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夥……我怎麽感覺從內到外透露了一股說不出來的古怪?”


    跟在榕樹主人和一群人的後麵,小六忍不住小聲對兄弟們道。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眾人的共識。


    這人似乎不是用“一言不發”來展示自己的高冷,而是真的不會說話。


    一個字都沒有從他口中發出過。


    難道也是一個啞巴?


    榕樹主人在樹下坐定,伸手接過丁幹呈上來的詩稿,一一細看過去,不時若有所思,多看了陳成和眾少年幾眼。


    招手示意丁幹湊過去,附耳低語。


    眾人見狀,才知他不是啞巴,想要湊近一點聽他在說什麽,馬上有童子攔在麵前,不讓靠近。


    “切,架子還不小!”周小三撇撇嘴,心說自己表哥的表哥的堂哥李鴻闊都沒有這麽擺譜過!牛什麽牛啊!


    看著榕樹主人吩咐幾句後,丁幹對陳成道:“先生今日興致不錯,很喜歡你的詩,可以接受你的挑戰!”


    陳成麵露微笑,如自己所願!


    我倒要試試閣下到底有多少斤兩!


    “不過嘛,先生說了,你的段位畢竟不符合向他挑戰的級別,開了這個口子,以後的麻煩會有不小。故而……”丁幹說著,拇指食指搓了搓。


    “咋了?還要‘人事’?”陳成詫異,難道還跟大雷音寺為難唐僧四人一樣,要交了賄賂才能通行?


    “咳咳,你想哪裏去了!”丁幹表示他們不是貪慕錢財的人,你要是輸了的話,要罰你留在這裏十天,教這些孩子們讀書寫字。


    陳成:“……”


    這特麽還帶抓義務勞動的啊!


    但是對方說的也有道理,說好的“詩士八段”以上才能挑戰,別人都這樣,憑什麽對你網開一麵呢?


    “沒問題!”陳成拍拍胸脯保證道。


    “另外,”丁幹指著陳成腰間那根剛剛保留住的腰帶:“抵押的腰帶不能少,這是此間的規矩。”


    陳成點點頭,這無可厚非,應該做的。


    那邊始安七少還詢問:一根夠不夠?如果不夠的話,他們幾個身上還有,還不夠的話,船上還有,他們隨行的仆從也都還有……


    “要那麽多幹什麽!”丁幹哭笑不得:“你們要是也想參與戰局的話,交上腰帶,也可以隨時加入!”


    “唔唔唔!”七少們連連搖頭,陳成與榕樹主人的對決,那是王者局,他們這幫青銅級的還是不要摻和得要好。誰會傻到現在送人頭?


    “聲名規則,三局兩勝,體裁不限,字數不限,近體、古體不限,隻要夠好,怎麽寫都可以!”丁幹道。


    陳成點頭,從榕樹主人那兩首雜言詩來看,想來是一個非常隨心自由的創作者,甚至不說這些,哪怕沒頭沒尾,參差突兀的幾句話在他這裏也行得通。


    不知道他會不會在對局中展示他的這種文體呢?


    反正有三局,總有機會能見到。


    “那就開始第一題吧!你是客人,你先請!”丁幹示意道,榕樹主人還算客氣。


    陳成尋思著該出怎樣的題。


    目之所及,便是這顆大榕樹,但是這題目之前已經不止一組人寫過了,再用這題的話,榕樹主人也正好誇耀他在這棵樹下的功績,不能寫。


    東張西望了一會兒,有了主意。


    指著剛剛榕樹主人涉水而來的竹筏,竹筏上的船夫正坐在竹筏上歇息:“便寫這個!”


    “剛剛先生乘筏至此,風采照人,很是映像深刻,便想著寫上一寫。”陳成恭維了幾句,選這個題材,也沒有占對方的便宜,還能給對方好感。


    “好!就聽你的!”發言人丁幹笑道:“那便請吧!”


