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上元節燈會,我必取頭名!”


    開元二十四年元宵節,初出茅廬的陳十一郎意氣風發地立下了g。


    這個時候距離他嶽父柳察躬先生稱讚他“天與之摛翰振藻”已經過去了一年時間,“神童”之名也漸漸傳開,參加過幾場與成名才子的詩戰,勢頭正勁。


    他隱隱覺得,自己隻需要一個契機,在更大的舞台上將自己所會的名詩一一展示給眾人,就能一舉成名,轟動天下。


    天子座駕東都,上元節便是最好的舞台。


    “魏婆,萇弟說得一點兒也不錯。”大哥陳當是陳成的第一個小粉絲,對弟弟的“才華”信服得很,衝著外祖母笑道:“這次萇弟一定拿個名次,給魏婆您長臉。”


    陳成的外婆、駱氏的老娘,一直住在鄉下老家,等女婿陳兼當了登封的縣丞,接老人家到登封小住,盡盡孝心。恰逢上元節,都說東都的燈會好看,更有巧匠毛順坐鎮,上陽宮三十間燈樓亮相,仙景也不過如此了。小輩們自然要帶老人家來洛陽開開眼界。


    “好呀好呀!”外祖母一手撫摸著陳當的小腦袋,一手撫摸著陳成的小腦袋,感慨道:“當初你們魏公在世的時候,詩文是寫得極出色的,我們駱家也是詩書傳家。未曾想,到了你們舅父這一代,竟然是一個拿得出手的也無!令祖先蒙羞矣!”


    說著笑眯眯地看著陳成道:“卻不想,這詩才,卻是傳到了萇兒這裏!世所謂‘隔代傳’,‘隔代傳’——豈不如是耶?”


    聽“魏婆”說自己繼承了“魏公”的衣缽,陳成倒是樂意讓她看看自己“繼承”的結果。


    不僅如此,我還要“青出於藍”呢!


    起初的時候陳成不知道此時的人對外婆該如何稱唿,我該叫“姥姥”?“俺奶”?


    最後知道是叫“wei婆”。


    “嗯?這時候就叫‘外婆’了?”陳成詫異。


    “是‘魏’,不是‘外’……”大唐土著們糾正沒文化的陳十一郎。


    魏婆……


    怎麽怪怪的……


    那外公呢?


    是不是就該叫“魏公”了?


    恭喜你!都會搶答了!


    一點兒也不錯。


    聽起來就像是“魏國公”似的,還挺拽……


    事實上,還真跟“魏國公”相關!


    誰當過“魏公”?曹操啊!


    東漢末年分三國,誰都知道漢獻帝是傀儡皇帝,被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漢獻帝是君,曹操是臣,但同時漢獻帝又是曹操的女婿,一口氣娶了曹操三個女兒為妻。所以,曹操一生沒有篡漢自立,多少也因為有這一層裙帶關係。


    曹操嫁了女兒之後,把漢獻帝的皇後廢掉,囚禁而死,然後讓漢獻帝把自己的女兒曹節立為皇後。


    曹節是曹操和卞夫人所生,和曹丕、曹植都是一母同胞的。曹丕稱帝後,把漢獻帝降級分封到了山陽(今天的焦作),為“山陽公”。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曹節完全成了大漢劉氏的媳婦,反而對哥哥曹丕非常記恨。曹丕效仿昔日王莽禪讓舊事,多次威逼漢獻帝寫下禪位詔書。在“三讓三辭”之後,曹丕“無奈”同意獻帝退位,並派人向妹妹曹節索要傳國玉璽。


    曹節眼見無力反抗,便將玉璽狠狠摔在地上,憤怒稱其人都是“亂臣賊子”,“上天是不會保佑你們的”。


    曹丕即位後,自然追認老爸為“魏武帝”,可老妹並不領情,仍讓自己的子女改稱外公為“魏公”。當上曹魏太後的卞夫人到焦作去看女兒,也不稱“太後”,隻說“魏婆”。


    結果這種分明是“賭氣”的叫法,卻迎來民間一大批仿效者。


    大漢畢竟坐了四百年江山,所以漢獻帝在焦作還是很有人氣的。民間也就跟風把外公外婆叫作“魏公”“魏婆”。時間久了,也有叫“魏爺”的。


    直到今天,“魏爺”“魏婆”今天在豫西豫北豫南農村還比較流行,隻是年青一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以為是老人家沒文化不識字,改迴“外公”“外婆”——


    殊不知“魏公”“魏婆”其實頗有曆史古味。


    其實對陳成來說,他的外婆也是一位古典優雅的女性。她口中總是說“魏公”家駱氏如何如何了得,以至於有時候陳成懷疑,自己和老娘該不會就是“詠鵝”駱賓王的直係後代吧?


