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嶺南群英紛紛調轉槍口,改為支持自己,陳成發出了快慰的大笑!


    想不到啊想不到!


    路大詩師也有今天!


    當初我登門拜訪,你家下人說沒有詩士七段不接受,有了詩士七段也隻能集體求訪。


    現在呢?


    眾口一詞,你輸給我了!


    你還拽嘛?


    那天我倆比試,你看情形不對,拍拍屁股走人!


    今天現場這麽多見證者,你還好意思裝什麽事沒發生,快樂地逃之夭夭嗎?


    既然輸了的話,那我可就要提升一段,來到大詩師三段!


    你則降低一段,變成大詩師二段!


    從現在起,我就是嶺南段位最高的大詩師!


    沒想到吧?


    四位大詩師的最後一位,七律大詩師平鴻軒,小陳我還沒有跟他打過照麵——


    結果對方現在卻已經不如我了!


    因為他和路承允一樣,現在都是大詩師二段了!


    能不能和陳成我比,要比的話怎麽比,都要看陳某人的心情了!


    假如平某人想要“以下犯上”的話,也可以!


    除七律以外任何詩體,你隨便選!


    嗯,這麽說的話,顯得陳大詩師我有點怯懦,還是要說,五絕七絕五律排律——七律,隨便哪個文體,陳大詩師我都可以指點你!


    “喂喂!”陳成正浮想聯翩著,被七少喚迴了現實。


    “咳咳。”陳成也反應過來,路大詩師還沒有表態呢。


    不過,表態不表態也沒有關係,公道自在人心,看看周圍觀眾們的反應,再看看你們那邊被揍得像熊貓一樣的虞純,還用多說嘛?


    “曾以新詩寫,還同故卷看!


    豈無灌頂想,念我未佛緣!”路承允忽然自顧自地念了四句詩,頗有幾分惆悵。


    曾經用最新潮的詩風來歌頌佛陀;


    也曾在佛經的故紙堆中尋找佛的蹤跡;


    誰說我沒有過被“醍醐灌頂”的想法呢?


    想必我還是沒有佛緣吧!


    路大詩師的詩令人格外詫異!


    不光陳成、七少、路人,包括五律派弟子們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


    因為路承允這話說得好像是……


    在佛法上也承認輸給了陳成!


    單單隻是詩本身的質量還好說,畢竟路大詩師的題材受限,吃了虧;


    陳成投機取巧,把一首純粹的寫景詩硬要塞進了滿滿了佛法!


    可是現在路大詩師甚至說,自己在佛法上也技不如人!


    這是多麽讓人不可思議!


    路承允哎!


    始安城中詩藝最高,佛法最高的大詩師哎!


    怎麽會在兩個方麵同時輸給一個昨天還名不見經傳的人!


    而且還承認地這麽幹脆!


    麵對弟子們的不可思議,路承允笑了笑:“如他這一番的禪理,為師似乎在一位泰鬥身邊聽過一樣的。”


    眾弟子問道:“哪位泰鬥?”


    還能有誰?


    王維王摩詰!


    王維老師一生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之作,其抒寫隱逸情懷的山水田園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然最為出名。


    但是他的詩裏,不光光隻是風景寫得好,那些看起來恬適、幽靜,與陶淵明,謝靈運一脈相承,具有超逸美的詩作,其實景物不一定就是他親眼所見(這與孟浩然老師不同),而是經過他精心編排了。


    但為什麽是這樣排布,而不是那樣排布,或者如同自然界本身的樣子——


    那就是因為他要展示他佛法的修為。


    甚至他也不是有心的,隻是佛理禪機已經透入了他的骨髓,所以自然而然地揮發出來了!


    “去年王侍禦來嶺南的時候,你們可知道薑有望先生是如何評價他的詩作的?”路承允問道,然後自己迴答道:“句句見佛心!”


    五律派弟子們訝然。


    陳成也忍不住微微點頭:這位薑有望先生還真有點門道!