    陳成在榕樹主人的對麵坐下,七少在他身後圍了一圈,郭小四獻媚地去給他研墨,說你可要好好寫——


    要不然你在這裏留十天教小孩子讀書,我們兄弟幾個可沒工夫等你。


    陳成:“……”


    咱們的交情就這麽塑料麽……


    說實話,要寫這個題材的話,陳成還是有些心得的。


    在後世,陽朔、漓江、竹筏遊,那就是桂林山水的名片。


    悠然地坐在竹筏的躺椅上,一路風光養眼,充分發揮著各自的想象力,江水賦予山以動態、靈性、生機,好似進入童話世界。“船在江上走,人在畫中遊”絕非虛言!不需要言語、不需要行動,隻要靜靜地閉眼,聽風聲水起,感受大自然的唿吸——這就是愜意的漓江竹筏遊!


    隻可惜,陳成認識的漁民大叔太“闊氣”了,人家有一輛質量很好的小船,用不到這簡易的竹筏了。


    少年時代,有多少次幻想自己是仗劍江湖的俠客,就像剛剛裝逼的榕樹主人那人,懷中抱著利劍,看到岸上的敵人,一個蜻蜓點水,縱深躍去,腳尖點處,留下一圈一圈的漣漪……


    嗯,如果這些都不夠現實,哪怕就是乘坐漁夫大叔小船經曆的一部分,陳成還是被兩邊的景色迷住了。


    這裏真的是一個神仙般的地方,真願意被這裏的美景陶醉不願醒來!


    群峰環抱,依水穿流,田園似錦,江山如畫,到處都是詠不盡的詩,唱不完的歌。煙雨漓江是漓江最美的景色,這幾十裏的水路,水麵廣闊,景點之多,翠竹風光、羊角山、鯉魚掛壁、童子拜觀音、神筆峰、浪石仙境、雄獅爬五指山、雞籠山、烏龜爬山、青蛙跳江、九馬畫山、雄獅迴頭看九馬、美女峰還有……


    那20元人民幣背景。


    迴想著記憶中的美景,陳成信筆寫下第一句:


    煙雨漓江山水魅,木舟竹筏任君之!


    嘿嘿,在這樣的風景中遊覽,無論你是坐在小木舟裏還是竹筏上,都能給你最美好的享受!


    (之所以兩個都寫上,還不是因為沒坐上竹筏麽)


    而且,隻要這一句寫上,後麵就不會有人質疑他究竟是坐船還是坐竹筏來的了。


    其實,竹筏也就榕樹主人這樣不緊不慢看風景才好用,真用來做交通工具還是太寒磣了。


    別看後世旅遊時都在力推“漓江竹筏精華遊”,可人家那“竹筏”根本不是那麽迴事,陳成當初和同事們來玩時,人家開起隆隆作響的馬達,陳成瞬間都懵逼了,如今隻記得“噠噠噠噠”的馬達聲了……


    是的,後世旅遊那種竹筏都是筏尾有馬達,用汽油作燃料的。用漿劃的時間少,一旦路上路過沒有什麽景物的江段,就會開馬達快些通過。搞得比趕路還急!


    這還有什麽樂趣!


    哪裏比得上今天和小四、小六兩個,在寬闊、水流也不是很急的江麵慢慢漂流有意境?


    一路上聽著漁夫大叔和山間樵人對答的歌聲,何等快哉!


    這個點了,大叔應該已經在返航迴去的路上,哼著小曲,帶著魚,就等迴家小酌幾杯了吧?


    想到這裏陳成微笑著又寫下:


    人歌小醉歸漁晚,鳥唱西風落日時。


    又想到在船上的時候,看漁夫師傅劃船,小四和小六也想試試,大叔將漿從船尾遞過來,倆人在船頭輪流劃起來。一開始稍不好掌握,笨拙的很,也不知如何用力,郭小四一個槳打來,還險些將陳成拍落水中。後來有所改善,但與大叔的熟練相比,差得太遠,隻將木船在原地打起轉轉來!權當自娛自樂吧。


    陳成再次寫道:


    一槳遙向陽朔去,對歌恰有眾人隨。


    劃船想陽朔的時候,每一次歌聲都有眾人附和!


    多麽快哉!


    隻寫幾個人遊船作樂的情景,畢竟還是境界小了一點,最後一句,必須升華主題!


