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和推薦票!^_^)


    從鍾規這首詩中,能夠看到兄弟二人自耕自漁的悠閑田園生活——


    但是,以旁人對兄弟二人的了解,他倆又如何隻是避世消極的農夫、漁夫呢?


    這詩實際蘊藏了另一層“讀書生活”的描繪,不細看看不出而已。


    第一句“兄弟躬耕自結廬,湖山深處狎樵漁”,讀起來似曾相識——


    這不就是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所寫的: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嘛!


    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隻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麽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裏,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


    陶淵明在後世以“隱士”著稱,實則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


    正是看到“真風告逝,大為斯興”),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汙蝕,才選擇潔身自好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他這四句詩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後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鍾規化用其句,自然是表達自己和弟弟都是仰慕陶淵明的作風,追求和他一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這就能把他後麵的描寫,與一般的耕、漁生活相分隔開,因為人家兄弟倆是有追求的,而不是一餐溫飽。


    如果你說這裏隻是巧合,完全是牽強附會給大鍾作的解讀——


    其實,當看到鍾規的最後一句的時候,陳成就可以完全確定解讀無誤,甚至忍不住會心一笑。


    他寫的是:定念天涯有索居。


    何為“索居”?《禮記.檀弓上》說:“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所以意思非常簡單:離開人群獨自居處一方。


    這本不值一提,可是有趣的是,這也是陶淵明曾經使用過的一個典故。他在《和劉柴桑》詩中說:“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你們以為我沒有一走了之,去天涯海角、山水之間隱居的原因是什麽?


    不就是因為還有親人、故友在,所以不好意思說“我要去‘索居’”嘛!


    但是在鍾氏兄弟這邊,“索居”在“湖山深處”已然成為事實,甚至還使用了《百年孤獨》式的句式:


    多年以後,當鍾氏兄弟已經成為陶淵明、孟浩然那樣級別的大詩人時,肯定會懷念起在湖山之間兄弟倆結廬湖山、離群索居的下午。


    為什麽連陶淵明都沒能做到的“遺世獨立”,鍾氏兄弟卻做到了?


    不就是因為陶淵明“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而鍾氏兄弟“結廬兄弟在,快樂去索居”嘛!言下之意,能“超越”陶淵明就因為兄弟一體,兄弟相隨嘛!


    如果不熟悉陶淵明的詩句,可能鍾規的這個梗大家就看不出來了。


    而隻要想到陶氏的詩句,就會發現這句是鍾規對前賢大儒的“無情調侃”,以及對弟弟那種深深的友悌之愛:怎麽樣,陶老師,你沒有親兄弟,而我有吧?


    羨慕不羨慕?


    嫉妒不嫉妒?


    不僅如此,鍾規還暗含對泰倫的“有幸得知己,更勝骨肉親”的還擊!


    泰倫這詩也不是自己寫的,而是來自於陶淵明的一首雜詩: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原本泰倫是能用這個為自己增光添彩了,可是經過鍾規對陶淵明的調侃,大家也就發現陶淵明這麽說的原因了:你不就是因為沒有親兄弟,還想找人陪你喝酒,才這樣講嘛?


    你要是有親兄弟,還能這樣?


    陶淵明的感慨都被鍾規無情戳穿,何況本來就不怎麽講兄弟情的泰倫呢?


    想到此處,陳成覺得鍾規這首詩起碼有三大優點:


    1、描寫細致,栩栩如生;


    2、引經據典,頗有內涵;


    3、調侃前賢,風趣詼諧。


    與昨天與莫元作戰時,明顯的兩種風格,更見用心!


    是的,當麵對更強的對手時,鍾規也展現出更強的自己來了!


    陳成且看且歎,不覺心裏有些慌了。


    鍾氏兄弟還真的是難以逾越的兩座大山啊……


    就在陳成有點打退堂鼓時,就聽到一聲冷笑:“我常聽人說,鍾氏兄弟如何博學多才,出口成詩,幾首詩看下來,卻也不過如此!好生叫人失望!”


    扭頭看時,不是別人,正是那位一道閃電劈開了竅的“雷神”!


    陳成張了張嘴:不會吧?大哥?


