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取名好麻煩的再次打賞!)
陳成不知道的是,當陳靖康把在屋內聽到那些他對山塘村的猜測,一五一十告訴陳靖國的時候,陳靖國是對他一行人動過殺機的。
一個外來人,不過是東邊瞅一眼,西邊瞅一眼,就能推敲出那麽多道道來!
一旦讓他發現山塘村與開元十六年的瀧州反唐起義,那還了得?
為絕後患,還是將——
將他們一起殺了?
開玩笑!
要是隻用殺陳成一個人也就罷了!
小二十號人呢!
何況那幾個小小少年,都是非富即貴的,真動手了以後帶來的禍患隻怕更大!
所以殺機隻在刹那間罷了。
完全讓陳靖國打消顧慮的還是,不要說陳成一行外來人了,即便是在村裏出生,村裏生長,生活了十幾年的二十一弟陳靖康,對於家族的真實過往,又有多少了解呢?
就好像開元十六年的謀反,他就一無所知!
更不要說比他還要小的孩子了!
覺得陳成會化身名偵探,把本村的底細掀個幹淨,那完全是庸人自擾的行為。
所以隻是限定陳成他們日落之前離開,別的也沒什麽了。
但是,鑒於陳靖康這個弟弟,越來越沒有家法規章,完全不像是家族弓馬嫻熟的樣子,還總把稀奇古怪的外鄉人往村子裏帶,陳靖國還是覺得不像話,有必要今天把這些秘聞都告訴他,日後行事,還是要多一個戒心。
畢竟,我們交州陳氏,與別人不一樣。
“可是,為什麽我們偏要不一樣呢?”陳靖康遲疑了一會兒,仍然對於先祖以及家中長輩的做法感到不理解。
尤其是在十三年前還要涉險攪入兵禍,簡直是喪心病狂的行為!
你們這麽鋌而走險,究竟有什麽好處呢?
就為了複辟那個早就被塵土埋葬的短命陳朝?
莫說它,就連那個你們最痛恨的隋朝都已經滅亡了。
如今大唐天子坐天下,四海升平,國力強盛,難道還不夠好?非要迴到群雄並起,到處割據的時代?
麵對二十一弟的疑問,陳靖國沒有迴答,隻是幽幽一歎:
成長在這個時代的後生晚輩們,終究與他們的想法不太一樣了。
在老一輩的想法看來,武帝對於先祖,恩同再造,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繁衍開枝的這麽多族人,心念故國,那是天經地義的;
至於在“四海升平”的今天,要不要再當反賊,可以兩說。
在三大嶺南豪門統領嶺南各荒蕪邊地的時候,的確是人人安居樂業,就好像山塘村,名義上是在大唐嶺西的土地上,可是他們保留交趾的風俗,操練自己的兵馬,占山為王,自成一體,桂州都督府管不到,三大嶺南豪門還是別的豪族也不管你。
這在梁陳的時代便是如此,因為朝廷力弱,觸手也伸不到這裏來。
可是如若朝廷完全剿滅了這些地方豪門,沒有了他們相互牽製,還想保留原來的生存方式,又豈可得哉?
繳納皇糧,付出勞役,那是必不可少的。
而像現在這種占山為王的做法,更是要清除幹淨。
陳行範起事的時候,可不止他們瀧州陳氏一家和交趾陳氏這種“野心家”,隊伍中可不乏高涼馮冼氏、欽州寧氏這些沒落豪門。
如馮璘,便被陳行範封為南越王。
高涼馮冼氏!那就是說,起事的這些人裏,不乏高力士將軍的兄弟子侄!
朝廷中有這麽一棵大樹不去抱,還要當反賊,那他們是不是更加瘋狂、不可理喻?
不,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失去家族的地盤,高涼馮冼氏就是喪家之犬,什麽也不是!
