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戴、二鍾的詩,都把老虎當做反派;
雷拓的詩,老虎成了正麵角色,而且是死了一千年以後都仍然“精神不死”“光芒萬丈”的正麵角色。
這就是雙方“價值觀”的區別所在,四個人同情弱者,崇敬英雄;雷拓則是崇尚力量,無毒不丈夫,即便是嗝屁了也要繼續到陰間囂張跋扈。
陳成的立場,無疑是更靠近“正義聯盟”這邊,雖然在他的詩裏,自己也屬於“當年射虎”的強者,可是一旦淪落到“綠皮車吹牛大叔”那種輝煌不再的角色,身份地位已經調轉到弱者上了,變化的是身份地位,不變的,是他那顆堅韌不拔、依然願意去挑戰狂暴的勇敢者!
這詩裏老氣橫秋的話語,讓少年人都懷疑這詩並非是他的作品,殊不知這詩裏寫的就是他自己。
一個從詩榜總編淪落到被詩榜分部小編教訓的小垃圾。
你以為綠皮車大叔很垃圾,實際上人家在公司破產之前,也是稱霸一方的角色,之所以現在和你乘坐同一輛綠皮車,還不是因為……
綠皮車的車票便宜麽。
除了對這詩的口氣的懷疑,更讓人起疑心的則是——
這不是一首七律詩嘛?
這小子不是寫不好七律詩嘛?
寫了一早上,不是都沒有任何能夠入人法眼的嗎?
可為什麽現在這首詩,要內容有內容,要形式有形式,你說這是你現場不打草稿所作,誰信啊?
不但之前先後與陳成激戰七律取得勝利的才子們腹誹,單純看熱鬧的才子們同樣腹誹啊!
麵對眾人的疑慮,始安七少歎口氣道:“各位不用猜了,這首詩的確是他寫的。”
眾人很奇怪,你們幾個人憑什麽語氣這麽確定?
“定無萬裏封侯相,且複兩川行腳還——”小六作為代表解釋道:“‘一……千……’、‘二……萬……’,這一看就是陳某人想不出來詩的時候敷衍所作啊!”
小六甚至懷疑,這詩原本就是“定無千裏封侯相,且複一川行腳還”,怕被自己幾個“目光如炬”的小天才看出來,所以靈機一動,偷梁換柱。
可是我們不吃你這一套!
換了馬甲,我們還是認識你!
陳某人的“萬能句式”,不是說每一首都觀感奇差,十首裏麵終歸有一首是好的,而這一首,今天恰恰都被你們看到了而已。
“是啊?”眾人不大相信。
“一點不錯!萬能的句式!”小六肯定道。
“李白的風格!”
“hiphop的歌詞!”
再加上陳某人一點點親身的經曆,雜燴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觀感還不錯的妙品!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確現場所作的話。”先前贏過陳成的苗期道:“我覺得這首,好過先前兩首七律。”
然後補充道:“依我與他對戰的經驗來看,這首應是他所作無誤。”
超過另外兩首的話,那就是說壓過了同樣是七律的鍾規和雷拓了!
鍾規律詩的法度不錯,可問題是“虎詩”裏沒有虎,就好像鬼片裏沒有鬼,那麽長篇大論下來,有點小題大做了;
雷拓則是內容輕佻,不著邊際,目空一切,“吞食十萬妖狐”,與正常人拉開了距離,同樣是吹牛的話,就沒有綠皮車大叔吹得那麽“親切”。
“不止!”正義聯盟的諸位少俠見狀,也都互相使了個眼色。
“我覺得,也要好過我的五絕。”戴譽道。
“更勝過我的五律。”鄧鐸同樣真心實意。
“我的七絕更不是對手啦!”鍾矩也很給麵子。
眾人異口同聲道:“我們公推陳兄弟的詩作為此輪最佳!”
幾位才子紛紛謙讓,要讓陳成當這場勝利的大贏家,著實令旁觀的人頗感不解,隻能說人緣太好,可能這就是走狗屎運吧。
前度被眾人吹黑哨,雷拓已經莫名其妙輸給陳成一次了,眼看眾人又要當著他的麵再玩一次黑哨,火氣“蹭”地又起來了。
隻不過他隱忍著這團火,冷冷地看著這些人拙劣的表演。
等大家都把陳成吹捧夠了,雷拓忽然插嘴問一句道:“陳夢見雁門射虎,是有真憑實據啊,還是心中向往之盛景啊?”
