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豪華打賞!)
雖然“老頭”與“少女”之間差別太大,但要說完全聯係不到一起來,也不對。
屈原是老頭嗎?
當然啊,兩千年前的老頭啊!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那些妖豔賤貨妒忌屈原我的蛾眉細長而秀麗,倒打一耙,反而造謠誣蔑說我妖豔淫蕩!(當然,“淫”字應該當“行為不端”講。)
不知道是不是屈大夫給中國詩壇起了一個“壞頭”,後世中國文人競相效仿,中間的曹植不是老頭暫且不提(七哀、雜詩),梁武帝出場太多了也不再贅述。
直接來到大唐,“王楊盧駱”,王勃早死就算了,盧照鄰、駱賓王,活到現在肯定是老頭子了吧?這倆人出現在一首詩裏是什麽畫風?
駱賓王是“品如”,盧照鄰是“洪世賢”,共演一出“迴家的誘惑”!
不信?
你看駱賓王的《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
莫言貧賤無人重,莫言富貴應須種。
綠珠猶得石崇憐,飛燕曾經漢皇寵。
良人何處醉縱橫,直如循默守空名。
倒提新縑成慊慊,翻將故劍作平平……”
大意無非是洪世賢你這個見異思遷、腳踏兩隻船的渣男,有了艾莉就忘了老娘我,甚至還把品如我的衣服給艾莉穿!
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然駱賓王也不是閑得蛋疼就給盧照鄰寫“迴家的誘惑”的,起因是盧某人有個項號郭氏,但盧照鄰始亂終棄另結了新歡,拋棄已懷孕的郭氏兩年音信全無。駱賓王打抱不平,就用郭氏的口氣寫了這首詩給好友盧照鄰。
盧照鄰收到之後,羞愧不羞愧不得而知,但可能會對駱賓王說一句:“……你……好騷啊!”
同時期有張柬之的《大堤曲》“南國多佳人,莫若大堤女”,陳成當著他孫子張願的麵仿作過一首。
再如之後的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說過太多次也不再提(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關鍵是被他戲稱為“公公婆婆”的張籍,自己也有cosy中年婦女的癮,還特麽是那首鼎鼎大名的《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特麽不就是妥妥的婚內出軌嘛!
這一老一少的風騷互動,完全可以和徐誌摩與林徽因老爸林長民互寫情書媲美,那時林長民以“苣冬”署名,喚徐誌摩為“仲昭”,徐誌摩自己交代說二人“假通情書,我算是女的,一個有夫之婦,他裝男的,也算有婦之夫,在這雙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虛設通信講戀愛,好在彼此同感‘萬種風情無地著’的情調”。
這麽看來,從先秦到近現代,中國人無論老小,這種裝女人的“反串”行為綿延不絕啊!
看了這麽多例子,不妨拿一道習題來練習一下:
槿花朝開暮還墜,妾身與花寧獨異?
憶昔相逢俱少年,兩情未許誰最先。
感君綢繆逐君去,成君家計良辛苦。
人事反複那能知,讒言入耳須臾離。
嫁時羅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難托。
君難托,妾亦不忘舊時約。
這是一首棄婦詩,妻為夫所棄,而妻仍表忠貞——看得出來是誰寫的嗎?
先不急著公布答案,而要迴到陳成的這首詩上,他說自己這首“半月不梳頭”的女孩詩寫的是張九齡,因為張九齡同樣繼承了從屈原、曹植以來的這種創作習慣,愛使用“比興的手法”啊!
我明明要說的是這件事,可我偏偏不說這件事,而要從別的事情入手,拐彎抹角地說我想說的事。
他用丹橘、蘭花、桂花……等等來施展“比興大法”的例子都說過,那“美人”呢?
事實上和張柬之一樣,這個“張丞相”也不老實,代表作《感遇》的八、九、十3首詩,都是“偽裝”一個美人寫的。
單說第十首:
漢上有遊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劄書,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歎情何極。
白雲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看到了吧?這首詩,無論是口氣、內容,乃至女孩子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都和陳成、竇明的詩作十分相似!
張九齡自己都願意假扮女孩,為什麽我說我詩裏的“女孩”是張文獻公,你們要不高興呢?