    王維老師的是,除了蘇軾對他的評價格外出名,另外一位大家,王士禛的評價也非常精到。


    王士禛論詩主“神韻”:“神韻二字,予向論詩,首為學人指出”(《帶經堂詩話》),所以他格外推崇王維,的“無跡可求”、“興象傳神”,稱頌王維詩“興會神到,自然高妙”(對孟浩然詩的評價則是“興會超妙,不似後人章句”)。


    而他對王維老師的《輞川絕句》評價“字字入禪”,與薑有望先生說“句句見佛心”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心經》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認為色空不二。色,是有顏色、有形狀態的物質現象,是呈現在眾人麵前的萬事萬物;空,是空性,不是什麽都沒有的一潭死水式的斷滅空、頑空,而是指所有事物都是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不能離開其他事物獨立存在——


    這種不能脫離其他事物存在的特性就是空性!


    參禪是要由色悟空,通過紛紜的現象去證悟空性。


    空性就在色相紛紜之中。


    王維老師說:“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執著於空,執著於色,都是漫無著落,不能到達涅盤彼岸,隻有將兩者圓融起來才是透徹的禪悟!


    正是基於這樣的禪學思想,王維老師的詩才“不是禪詩,勝似禪詩”!


    呈現出色空圓融的特質!


    “清晝猶自眠,山鳥時一囀。”(《李處士山居》)


    在嫻靜的清晝,枕邊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為幽人的好夢平添了情韻——


    這與孟夫子“處處聞啼鳥”不同,孟老師還操心著“花落知多少”呢,王維老師卻是老僧入定一般的安然!


    學人問什麽是“不遷”的真諦,禪師答“一個野雀兒從東飛過西”,王維老師就像是從東飛過西的飛鳥,在“不遷”的寧靜中,卻又生機盎然、渾灝流轉的動感之美!


    陳成聽著路承允的分析,忍不住暗暗點頭!


    自己當時跟著王維老師去瓦官寺謁璿上人的時候,王維老師曾作詩曰:“


    頹然居一室,覆載紛萬象。


    高柳早鶯啼,長廊春雨響。”


    當時一聽,就覺得醍醐灌頂,格外清新——


    在寂靜的室內,由靜生動,欣賞鶯啼柳樹、雨瀉長廊的動感之美,平生何等快慰!


    自己當時隻想著王維老師筆法通神,卻沒有想到,正是在濃鬱的佛教氛圍中,內心才會那麽平靜,春雨的響聲才能那樣讓人舒適!


    這應該是“筆法通佛”啊!


    再如險些就被陳成“剽竊”來的《山居秋暝》,在金陵吟出的時候,王維老師自己都有點懷疑此詩是陳成模仿他的語氣寫出來的。


    可事實上,陳成哪有這種筆力?


    既沒有這種筆力,更沒有那種佛理!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在這裏,“空”山不空,“色”相紛呈,生機勃勃!


    “空山”並不是“空無一物”的空山,“空”中有明月、鬆樹、清泉、白石、竹林、浣女、蓮葉、漁舟等豐富的事物和場景,可謂“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蘇東坡《禪喜詩》)。


    “空”引起的不是寂滅的情思,而是蘊含著紛紜的色相和蓬勃的生機!


    在這首詩裏,王維老師並沒有從無色聲香味觸法中寫“空”山,而是從有聲有色處下筆!


    這種色空的圓融,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啊!


    行到水窮處,是逆流而上,逆生死煩惱之流而上,迴到意識尚沒有受到汙染時的原點,是“色即是空”!


    由色入空!


    坐看雲起時,是立足於空性的立場,看大千世界萬象森羅雲霞爛漫,是“空即是色”!


    由空入色!


    除了王維老師,誰還能將色與空兩者完美地融合了起來?


    陳成我?


    嗬嗬,還是迴去再修煉三十年吧!


    王老師啊王老師,你自己的學生幾斤幾兩還不知道嗎,這樣的詩句,這樣的思想高度,怎麽迴事我能寫得出來的啊!


    陳成想著,且羞且愧!


    默默吟誦著“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心中對於王維老師的推崇又上了一層!


    為什麽啊為什麽!


    每次一遇到這種提到自己恩師的時候——


    總要別人提起,我才能發現這詩的好處!恩師的厲害之處!