陳成心想:這是要質疑我吹牛的內容嗎?
可問題是,吹牛的人不都是興之所至,隨意瞎說嘛,誰會去跟綠皮車大叔計較,他是不是真的登錄過火星,抑或是競選過加州州長啊?
認真,你就輸了。
“真憑實據嘛,也不能說一點沒有。”陳成矜持著,不會承認自己徹底吹牛:“說是美好願景嘛,也不算錯。”
不承認,也不否認,一個圓滑的人,是不會讓人抓你的把柄硬攻的。
“哈哈哈!”雷拓大笑三聲,讓人心中不由得有點發虛,說錯了什麽?
“不軌!”雷拓冷笑著,輕輕吐出這兩個字。
“不……軌?”陳成詫異著,怎麽了,難道是我“反唐複陳”的事跡被這小子知悉了?
“大唐的龍興之所在——”雷拓輕輕點出幾個字,眾人都有些恍然,陳成也暗說不妙!
古代處處是陷阱啊!
大唐的龍興之所在,不用說,李淵、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滅隋興唐,將太原列為北都,與國都長安、東都洛陽齊名——太原,山西,自然是李唐王朝的發祥地。
李淵、李世民建立唐朝後,仍不忘晉陽的恩澤,不僅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等先後迴晉陽“探視”,安撫晉陽起兵時的老部下或遺屬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而且大規模營建晉陽城。同時,於天授元年(690)武則天把晉陽定為北都。還把晉陽、太原二縣列為“京六縣”,提高其級別,直屬京都管轄,還命並州刺史崔神慶在汾河上架橋建中城將東西兩座晉陽城連接為一座大城。三城東西長12華裏,南北寬8華裏多,周長40多華裏,有城門24座。城內外有壯麗的宮殿、倉城、苑囿、柏堂、起義堂、受瑞壇、講武台(飛閣)、宴賓廳山亭等。汾水從城下穿過,可行舟捕魚,一派繁榮景象。
到了武則天奶奶的孫子李隆基時代,晉陽乃至山西全境的地位仍舊有增無減,到明年天寶天年,熱愛改名的當今天子還會改北都為北京。
龍興之地級別、待遇在此,留下的文物古跡自然就多,後世山西是現存各類古建築最多的省份,共計4萬餘處,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也正是唐朝建築,舉國僅存4座,而且都在山西。
你說山西,“虎不虎”?
古代老虎也不是保護動物,射殺無論,可有個地方,的確要斟酌斟酌。
一個小問題:
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那唐太祖是誰?
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唐太祖……
李虎!
當然囉,他自己活著的時候,估計不大用這個名字,因為那還是北魏、西魏時代,鮮卑人占據北方天下,所以他的名字應該是……
大野虎!
聽起來,是不是就挺“野”的?
大野虎,或者說李虎,字文彬,隴西郡成紀縣(甘肅秦安)人,北魏到西魏時期將領,八柱國之一,乃是唐高祖李淵祖父、唐太宗李世民曾祖。
據說風流倜儻,誌向遠大。喜愛讀書,又精通騎射,真乃文武雙全的典範!(陳成很懷疑是不是李唐成立之後“美化”過史書)他最初追隨太保賀拔嶽,深受重用,從平元顥之亂,打敗萬俟醜奴,以後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並抵抗東魏進攻,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拜太尉,封隴西郡公。權位榮盛,莫與為比,北周保定年間,被追封唐國公,這也是後來大唐國號的由來,等武德元年大孫子李淵建立唐朝後,追封他為皇帝,諡號為景,廟號太祖,葬於永康陵。
大名鼎鼎的“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就因為有名無實的唐太祖名虎,唐代為了避諱,改虎牢關為武牢關。
一個千年聞名的大關都要為死人改名,可見“避諱”的重要性。
而陳某人,在大唐龍興之地所在的雁門,射殺帶有太祖名諱的“虎”——
不臣之心,豈不是昭然若揭?
雷拓一點出這裏麵的關節,原本交口稱讚的眾人瞬間偃旗息鼓,閉口不言。
無論什麽時代,與這種“國朝章法”相聯係起來的敏感話題,能不碰,就別碰。
碰了準沒好處。
見自己被雷拓以“不臣之心”相指責,陳成差點被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天地良心!