高力士別說如今氣焰滔天,等當今天子百年之後,他的權勢,還不是塵歸塵、土歸土?(事實上,唐玄宗還沒駕崩的時候,高力士就完全失勢了)
如何抉擇,他們心中還是有數。
那怕是參加一場瘋狂的賭博。
隻是這些東西,跟陳靖康說了,他也未必會理解。
“好吧,今天就說這些吧,你且迴去休息,也不要每天讀書太晚,傷到身體。”陳靖國拍拍族弟的肩膀,溫言道。
對於自家的兄弟,陳靖國還是格外看重憐惜的。
可能對於他們這一代來說,吟詩作賦才是更有出路的事情。所以,從比陳靖國小一點的弟弟們開始,已經不再以“國恨家仇”去熏陶他們了。
年少時,陳靖國也曾幻想過上天降下武帝之後,帶領大家橫掃中原,再複陳氏江山,現在想想,也是很幼稚可笑的。
看著吧,李唐看樣子的確是牢牢不可撼動,李隆基更是不世出的英明天子。
再過二十年,陳靖國這批人都老去了——
如果李唐依然如今日這般盛世如斯,那麽山塘村也該恢複一個正常村子應用的樣子,大家就平平安安種種田,打打獵,哈哈!
不過呢,雖然全民操練弓馬很耽誤農業生產,但一隻巡邏隊還是少不了的!
因為隻有手中有箭,山賊就不敢來搶你。
無論何時,手中有武器,還是會更讓人心安的!哈!
……
“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陳成聽著始安七少興致勃勃地談論二十年後生活多麽美好的場景,誰誰誰會成為大詩師,誰誰誰會在“南選”中擔任要職,而現在竇師兄、梅師兄幾位大詩師,隻怕已經進化成“四大詩聖”了……
“詩聖?你們可真敢想!整個中國三千年詩的曆史,也隻出過一個詩聖!結果光在你們廣西就出了四個!還是同時期的!你們該讓我怎麽說呢……”陳成看著他們,有些啞然失笑。
可誰沒有對未來的美好幻想呢?就好像我們小時候也一樣。
陳成忍不住哼起小調:
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
偉大的祖國,該有多麽美,
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
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
隻可惜,從開元二十九年往後再數二十年,那是唐肅宗上元二年,如火如荼的安史之亂正在進行之中。
沒錯,同誌們,八年安史之亂已經開始了,這是第六個年頭,隻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從安祿山到安慶緒到史思明到這一年換成了史朝義……
那正是華夏曆史千年的浩劫,整個民族盛極而衰的轉折點,縱然我和你們幾個小可愛再相會,那會是在哪裏呢?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麽?
在大家的映像裏,一般覺得安史之亂就是在北方、中原、兩京的戰亂,別的地方相對太平,像江南,就一直維持著大唐朝廷的財政開支。
在這時還“鳥不拉屎”的嶺南,置身事外,隻怕還要更加“安定祥和”!
實際上大錯特錯!
安史之亂引發了一係列“多米諾聯動效應“,從而引發更大範圍的一係列曆史“突變“,乃至改變跨越洲際間無數國家地區民族的命運!
遙遙萬裏的嶺南也不能幸免!
看看地圖啊!現在的嶺南旁邊可不是“自古以來的中國領土”,那是趙靈兒公主的南詔國!
南詔在玄宗時期統一了六詔後,一直都有不臣之心,安史之亂後,南詔趁機擴大到交趾、嶺南,乃至今天老撾泰國北部一部分地區,成為一個區域大國!
安史之亂幸虧隻有八年,要是再打八年,搞不好嶺西和交趾就已經不是華夏的一部分了!
別說嶺南了,更加令人意想不到,安史之亂把日本也搞亂了!
日本在唐代一直派遣唐使赴華學習,即使安史之亂之後也是如此。不過,安史之亂時,遣唐使小野田守向日本朝廷告警說安史叛軍侵入渤海,並有可能進一步入侵新羅和日本!
這一預言可謂“先霓虹之憂而憂”,不過卻被野心家利用了。
日本曆史上最大奸臣,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呂一聽,謀反的好機會啊!
764年時,藤原仲麻呂借口要調兵防備“安史叛軍”,並且進一步進攻新羅,實則是想調兵後在京都發動兵變,廢黜日本天皇自立為新王朝天皇!(趙匡胤:你是不是抄了我的劇本?嗯,我抄你的劇本?)