    鍾規之前的詩寫成什麽樣子,我不知道,可是光是從這首有景、有情、有典故、有《百年孤獨》的詩來看(馬爾克斯:???),怎麽能叫“不過如此”呢?


    陳成我作為“詩榜總主編”,審美眼光比一般人高多了,都敬佩有加,你不過被雷劈了一下,有幾成本事還未知,就敢放這樣的大話!


    這人,不可理喻啊!


    鍾規從來被嶺南少年詩人們敬重愛戴,何曾被人如此嘲諷,擰著眉頭道:“閣下有什麽觀點,自可以擺上台麵來說!讓大家判別一番!”


    “我自談我自己的看法,還要和別人商量嗎?”雷拓一開口就是一副老刺頭樣子:“至於你的詩,我是懶得評判的,那純熟浪費時間。隻需要我的詩好,大家自然就知道你的詩不好,哪用得著那麽麻煩?”


    雷拓針鋒相對地擠兌“詩師一段”的鍾規,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


    始安七少則是齊齊把目光看向陳成:


    雷拓這“我行你不行”的口氣,怎麽那麽像是跟夢見哥你學的?


    一開口就是老伏拉夫了!


    一般來說,敢用這種語氣懟人的,都是有過人實力的,難道這被雷劈的“雷神”,真有過人之處?


    對於他這綽號,始安七少也很想吐槽,按道理,“用閃電劈人”的那個人才應該叫“雷神”,而不是被閃電劈中的人吧?


    雷神卻擺出一副即將要用閃電劈人的派頭,舉起自己的詩稿:“我的詩,是真言,是大話,長眼的人一看便知!別的我就不說了,懂得人都懂!”


    眾人聽到雷拓如此大言,禁不住全都虎軀一震,頗帶幾分懷疑、幾分畏懼去看他的這首詩,就見到他的這首詩寫的是:


    暮色江村遠,終朝載酒過。


    疏簾當晝卷,好句入秋多。


    雁序清宵斷,織娘靜夜歌。


    佇看林際月,殘影落纖蘿。


    眾人看完之後心中直犯嘀咕:


    觀感嘛,似乎還不錯;


    音韻嘛,也挺和諧;


    可問題是……


    雷神大哥,陳夢見出的詩題,是叫“兄弟”吧?


    可是你這個詩裏麵,既沒有看到一個“兄”字,也沒有看到一個“弟”字,你這都不離題的話,那還有什麽叫離題呢?


    雷神看到眾人的反應,頗為不悅,似乎也沒有興趣來解析自己的詩,聽不耐煩道:“他們說那個誰,你叫陳夢見是吧?都說你鑒賞水平挺高,就請你來評一評,我這詩,離題嗎?”


    眾人的目光一下子全部都轉向了陳成,陳成不得不再次放下手中的筆,上下一打量。


    七少心想:這複聯的什麽雞兒“雷神”,態度如此蠻橫,寫詩又莫名其妙,肯定要被夢見哥好好教做人一番,教完做人,然後再教他寫詩。


    不過,陳成仔仔細細看了三四遍之後道:“不離題。”


    始安七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不離題?”這首詩,你說是離愁別緒,你說是壯誌難酬,哪怕你說是“閨怨詩”!


    我們都相信!


    可是你要說這是一首“兄弟”詩,是一首“朋友的情誼呀比天還高比地還遼闊”的詩,打死我們都不信!


    不信,咱們挨句分析嘛!


    暮色江村遠,終朝載酒過——


    夜幕降臨的時候,距離江村還很遙遠。


    主人公大概在一艘船上,“漏船載酒泛中流”,不分晝夜。


    疏簾當晝卷,好句入秋多——


    稀疏的簾子,即便是白晝也將它掩上,哪怕它並不能阻擋多少光線;


    即將入秋的季節,萬物凋零,我吟誦出的好詩句,卻越來越多;


    雁序清宵斷,織娘靜夜歌——


    到了晚上,就看不到飛往南方的雁陣;


    紡織娘也開始鳴唱。


    佇看林際月,殘影落纖蘿——


    佇立在船頭,看著林間的月光,殘影落在了纖細的藤蘿上。


    還有嘛?


    沒有了。


    詩,好是挺好的;


    也不是說,完全不能往主題上套——


    你硬要說詩人是因為思念兄弟而感傷,行嗎?行。


    可是我們作為讀者,看不出來啊!