大詩人們不是變態,反串都是有目的的。張柬之的女孩詩是傳統,他們當地民歌都是這個路數;駱賓王是打抱不平;朱慶餘是想從張老師那裏套一套考試情況;徐誌摩林長民是寫著好玩,而且他倆真的好騷。
但是屈原、張九齡加上沒有公布答案的那位,則是另一個路數。
《離騷》前半部分塑造了一個棄婦形象,那是個稟性高潔的美人,本與“靈修”有約,但因美貌見嫉,被眾女詆毀,從而被靈修疏遠。屈原以此來寫自己與懷王間的關係,以男女喻君臣。
張九齡在《感遇》前麵幾首用丹橘、蘭、惠、桂、竹花、珍木、鳳凰、鴻雁、翠鳥來比喻君臣關係,到了這一首“漢上遊女”詩,自然不會是老頭當久了,想當女孩,而依然是一首繼承了屈原“香草美人”傳統的,比喻君臣關係的詩!
他講述著自己高尚情操和人格,不懈的功業追求,對讒佞擠兌的蔑視,對忠信被棄的不平,對李隆基——
那個他無比忠誠的君王的怨懟!
李隆基啊李隆基!
李林甫那些人,究竟是哪裏好!你非要用他來取代老夫!還讓這個文盲穿我的宰相衣服!(李隆基:有的人(李林甫)說不清哪裏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老夫心有不甘!心有不甘啊!
你可知道,我直到死,都一直望著長安方向,等待著起複的消息!
可是沒有!
沒有!
你,終究還是忘了我!
忠貞之人總是相似的,奸人則各有各的奸。
前麵那首未署名的詩,作者是誰呢?
大名鼎鼎的拗相公,“vans”王安石是也!
看到了吧,比張九齡還要嚴肅古板的王安石,同樣會寫女子詩!
談起王安石,就不免談到王安石變法。
加上這個背景,再看這詩,是不是更加明了了一些呢?
王安石也是借棄婦之口,埋怨宋神宗在變法之事上“負了他”啊!
有多少風景的描摹隻是被貶一路的見聞?有多少鶯燕蝴蝶的讚美隻是托物言誌的載體?男子作閨音,絕非隻是單純的為棄婦抒不平。以閨音來抒發自己的鬱鬱不得誌,既符合了含蓄這一審美訴求,又表達得恰如其分!
不被皇帝賞識的士人,不正如不被丈夫所寵愛的妻子,與戀人千阻萬隔的少女嗎?
所以,陳成我這首看上去“小家子氣”的詩作,實則蘊含了一個深刻、沉鬱的主題!
生來最不耐離愁——
張丞相少年時代就有大誌,以國家為己任,他其實是不想遠離京畿的,可是在曆史上,他可能和蘇軾一樣,是被貶、被“勸離”京畿次數最多的名臣。
開元四年他就因為“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姚崇不滿,去官歸養。
開元十四年張說罷相,被指親附張說,要調任外官,“不耐離愁”的他幹脆表請罷官,當然未遂,而是改任洪州都督,又轉任桂州刺史、嶺南道按察使。
開元十九年第三度入京後,張九齡執掌宰相權柄,可是到開元二十五年便被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他的心思,一直在帝國的中樞,可是卻屢屢被打發到天南海北之地,真正能實現政治抱負的時間少之又少。(可即便如此,外派期間仍然做過“開大庾嶺”這種功在千秋的大事。)
如此苦悶、鬱鬱不得誌的人生,可不要“盡日嬌啼倚畫樓”嗎?
讀者覺得“嬌啼”有辱先賢,實際上這也與他《感遇》組詩中的章句相唿應: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其二)
“浩歎楊朱子,徒然泣路岐。”(其三)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其七)
“永日徒離憂,臨風懷蹇修!”(其八)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歎息!”(其九)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
白雲在南山,日暮長太息。”(其十)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悲。
……
天壤一何異,幽嘿臥簾帷。”(十二)
光是這組詩裏,張丞相在去職之後,就不知道長歎、憂愁、悲泣過多少迴!
可是即便是哭泣,那也不是一個弱者無助的哭泣,而是為國家殫精竭慮三十餘載的老臣的英雄淚!
鄰舍女兒競相笑——
當真隻是鄰居無知女孩子的嘲笑嗎?