隻不過藤原兄的手下沒有趙普趙光義那麽靠譜,慘遭心腹泄密,日本孝謙上皇一方提前動手,雙方發生內戰,史稱“藤原之亂”。
堪稱日本的安史之亂了。
所以,曆史的慣性是很可怕的,一旦車頭出軌,跟在他後麵的車廂都不知道甩到哪裏去了……
這也是大帝國的弊病。
反觀南朝時發生的“侯景之亂”,性質隻怕比安史之亂更加惡劣,連梁武帝都被囚死了,安史之亂好歹李隆基拍拍屁股跑路,沒啥事——
可對嶺南,似乎真的沒啥影響。
畢竟,朝廷原本也就影響不到這裏,隻要三大豪門坐鎮,就不會亂。
何況嶺南還有陳霸先。
陳成倒沒想到自己的論點竟然與彼處的陳靖國不謀而合,隻是他近來眼光淺的很,對於軍國大事,已經沒有八九歲時思考得那麽深入了。
哎呀,真可惜!
李隆基要是兌現他的諾言,啟用小陳我當大唐宰相的話,安史之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隻可惜老頭太昏庸,竟然錯過了小陳我這個“相才”!
其實我個人當不當宰相無所謂,可惜了幾千萬在安史之亂中流離失所、喪掉性命的大唐子民呀……
懷著這樣的憂國憂民情懷,陳詩人睡覺去了。
還好,被趕出山塘村之後,原本還以為要露宿荒野,結果在路上找到一家野店,除了蚊子多之外,別的都還挺好的……
次日。
“啊嗚嗚——”陳成打了個哈欠,揉了揉自己身上幾個被蚊子咬出來的大包,對始安七少道:“爭出來了麽?再過二十年,竇大詩師幾個究竟成了什麽段位啊?”
七少一本正經地迴答:鑒於“詩聖”似乎太過崇高,所以決定退而求其次,他們幾個全當“詩王”好了。
陳成心想:那豈不是跟王維老師、王昌齡大叔一個級別了?那麽你們還真是敢想敢為呀!
“別說那些有的沒的了,咱們上路!”陳成一聲招唿,眾人奔赴下一站:
廢柴莫炎的家鄉——宜州!
也是鄧鐸的家鄉。
當然陳成並不是衝著莫炎去的宜州,雖然當初在逍遙樓的時候,莫炎死乞白賴地請求他到宜州去,就差要讓他發誓了。
去宜州,一方麵繼續遊山玩水,訪問詩榜上的高手,完成“挑戰一麵牆”的任務,另外也是因為,竇明跟七少規定好了:
這次旅程最南不能超過柳州,到柳州他們就要返程了。
為了能讓這次旅程更長一點,多跑兩天,就先去柳州之北的宜州,然後再往南。
看起來是繞路,實際上七少樂嗬得很。
對於陳成來說,雖然嘴上稱“七少都是累贅”,實際上卻樂得與他們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做個伴,要不然他恐怕早已經心生退意,迴始安城中去了。
就好像昨晚,陳成先睡下了,七少年一看,無恥的蚊子正向著陳成張開血盆大口,讓他在睡夢中也不斷不自在地翻身輾轉——
這怎麽行!
當即派出小七,給陳郎君扇扇子,趕蚊子——
陳夢見兄白天作了那麽多詩,累著呢!
可不能讓蚊子吸走了他的精氣!
這也是陳成沒有被蚊子大軍抬走的原因……
其他兄弟幾個,繼續暢想二十年的美好生活……
這麽幾個又能打下手,又能聊天解悶,又能幫他抬轎子裝逼的小老弟,往哪裏找!
陳成一想到過了柳州就要與他們分別,還真有些舍不得。
要不然,我就到柳州就返程吧?
從昭州往西,逐漸脫離了桂州都督府的輻射範圍,也可以看出當地人漸漸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
比如陳成他們進入的天河縣境內,就是後世的仫佬族人。他們自稱“伶”人,搞得好像是唱戲的。是漢族稱之為“仫佬”,史書記載中寫作“姆佬”或“木佬”,這時候都是被歸屬於“僚族”之中,反正由漢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間,僚族被當作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不管你們自己是怎麽以為的,我都管你們叫“僚族”……
這裏仍然屬喀斯特石灰岩,民居被大大小小石山懷抱,綠樹掩映的村落恬靜錯落有致,灰黑色的喀斯特石山上植皮茂盛,林木蔥籠,讓人很有野外探險的感覺。
陳成不知道的是,當陳靖康把在屋內聽到那些他對山塘村的猜測,一五一十告訴陳靖國的時候,陳靖國是對他一行人動過殺機的。
一個外來人,不過是東邊瞅一眼,西邊瞅一眼,就能推敲出那麽多道道來!