    可是換到我自己,就總覺得“司空見慣”“平平無奇”,甚至諸如孟夫子《過故人莊》王維老師《山居秋暝》等詩,因為提到的次數太多了,所以會有厭煩之感呢?


    原來是見解還不夠,每次看都有新的想法啊!


    路承允大詩師對於王維老師“句句見佛心”的剖析並沒有停止,卻忽然轉到陳成身上:“而陳夢見的詩,諸如隔花僧影淡,穿竹鳥聲喧、殿古藏雲氣,簾高入漲痕之句,已經頗得王侍禦的筆法、禪意了!”


    簡單一句話就是……


    你的詩……


    寫得像王維……


    陳成啞然,說我寫得像王維老師?


    這還真是令人有些承擔不起啊……


    他自己驚訝,聽路承允的話的觀眾們就更加驚訝!


    陳夢見能得到王侍禦的筆法,還能得到他的禪意?


    開什麽玩笑呢!


    尤其是五律派的弟子們,就更加不服氣!


    這小子,明明在始安遇見的時候還隻會胡掰亂扯,對於佛理完全一竅不通!


    在開元寺遇到,有點長進,但也是突擊看了幾段佛經而已!


    他有禪意?


    見鬼了!


    對比一下人生曆程,也知道如王侍禦那樣的“禪詩”不是一般人能夠寫出來的!


    王侍禦為什麽要寫禪詩,這與他的人生境遇有很大關係,也與其人生觀緊密相連。


    首先他名“維”字“摩詰”,從一出生開始光是從名字上就和佛與菩薩結下了的不解之緣!


    而陳夢見你呢?


    你老娘是夢見了佛祖還是夢見過菩薩呢?


    這一點陳成的確無所辯駁,如果老娘夢到的那顆獼猴桃沒能修成正果的話……


    光是名字當然說明不了什麽,一切還要和人的遭遇聯係在一起。


    佛教主張去執除貪,四大皆空。王維老師少年時意氣風發,豪情滿懷,全無向佛意——


    而他自己也的確是這麽跟陳成說的。


    你看《少年行四首》“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隻似無。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於。”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議戰功。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這些詩作無不流露出王維老師俠膽忠魂,建功立業的真實內心,向佛?


    你跟佛說你要“射殺五單於”,看佛祖怪罪不怪罪你!


    即便是他出使塞外,寫“大漠弧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時候,你說他已經一心向佛,也肯定是不對的。


    陳成不承認王維老師是“天生佛緣”“定有宿慧”的,他也有著七情六欲,感情豐富,曾經鮮衣怒馬,幻想馳騁疆場。


    但仕途的沉浮,經曆的坎坷,使得他的思想發生了變化。


    命運壓人,如之奈何?


    當王維老師惆悵地說“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路傍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老將行》)的時候,心中肯定是一種“壯誌難酬”的不甘,以及時運不濟的無奈!


    年歲漸高,思想日趨平淡,總有報國之誌,想要“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願得燕弓射天將,恥令越甲鳴吾君。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立功勳”——


    又怎麽可能做到呢?


    這與少年行時的“縱死俠骨香”已經完全不同了,別說“一戰立功勳”了,都沒有過“一戰”呢,俠骨怎麽香得起來呢?


    縱然王維老師活的憋屈,張丞相去世之後,他在京都隻能小心謹慎地做人,甚至要與李林甫相互“唱和”,可是陳成也絕不會輕視他!國事動亂,世俗渾濁,你能強求他一個讀書人做什麽呢?


    於是他終究厭倦了官場,崇尚虛靜,一切的一切,都不要過於執拗了!


    就好像他晚年寫的那首《酬張少府》“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完全是這一生最終走向佛的心路曆程的真實寫照!


    這些,陳夢見經曆過嗎?


    你有何德何能,像王維!


    麵對眾人的不信任,陳成唯有苦笑。


    你們以為我沒有過,其實你們何曾知道:


    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


    也穿過人山人海!


    我曾經擁有著一切,


    轉眼都飄散如煙!


    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我以前達到過的高度,”陳成心想:“可比王維老師瀟灑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