    我們不得不懷疑你這是隨便套了一首感傷詩,硬要我們自己想象不存在的兄弟之愛!


    而閣下想用這樣一首詩,去斥責大鍾鍾規寫的詩不如你,那就更加粗暴而無禮了!


    麵對眾人的困惑誤解,陳成卻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他,沒有離題。”


    而且,寫得很好!


    眾人嘩然!


    “難道是因為陳兄弟想要戰勝鍾氏兄弟,所以想拉攏雷拓,然後昧著良心說話?”莫動難免會認為陳成這是拉一個打一個的做法。


    “呃……”陳成也有些為難,像雷拓這樣對自己出言不客氣,吆五喝六的人,他是不大喜歡的。


    可是他也不能不說自己的真實想法。


    因為他真的覺得雷拓這首詩挺好的。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前兩天強行拔高“莫氏五廢柴”詩作之後,留下的後遺症。


    導致他現在無論看誰的詩,都覺得挺不錯……


    “咳咳,我沒開玩笑,我是認真地說哈。”陳成聲明了一下,表示陳總編鑒賞詩作,絕對公平公正,不會意氣用事。


    單看前四句,的確看不出有思念兄弟的意思。


    勉強可以看出,作者挺好學?(始安七少:???對方“終朝載酒”難道不是說明作者嗜酒??)


    “《漢書·揚雄傳》說楊雄——家素貧,嗜酒,人希至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遊學。”陳成講著“載酒問字”的故事,這還是一個成語呢!


    揚雄曾在王莽時當過官,但知道王莽的江山不久,所以就裝病辭去了官位。他本來就為人清高,不做官之後家裏沒錢,可是他還有個毛病,就是愛喝酒,老是處於半醒半醉的狀態。有人知道這事後,索性用車載著酒來向他求教。


    所以,作者“終日載酒”,可能是他想找一個像楊雄一樣有才學的人來問問題呢?


    始安七少:“……”從來沒有一個時刻如現在這樣,我們強烈肯定你是在過分解讀!


    “不過分啊!”陳成依然固執己見:“你們看頷聯,‘好句入秋多’,他不好學的話,怎麽會詩句越寫越好,越寫越多呢?”


    始安七少:“……”原來是這裏埋了“雷”嗎,那還真是明槍易躲,暗雷難防,不愧“雷神”之名呢!


    “你們誤會我了。”陳成笑眯眯道:“好句入秋多,未必是因為他‘終日載酒’,答案實則在頸聯上。”


    大家趕緊去看頸聯,秋天飛大雁,促織夜鳴唱,這不就是最簡單的秋日景象嗎?


    和好句入秋多有何關聯?


    因為這引起了他情感的共鳴,感慨一深,好的詩句就出來了!


    把兩種景象聯係到“兄弟”,就好理解了,因為“雁序”——雁飛前後有序,猶如兄弟出行有先後長幼,所以時常被這時代的人當做“兄弟”的雅稱,高適《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詩序就說:“族弟秘書,‘雁序’之白眉者,風塵一別,俱東西南北之人。”


    他在晚上看不到次序南飛的雁陣,就好像自己是落單的大雁一樣,失魂落魄;


    聽到促織的鳴唱聲呢,心中更加悲涼!


    “因為紡織娘的鳴唱,也不是一般的鳴唱,是有所指的!”陳成繼續闡述道。


    《古詩十九首》,還有一首名篇:“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此詩前半部分從描述秋夜之景入筆,抒寫詩人月下徘徊的哀傷之情;後半部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同門好友“一闊臉就變”的卑劣之態: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是很出名的“兄弟決裂”詩!


    作者被兄弟出賣之後落魄的感歎、憤激、傷痛和悲哀,始終交織在秋夜月色和促織的鳴唱之中,令聞著傷心,聽者落淚!


    與失去與雁陣聯係的大雁,表達的是同樣一種情緒!


    所以,“雷神”這一首詩,表達的不是“兄弟之愛”,而是“兄弟之恨”!


    解讀到這裏,陳成都有些忍不住想問“雷神”一句:


    難道你的弟弟,就是詭計之神洛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