不是的。
當初與張丞相最接近的人是誰?
奸相李林甫啊!
當初中書令張九齡、侍中裴耀卿、李林甫同時拜相,三人之中,不論權利還是資曆,李林甫都遜一籌,隻能居於第三的位置。因此,李林甫在喜登相位之餘,不免心懷歉憾,憤憤不平。以後的君臣決裂,這位“口蜜腹劍”“性陰密,忍誅殺”李丞相居功至偉。等到張九齡身死萬裏之外,李丞相未免喜笑顏開,同時彈冠相慶的,免不了他的那些黨羽狗腿,大家在一塊自然競相“得意地笑”了!
至於最後一句“奴家半月不梳頭”,字麵意思自然是“女為悅己者容”,沒有心愛的人在,梳妝打扮也沒有意義,同時也是使用了《詩經·衛風·伯兮》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典故。
借“不梳頭”的“首如飛蓬”,含蓄的表達後麵“願言思伯,甘心首疾”的痛苦!
為了你啊,頭痛腦脹也心甘情願!
這方麵有發言權的,自然是孟夫子。
《陪張丞相登當陽樓》、《陪張丞相自鬆滋江東泊渚宮》、《從張丞相遊南紀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陪張丞相祠紫蓋山途經玉泉寺》……
他的詩作,全程記述了張丞相被貶荊州的始末,堪稱《張九齡暮年紀實》。
其中的心路曆程、情緒變化,也很意思。
在起初的詩作中,孟夫子對張丞相的到來歡欣鼓舞,認為不過是“三落三起”的又一次“磨礪”而已:
共理分荊國,招賢愧不材。
召南風更闡,丞相閣還開。
……
日下瞻歸翼,沙邊厭曝鰓。
佇聞宣室召,星象列三台!”(《荊門上張丞相》)
把張丞相與皇帝的矛盾以為不過是小夫妻鬧矛盾,“冷卻一段時間不就床頭打架床尾和了嘛”!
所以你看他最後“佇聞宣室召,星象列三台”極其樂觀,就好像張丞相剛到荊州,馬上李隆基就像漢文帝召喚賈誼一樣“宣室接見”“夜半虛前席”,然後張丞相又位列“三台”了。(唐代,尚書省又稱中台、中書省又稱西台、門下省又稱東台,合稱“三台”)
這時候的張丞相恐怕也跟孟浩然一樣的心態。可是等來等去都沒有音訊,終於知道自己是被徹底拋棄了!
所以到孟夫子離開荊州迴襄陽前的最後一首詩,語氣、心態一下子就大不一樣:
“欲就終焉誌,恭聞智者名。
人隨逝水沒,波逐覆舟傾。
想像若在眼,周流空複情!”(《陪張丞相祠紫蓋山途經玉泉寺》)
逝水、覆舟,終、沒、傾、空,怎麽看都不像是好詞,充斥著悲觀失望的情緒。
這首既像是孟夫子對張丞相仕途終結的惆悵,又像是對自己生涯盡頭的挽歌,最終也一語成讖。
那個被他們想象著很快就會迴來道歉、挽留、和好如初的負心人,終究隻能“想像若在眼”了。
最注重風儀的張丞相能“半月不梳頭”,實則是在表現他在迴京無望之後,無聲的抗議與悲鳴啊!
奸臣當道,混沌即將吞噬光明,即便舉世皆濁,我獨清——
又有什麽用處!隻能徒增更深一層的淒涼!
陳成語氣低沉地將這首閨怨詩重新解析完畢,河中央靜悄悄的,竇明甚至因為忘記給手中的長篙使力,竹筏險些順水漂流而下。
手忙腳亂地穩住,這才沒有人仰船翻。
當你重新審視這首詩的時候,如何還能向鄰家女兒一樣“競相發笑”?
如果我們也同樣發笑的話,那豈不成了李林甫那樣曲意諂媚、狼心狗肺之徒了?
“陳郎君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豁達的境界,如此憂國憂民的胸襟,當真讓我輩汗顏!”竇明長歎一聲道:“竇明,甘拜下風!”
陳成真真衣襟,平靜道:“*******,豈因福禍避趨之。”
這是對張丞相一生的概括,也是陳成應該奉行的準則。
雖然“老頭”與“少女”之間差別太大,但要說完全聯係不到一起來,也不對。
屈原是老頭嗎?
