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5章 連接河朔西北動
重生北宋之我師兄嶽飛 作者:海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聽嶽飛這話,嶽雲當即長出一口氣,隨即抱拳拱手道:“迴父帥,兒手下正有一人,能勝任此事。”
而嶽飛聞言卻是一愣,不由得搖頭失笑,畢竟憑嶽飛的才智,就算所知不多,但也能猜到一二趙斌的布局,並且嶽飛其實還在似有似無的幫助自己義弟。饒是如此,嶽飛聽到嶽雲答應的如此幹脆,也還是微微有些愣神,不過也僅僅隻是片刻時間,隨即嶽飛就抬手將桌上的木匣遞予嶽雲。
“行了,既然如此,你就代為父將此匣送去太原吧,切記,麵呈你斌叔!”嶽飛說著神色鄭重的將這木匣遞在嶽雲手中,待嶽雲托穩之後,嶽飛又鄭重的拍拍嶽雲的小臂。
那嶽雲少時在太原府長大,趙斌就將他帶在身邊,各種大事小情更是逐一教導,君不見當年趙斌教導嶽雲之時,嚇得楊乾等人都以為太原會出現奪嫡之亂。雖說現在嶽雲南下,楊乾等人算是長出一口氣,但由此也可看出趙斌對嶽雲的重視。
至於說嶽雲迴到鄂州之後,那嶽家軍眾將可就更疼愛這位小將軍了,畢竟眾將可都和嶽飛有結義之情,嶽飛對眾將從來也都是照顧有加,這十幾年下來,可是積累了不少恩情在,眾將不能將這些恩情還在嶽飛身上,那還不能將這些恩情還在嶽雲身上啊。
如此一來,你別看嶽雲歲數小,可是論及人情世故、眉眼高低、為人處世,那嶽雲遠勝同輩之人,甚至比很多長輩都還要強上一籌,此時一見嶽飛如此反應,嶽雲哪裏還不明白這木匣的重要性,當下鄭重的衝著嶽飛點點頭。
“父帥您放心,這匣子絕對不會有絲毫損毀,一定會完完整整送抵斌叔手中!”
嶽飛聞言微微點點頭,隨即揮手道:“行了,去忙吧,馬上就要出征了,你這位贏官人少不得還要在陣前揚威。”
小嶽雲答應一聲,隨即將木匣貼身收入懷中,繼而轉身走出書房,前去自己軍中尋人傳信。說起嶽雲軍中這人,還是這小家夥當初自己找上趙斌,親口討要而來。
原來嶽雲因為自幼跟在趙斌身邊,所以對於趙忠、趙德等人的存在自然是知曉的,對於這二位協助趙斌,處理西北各處大小事宜時,嶽雲也是看在眼裏。故此在獨立領軍後,嶽雲就找上趙斌討要人手,挨不過嶽雲的苦求,趙斌在言明暗衛的行事存在後,就給嶽雲派去一人。
那這些人自幼被趙家培養,學的文武之藝治理一地尚有富裕,何況嶽雲手下這區區一千人呢,這小嶽雲對此人是越用越順手,甚至些許背嵬軍事都會交給此人去辦,不過因為身份受限,此人現在在背嵬軍中還是一個影子一般的存在,並無任何軍職在身。
此時嶽飛說起傳信一事,嶽雲自然就找上這位,而此人手中自有暗衛渠道在,這木匣短短兩日時間便送抵太原府。
這一日趙斌正在書房之內,彈琴養性,趙忠興衝衝將嶽飛那木匣送達趙斌麵前,“老爺,鄂州贏官人那裏送來一個木匣!”
趙斌聞言彈琴的手微微一頓,隨即琴曲不停,轉而邊彈邊說道:“怎麽,這小家夥現在還能想起他斌叔了?這是給我送來什麽大禮了啊?竟然還用木匣送來。”
趙忠聞言沉吟片刻後,緩緩說道:“迴老爺,這匣子乃是嶽大爺送來的,其中乃是嶽爺的親筆書信。”
趙忠此言一出,趙斌手腕一抖,一根琴弦隨之繃斷,趙斌隨即發出一聲長歎,繼而雙掌平伸在琴上微微一壓,止住弦上餘音,“哎,我這大哥啊,真是一心隻有北伐事,為破金賊不餘力啊,沒想到時至今日他竟然還是走了這條路了。”
見自家老爺如此說,反倒是讓趙忠有些摸不著頭腦了,隨即低頭仔細查看了一下手中密封完好的木匣,繼而抬頭問道:“老爺,這信您還沒看過吧?您這是知道信中內容了?”