    隻是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從長輩那裏得到確認,畢竟在武周時代,駱賓王是反賊,是欽犯,他的子女隱姓埋名也能理解。


    總之,開元二十四年的上元節,是陳成第一次“衝出市坊,打入宮闈”的嚐試,在官方舉辦的大詩會上,不斷有人上演一舉成名,飛黃騰達的表現。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


    這個時候還沒有猜燈謎,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那不猜謎的話,除了觀燈,大家還在上元節玩什麽呢?


    分曹射覆!


    對李商隱的詩讀得熟的話,自然對《無題》熟稔無比: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對於頸聯的“隔座送鉤”,似乎想想還能理解;


    可是下一句的“分曹射覆”到底是什麽鬼?


    讓人不明覺厲的樣子!


    看到“射”,難免望文生義,難道是投壺?


    其實呢,“分曹”就是兩兩分對、分組的意思;“射”非射箭之射,而是“猜度”;“覆”則是覆蓋。


    說白了,就是聚會宴飲時大家分成兩組,一方將某物藏於杯瓶碗碟等具之下、另一方猜其為何物的遊戲。


    宴飲時分曹相戲以助興,是中國人古今一以貫之的飲食文化傳統。


    古人設宴歡會,鼓樂歌舞、賦詩彈琴、雜技百戲,助酒興的辦法是很多的,而其中最宜於調動席間氣氛、拉近感情的,大概就是分曹以為戲樂了。


    起初,這種分曹相戲更強調的是儀式感,著重“待人以禮”,娛樂尚在其次,是一種規定嚴格、極為講究的社交活動,一般行於王公貴族之間,尋常百姓是不玩的。


    曆史上最早的分曹遊戲,大概是先秦就有的射箭了——所以此射雖非彼射,卻也稱得上有些淵源。


    而前麵的“藏鉤”也屬於“分曹射覆”的一種,將一小鉤暗裏在諸人間藏來藏去,由此轉彼,叫人來猜鉤在誰手。猜的中,則藏鉤之人罰酒;猜不中則反之,猜者罰酒。(陳成:這難道不是‘擊鼓傳花’?)


    隻不過單單猜東西的話,未免太過低級,沒有技術含量。到大唐的此時,早已不限於猜物,而進化出文字遊戲、即興作詩等更為豐富多變的玩法。(現在的人喝酒聚會時仍然樂此不疲,“劃拳”“棒子老虎雞”啥的,卻不知道這也是低階的“分曹射覆”一種形式。)


    而陳成要想在上元節詩會一舉成名,就要通過“分曹射覆”的考驗。


    因為參與的人那麽多,不可能人人都能把自己的詩傳到上麵的大人物麵前,必須要經過前麵的篩選。


    那年上元節的“分曹射覆”可以看做是選秀的“海選”階段。


    陳成和一大幫人圍坐在方桌前——都是有誌於此的,以20人為一組。


    這二十個人用相連字句隱寓事物,令人猜度,然後作詩,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錯,或者詩作得不行時,就要被淘汰出局。


    最終這二十個人隻能決出一個人——通過預選,然後就可以去參加五鳳樓前的詩會了。


    簡而言之,可以理解為,這二十個人“劃拳”,贏得那個人就獲得通往上陽宮的入場券,輸的人呢,也不虧。


    反正天子大酺,酒水不喝白不喝,哈哈!


    經曆的過程具體可以參見千秋節那一章,除了燈樓更多,契合上元節主題之外,其他大同小異。


    隻是因為加入了猜謎,陳成可就如魚得水了!


    因為他發現,雖然大唐的人作詩很厲害,可是猜謎水平——


    隻說普通人的話,那真是菜雞到不行!


