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和推薦票!^-^)
“天、地、君、親、師”的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
荀子先生說: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貌似“祖先”還能排在君王與老師前麵。但從東漢《太平經》中開始,就出現了形式整齊的“天地君父師”的說法了,明清以後更是嚴苛了這五項的次序,不能瞎改的。
天地自不用多說,那是主宰一切,化育萬物的象征。
至於“君王”嘛,是不是值得排在父母和老師前麵,在後世的陳成看來值得商榷。恐怕荀子同樣不這麽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孟子就更不這麽認為了。
可是這並不妨礙此時大唐的人如神明一般地崇敬李隆基陛下。
畢竟從傳說中的伏羲女媧開始,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漢文景,這些人都是曆史的有道明君,在他們治理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後人都十分向往的時代。
開元年間的大唐子民們這份“向往”會稍微淡一點,畢竟當今天子在他們看來,已經足以競爭古往今來最英明神武的君王,哪怕跟太宗皇帝相比,也並不遜色。
起碼當今天子隻殺兒子,不殺兄弟吧?
當然,姑媽太平公主、伯母韋後、堂姐或堂妹安樂公主(與隆基同年,月份不詳),他也沒少殺。但是武則天之後,女人又不能“頂半邊天”了,殺就殺了唄。
總之,國民對於開元年間的李隆基,基本呈現全麵支持的態度,即便他有殺子、娶媳(快了)的錯謬,大家也都是同情,而不是責怪。
對於這樣一位“完人”,我怎麽好下筆呢?
陳成左右為難。
溜須拍馬自不困難,畢竟他以前當著李隆基的麵寫過很多“奉和聖製”這種無聊詩作,大多不甚精彩,自己後來看了都想吐;
可真要抒發內心真情實感,哪怕他有《長恨歌》《馬嵬》等經典詩作可以借鑒,但隻怕在這些還把李隆基看做聖人的憨憨老百姓看來,完全得不到共鳴!
難啊!
我現在真的就想寫“如何二紀為天子,不及陳家有莫愁”呢!你當了三十年皇帝,認識的美眉還沒有小陳我認識的“李莫愁姐姐”漂亮,嘻!
莫家烤豬的副作用仍然在延續,今天的陳成什麽東西都能想到,就是沒辦法好好捋清楚思路來寫詩,是他三次對決大詩師以來狀態最差的一次,抓耳撓腮,急得不行。
在他著急的時候,骨骼清奇的陶李羅三位教習先生竟然同時閃電般地完成了詩作,引得眾人側目。
“寫詩嘛,三言兩語,直抒胸臆,自是很容易的。”羅詩師洋洋自得道,把自己的大作展示給泰倫等人看,如果不是路承允大詩師在此,他還能把自己的機智多才更加渲染一番。
眾人見他寫的是:
不保京城隻顧身,江搖地動眾臣淪。
井中未死千秋恨,安樂長安愧對民!
“羅先生這寫的是……”
“陳後主啊!”羅教習洋洋自得道。
“撲通!”
陳成狂汗險些摔倒,沒必要上來就鞭屍我們家陳朝、我們家祖先吧?
雖然小陳我與陳叔寶並無血緣關係。
羅先生的詩句寫得通俗易懂,人人了然。
說的是隋軍攻陳的時候,後主嚇得魂不附體,打算逃匿,完全不管臣下的勸阻。連他都這麽軟弱,何況群臣。軍隊一哄而散,城內文武百官皆遁,朝堂為之一空。
隋軍排闥而入,從宮中的一口枯井中捉住後主、張麗華,押到韓擒虎帳下。羅教習感慨說:可惜啊,後主沒有死在那口枯井裏,要不然還體麵一點,不用到長安去當俘虜。
當俘虜就當俘虜吧,這家夥跟蜀後主劉禪一個德行,“樂不思陳”,沉湎酒色,醉生夢死。
如此廢柴、肥宅,當真是愧對陳朝萬民啊!
聽著羅詩師的感慨,陳成心想:愧對什麽萬民啊,後主也就對不起我吧?
如果隋軍攻陳時,後主不擺出“一字長蛇陣”這樣的騷操作,說不定小陳我現在還是陳朝的王公貴族呢!
哪需要現在風餐露宿,跟你們這些草頭百姓比拚作詩啊!