趙斌苦笑著點點頭道:“自那日傳來消息,兀術進犯中原,大哥分派各軍以來,我就感覺心神不寧,今日在這裏原想著借琴音調理心緒,卻不想竟然真的等來我這大哥的這封書信啊。”
趙斌說著起身繞過琴桌,從趙忠手中接過木匣,繼而轉身坐到桌案之後,一邊拿過桌案上的小刀啟封木匣,一邊對趙忠說道:“如今大戰在即,大哥並不知道兀術三路人馬的具體分配,僅以天下局勢而論,由我西北路分兩路出兵,一路出代州直擊金人境內要地,一路出太行八陘,衝殺兀術糧道,斷起大軍糧草,必然可以讓兀術首尾不能相顧!”
而趙斌所說之策,也正是前世嶽飛北伐之策,隻不過前世書中並不見太祖一脈的身影,隻見北方大地遍起義軍,而嶽飛更是在紹興元年便提出擬訂“連結河朔之謀”,此策便是由北地義軍突襲金兵糧道,嶽飛在正麵強攻兀術大軍,可惜天不遂人意,此策於紹興十年方才實施,並且收到顯著效果。
前世的嶽飛連那分散各地的義軍都能想到,現在自然不會忽略西北趙斌這支雄軍,因此才會有這木匣傳書之舉,待趙斌打開木匣,展開書信後,其中內容果然與趙斌所料一般,乃是請趙斌他出兵斷兀術後路之求。
待將嶽飛書信看完後,趙斌將這信送入桌上燭火之中,看著這封信漸漸化為飛灰,趙斌當即問道:“忠叔,這麽些天了,曲端、種洌、陸登、何世麟、還有邊境上折、楊、姚、吳幾位將軍,都到了吧?”
“迴老爺,諸位將軍已然將手下軍務安排妥當,各處可戰之軍清點完畢,隻是沒老爺您的命令,大軍不好輕動,幾位將軍僅僅帶麾下親兵來太原府了,如今最遠的曲將軍也與昨日趕到。”
趙斌點點頭,將那些紙灰撣散後,起身衝著趙忠招唿道:“人來了,就夠了,忠叔,擂鼓聚將!召我太原城文武,銀安殿聽令!”
而嶽飛聞言卻是一愣,不由得搖頭失笑,畢竟憑嶽飛的才智,就算所知不多,但也能猜到一二趙斌的布局,並且嶽飛其實還在似有似無的幫助自己義弟。饒是如此,嶽飛聽到嶽雲答應的如此幹脆,也還是微微有些愣神,不過也僅僅隻是片刻時間,隨即嶽飛就抬手將桌上的木匣遞予嶽雲。
“行了,既然如此,你就代為父將此匣送去太原吧,切記,麵呈你斌叔!”嶽飛說著神色鄭重的將這木匣遞在嶽雲手中,待嶽雲托穩之後,嶽飛又鄭重的拍拍嶽雲的小臂。
那嶽雲少時在太原府長大,趙斌就將他帶在身邊,各種大事小情更是逐一教導,君不見當年趙斌教導嶽雲之時,嚇得楊乾等人都以為太原會出現奪嫡之亂。雖說現在嶽雲南下,楊乾等人算是長出一口氣,但由此也可看出趙斌對嶽雲的重視。
至於說嶽雲迴到鄂州之後,那嶽家軍眾將可就更疼愛這位小將軍了,畢竟眾將可都和嶽飛有結義之情,嶽飛對眾將從來也都是照顧有加,這十幾年下來,可是積累了不少恩情在,眾將不能將這些恩情還在嶽飛身上,那還不能將這些恩情還在嶽雲身上啊。
如此一來,你別看嶽雲歲數小,可是論及人情世故、眉眼高低、為人處世,那嶽雲遠勝同輩之人,甚至比很多長輩都還要強上一籌,此時一見嶽飛如此反應,嶽雲哪裏還不明白這木匣的重要性,當下鄭重的衝著嶽飛點點頭。
“父帥您放心,這匣子絕對不會有絲毫損毀,一定會完完整整送抵斌叔手中!”