    被陳某人吊打!


    陳成上來出的題目: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周圍連著兩位仁兄竟然都猜不出來!


    我的天!


    你們就這種水平的話,我要是出“麻屋子紅帳子裏麵住個白胖子”,那你們還不得崩潰自盡啊!(他們當然都猜不到這是花生!畢竟這時候還沒有引進……)


    至於“遠看山有色”的謎底是“畫”,這是學過小學二年級語文的小朋友都知道的,而且也不很難。


    至於這首詩本身,還有一個懸案。那就是詩的作者和年代總是胡亂標,有的教科書標的是“唐代王維”,有的說“元代王冕”,有的說“明代唐伯虎”“清代高鼎”,經過陳成親自問詢王維老師——矢口否認那是他的作品!


    既然不是王維老師寫的,那我就沒有心裏負罪感了!


    以後這首詩的作者就是陳成我了!


    哈哈哈!


    (其實真正的作者是南宋僧人道川禪師為注釋佛教經典《金剛經》所作的偈頌詩。)


    就當陳成無比得意自己的水平無比出色,遠遠高於周圍人,外婆也為我驕傲的時候,身邊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張口答道:“謎底是‘畫’。”


    陳成有些泄氣,不過也沒關係,咱們玩的是文人的“分曹射覆”,你光猜出來謎語不行,還要寫成詩才行啊!


    “這有何難?”對方輕輕笑笑,一副這正是他拿手好戲的模樣,卷起袖子道:“我前兩日剛剛觀賞過一幅好畫,正有所想,便在此刻寫來與你聽!”


    那人原本見陳成一個八九歲頑童的樣子,也覺得十分天真可愛,可是他那首飽含禪機的“畫”詩一出來,青年便知道此子並非池中之物,不可以拿普通小孩來看待,也起了較量的心思。


    我堂堂——


    還不如你?


    開口吟道:“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


    絛鏇光堪擿,軒楹勢可唿。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陳成當時聽了,就覺得此人詩作不凡!


    起用驚訝的口氣:說是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


    這種肅殺之氣,第二句隨即點明: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仿佛挾風帶霜而起!


    先寫“素練風霜起”,然後再點明“畫鷹”,乃是“倒插法”!這種手法,一起筆就有力地刻畫出畫鷹的氣勢!


    先聲奪人!


    頷聯兩句是說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聳起身子的樣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從而刻畫出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


    真是傳神之筆,把畫鷹一下子寫活了,宛如真鷹!


    畢竟係著金屬圓軸,隻是人的掌中之物——


    可隻要一旦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


    從頸聯這一句,便可知道此人身懷大誌向!


    “思”與“似”、“擿”與“唿”兩對詞,把畫鷹刻畫得極為傳神。“思”寫其動態,“似”寫其靜態,“擿”寫其情態,“唿”寫其神態!


    用字之精工,頗見匠心!


    把畫上鷹描寫得同真鷹一樣!


    最後兩句進到第三層,承上收結,直把畫鷹當成真鷹,寄托著作者的抱負!


    “何當”表明他希望畫上的鷹能夠變成真鷹,奮飛碧霄去搏擊凡鳥!


    “毛血”則出自班固《西都賦》:“風毛雨血,灑野蔽天。”


    “凡鳥”,應該是比喻成誤國的庸人,頗有映射當朝某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李姓宰相之意。由此看來,此詩借詠《畫鷹》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誌!


    這人是誰?


    竟然有此等大氣魄!


    總起來看,這首詩雖然是一首“揭開謎底”的詩,可是所展現的技術含量卻遠遠超過了普通“劃拳”“猜酒令”的範疇!


    即便拿去考科舉也不寒磣啊!


    陳成心說江湖中真是能人輩出!


    我這才剛出新手村呢,就遇到這麽個主!


    錯愕半晌之後,陳成卻又微微笑,心說,詩寫好又如何?


    我還有大招!


    “那閣下再猜猜,我現在這首詩寫得又是什麽東西?”


    陳成微微一笑,又開口道:“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果然,這下對方一下子就有些犯難,未能像剛剛那樣脫口而出了!


    陳成內心哈哈大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