿上乃是為議出征之事,所以這位苗天官卻沒什麽出力的地方,也就是向趙斌匯報一下各地官員任免,確保西北三路內吏治清明,不至於讓趙斌在出征之事後方生亂。
倒是路金這位專司農事的大員,仔細和趙斌匯報了西北現今的存糧情況。這西北三路經過這些年的屯田發展,良田廣袤何止千萬頃,至於庫中存糧,更是足夠趙斌麾下十三路大軍外出征討三年所用,聽聞路金此言殿內眾將臉上都露出一抹喜色,紛紛扭頭看向寶座之上的趙斌。
而說起這十三路大軍,卻是趙斌去年精心整軍而來的成果,與嶽家軍一般,這十三支大軍分為前、後、左、右、中、水軍以及封號七軍,除卻中軍之外,每軍都是兩萬軍士,十三支大軍合計不下二十萬之眾。
其中前軍由如今的太原留守肖辰統領,右軍由汝南王鄭懷統領,左軍由安樂王張奎統領,後軍由乾字天令韓常統領。至於中軍則是由東平王高寵指揮,這中軍之中除卻兩萬精銳外,還有趙斌這些年精心訓練的四支精兵,平日也歸屬中軍統一指揮,逢戰方才複歸大將麾下。
而水軍則由當年折可求之子,少公子折彥文統領,這位少將軍本就在水戰之上頗有天賦,這些年水葫蘆毛頭雕金烈久在西北,有這麽一位水祖宗在西北傾心教導,折彥文的水戰本領可謂是一天一進步,一載一不同,現今自然是穩坐趙斌手下水軍的頭把交椅。加之趙斌家積累多年,財力廣大、工匠眾多,水軍之中自然是多備優良戰船。
如今這六支人馬都在太原附近聚集,至於說封號七軍,則分散在西北各地,由各家大將統領。
這七軍中,頭一軍由麵涅將軍之後狄傑統領,三關大將金節和何世麟為輔,整軍兩萬在三關之後駐紮,乃是三關守軍之外的精銳之力,為的是退可協助三關禦敵,進則可出三關策應大軍征戰,故此這軍名為鐵壁。
第二軍、第三軍則駐紮在太原以北的邊境,其中第二軍名為天波、第三軍則為屏夷。天波者,昔年開封城內楊家宅,以此為名,此軍自然是由楊家後人楊乾統領,史英因為與楊乾脾氣相投,兼之這位不通兵法,不善領軍,所以便留在天波軍中為楊乾副手。
而屏夷二字,則取自“內屏中國,外攘夷狄”八字,隻是有狄傑在,自然不能以狄為名,隻取攘夷二字,又忽視折家駐守屏障之功,因此這支人馬名為屏夷,統領自然是西北折家家主折可求。
這三軍六萬人馬以南以北護住西北,這第四軍自然在東駐守,而且這第四軍也是趙斌麾下成軍最早的人馬,正是當年潞安州節度使陸登精心所練,如今太行山久駐之軍,那西周揚名的虎賁軍。這支人馬全軍兩萬之數,便駐紮在太行山上金頂大寨之中,方便策應太行八陘守軍,以備不測之時。
至於第五軍人馬名為鐵象,乃是少有的重甲軍,軍中兩萬人馬一萬五千人為重甲步卒,五千人為鐵甲騎兵,而這軍人馬的統領正是西軍大將曲端。至於這兩萬人馬為何叫做鐵象,則是因為曲端有坐騎名“鐵象”,一日能奔馳四百裏,可惜前世曲端被冤殺時,這匹寶馬也再難有征戰之機,因此曲端死時連唿“鐵象可惜”。
現如今有趙斌坐鎮西北,更是早在富平之戰時,便奪下軍權執掌西軍,曲端則成為趙斌手下大帥,為當年趙家布局西北的暗棋之一,那自然也不會再有什麽奪權暗害之事,因此自然也沒有“鐵象可惜”之語,倒是因為這支重甲軍在,西北倒是傳出“鐵象威武”之言,此軍如今正駐紮在秦鳳路中。
第六軍名為奮威,其統領乃是如今坐鎮永興軍路的種洌,這種洌數代將門之後,這支奮威軍既是對他種洌能力的肯定,也是對種家曆代功績的肯定,故此種洌對此軍名很是歡喜。
而西北僅剩的第七軍則名為鐵錐,軍中兩萬軍士無論步卒騎兵,皆以鐵錐槍為兵刃,臨陣衝鋒之時鐵錐槍可砸可刺,殺敵奪命更是悍勇,軍中統領乃是少將軍何元慶,並以狄雷為輔,如今正駐紮在河東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