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


    “那個人念的詩,講的是什麽啊?”天仙姐姐悄悄問六少道。


    “姐姐,你覺得我們像是懂這個的樣子嗎?”六少們愁眉苦臉道。


    天仙姐姐:“……”


    雖然她對於詩歌半懂不懂,可卻莫名地覺得陳成談笑間嘲弄對手的樣子……


    還有點小帥。


    對於陳成來說,卻不會覺得有什麽技術含量,別看你掛了“圓覺經”的名號,好像很厲害似的。


    這詩第一聯“同謁開元寺,期聞《圓覺》詮”,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小學生的日記:


    我和我的小夥伴一起來到開元寺,期待著能從這裏聽到關於《圓覺經》的真諦,好開心呀!


    開心你妹!


    開心你個大頭鬼!


    當然囉,像這種開門見山,有啥說啥的方式,你也不能說他低級,往往大宗師們也會這樣寫。


    就好像杜甫大大說: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又比如李白大大說:李白乘舟將欲行。


    都可以說是小學生日記。


    問題是咱們接著看下一聯:


    沿江入山拜,投地掩泥虔!


    我們順著武陽江來到這裏,一路走,一路磕頭啊!


    五體投地,沾滿泥汙,可我們多麽虔誠啊!


    這特麽不就是給小學生日記,又續上了一段麽!


    就好像杜甫在“今上嶽陽樓”後麵說:


    “老漢很賣力,上樓不喘氣”一樣,不是浪費了頷聯的黃金位置嘛?


    “你……你懂什麽!”虞純氣道:“我這是用了典故呢!”


    “典故?什麽典故?”陳成怪問。


    “你這個不通佛法的俗子,自然是不懂佛家的智慧與功德了!”虞純頗有優越感道。


    “哦,你說這個‘掩泥’啊。”陳成微微笑,隻是這個級別的話,那還難不倒他。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還是善慧童子時,有一天在路上行走,正巧遇到燃燈佛也在路上走著。善慧童子發現地麵有一灘汙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這汙水一定會弄髒了佛的雙腳。就頓發大心,親身撲在地上,把自己的寶貴頭發,鋪在汙水上麵,等著燃燈佛從他頭發上走過去。


    就是這麽個典故——


    說實話,我就算不知道這個故事,對於我理解閣下的這句詩,有什麽影響嗎?


    虞純被噎得為之一滯,可對方說的,他也好像沒什麽好反駁的。


    這典故用得不是地方,不提典故吧,意思也對;


    非要提典故吧——難道你虞純還想自比佛祖釋迦摩尼咩?


    這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啊!


    虞純:“……”


    “好,前麵兩聯已經被閣下浪費了,”陳成的口氣,就好像咬定了虞純前麵全白寫了一樣:“那麽咱們再來看第三聯——到這裏該有些實質內容了吧?”


    第三聯起碼從形式上看,虞純是下了功夫了,起碼挺對仗:


    交口勤三請,陳辭具十緣。


    同樣使用了佛家的典故,所謂十緣,估計是想表達“十支緣起”,將十二因緣中除去二支,便是十支緣起。


    那什麽是十二緣起呢?


    (自然是把十四緣起去掉兩支……)


    其實,所謂“緣起”,也是從印度三哥那裏引入的舶來品,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的大海,而不能脫離。


    “這一切,無不讓人產生對佛祖的敬畏之心,向往著能獲得解脫生死,讓心靈有所寄托。”陳成一本正經地論述著,直接把虞純給聽傻了!


    我靠!


    這小子是有佛陀點化了嗎?


    原本連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現在竟然能如同老僧一般,大談佛法的同時,還夾雜自己的感想!


    他一定是在唬我!他一定是在唬我!


    不行!我一定要挑他的毛病!


    我一定要挑——


    可是,他這些說得都對啊,我怎麽挑毛病?


    別說虞純傻了,見到陳成竟然有這麽一手,把六少都看傻了!


    要知道,在他們看來,陳成比他們還要小白呢!


    你當心牛皮吹破了,人家來羞辱你!


    可奇怪的是,虞純竟然聽得很認真,就是不開口羞辱!


    看不懂啊,看不懂!