普通百姓呢,跟大爺也吃飯,跟二爺也吃飯,隋唐盛世,生活肯定比陳朝偏安更好。
也就首都金陵的百姓慘一點,滅陳之後,金陵直接從“國際一線大都市”變成了大農村,到現在都沒恢複過來。
也就現在秦淮河風俗產業還算搞得有聲有色吧!
“唔,後主既無大誌,也無才幹,說是君王,恐怕過了一點吧?”陶教習看著羅教習的大作,若有所思道。
陳成不大滿意:我們陳朝,好歹也是半壁江山,氣象好的時候,比南宋還要景氣一些呢!
後主是正兒八經的陳朝末代皇帝,沒必要連個曾經的“君王”頭銜都給剝奪吧!
而且你說他沒大誌我也就忍了,說沒才幹,我就不服氣。
像我們後主這樣的亡國之君,哪個不是多才多藝,樣樣精通啊?
有本事閣下給我寫一篇“玉樹後庭花”來看看?
吐槽的話有很多,可陳成畢竟“利益相關”,不便多說,最後還是匿了。
“你說我寫得不行,那你寫的什麽啊?”羅詩師看到陶詩師今天竟然找自己的茬,有些不大高興。
陶詩師嘿嘿一笑:“我也是一首七絕。”
他寫的是:
勞極身心護紫宸,焉知鼎祚已沉淪。
江山皆被趙高誤,誰道孤王不愛民!
“你寫的是——”
“秦三世啊!”
羅詩師:“……”
你說我寫的“陳後主”說君王不夠格,那你寫的這位更加不夠格吧?
前麵說的“鼎祚沉淪”很多人都對得上號,但是一提到“趙高”,自然就知道此人是誰了。
所謂“秦三世”就是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46天。初稱皇帝,後改稱秦王,一般稱為秦王子嬰,並沒有誰真把他算“一世”,公認的說法是秦朝“二世而亡”。
當然,子嬰作為扶蘇的兒子,又誅殺了趙高,是否“愛民”不得而知,但還是能給人一點期待和遐想的。
隻不過他上台的時候秦朝已經有名無實,六國獨立,很快就被劉邦破關,等項羽入鹹陽之後,又被立即殺死。
整個過程實在過於倉促草率,“君王”完全不夠格,“勞極身心護紫宸”更是沒有有力論據,所以陶詩師的這首“秦王子嬰”無法令人信服。
一看到陶羅二人都拉胯了,李詩師喜上眉梢,我的機會來了!
我早就跟莫公子說了,我的才學比這二人為高,理應給我加薪,他還沒同意,現在正是我證明自己的好機會!
“大家莫要爭了,且看本人這首詩作!”李詩師笑眯眯道:“我的也是一首七絕!”
始安七少:“……”
今天來的明明是五律大詩師路承允師兄,你們三個偏偏都寫七絕,怎麽的?你們還想加入我們七絕派啊?
皆因未肯順潮流,才有群臣打坐囚。
若與賢能同恪謹,豈讓諸葛恨悲休!
“得!這個不用解釋!”
連我莫動都看出來這位講的是誰了!
始安七少說:我們也看出來了!
這是扶不起來的阿鬥啊!
畢竟能讓諸葛孔明“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除了劉禪這位大奇葩,還能有誰啊?
後人每每想到諸葛亮星落秋風五丈原,無不既恨且悲,情難自已!
畢竟諸葛亮攤上這麽一個主子,實在是太不容易、太獨木難支、太令人同情了!
說實話,蜀國也就攤上了諸葛亮這麽一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牛掰宰相,否則就憑借他的地盤、人口、兵力,早就應該“順應潮流”,投降魏國了。
那還有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的的英雄事跡啊?(喂喂!不要三國演義看串了啊!始安七少:這特麽不是夢見哥你給我們講的嗎?陳成:“……”)
“怎麽樣?”李詩師笑得嘴角都裂開了:“我的詩作,是否更加令人信服,感同身受啊?”
“並沒有!”泰倫、莫動、始安七少、複聯,集體搖頭。
不說別的,就你這詩裏,“諸葛”與“恪謹”出現在一起,讓人不由得就想起來吳國的諸葛瑾、諸葛恪父子啊!
諸葛亮、諸葛瑾兄弟倆也就罷了,諸葛恪作為孫權病危後的托孤大臣之首,權傾朝野,掌握軍政大權。進封丞相之後,獨斷專橫更甚,活脫脫一個吳國的司馬昭啊!