嶽飛聞言微微點點頭,隨即揮手道:“行了,去忙吧,馬上就要出征了,你這位贏官人少不得還要在陣前揚威。”
小嶽雲答應一聲,隨即將木匣貼身收入懷中,繼而轉身走出書房,前去自己軍中尋人傳信。說起嶽雲軍中這人,還是這小家夥當初自己找上趙斌,親口討要而來。
原來嶽雲因為自幼跟在趙斌身邊,所以對於趙忠、趙德等人的存在自然是知曉的,對於這二位協助趙斌,處理西北各處大小事宜時,嶽雲也是看在眼裏。故此在獨立領軍後,嶽雲就找上趙斌討要人手,挨不過嶽雲的苦求,趙斌在言明暗衛的行事存在後,就給嶽雲派去一人。
那這些人自幼被趙家培養,學的文武之藝治理一地尚有富裕,何況嶽雲手下這區區一千人呢,這小嶽雲對此人是越用越順手,甚至些許背嵬軍事都會交給此人去辦,不過因為身份受限,此人現在在背嵬軍中還是一個影子一般的存在,並無任何軍職在身。
此時嶽飛說起傳信一事,嶽雲自然就找上這位,而此人手中自有暗衛渠道在,這木匣短短兩日時間便送抵太原府。
這一日趙斌正在書房之內,彈琴養性,趙忠興衝衝將嶽飛那木匣送達趙斌麵前,“老爺,鄂州贏官人那裏送來一個木匣!”
趙斌聞言彈琴的手微微一頓,隨即琴曲不停,轉而邊彈邊說道:“怎麽,這小家夥現在還能想起他斌叔了?這是給我送來什麽大禮了啊?竟然還用木匣送來。”
趙忠聞言沉吟片刻後,緩緩說道:“迴老爺,這匣子乃是嶽大爺送來的,其中乃是嶽爺的親筆書信。”
趙忠此言一出,趙斌手腕一抖,一根琴弦隨之繃斷,趙斌隨即發出一聲長歎,繼而雙掌平伸在琴上微微一壓,止住弦上餘音,“哎,我這大哥啊,真是一心隻有北伐事,為破金賊不餘力啊,沒想到時至今日他竟然還是走了這條路了。”
見自家老爺如此說,反倒是讓趙忠有些摸不著頭腦了,隨即低頭仔細查看了一下手中密封完好的木匣,繼而抬頭問道:“老爺,這信您還沒看過吧?您這是知道信中內容了?”
趙斌苦笑著點點頭道:“自那日傳來消息,兀術進犯中原,大哥分派各軍以來,我就感覺心神不寧,今日在這裏原想著借琴音調理心緒,卻不想竟然真的等來我這大哥的這封書信啊。”
趙斌說著起身繞過琴桌,從趙忠手中接過木匣,繼而轉身坐到桌案之後,一邊拿過桌案上的小刀啟封木匣,一邊對趙忠說道:“如今大戰在即,大哥並不知道兀術三路人馬的具體分配,僅以天下局勢而論,由我西北路分兩路出兵,一路出代州直擊金人境內要地,一路出太行八陘,衝殺兀術糧道,斷起大軍糧草,必然可以讓兀術首尾不能相顧!”
而趙斌所說之策,也正是前世嶽飛北伐之策,隻不過前世書中並不見太祖一脈的身影,隻見北方大地遍起義軍,而嶽飛更是在紹興元年便提出擬訂“連結河朔之謀”,此策便是由北地義軍突襲金兵糧道,嶽飛在正麵強攻兀術大軍,可惜天不遂人意,此策於紹興十年方才實施,並且收到顯著效果。
前世的嶽飛連那分散各地的義軍都能想到,現在自然不會忽略西北趙斌這支雄軍,因此才會有這木匣傳書之舉,待趙斌打開木匣,展開書信後,其中內容果然與趙斌所料一般,乃是請趙斌他出兵斷兀術後路之求。
待將嶽飛書信看完後,趙斌將這信送入桌上燭火之中,看著這封信漸漸化為飛灰,趙斌當即問道:“忠叔,這麽些天了,曲端、種洌、陸登、何世麟、還有邊境上折、楊、姚、吳幾位將軍,都到了吧?”
“迴老爺,諸位將軍已然將手下軍務安排妥當,各處可戰之軍清點完畢,隻是沒老爺您的命令,大軍不好輕動,幾位將軍僅僅帶麾下親兵來太原府了,如今最遠的曲將軍也與昨日趕到。”
趙斌點點頭,將那些紙灰撣散後,起身衝著趙忠招唿道:“人來了,就夠了,忠叔,擂鼓聚將!召我太原城文武,銀安殿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