    實際上,陳成也不是突然就“醍醐灌頂”,一通百通了。


    之前陳成了解到這邊的佛教不十分流行“楞伽經”之類,而廣為傳頌“阿含經”,於是就找來阿含經,隨便看了看。


    真的很隨便!


    因為這裏麵的東西都很複雜,深入不了啊!


    關於緣起這段,上麵說的什麽“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


    緣起緣滅,繞來繞去,簡直把人看到暈死!


    但大概是看明白了: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


    用一個成語“因緣際會”就能概括了。


    自認為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陳成在這些人麵前一通胡吹,反而把他們唬得愣住了!


    這裏麵也有策略,那就是他其實沒看懂虞純說的“三請”是什麽東東,那麽就避重就輕,大談“十緣”,從“十緣”再反推“三請”,大概是差不多的東東。


    總之虞純的這第三聯的詩一句話就概括了:


    我做事的方式很符合佛法喲……


    這句有沒有小學生作文,你們自己判斷吧……


    虞純:“……”


    六少:“……”


    天仙姐姐:“……”


    既然他這一聯的意思如此弱智,你直接說明白不就行了嗎,幹嘛“這個緣那個緣”把我們都繞糊塗了。


    “你們好像搞錯了吧,不說人話的人,是他,而不是我呀!”陳成無辜地攤攤雙手道,看這小子寫的詩,就跟某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浙江滿分作文考生的作文一樣——


    寫得雲裏霧裏,繞來繞去,翻譯成人話,讀者才恍然:


    操,原來你說的這個。


    至於為毛對方這樣惡意炫技,陳成還要費盡口舌去闡述——


    “這你們就不懂了。”陳成微笑著,心說:我要不好好解釋一番的話,怎麽顯得我懂呢?


    這是因為我恰好看到了“十緣”,如果是我不懂的東西,那我肯定就一句話帶過了……


    就這樣,虞純精心打造的一首精品就已經過去了四分之三,好像的確沒有寫到什麽實質內容……


    這可能就是故作高深者的通病。


    “還剩兩句,一起來唄。”陳成語氣慵懶道,就好像他已經懶得去看了。


    逗機如有待——


    “逗機”也是一個佛教用語,意思就是和尚出去傳教的時候,要考慮到傳教的對象,適應不同的人,講他們能聽懂的話,實則就是“投機”;


    後麵那個“歲月歎虛延”,虛延就是白白地拖延,連一起就是:感歎浪費時間。


    操,小陳我如此用心地講解你這首詩,我才特喵的詩真正地“感歎浪費時間”!


    你自己也說了,要考慮傳教的對象,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要不然就不要說話,浪費時間。


    可你特麽還是這樣毅然決然地做了!


    簡直是罪大惡極,佛經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


    圓覺經呢?體現在哪裏?


    你所謂的“讀經有感”,還真就是一篇流水賬啊!


    去開元寺,好開心啊!


    我一直磕頭,好認真呀!


    滿口佛法,我好棒棒哦!


    對人說了人家聽不懂的話,我真是浪費了時間呀!


    大哥,我實話說,單憑你有小學生的作文水平,都不至於寫成這樣……


    “噗嗤。”天仙姐姐聽到陳成如此尖酸地擠兌別人,又忍不住笑了。


    一開始她也被虞純的高深莫測給鎮住了,可陳成這麽一解析,就好像虞純一下子被扒光了衣服,什麽缺陷都被一覽無餘!


    “姓陳的還是這麽牙尖嘴利!我說不過你!可你也別太得意!”虞純道:“你把你的拿出來,我們大家一起品鑒一下啊!”


    陳成不管自己的詩寫得怎麽樣,上來會先把對手的作品一通挖苦、諷刺,從而打擊對手的自信心——這套路五律派早就已經領教過了,並不陌生。


    你把對手貶得越厲害,你的詩更不濟的話,反而更說明你的挫逼!


    在之前的對決中就是這樣,雖然陳成把五律派的人貶低得狗屎不如,可問題是,他連狗屎都寫不出來啊!


    “嗬嗬。”陳成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忘了,我好像還沒有展示我的作品哦。”


    先貶再看,已經是小陳的習慣,不好意思。


    “你還知道自己沒寫!”虞純翻了翻白眼,鼻子不是鼻子,嘴不是嘴。


    “那是因為,我要是提前展示我的詩,你就會羞愧難當,不敢再辯駁了。那多沒意思啊。”陳成長歎一聲道。


    虞純:“……”


    你特麽就可勁吹吧!