如果不被孫亮殺掉,你可不敢保證他不篡位。
結果你這詩裏竟然寫“若與賢能同恪謹”,違和感滿滿之餘,我們敢說,如果當初劉備托孤白帝城的時候,將阿鬥托付給的不是叔叔諸葛亮,而是“亂入”的侄子諸葛恪——
好麽,不出幾年,江山變色!
畢竟劉備說得分明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不好!不好!
你這首詩,無論是從選材的人物——劉禪,詠史的角度——順應潮流,都漏洞百出,無法讓人接受!
假設的對象——雖然我們知道你意思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而不是諸葛瑾諸葛恪父子,可是你奇葩的文字排布方式,讓人無法不這樣聯想!
觀感極差!
“三首詩裏誰好暫且不論,最佳的絕逼是你這首!”周小三毫不客氣道!
“不……不至於吧?”李詩師訥訥無言,心說這些小年輕說話未免也太毒了!都是你們家夢見哥哥教的嗎?
自己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詩句,還聯動了“三國”這個華夏第一ip,竟然全體恥笑!
看來要求加薪是沒有戲了!
原本路承允到訪,莫動是很希望陶李羅三位詩師能為莫家長臉的,可是一個比一個拉胯,真是貽笑大方!
由此眾人心裏也難免去懷疑第一次詩榜段位評比的水分:
詩士,莫炎;
詩師,陶李羅;
大詩師,張珪(實則雷拓代筆)。
事後大家發現,這幾位全是水貨啊!
雷拓以第一屆評比時的標準來衡量自己,難怪對於“詩士九段”憤憤不平了。
以後看人的段位,必須要實現考量,是不是第三屆以後取得的段位,否則都不足采信!
李詩師還在懊惱自己沒法加薪,渾然沒有想到,他們三位的教習工作搞不好都要被解聘了。
陳成沒工夫去體諒李詩師的辛酸悲涼,隻是心中覺得:你們三個實在是有毒!
說“君王”就寫“君王”嘛,好麽,一個個的商量好了似的寫“亡國之君”,你們這是“君亡”吧!
與劉禪、子嬰相比,咱們陳朝後主還算好的呢,起碼在位時間長,統領的疆域又最大。
而且,經過陳成的研究以及問家裏老人之後,發現陳叔寶也不是如同史書裏麵說得那麽不堪,敵人打家門口了還唱歌跳舞聽音樂,叔寶又不是缺心眼!人家好歹還研究了“一字長蛇陣”嘛!(陳兼:你這例子舉得還不如不舉!)
當然,陳成對於後主即位初年“愛惜民力”、“招賢求才”等善政也考究過一番的,但是擔心別人說他陰謀為陳朝翻案、意圖反唐,所以也沒有說寫篇論文來給後主翻案。
陳後主如此,蜀後主、秦王子嬰同理。
眼見他們紛紛往這些亡國之君潑髒水,哪怕陳成有話說,但還是隻能“不服憋著”。
“我來吧!”大鍾鍾規表示陶李羅三位奇葩無下限的表現自己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你們好歹三個裏麵派一個寫一首五律,也算是應景啊!
大鍾出戰,眾人期待。
雖然鍾氏兄弟和複聯有仇,但是他倆的實力複聯眾人還是認可的,所以雷拓走了之後,泰倫也沒有嚷嚷著要再次加入戰局,畢竟他也很清楚,自己哪怕和大鍾也有不小的差距,如果硬腆著臉跟大詩師路承允同場競技,隻能是自取其辱。
鍾規的詩作令人期待,連陳成和鍾矩都暫時停歇,去看他率先完成的詩。
與“亡國之君”相對的,自然就是聖明天子了。
恰巧當今天子就是聖明天子,所以鍾規這首詩就歌頌李隆基英明事跡的。
寫的是:
宇內烽煙靖,災荒已罕聞。
按圖稽戶口,曠野亦耕耘!
下詔憐黎庶,蠲租出聖君!
後人羨賈傅,宵旦獻殷勤!
看完之後,集體冷場!