一旦讓他發現山塘村與開元十六年的瀧州反唐起義,那還了得?
為絕後患,還是將——
將他們一起殺了?
開玩笑!
要是隻用殺陳成一個人也就罷了!
小二十號人呢!
何況那幾個小小少年,都是非富即貴的,真動手了以後帶來的禍患隻怕更大!
所以殺機隻在刹那間罷了。
完全讓陳靖國打消顧慮的還是,不要說陳成一行外來人了,即便是在村裏出生,村裏生長,生活了十幾年的二十一弟陳靖康,對於家族的真實過往,又有多少了解呢?
就好像開元十六年的謀反,他就一無所知!
更不要說比他還要小的孩子了!
覺得陳成會化身名偵探,把本村的底細掀個幹淨,那完全是庸人自擾的行為。
所以隻是限定陳成他們日落之前離開,別的也沒什麽了。
但是,鑒於陳靖康這個弟弟,越來越沒有家法規章,完全不像是家族弓馬嫻熟的樣子,還總把稀奇古怪的外鄉人往村子裏帶,陳靖國還是覺得不像話,有必要今天把這些秘聞都告訴他,日後行事,還是要多一個戒心。
畢竟,我們交州陳氏,與別人不一樣。
“可是,為什麽我們偏要不一樣呢?”陳靖康遲疑了一會兒,仍然對於先祖以及家中長輩的做法感到不理解。
尤其是在十三年前還要涉險攪入兵禍,簡直是喪心病狂的行為!
你們這麽鋌而走險,究竟有什麽好處呢?
就為了複辟那個早就被塵土埋葬的短命陳朝?
莫說它,就連那個你們最痛恨的隋朝都已經滅亡了。
如今大唐天子坐天下,四海升平,國力強盛,難道還不夠好?非要迴到群雄並起,到處割據的時代?
麵對二十一弟的疑問,陳靖國沒有迴答,隻是幽幽一歎:
成長在這個時代的後生晚輩們,終究與他們的想法不太一樣了。
在老一輩的想法看來,武帝對於先祖,恩同再造,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繁衍開枝的這麽多族人,心念故國,那是天經地義的;
至於在“四海升平”的今天,要不要再當反賊,可以兩說。
在三大嶺南豪門統領嶺南各荒蕪邊地的時候,的確是人人安居樂業,就好像山塘村,名義上是在大唐嶺西的土地上,可是他們保留交趾的風俗,操練自己的兵馬,占山為王,自成一體,桂州都督府管不到,三大嶺南豪門還是別的豪族也不管你。
這在梁陳的時代便是如此,因為朝廷力弱,觸手也伸不到這裏來。
可是如若朝廷完全剿滅了這些地方豪門,沒有了他們相互牽製,還想保留原來的生存方式,又豈可得哉?
繳納皇糧,付出勞役,那是必不可少的。
而像現在這種占山為王的做法,更是要清除幹淨。
陳行範起事的時候,可不止他們瀧州陳氏一家和交趾陳氏這種“野心家”,隊伍中可不乏高涼馮冼氏、欽州寧氏這些沒落豪門。
如馮璘,便被陳行範封為南越王。
高涼馮冼氏!那就是說,起事的這些人裏,不乏高力士將軍的兄弟子侄!
朝廷中有這麽一棵大樹不去抱,還要當反賊,那他們是不是更加瘋狂、不可理喻?
不,因為他們知道,如果失去家族的地盤,高涼馮冼氏就是喪家之犬,什麽也不是!