當然啊,兩千年前的老頭啊!
“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那些妖豔賤貨妒忌屈原我的蛾眉細長而秀麗,倒打一耙,反而造謠誣蔑說我妖豔淫蕩!(當然,“淫”字應該當“行為不端”講。)
不知道是不是屈大夫給中國詩壇起了一個“壞頭”,後世中國文人競相效仿,中間的曹植不是老頭暫且不提(七哀、雜詩),梁武帝出場太多了也不再贅述。
直接來到大唐,“王楊盧駱”,王勃早死就算了,盧照鄰、駱賓王,活到現在肯定是老頭子了吧?這倆人出現在一首詩裏是什麽畫風?
駱賓王是“品如”,盧照鄰是“洪世賢”,共演一出“迴家的誘惑”!
不信?
你看駱賓王的《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
……
莫言貧賤無人重,莫言富貴應須種。
綠珠猶得石崇憐,飛燕曾經漢皇寵。
良人何處醉縱橫,直如循默守空名。
倒提新縑成慊慊,翻將故劍作平平……”
大意無非是洪世賢你這個見異思遷、腳踏兩隻船的渣男,有了艾莉就忘了老娘我,甚至還把品如我的衣服給艾莉穿!
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然駱賓王也不是閑得蛋疼就給盧照鄰寫“迴家的誘惑”的,起因是盧某人有個項號郭氏,但盧照鄰始亂終棄另結了新歡,拋棄已懷孕的郭氏兩年音信全無。駱賓王打抱不平,就用郭氏的口氣寫了這首詩給好友盧照鄰。
盧照鄰收到之後,羞愧不羞愧不得而知,但可能會對駱賓王說一句:“……你……好騷啊!”
同時期有張柬之的《大堤曲》“南國多佳人,莫若大堤女”,陳成當著他孫子張願的麵仿作過一首。
再如之後的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說過太多次也不再提(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關鍵是被他戲稱為“公公婆婆”的張籍,自己也有cosy中年婦女的癮,還特麽是那首鼎鼎大名的《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特麽不就是妥妥的婚內出軌嘛!
這一老一少的風騷互動,完全可以和徐誌摩與林徽因老爸林長民互寫情書媲美,那時林長民以“苣冬”署名,喚徐誌摩為“仲昭”,徐誌摩自己交代說二人“假通情書,我算是女的,一個有夫之婦,他裝男的,也算有婦之夫,在這雙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虛設通信講戀愛,好在彼此同感‘萬種風情無地著’的情調”。
這麽看來,從先秦到近現代,中國人無論老小,這種裝女人的“反串”行為綿延不絕啊!
看了這麽多例子,不妨拿一道習題來練習一下:
槿花朝開暮還墜,妾身與花寧獨異?
憶昔相逢俱少年,兩情未許誰最先。
感君綢繆逐君去,成君家計良辛苦。
人事反複那能知,讒言入耳須臾離。
嫁時羅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難托。
君難托,妾亦不忘舊時約。
這是一首棄婦詩,妻為夫所棄,而妻仍表忠貞——看得出來是誰寫的嗎?
先不急著公布答案,而要迴到陳成的這首詩上,他說自己這首“半月不梳頭”的女孩詩寫的是張九齡,因為張九齡同樣繼承了從屈原、曹植以來的這種創作習慣,愛使用“比興的手法”啊!
我明明要說的是這件事,可我偏偏不說這件事,而要從別的事情入手,拐彎抹角地說我想說的事。
他用丹橘、蘭花、桂花……等等來施展“比興大法”的例子都說過,那“美人”呢?
事實上和張柬之一樣,這個“張丞相”也不老實,代表作《感遇》的八、九、十3首詩,都是“偽裝”一個美人寫的。
單說第十首:
漢上有遊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劄書,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歎情何極。
白雲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看到了吧?這首詩,無論是口氣、內容,乃至女孩子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都和陳成、竇明的詩作十分相似!
張九齡自己都願意假扮女孩,為什麽我說我詩裏的“女孩”是張文獻公,你們要不高興呢?