鍾規幹笑兩聲:“那個,大哥……”
可能你不適合寫歌功頌德的詩。
鍾規:“……”
求助似的看向陳成,陳成衝他點點頭:“詩很爛。”
鍾規:“……”
“天、地、君、親、師”的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
荀子先生說: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
貌似“祖先”還能排在君王與老師前麵。但從東漢《太平經》中開始,就出現了形式整齊的“天地君父師”的說法了,明清以後更是嚴苛了這五項的次序,不能瞎改的。
天地自不用多說,那是主宰一切,化育萬物的象征。
至於“君王”嘛,是不是值得排在父母和老師前麵,在後世的陳成看來值得商榷。恐怕荀子同樣不這麽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孟子就更不這麽認為了。
可是這並不妨礙此時大唐的人如神明一般地崇敬李隆基陛下。
畢竟從傳說中的伏羲女媧開始,炎帝、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漢文景,這些人都是曆史的有道明君,在他們治理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後人都十分向往的時代。
開元年間的大唐子民們這份“向往”會稍微淡一點,畢竟當今天子在他們看來,已經足以競爭古往今來最英明神武的君王,哪怕跟太宗皇帝相比,也並不遜色。
起碼當今天子隻殺兒子,不殺兄弟吧?
當然,姑媽太平公主、伯母韋後、堂姐或堂妹安樂公主(與隆基同年,月份不詳),他也沒少殺。但是武則天之後,女人又不能“頂半邊天”了,殺就殺了唄。
總之,國民對於開元年間的李隆基,基本呈現全麵支持的態度,即便他有殺子、娶媳(快了)的錯謬,大家也都是同情,而不是責怪。
對於這樣一位“完人”,我怎麽好下筆呢?
陳成左右為難。
溜須拍馬自不困難,畢竟他以前當著李隆基的麵寫過很多“奉和聖製”這種無聊詩作,大多不甚精彩,自己後來看了都想吐;
可真要抒發內心真情實感,哪怕他有《長恨歌》《馬嵬》等經典詩作可以借鑒,但隻怕在這些還把李隆基看做聖人的憨憨老百姓看來,完全得不到共鳴!
難啊!
我現在真的就想寫“如何二紀為天子,不及陳家有莫愁”呢!你當了三十年皇帝,認識的美眉還沒有小陳我認識的“李莫愁姐姐”漂亮,嘻!
莫家烤豬的副作用仍然在延續,今天的陳成什麽東西都能想到,就是沒辦法好好捋清楚思路來寫詩,是他三次對決大詩師以來狀態最差的一次,抓耳撓腮,急得不行。
在他著急的時候,骨骼清奇的陶李羅三位教習先生竟然同時閃電般地完成了詩作,引得眾人側目。
“寫詩嘛,三言兩語,直抒胸臆,自是很容易的。”羅詩師洋洋自得道,把自己的大作展示給泰倫等人看,如果不是路承允大詩師在此,他還能把自己的機智多才更加渲染一番。
眾人見他寫的是:
不保京城隻顧身,江搖地動眾臣淪。
井中未死千秋恨,安樂長安愧對民!
“羅先生這寫的是……”
“陳後主啊!”羅教習洋洋自得道。
“撲通!”
陳成狂汗險些摔倒,沒必要上來就鞭屍我們家陳朝、我們家祖先吧?
雖然小陳我與陳叔寶並無血緣關係。
羅先生的詩句寫得通俗易懂,人人了然。
說的是隋軍攻陳的時候,後主嚇得魂不附體,打算逃匿,完全不管臣下的勸阻。連他都這麽軟弱,何況群臣。軍隊一哄而散,城內文武百官皆遁,朝堂為之一空。
隋軍排闥而入,從宮中的一口枯井中捉住後主、張麗華,押到韓擒虎帳下。羅教習感慨說:可惜啊,後主沒有死在那口枯井裏,要不然還體麵一點,不用到長安去當俘虜。
當俘虜就當俘虜吧,這家夥跟蜀後主劉禪一個德行,“樂不思陳”,沉湎酒色,醉生夢死。
如此廢柴、肥宅,當真是愧對陳朝萬民啊!
聽著羅詩師的感慨,陳成心想:愧對什麽萬民啊,後主也就對不起我吧?
如果隋軍攻陳時,後主不擺出“一字長蛇陣”這樣的騷操作,說不定小陳我現在還是陳朝的王公貴族呢!
哪需要現在風餐露宿,跟你們這些草頭百姓比拚作詩啊!