高力士別說如今氣焰滔天,等當今天子百年之後,他的權勢,還不是塵歸塵、土歸土?(事實上,唐玄宗還沒駕崩的時候,高力士就完全失勢了)
如何抉擇,他們心中還是有數。
那怕是參加一場瘋狂的賭博。
隻是這些東西,跟陳靖康說了,他也未必會理解。
“好吧,今天就說這些吧,你且迴去休息,也不要每天讀書太晚,傷到身體。”陳靖國拍拍族弟的肩膀,溫言道。
對於自家的兄弟,陳靖國還是格外看重憐惜的。
可能對於他們這一代來說,吟詩作賦才是更有出路的事情。所以,從比陳靖國小一點的弟弟們開始,已經不再以“國恨家仇”去熏陶他們了。
年少時,陳靖國也曾幻想過上天降下武帝之後,帶領大家橫掃中原,再複陳氏江山,現在想想,也是很幼稚可笑的。
看著吧,李唐看樣子的確是牢牢不可撼動,李隆基更是不世出的英明天子。
再過二十年,陳靖國這批人都老去了——
如果李唐依然如今日這般盛世如斯,那麽山塘村也該恢複一個正常村子應用的樣子,大家就平平安安種種田,打打獵,哈哈!
不過呢,雖然全民操練弓馬很耽誤農業生產,但一隻巡邏隊還是少不了的!
因為隻有手中有箭,山賊就不敢來搶你。
無論何時,手中有武器,還是會更讓人心安的!哈!
……
“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陳成聽著始安七少興致勃勃地談論二十年後生活多麽美好的場景,誰誰誰會成為大詩師,誰誰誰會在“南選”中擔任要職,而現在竇師兄、梅師兄幾位大詩師,隻怕已經進化成“四大詩聖”了……
“詩聖?你們可真敢想!整個中國三千年詩的曆史,也隻出過一個詩聖!結果光在你們廣西就出了四個!還是同時期的!你們該讓我怎麽說呢……”陳成看著他們,有些啞然失笑。
可誰沒有對未來的美好幻想呢?就好像我們小時候也一樣。
陳成忍不住哼起小調:
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
偉大的祖國,該有多麽美,
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
城市鄉村處處增光輝……
隻可惜,從開元二十九年往後再數二十年,那是唐肅宗上元二年,如火如荼的安史之亂正在進行之中。
沒錯,同誌們,八年安史之亂已經開始了,這是第六個年頭,隻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從安祿山到安慶緒到史思明到這一年換成了史朝義……
那正是華夏曆史千年的浩劫,整個民族盛極而衰的轉折點,縱然我和你們幾個小可愛再相會,那會是在哪裏呢?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麽?
在大家的映像裏,一般覺得安史之亂就是在北方、中原、兩京的戰亂,別的地方相對太平,像江南,就一直維持著大唐朝廷的財政開支。
在這時還“鳥不拉屎”的嶺南,置身事外,隻怕還要更加“安定祥和”!
實際上大錯特錯!
安史之亂引發了一係列“多米諾聯動效應“,從而引發更大範圍的一係列曆史“突變“,乃至改變跨越洲際間無數國家地區民族的命運!
遙遙萬裏的嶺南也不能幸免!
看看地圖啊!現在的嶺南旁邊可不是“自古以來的中國領土”,那是趙靈兒公主的南詔國!
南詔在玄宗時期統一了六詔後,一直都有不臣之心,安史之亂後,南詔趁機擴大到交趾、嶺南,乃至今天老撾泰國北部一部分地區,成為一個區域大國!
安史之亂幸虧隻有八年,要是再打八年,搞不好嶺西和交趾就已經不是華夏的一部分了!
別說嶺南了,更加令人意想不到,安史之亂把日本也搞亂了!
日本在唐代一直派遣唐使赴華學習,即使安史之亂之後也是如此。不過,安史之亂時,遣唐使小野田守向日本朝廷告警說安史叛軍侵入渤海,並有可能進一步入侵新羅和日本!
這一預言可謂“先霓虹之憂而憂”,不過卻被野心家利用了。
日本曆史上最大奸臣,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呂一聽,謀反的好機會啊!
764年時,藤原仲麻呂借口要調兵防備“安史叛軍”,並且進一步進攻新羅,實則是想調兵後在京都發動兵變,廢黜日本天皇自立為新王朝天皇!(趙匡胤:你是不是抄了我的劇本?嗯,我抄你的劇本?)