大詩人們不是變態,反串都是有目的的。張柬之的女孩詩是傳統,他們當地民歌都是這個路數;駱賓王是打抱不平;朱慶餘是想從張老師那裏套一套考試情況;徐誌摩林長民是寫著好玩,而且他倆真的好騷。
但是屈原、張九齡加上沒有公布答案的那位,則是另一個路數。
《離騷》前半部分塑造了一個棄婦形象,那是個稟性高潔的美人,本與“靈修”有約,但因美貌見嫉,被眾女詆毀,從而被靈修疏遠。屈原以此來寫自己與懷王間的關係,以男女喻君臣。
張九齡在《感遇》前麵幾首用丹橘、蘭、惠、桂、竹花、珍木、鳳凰、鴻雁、翠鳥來比喻君臣關係,到了這一首“漢上遊女”詩,自然不會是老頭當久了,想當女孩,而依然是一首繼承了屈原“香草美人”傳統的,比喻君臣關係的詩!
他講述著自己高尚情操和人格,不懈的功業追求,對讒佞擠兌的蔑視,對忠信被棄的不平,對李隆基——
那個他無比忠誠的君王的怨懟!
李隆基啊李隆基!
李林甫那些人,究竟是哪裏好!你非要用他來取代老夫!還讓這個文盲穿我的宰相衣服!(李隆基:有的人(李林甫)說不清哪裏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老夫心有不甘!心有不甘啊!
你可知道,我直到死,都一直望著長安方向,等待著起複的消息!
可是沒有!
沒有!
你,終究還是忘了我!
忠貞之人總是相似的,奸人則各有各的奸。
前麵那首未署名的詩,作者是誰呢?
大名鼎鼎的拗相公,“vans”王安石是也!
看到了吧,比張九齡還要嚴肅古板的王安石,同樣會寫女子詩!
談起王安石,就不免談到王安石變法。
加上這個背景,再看這詩,是不是更加明了了一些呢?
王安石也是借棄婦之口,埋怨宋神宗在變法之事上“負了他”啊!
有多少風景的描摹隻是被貶一路的見聞?有多少鶯燕蝴蝶的讚美隻是托物言誌的載體?男子作閨音,絕非隻是單純的為棄婦抒不平。以閨音來抒發自己的鬱鬱不得誌,既符合了含蓄這一審美訴求,又表達得恰如其分!
不被皇帝賞識的士人,不正如不被丈夫所寵愛的妻子,與戀人千阻萬隔的少女嗎?
所以,陳成我這首看上去“小家子氣”的詩作,實則蘊含了一個深刻、沉鬱的主題!
生來最不耐離愁——
張丞相少年時代就有大誌,以國家為己任,他其實是不想遠離京畿的,可是在曆史上,他可能和蘇軾一樣,是被貶、被“勸離”京畿次數最多的名臣。
開元四年他就因為“封章直言,不協時宰”,招致姚崇不滿,去官歸養。
開元十四年張說罷相,被指親附張說,要調任外官,“不耐離愁”的他幹脆表請罷官,當然未遂,而是改任洪州都督,又轉任桂州刺史、嶺南道按察使。
開元十九年第三度入京後,張九齡執掌宰相權柄,可是到開元二十五年便被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他的心思,一直在帝國的中樞,可是卻屢屢被打發到天南海北之地,真正能實現政治抱負的時間少之又少。(可即便如此,外派期間仍然做過“開大庾嶺”這種功在千秋的大事。)
如此苦悶、鬱鬱不得誌的人生,可不要“盡日嬌啼倚畫樓”嗎?
讀者覺得“嬌啼”有辱先賢,實際上這也與他《感遇》組詩中的章句相唿應:
“飛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誠?”(其二)
“浩歎楊朱子,徒然泣路岐。”(其三)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其七)
“永日徒離憂,臨風懷蹇修!”(其八)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歎息!”(其九)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
白雲在南山,日暮長太息。”(其十)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悲。
……
天壤一何異,幽嘿臥簾帷。”(十二)
光是這組詩裏,張丞相在去職之後,就不知道長歎、憂愁、悲泣過多少迴!
可是即便是哭泣,那也不是一個弱者無助的哭泣,而是為國家殫精竭慮三十餘載的老臣的英雄淚!
鄰舍女兒競相笑——
當真隻是鄰居無知女孩子的嘲笑嗎?
不是的。
當初與張丞相最接近的人是誰?