到底前幾天是誰在眾人麵前大談玄武門之變,譏諷太宗李世民假惺惺,李氏兄弟自相殘殺,毫無道德人倫的?
難道不是你,雷某人嗎!
要說不臣之心,你才是真正的實至名歸!
可是這姓雷的雞賊的地方在於,他不承認他對天家的家事有意見,而陳某人已經當眾承認“雁門射虎”有點“真憑實據”,“說是美好願景也不算錯。”
雷拓,當真是下好了套,等著陳某人往裏麵鑽啊!
一首詩,首先就政治不正確,那麽你這首詩技巧再出彩,內容再感人,共鳴最強烈,又有什麽價值呢?
甚至與你這首詩有共鳴的人都是“反動”的!
由此,旁觀者人人自危的同時,也反應過來,今天出了雷拓,其他幾個人都是反動的!
他們都把象征著太祖的“虎”,當成是洪水猛獸啊!
而雷拓所吟詠的“虎塚”,正是采取歌頌的形式,讚揚了太祖皇帝的英雄氣概,重新讀來,真是令人心折啊!(陳成;“……”我去,你們立場轉變得實在也太快了吧!)
眼見雷拓嘴角揚起了捉狹的笑意,陳成卻不慌不忙,“哈哈哈哈”,大笑四聲,比雷拓還多一聲,以此奪迴主動權:“雷拓兄台所說,我不解其意!我這詩,連帶正義聯盟幾首詩……”
有問題嘛?
不要隨便給人羅織罪名行不行!
我怎麽還沒有看出來你有周興來俊臣等酷吏的天賦呢?
雁門是雁門,晉陽是晉陽,晉陽的地位再高,跟雁門關有毛線關係?
出了雁門關,以前是突厥人的天下,現在是大唐的土地,以後,是契丹人的領域。
易手頻繁,往來反複,而晉陽,抑或說太原這一片,不受影響。
我在異族人的地盤射殺惡虎,跟大唐的龍興之地何幹?
而且明眼人都知道,我這指的又不是真虎,虎虎那麽可愛,怎麽可以殺虎虎?
然後,就是你把“虎”指代太祖皇帝,我看你才是反動,才是有“不臣之心”!
大唐皇帝是真龍天子,那是“龍”嘛,怎麽會跟“虎”有關係?
名字叫“虎”,就真的是老虎,那詩榜總榜名“萇”,難道還真是一顆獼猴桃嘛?(當然,陳獼猴桃暫時不想把自己的真實身份透露出去)
被大唐視為“正朔”,追加“三恪”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難道是一隻狸貓,然後北魏都不能射殺狐狸了嗎?
那你這“老虎吞食十萬狐”也有問題,不是譏諷大唐作為人家的臣子,最後還是反骨了一把麽?
穿鑿附會誰不會?
陳某人吃過這個苦,早就領教慣了,你這小小伎倆,我還怕你不成?
當然,對於“避諱”這種事,陳成越來越不認同,也很反感。
好好的“民部”改為了“戶部”,好好的“民風”,硬要說成奇葩的“人風”,而李世民自己都說得清清楚楚了,並不需要刻意避諱“世民”二字,周代禮製規定“二名不偏諱”,就是說不單獨避諱,隻有合起來時,才予以避諱。孔子的母親叫“顏徴在”,《論語》中不是說“文獻不足徴”嗎?
所以“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真正較為嚴格的避諱“世”、“民”二字,是在太宗亡後。
李治這個“帶孝子”,為了表達對老爸的景仰猶如滔滔江水,非要強加嚴格限製,“世”改為“代”“係”,“民”改為“人”,導致後麵大家使用文字起來很不方便。
這種陋習,絕逼要改!
假如小陳我當了皇帝,根本不會禁止大家不準用“成”字,不準用“夢”字,不準用“見”字。(你們看看,這小子果然還是不老實吧!當然,他很想禁掉‘萇’字……)
陳成侃侃而談,引經據典,說得眾人不但歎服的同時,也覺得雷拓的確有點小題大做,對他的評價不覺又降低了幾分!