隻不過藤原兄的手下沒有趙普趙光義那麽靠譜,慘遭心腹泄密,日本孝謙上皇一方提前動手,雙方發生內戰,史稱“藤原之亂”。
堪稱日本的安史之亂了。
所以,曆史的慣性是很可怕的,一旦車頭出軌,跟在他後麵的車廂都不知道甩到哪裏去了……
這也是大帝國的弊病。
反觀南朝時發生的“侯景之亂”,性質隻怕比安史之亂更加惡劣,連梁武帝都被囚死了,安史之亂好歹李隆基拍拍屁股跑路,沒啥事——
可對嶺南,似乎真的沒啥影響。
畢竟,朝廷原本也就影響不到這裏,隻要三大豪門坐鎮,就不會亂。
何況嶺南還有陳霸先。
陳成倒沒想到自己的論點竟然與彼處的陳靖國不謀而合,隻是他近來眼光淺的很,對於軍國大事,已經沒有八九歲時思考得那麽深入了。
哎呀,真可惜!
李隆基要是兌現他的諾言,啟用小陳我當大唐宰相的話,安史之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隻可惜老頭太昏庸,竟然錯過了小陳我這個“相才”!
其實我個人當不當宰相無所謂,可惜了幾千萬在安史之亂中流離失所、喪掉性命的大唐子民呀……
懷著這樣的憂國憂民情懷,陳詩人睡覺去了。
還好,被趕出山塘村之後,原本還以為要露宿荒野,結果在路上找到一家野店,除了蚊子多之外,別的都還挺好的……
次日。
“啊嗚嗚——”陳成打了個哈欠,揉了揉自己身上幾個被蚊子咬出來的大包,對始安七少道:“爭出來了麽?再過二十年,竇大詩師幾個究竟成了什麽段位啊?”
七少一本正經地迴答:鑒於“詩聖”似乎太過崇高,所以決定退而求其次,他們幾個全當“詩王”好了。
陳成心想:那豈不是跟王維老師、王昌齡大叔一個級別了?那麽你們還真是敢想敢為呀!
“別說那些有的沒的了,咱們上路!”陳成一聲招唿,眾人奔赴下一站:
廢柴莫炎的家鄉——宜州!
也是鄧鐸的家鄉。
當然陳成並不是衝著莫炎去的宜州,雖然當初在逍遙樓的時候,莫炎死乞白賴地請求他到宜州去,就差要讓他發誓了。
去宜州,一方麵繼續遊山玩水,訪問詩榜上的高手,完成“挑戰一麵牆”的任務,另外也是因為,竇明跟七少規定好了:
這次旅程最南不能超過柳州,到柳州他們就要返程了。
為了能讓這次旅程更長一點,多跑兩天,就先去柳州之北的宜州,然後再往南。
看起來是繞路,實際上七少樂嗬得很。
對於陳成來說,雖然嘴上稱“七少都是累贅”,實際上卻樂得與他們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做個伴,要不然他恐怕早已經心生退意,迴始安城中去了。
就好像昨晚,陳成先睡下了,七少年一看,無恥的蚊子正向著陳成張開血盆大口,讓他在睡夢中也不斷不自在地翻身輾轉——
這怎麽行!
當即派出小七,給陳郎君扇扇子,趕蚊子——
陳夢見兄白天作了那麽多詩,累著呢!
可不能讓蚊子吸走了他的精氣!
這也是陳成沒有被蚊子大軍抬走的原因……
其他兄弟幾個,繼續暢想二十年的美好生活……
這麽幾個又能打下手,又能聊天解悶,又能幫他抬轎子裝逼的小老弟,往哪裏找!
陳成一想到過了柳州就要與他們分別,還真有些舍不得。
要不然,我就到柳州就返程吧?
從昭州往西,逐漸脫離了桂州都督府的輻射範圍,也可以看出當地人漸漸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
比如陳成他們進入的天河縣境內,就是後世的仫佬族人。他們自稱“伶”人,搞得好像是唱戲的。是漢族稱之為“仫佬”,史書記載中寫作“姆佬”或“木佬”,這時候都是被歸屬於“僚族”之中,反正由漢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間,僚族被當作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不管你們自己是怎麽以為的,我都管你們叫“僚族”……
這裏仍然屬喀斯特石灰岩,民居被大大小小石山懷抱,綠樹掩映的村落恬靜錯落有致,灰黑色的喀斯特石山上植皮茂盛,林木蔥籠,讓人很有野外探險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