普通百姓呢,跟大爺也吃飯,跟二爺也吃飯,隋唐盛世,生活肯定比陳朝偏安更好。
也就首都金陵的百姓慘一點,滅陳之後,金陵直接從“國際一線大都市”變成了大農村,到現在都沒恢複過來。
也就現在秦淮河風俗產業還算搞得有聲有色吧!
“唔,後主既無大誌,也無才幹,說是君王,恐怕過了一點吧?”陶教習看著羅教習的大作,若有所思道。
陳成不大滿意:我們陳朝,好歹也是半壁江山,氣象好的時候,比南宋還要景氣一些呢!
後主是正兒八經的陳朝末代皇帝,沒必要連個曾經的“君王”頭銜都給剝奪吧!
而且你說他沒大誌我也就忍了,說沒才幹,我就不服氣。
像我們後主這樣的亡國之君,哪個不是多才多藝,樣樣精通啊?
有本事閣下給我寫一篇“玉樹後庭花”來看看?
吐槽的話有很多,可陳成畢竟“利益相關”,不便多說,最後還是匿了。
“你說我寫得不行,那你寫的什麽啊?”羅詩師看到陶詩師今天竟然找自己的茬,有些不大高興。
陶詩師嘿嘿一笑:“我也是一首七絕。”
他寫的是:
勞極身心護紫宸,焉知鼎祚已沉淪。
江山皆被趙高誤,誰道孤王不愛民!
“你寫的是——”
“秦三世啊!”
羅詩師:“……”
你說我寫的“陳後主”說君王不夠格,那你寫的這位更加不夠格吧?
前麵說的“鼎祚沉淪”很多人都對得上號,但是一提到“趙高”,自然就知道此人是誰了。
所謂“秦三世”就是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46天。初稱皇帝,後改稱秦王,一般稱為秦王子嬰,並沒有誰真把他算“一世”,公認的說法是秦朝“二世而亡”。
當然,子嬰作為扶蘇的兒子,又誅殺了趙高,是否“愛民”不得而知,但還是能給人一點期待和遐想的。
隻不過他上台的時候秦朝已經有名無實,六國獨立,很快就被劉邦破關,等項羽入鹹陽之後,又被立即殺死。
整個過程實在過於倉促草率,“君王”完全不夠格,“勞極身心護紫宸”更是沒有有力論據,所以陶詩師的這首“秦王子嬰”無法令人信服。
一看到陶羅二人都拉胯了,李詩師喜上眉梢,我的機會來了!
我早就跟莫公子說了,我的才學比這二人為高,理應給我加薪,他還沒同意,現在正是我證明自己的好機會!
“大家莫要爭了,且看本人這首詩作!”李詩師笑眯眯道:“我的也是一首七絕!”
始安七少:“……”
今天來的明明是五律大詩師路承允師兄,你們三個偏偏都寫七絕,怎麽的?你們還想加入我們七絕派啊?
皆因未肯順潮流,才有群臣打坐囚。
若與賢能同恪謹,豈讓諸葛恨悲休!
“得!這個不用解釋!”
連我莫動都看出來這位講的是誰了!
始安七少說:我們也看出來了!
這是扶不起來的阿鬥啊!
畢竟能讓諸葛孔明“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除了劉禪這位大奇葩,還能有誰啊?
後人每每想到諸葛亮星落秋風五丈原,無不既恨且悲,情難自已!
畢竟諸葛亮攤上這麽一個主子,實在是太不容易、太獨木難支、太令人同情了!
說實話,蜀國也就攤上了諸葛亮這麽一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牛掰宰相,否則就憑借他的地盤、人口、兵力,早就應該“順應潮流”,投降魏國了。
那還有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的的英雄事跡啊?(喂喂!不要三國演義看串了啊!始安七少:這特麽不是夢見哥你給我們講的嗎?陳成:“……”)
“怎麽樣?”李詩師笑得嘴角都裂開了:“我的詩作,是否更加令人信服,感同身受啊?”
“並沒有!”泰倫、莫動、始安七少、複聯,集體搖頭。
不說別的,就你這詩裏,“諸葛”與“恪謹”出現在一起,讓人不由得就想起來吳國的諸葛瑾、諸葛恪父子啊!
諸葛亮、諸葛瑾兄弟倆也就罷了,諸葛恪作為孫權病危後的托孤大臣之首,權傾朝野,掌握軍政大權。進封丞相之後,獨斷專橫更甚,活脫脫一個吳國的司馬昭啊!