雷拓的詩,老虎成了正麵角色,而且是死了一千年以後都仍然“精神不死”“光芒萬丈”的正麵角色。
這就是雙方“價值觀”的區別所在,四個人同情弱者,崇敬英雄;雷拓則是崇尚力量,無毒不丈夫,即便是嗝屁了也要繼續到陰間囂張跋扈。
陳成的立場,無疑是更靠近“正義聯盟”這邊,雖然在他的詩裏,自己也屬於“當年射虎”的強者,可是一旦淪落到“綠皮車吹牛大叔”那種輝煌不再的角色,身份地位已經調轉到弱者上了,變化的是身份地位,不變的,是他那顆堅韌不拔、依然願意去挑戰狂暴的勇敢者!
這詩裏老氣橫秋的話語,讓少年人都懷疑這詩並非是他的作品,殊不知這詩裏寫的就是他自己。
一個從詩榜總編淪落到被詩榜分部小編教訓的小垃圾。
你以為綠皮車大叔很垃圾,實際上人家在公司破產之前,也是稱霸一方的角色,之所以現在和你乘坐同一輛綠皮車,還不是因為……
綠皮車的車票便宜麽。
除了對這詩的口氣的懷疑,更讓人起疑心的則是——
這不是一首七律詩嘛?
這小子不是寫不好七律詩嘛?
寫了一早上,不是都沒有任何能夠入人法眼的嗎?
可為什麽現在這首詩,要內容有內容,要形式有形式,你說這是你現場不打草稿所作,誰信啊?
不但之前先後與陳成激戰七律取得勝利的才子們腹誹,單純看熱鬧的才子們同樣腹誹啊!
麵對眾人的疑慮,始安七少歎口氣道:“各位不用猜了,這首詩的確是他寫的。”
眾人很奇怪,你們幾個人憑什麽語氣這麽確定?
“定無萬裏封侯相,且複兩川行腳還——”小六作為代表解釋道:“‘一……千……’、‘二……萬……’,這一看就是陳某人想不出來詩的時候敷衍所作啊!”
小六甚至懷疑,這詩原本就是“定無千裏封侯相,且複一川行腳還”,怕被自己幾個“目光如炬”的小天才看出來,所以靈機一動,偷梁換柱。
可是我們不吃你這一套!
換了馬甲,我們還是認識你!
陳某人的“萬能句式”,不是說每一首都觀感奇差,十首裏麵終歸有一首是好的,而這一首,今天恰恰都被你們看到了而已。
“是啊?”眾人不大相信。
“一點不錯!萬能的句式!”小六肯定道。
“李白的風格!”
“hiphop的歌詞!”
再加上陳某人一點點親身的經曆,雜燴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觀感還不錯的妙品!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確現場所作的話。”先前贏過陳成的苗期道:“我覺得這首,好過先前兩首七律。”
然後補充道:“依我與他對戰的經驗來看,這首應是他所作無誤。”
超過另外兩首的話,那就是說壓過了同樣是七律的鍾規和雷拓了!
鍾規律詩的法度不錯,可問題是“虎詩”裏沒有虎,就好像鬼片裏沒有鬼,那麽長篇大論下來,有點小題大做了;
雷拓則是內容輕佻,不著邊際,目空一切,“吞食十萬妖狐”,與正常人拉開了距離,同樣是吹牛的話,就沒有綠皮車大叔吹得那麽“親切”。
“不止!”正義聯盟的諸位少俠見狀,也都互相使了個眼色。
“我覺得,也要好過我的五絕。”戴譽道。
“更勝過我的五律。”鄧鐸同樣真心實意。
“我的七絕更不是對手啦!”鍾矩也很給麵子。
眾人異口同聲道:“我們公推陳兄弟的詩作為此輪最佳!”
幾位才子紛紛謙讓,要讓陳成當這場勝利的大贏家,著實令旁觀的人頗感不解,隻能說人緣太好,可能這就是走狗屎運吧。
前度被眾人吹黑哨,雷拓已經莫名其妙輸給陳成一次了,眼看眾人又要當著他的麵再玩一次黑哨,火氣“蹭”地又起來了。
隻不過他隱忍著這團火,冷冷地看著這些人拙劣的表演。
等大家都把陳成吹捧夠了,雷拓忽然插嘴問一句道:“陳夢見雁門射虎,是有真憑實據啊,還是心中向往之盛景啊?”