奸相李林甫啊!
當初中書令張九齡、侍中裴耀卿、李林甫同時拜相,三人之中,不論權利還是資曆,李林甫都遜一籌,隻能居於第三的位置。因此,李林甫在喜登相位之餘,不免心懷歉憾,憤憤不平。以後的君臣決裂,這位“口蜜腹劍”“性陰密,忍誅殺”李丞相居功至偉。等到張九齡身死萬裏之外,李丞相未免喜笑顏開,同時彈冠相慶的,免不了他的那些黨羽狗腿,大家在一塊自然競相“得意地笑”了!
至於最後一句“奴家半月不梳頭”,字麵意思自然是“女為悅己者容”,沒有心愛的人在,梳妝打扮也沒有意義,同時也是使用了《詩經·衛風·伯兮》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典故。
借“不梳頭”的“首如飛蓬”,含蓄的表達後麵“願言思伯,甘心首疾”的痛苦!
為了你啊,頭痛腦脹也心甘情願!
這方麵有發言權的,自然是孟夫子。
《陪張丞相登當陽樓》、《陪張丞相自鬆滋江東泊渚宮》、《從張丞相遊南紀城獵戲贈裴迪張參軍》、《陪張丞相祠紫蓋山途經玉泉寺》……
他的詩作,全程記述了張丞相被貶荊州的始末,堪稱《張九齡暮年紀實》。
其中的心路曆程、情緒變化,也很意思。
在起初的詩作中,孟夫子對張丞相的到來歡欣鼓舞,認為不過是“三落三起”的又一次“磨礪”而已:
共理分荊國,招賢愧不材。
召南風更闡,丞相閣還開。
……
日下瞻歸翼,沙邊厭曝鰓。
佇聞宣室召,星象列三台!”(《荊門上張丞相》)
把張丞相與皇帝的矛盾以為不過是小夫妻鬧矛盾,“冷卻一段時間不就床頭打架床尾和了嘛”!
所以你看他最後“佇聞宣室召,星象列三台”極其樂觀,就好像張丞相剛到荊州,馬上李隆基就像漢文帝召喚賈誼一樣“宣室接見”“夜半虛前席”,然後張丞相又位列“三台”了。(唐代,尚書省又稱中台、中書省又稱西台、門下省又稱東台,合稱“三台”)
這時候的張丞相恐怕也跟孟浩然一樣的心態。可是等來等去都沒有音訊,終於知道自己是被徹底拋棄了!
所以到孟夫子離開荊州迴襄陽前的最後一首詩,語氣、心態一下子就大不一樣:
“欲就終焉誌,恭聞智者名。
人隨逝水沒,波逐覆舟傾。
想像若在眼,周流空複情!”(《陪張丞相祠紫蓋山途經玉泉寺》)
逝水、覆舟,終、沒、傾、空,怎麽看都不像是好詞,充斥著悲觀失望的情緒。
這首既像是孟夫子對張丞相仕途終結的惆悵,又像是對自己生涯盡頭的挽歌,最終也一語成讖。
那個被他們想象著很快就會迴來道歉、挽留、和好如初的負心人,終究隻能“想像若在眼”了。
最注重風儀的張丞相能“半月不梳頭”,實則是在表現他在迴京無望之後,無聲的抗議與悲鳴啊!
奸臣當道,混沌即將吞噬光明,即便舉世皆濁,我獨清——
又有什麽用處!隻能徒增更深一層的淒涼!
陳成語氣低沉地將這首閨怨詩重新解析完畢,河中央靜悄悄的,竇明甚至因為忘記給手中的長篙使力,竹筏險些順水漂流而下。
手忙腳亂地穩住,這才沒有人仰船翻。
當你重新審視這首詩的時候,如何還能向鄰家女兒一樣“競相發笑”?
如果我們也同樣發笑的話,那豈不成了李林甫那樣曲意諂媚、狼心狗肺之徒了?
“陳郎君小小年紀,竟然有如此豁達的境界,如此憂國憂民的胸襟,當真讓我輩汗顏!”竇明長歎一聲道:“竇明,甘拜下風!”
陳成真真衣襟,平靜道:“*******,豈因福禍避趨之。”
這是對張丞相一生的概括,也是陳成應該奉行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