如果不被孫亮殺掉,你可不敢保證他不篡位。
結果你這詩裏竟然寫“若與賢能同恪謹”,違和感滿滿之餘,我們敢說,如果當初劉備托孤白帝城的時候,將阿鬥托付給的不是叔叔諸葛亮,而是“亂入”的侄子諸葛恪——
好麽,不出幾年,江山變色!
畢竟劉備說得分明嘛:“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不好!不好!
你這首詩,無論是從選材的人物——劉禪,詠史的角度——順應潮流,都漏洞百出,無法讓人接受!
假設的對象——雖然我們知道你意思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而不是諸葛瑾諸葛恪父子,可是你奇葩的文字排布方式,讓人無法不這樣聯想!
觀感極差!
“三首詩裏誰好暫且不論,最佳的絕逼是你這首!”周小三毫不客氣道!
“不……不至於吧?”李詩師訥訥無言,心說這些小年輕說話未免也太毒了!都是你們家夢見哥哥教的嗎?
自己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詩句,還聯動了“三國”這個華夏第一ip,竟然全體恥笑!
看來要求加薪是沒有戲了!
原本路承允到訪,莫動是很希望陶李羅三位詩師能為莫家長臉的,可是一個比一個拉胯,真是貽笑大方!
由此眾人心裏也難免去懷疑第一次詩榜段位評比的水分:
詩士,莫炎;
詩師,陶李羅;
大詩師,張珪(實則雷拓代筆)。
事後大家發現,這幾位全是水貨啊!
雷拓以第一屆評比時的標準來衡量自己,難怪對於“詩士九段”憤憤不平了。
以後看人的段位,必須要實現考量,是不是第三屆以後取得的段位,否則都不足采信!
李詩師還在懊惱自己沒法加薪,渾然沒有想到,他們三位的教習工作搞不好都要被解聘了。
陳成沒工夫去體諒李詩師的辛酸悲涼,隻是心中覺得:你們三個實在是有毒!
說“君王”就寫“君王”嘛,好麽,一個個的商量好了似的寫“亡國之君”,你們這是“君亡”吧!
與劉禪、子嬰相比,咱們陳朝後主還算好的呢,起碼在位時間長,統領的疆域又最大。
而且,經過陳成的研究以及問家裏老人之後,發現陳叔寶也不是如同史書裏麵說得那麽不堪,敵人打家門口了還唱歌跳舞聽音樂,叔寶又不是缺心眼!人家好歹還研究了“一字長蛇陣”嘛!(陳兼:你這例子舉得還不如不舉!)
當然,陳成對於後主即位初年“愛惜民力”、“招賢求才”等善政也考究過一番的,但是擔心別人說他陰謀為陳朝翻案、意圖反唐,所以也沒有說寫篇論文來給後主翻案。
陳後主如此,蜀後主、秦王子嬰同理。
眼見他們紛紛往這些亡國之君潑髒水,哪怕陳成有話說,但還是隻能“不服憋著”。
“我來吧!”大鍾鍾規表示陶李羅三位奇葩無下限的表現自己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你們好歹三個裏麵派一個寫一首五律,也算是應景啊!
大鍾出戰,眾人期待。
雖然鍾氏兄弟和複聯有仇,但是他倆的實力複聯眾人還是認可的,所以雷拓走了之後,泰倫也沒有嚷嚷著要再次加入戰局,畢竟他也很清楚,自己哪怕和大鍾也有不小的差距,如果硬腆著臉跟大詩師路承允同場競技,隻能是自取其辱。
鍾規的詩作令人期待,連陳成和鍾矩都暫時停歇,去看他率先完成的詩。
與“亡國之君”相對的,自然就是聖明天子了。
恰巧當今天子就是聖明天子,所以鍾規這首詩就歌頌李隆基英明事跡的。
寫的是:
宇內烽煙靖,災荒已罕聞。
按圖稽戶口,曠野亦耕耘!
下詔憐黎庶,蠲租出聖君!
後人羨賈傅,宵旦獻殷勤!
看完之後,集體冷場!
鍾規幹笑兩聲:“那個,大哥……”
可能你不適合寫歌功頌德的詩。
鍾規:“……”
求助似的看向陳成,陳成衝他點點頭:“詩很爛。”
鍾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