陳成心想:這是要質疑我吹牛的內容嗎?
可問題是,吹牛的人不都是興之所至,隨意瞎說嘛,誰會去跟綠皮車大叔計較,他是不是真的登錄過火星,抑或是競選過加州州長啊?
認真,你就輸了。
“真憑實據嘛,也不能說一點沒有。”陳成矜持著,不會承認自己徹底吹牛:“說是美好願景嘛,也不算錯。”
不承認,也不否認,一個圓滑的人,是不會讓人抓你的把柄硬攻的。
“哈哈哈!”雷拓大笑三聲,讓人心中不由得有點發虛,說錯了什麽?
“不軌!”雷拓冷笑著,輕輕吐出這兩個字。
“不……軌?”陳成詫異著,怎麽了,難道是我“反唐複陳”的事跡被這小子知悉了?
“大唐的龍興之所在——”雷拓輕輕點出幾個字,眾人都有些恍然,陳成也暗說不妙!
古代處處是陷阱啊!
大唐的龍興之所在,不用說,李淵、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滅隋興唐,將太原列為北都,與國都長安、東都洛陽齊名——太原,山西,自然是李唐王朝的發祥地。
李淵、李世民建立唐朝後,仍不忘晉陽的恩澤,不僅李淵、李世民、李治、武則天、李隆基等先後迴晉陽“探視”,安撫晉陽起兵時的老部下或遺屬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而且大規模營建晉陽城。同時,於天授元年(690)武則天把晉陽定為北都。還把晉陽、太原二縣列為“京六縣”,提高其級別,直屬京都管轄,還命並州刺史崔神慶在汾河上架橋建中城將東西兩座晉陽城連接為一座大城。三城東西長12華裏,南北寬8華裏多,周長40多華裏,有城門24座。城內外有壯麗的宮殿、倉城、苑囿、柏堂、起義堂、受瑞壇、講武台(飛閣)、宴賓廳山亭等。汾水從城下穿過,可行舟捕魚,一派繁榮景象。
到了武則天奶奶的孫子李隆基時代,晉陽乃至山西全境的地位仍舊有增無減,到明年天寶天年,熱愛改名的當今天子還會改北都為北京。
龍興之地級別、待遇在此,留下的文物古跡自然就多,後世山西是現存各類古建築最多的省份,共計4萬餘處,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也正是唐朝建築,舉國僅存4座,而且都在山西。
你說山西,“虎不虎”?
古代老虎也不是保護動物,射殺無論,可有個地方,的確要斟酌斟酌。
一個小問題:
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那唐太祖是誰?
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唐太祖……
李虎!
當然囉,他自己活著的時候,估計不大用這個名字,因為那還是北魏、西魏時代,鮮卑人占據北方天下,所以他的名字應該是……
大野虎!
聽起來,是不是就挺“野”的?
大野虎,或者說李虎,字文彬,隴西郡成紀縣(甘肅秦安)人,北魏到西魏時期將領,八柱國之一,乃是唐高祖李淵祖父、唐太宗李世民曾祖。
據說風流倜儻,誌向遠大。喜愛讀書,又精通騎射,真乃文武雙全的典範!(陳成很懷疑是不是李唐成立之後“美化”過史書)他最初追隨太保賀拔嶽,深受重用,從平元顥之亂,打敗萬俟醜奴,以後追隨宇文泰平定叛亂,並抵抗東魏進攻,成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拜太尉,封隴西郡公。權位榮盛,莫與為比,北周保定年間,被追封唐國公,這也是後來大唐國號的由來,等武德元年大孫子李淵建立唐朝後,追封他為皇帝,諡號為景,廟號太祖,葬於永康陵。
大名鼎鼎的“虎牢關”,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就因為有名無實的唐太祖名虎,唐代為了避諱,改虎牢關為武牢關。
一個千年聞名的大關都要為死人改名,可見“避諱”的重要性。
而陳某人,在大唐龍興之地所在的雁門,射殺帶有太祖名諱的“虎”——
不臣之心,豈不是昭然若揭?