    “那你聽好了!我的詩是——”陳成清了清嗓子,款款念道:“


    掘筍在西園,參茶來北屋。


    鍾魚四圍靜,掃地潔如沐。


    白晝因其長,倦軀為之肅。


    供黃梅一枝,朝朝寫圓覺!”


    “咦。”天仙姐姐輕唿一聲。


    六少問她怎麽了。


    “陳公子的詩……我好像聽懂了耶。”天仙姐姐有些奇怪道。


    在她看來,作詩的那些人都很是酸腐,這個典故,那個典故,繞來繞去讓人看不懂,就像虞純那樣。


    可陳成這個,似乎就跟她們信口唱出來的山歌一樣,除了個別字句,基本上沒有什麽不好理解的。


    六少心道:別說你了,連我們都聽懂了!


    虞純更是哈哈大笑道:“閣下說我的詩如同‘幼稚兒童初習作’,可是現在看來,分明是你的詩更像是幼兒習作吧?”


    這寫的都是什麽!


    哦,在西園挖竹筍,在北屋喝杯茶;


    寺院的鍾聲一響,就感覺周圍挺安靜;


    地麵掃的很幹淨,跟衝刷過一樣。(鍾魚就是鍾和木魚)


    白天因為這些而更加長,疲倦的身體也因之平靜。


    供奉一隻黃梅,天天都抄寫圓覺經。


    你這不叫流水賬,還有什麽叫做流水賬?


    你這個不算是小學生習作,還有什麽是小學生習作?


    而且,我大膽地表示懷疑——


    虞純揮手一指,擺出名偵探江戶川柯南的派頭,唯獨缺少專屬bgm:你這首詩,根本不是為了“讀圓覺經”有感的詩題寫的!


    分明是過去寫的田園生活的詩,最後一句大概是個“寫詩經”“寫春秋”“寫周易”之類的,表達恬淡生活。


    現在一時沒有什麽可以寫,就把這首詩硬套在這裏,假裝是一首圓覺經的詩,實則毫無關係!


    虞純說完,一臉得意,“快誇我快誇我”簡直唿之欲出了。


    雖然陳成的老師是王維孟浩然這一點,大家都還不知道。可是這小子很善於寫田園詩,四大詩派的弟子們都清楚,所以虞純的猜測相當有可能。


    “還有——”虞純仿佛發現了新大陸:“你這一首,竟然不是五律詩啊!我的天啦!”


    他那一臉嫌棄、誇張的模樣,傳遞給天仙姐姐這樣不大懂詩的人,感覺就像是:除了五言律詩,其他的根本都不是詩。


    陳成聳聳肩膀:“你是五律派,寫五律詩,我又不是。”


    老子愛怎麽寫怎麽寫,你管得著嘛?


    雖然是五古,實則是用的律法。


    “而且,閣下那麽喜愛的《圓覺經》,是用什麽文體寫的呢?好像也不是五律吧?那《圓覺經》是不是垃圾?”陳成反問道,然後想起來什麽:“哦,《圓覺經》是從外國傳過來的,不是用華夏之文寫就的。那麽閣下可以考慮用五律的方式翻譯過來,這樣《圓覺經》一定大增光彩。”


    虞純:“……”


    這小子你壓根就不能給他任何話頭,他一開口就能把人氣死!


    虞純現在都有些後悔被陳成挑選出來當他的第一個對手了……


    “你既然隻注意外在形式,那我現在卻問你,到底什麽是‘圓覺’?”陳成反問他道:“難道就是你詩中寫到的什麽‘三請’‘十緣’、‘逗機’、‘虛延’?”


    “你在考我啊?”虞純愈發不服氣。


    他當然知道這部經典有其與其他經書不一樣的地方。《圓覺經》止說,十二位菩薩向佛祖請問修行法門,包括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一眾知名大神,聽完佛祖的講座之後,他們都大徹大悟,最終進入“如來圓明”境界,稱為“十二圓覺菩薩”。


    所謂“圓覺”,便是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


    難道陳成是想說:喝茶吃筍就能達到佛法最高境界?


    開什麽國際玩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