    無論是聯想古人,還是憂國憂民,都必須把格調給提升上去,這樣才顯得與眾不同,格外有深意。


    就好像蘇東坡泛舟赤壁,最後也能發出感慨: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這點是必不可少的,也能讓餘音嫋嫋,不絕於耳。


    如果麵對其他低級別的詩人,這一點的確不用,可是既然對手是詩師高端乃至是大詩師的人才,不這樣來的話,就區分不出檔次來。


    仔細琢磨了半天,陳成寫下一聯:


    東皋記否煙波遠,孤艇橫撐拂柳枝。


    這句看起來似乎依然是在寫風景,實則不然,乃是出自王績的名作《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皋是水邊地。東皋,是王績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遊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在東皋薄暮時,這人百無聊賴,無比彷徨。


    事實上,詩人自己也是這麽想的,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他並不能像古人陶淵明或者後人蘇東坡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隻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陳成用了“東皋”的典故,就是想要問問,像王績這樣的人還會依然覺得惆悵困苦嗎?


    要說王績還不夠格的話,那麽從王績的這首詩裏可以在引申一下:


    陳成問王績,王績問伯夷叔齊,伯夷叔齊又問更遙遠的前賢……


    大家心意相通,情境相仿,一下子就讓整首詩有了綿長的滄桑感,又多了幾分趣味在,充分體現了陳某人高尚的人文情懷和創作技巧……


    總之,這首七律寫出來之後,陳成頗為得意,尤其是看到小四小六兩個傻乎乎的小子,劃船都劃不好,可是在自己創作的詩中,兩個都成了和他一起向先賢發起叩問的人了……


    假如自己出了名,以後他們就是和蘇東坡同遊的黃庭堅、佛印、“蘇門四學士”那樣的人了,哈哈哈哈……


    反複吟誦著,陳成放下手中的筆,吹幹了墨。


    抬起頭,對麵榕樹主人也作好了自己的詩。


    “我寫的是一首七言律詩。”陳成將詩作展示給眾人看。


    “巧了,先生寫的,也是一首七言律詩。”丁幹舉起了榕樹主人的詩作道。


    這麽巧?


    陳成心裏覺得,榕樹主人是一個不羈、放縱、愛自由的人,不願意受到詩歌格律的束縛呢!


    我倒要看看,你的水平如何!


    陳成心想著,向對方的詩看去:


    金相高懸煥彩新,焰芒熌斂若傳神。


    秋江影散虹千尺,桂魄光搖月一輪。


    是幻是真俱屬妄,為空為色了無塵。


    禪龕一瓣遙相對,欲向維摩參筏津。


    剛看了第一聯還好,看向第二聯的時候,忍不住暗暗喝彩了一聲!


    寫得好!


    秋天的江麵上,各種光影散漫,長虹架起,恍若長橋;


    一輪圓月倒影,在水波中不斷破碎,重圓,搖動……


    當真寫得情景交融,美不勝收!


    更何況,對方的對仗、音韻都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當真是字字精當!


    再看第三聯,更加令陳成愕然!


    自己隻是到了最後一句,才含蓄了表達了一些思索的意味。


    對方到了第三聯就已經開始了!


    而且是佛教經典中那種最慣常使用的“裝逼文辭”:


    幻即是真,真即是幻!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此話已說了千萬遍,離幻哪有真可尋,真在幻中覓!隻是說說而已,迷頭認影自救不能。真幻一體,互為彼此。


    從自然界的浮光倒影中能體會到這些道理,也是再合情合理不過的事情。


    難道這人也是一個佛教徒嗎?又或者,這人早就知道了我的底細,知道我最不擅長的就是寫和尚詩?


    沒理由啊,這事也就始安城中的那些五律派的人知道,丁幹也是不知道的。


    對方畢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恐怕也不會利用這個來占自己的便宜。


    到了最後一句,看到“維摩詰”這個最近反複出現的字眼,陳成再一次陷入了深思。


    對方在這裏又一次用了“雙關”之語。


    所謂“筏津”,便是渡河的竹筏,多比喻引導人們達到目的的門徑,比如韓愈《送文暢師北遊》詩:“開張篋中寶,自可得津筏。”


    在這裏,他既是說普通渡江的竹筏,同時也像是將他引向佛法無邊的境地!


    難道,你想勸小陳我出家當和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