雷拓一點出這裏麵的關節,原本交口稱讚的眾人瞬間偃旗息鼓,閉口不言。
無論什麽時代,與這種“國朝章法”相聯係起來的敏感話題,能不碰,就別碰。
碰了準沒好處。
見自己被雷拓以“不臣之心”相指責,陳成差點被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天地良心!
到底前幾天是誰在眾人麵前大談玄武門之變,譏諷太宗李世民假惺惺,李氏兄弟自相殘殺,毫無道德人倫的?
難道不是你,雷某人嗎!
要說不臣之心,你才是真正的實至名歸!
可是這姓雷的雞賊的地方在於,他不承認他對天家的家事有意見,而陳某人已經當眾承認“雁門射虎”有點“真憑實據”,“說是美好願景也不算錯。”
雷拓,當真是下好了套,等著陳某人往裏麵鑽啊!
一首詩,首先就政治不正確,那麽你這首詩技巧再出彩,內容再感人,共鳴最強烈,又有什麽價值呢?
甚至與你這首詩有共鳴的人都是“反動”的!
由此,旁觀者人人自危的同時,也反應過來,今天出了雷拓,其他幾個人都是反動的!
他們都把象征著太祖的“虎”,當成是洪水猛獸啊!
而雷拓所吟詠的“虎塚”,正是采取歌頌的形式,讚揚了太祖皇帝的英雄氣概,重新讀來,真是令人心折啊!(陳成;“……”我去,你們立場轉變得實在也太快了吧!)
眼見雷拓嘴角揚起了捉狹的笑意,陳成卻不慌不忙,“哈哈哈哈”,大笑四聲,比雷拓還多一聲,以此奪迴主動權:“雷拓兄台所說,我不解其意!我這詩,連帶正義聯盟幾首詩……”
有問題嘛?
不要隨便給人羅織罪名行不行!
我怎麽還沒有看出來你有周興來俊臣等酷吏的天賦呢?
雁門是雁門,晉陽是晉陽,晉陽的地位再高,跟雁門關有毛線關係?
出了雁門關,以前是突厥人的天下,現在是大唐的土地,以後,是契丹人的領域。
易手頻繁,往來反複,而晉陽,抑或說太原這一片,不受影響。
我在異族人的地盤射殺惡虎,跟大唐的龍興之地何幹?
而且明眼人都知道,我這指的又不是真虎,虎虎那麽可愛,怎麽可以殺虎虎?
然後,就是你把“虎”指代太祖皇帝,我看你才是反動,才是有“不臣之心”!
大唐皇帝是真龍天子,那是“龍”嘛,怎麽會跟“虎”有關係?
名字叫“虎”,就真的是老虎,那詩榜總榜名“萇”,難道還真是一顆獼猴桃嘛?(當然,陳獼猴桃暫時不想把自己的真實身份透露出去)
被大唐視為“正朔”,追加“三恪”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難道是一隻狸貓,然後北魏都不能射殺狐狸了嗎?
那你這“老虎吞食十萬狐”也有問題,不是譏諷大唐作為人家的臣子,最後還是反骨了一把麽?
穿鑿附會誰不會?
陳某人吃過這個苦,早就領教慣了,你這小小伎倆,我還怕你不成?
當然,對於“避諱”這種事,陳成越來越不認同,也很反感。
好好的“民部”改為了“戶部”,好好的“民風”,硬要說成奇葩的“人風”,而李世民自己都說得清清楚楚了,並不需要刻意避諱“世民”二字,周代禮製規定“二名不偏諱”,就是說不單獨避諱,隻有合起來時,才予以避諱。孔子的母親叫“顏徴在”,《論語》中不是說“文獻不足徴”嗎?
所以“其官號、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兩字不連續者,並不須諱”,真正較為嚴格的避諱“世”、“民”二字,是在太宗亡後。
李治這個“帶孝子”,為了表達對老爸的景仰猶如滔滔江水,非要強加嚴格限製,“世”改為“代”“係”,“民”改為“人”,導致後麵大家使用文字起來很不方便。
這種陋習,絕逼要改!
假如小陳我當了皇帝,根本不會禁止大家不準用“成”字,不準用“夢”字,不準用“見”字。(你們看看,這小子果然還是不老實吧!當然,他很想禁掉‘萇’字……)
陳成侃侃而談,引經據典,說得眾人不但歎服的同時,也覺得雷拓的確有點小題大做,對他的評價不覺又降低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