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樁奇聞傳開之後,不論位居高下,也不論地處遠近,人們都十分尊崇和敬仰該寺的盧舍那佛,西慶林寺也由此名聲大噪,成為桂林首屈一指的大寺。
如果遇到旱年,隻要去求雨,沒有不應驗的。
王維老師說這些事情的,不無流露“佛法精妙”的那種敬仰之情。
陳成卻想:好像有一年西南大旱,漓江都差點枯竭了,農業、旅遊業損失慘重,但也沒聽說“求雨”應驗的。
不過到他那個時代,估計這寺和佛像也已經在曆史更替中湮滅了吧?畢竟再過一百年就一場“武宗滅佛”運動呢。
無論如此,開元年間的此時,西慶林寺香火鼎盛,屬於到桂林必打卡地點,王維老師便攜帶褚氏《金剛經》,邀請了名流與青年才子,到寺內共賞寶經。
西慶林寺給的規格也十分高,住持親自主持觀經儀式,一係列掃塵開光動作,最後恭敬地將經放於盧舍那佛像下,由眾人品鑒。
可就在觀經的時候,離奇的事情發生了!
“眾目睽睽之下,經卷上的文字,一行行消失了!”王維皺眉道。
“又消失了?”陳成也吃驚,之所以說“又”,還不是因為開元寺的那麵碑刻上的文字也曾經在一夜之間,不翼而飛!
而且這次消失,恐怕比那一迴還要詭異,畢竟那次不翼而飛,隻是寺僧們口耳相傳,是不是他們自己搗的鬼誰也說不清。
可這一迴,現場的確不止有一位目擊者,而且這其中還有王維!
“王師看得真切?”陳成向他確認。
“真切無誤!”王維點頭:“隨著卷軸的展開,那陳舊的筆跡的的確確是一列列地隱沒無蹤了!”
遇到這種情況,在場的觀眾連同寺僧自然驚愕莫名,慌忙將經卷合上收好——
可是事後再由暗室觀看,經卷仍然成了無字的舊紙一卷!
此事眾說紛紜,比較“服眾”的一條是說,褚遂良深惡武後其人,在其化身“盧舍那佛”下,不願將自己的手跡示與她看。
至於武後與“盧舍那佛”之間的關聯,倒是天下人人皆知的掌故了。
相傳高宗李治和武後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紫微宮時,某日武則天正在梳妝,忽然抹開了眼淚,高宗怪問其故。
隻聽武則天抽泣著說道:“眼前縱有千般好,可百年之後還不是一堆枯骨,有誰能知道我的模樣呢?”
高宗一聽,立刻明白了武則天的心意,決定在龍門山修建大佛。
並和武則天商定,將大佛命名為“盧舍那”,是梵語“智慧廣大,光明普照”的意思,也是法身“毗盧遮那”(漢譯:大日如來)的簡稱。
這正好和武則天自己名字“武曌”的含義“日月當空”相同。
民間也一直有“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的傳說(武則天後來登基也曾以彌勒佛降世來自命。)
直到小陳的時代,人們也依然說,想知道武則天長什麽樣子,去洛陽看看“盧舍那佛像”就知道了。
民間傳說,究竟有多少屬實,無從考證。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製定,確是史實,而且武後也曾經在鹹亨三年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修建。
西慶林寺的盧舍那佛像同樣與武後有密切關聯,當地士人將此事與褚遂良、武後的矛盾聯係到一起,也就不奇怪了。
未能欣賞到國朝書法聖手的手跡,在場諸君有些失望是難免的。可另一方麵,親眼看到這樁奇事,日後也是一筆談資。
王維老師就慘了!
明明是從別人手中借閱了經卷,歸還的時候變成了廢紙一卷,你怎麽解釋?
你說“呀!金剛經成‘精’了,自己飄走了不讓人看”!
跟失主說,人家能信嗎?
而且,這卷經的價值幾何,恐怕也超乎想象。
要說褚遂良的字照說在宮裏留存很多,應當不稀罕吧?
不至於到了後世那種無價之寶的地步。
這就想錯了。
褚遂良因為父親褚亮的關係,能夠向當時名滿天下的兩位書法巨頭——歐陽詢和虞世南學習書法,就這得天獨厚的學習氛圍,褚遂良的書法想不精進都難。
還有個故事說,褚遂良的書法小有名氣之後,飄飄然問虞世南:“我的書法,跟智永和尚比怎麽樣?”智永和尚是“書聖”王羲之的七世孫,本人更是苦練書法30年,當時名家。
虞世南隻說了一句話:智永的一個字,就值五萬錢。
你想想,這大家的書法,放在什麽時候,不是個值錢的東西?
當然,褚遂良以後戒躁戒躁,勤學苦練,終於青出於藍。
開元朝書法大宗師張懷瓘評價褚遂良的字說:“鉛華綽約,歐虞謝之。”意思是褚遂良的字,連歐陽詢和虞世南都被比下去了。
有此可見,小陳這時候的人有多麽重視褚遂良的書法。
就算保守點,說他與智永同一級別,也拿一個字五萬錢算——
《金剛經》5000多字,還是孤本!
多少錢,自己算吧!
王維老師一想到此,簡直是頭皮發麻,侵家蕩產怕也賠償不了人家啊!(他倒是沒想到,他王摩詰的畫作,流傳到後世的話,同樣是無價之寶……)
格外愧疚,等到再見到薑有望的時候,如實相告。
薑有望聞言大驚失色!
不過這薑有望也是名師風範,聽聞事情經過後,不以為怪,還大笑三聲說無妨,何況本來就想贈予大賢,你不肯要罷了。
而且經過這事,恰恰說這是一份寶經!
有價還變成了無價!
哪怕是一紙空白,也還是極具收藏價值的嘛!
話雖如此,可離了桂林之後,想到此事,王維老師仍然免不了愧疚之情,總覺得對不住人家薑處士。
白白損失了人家一份稀世珍品。
書法作品就像陳釀,年份越久越見價值,你看看如今這個時代,王羲之父子倆的手稿都已經成為民間難覓的珍品,《蘭亭集序》真品也不知到底是陪葬在太宗的昭陵,還是在高宗、武後的乾陵中。
聽王維老師講這些經過,陳成倒是有自己的思考。
其實“文字可以自己消失”這種事,在王維老師他們看起來非常神奇,對陳成來說就不足為奇。
畢竟小時候誰都玩過那種小把戲:
有字變無字:用滴有少量酚酞的銨鹽溶液來寫,銨鹽是容易受熱分解的,烤一烤就可以讓字跡消失了。
無字變有字:用檸檬汁當“墨水”,寫在紙上的檸檬汁遇熱時,檸檬酸被分解,其它物質同時因被氧化,紙上文字會慢慢出現。
都屬於技術含量不高的小伎倆。
如果遇到旱年,隻要去求雨,沒有不應驗的。
王維老師說這些事情的,不無流露“佛法精妙”的那種敬仰之情。
陳成卻想:好像有一年西南大旱,漓江都差點枯竭了,農業、旅遊業損失慘重,但也沒聽說“求雨”應驗的。
不過到他那個時代,估計這寺和佛像也已經在曆史更替中湮滅了吧?畢竟再過一百年就一場“武宗滅佛”運動呢。
無論如此,開元年間的此時,西慶林寺香火鼎盛,屬於到桂林必打卡地點,王維老師便攜帶褚氏《金剛經》,邀請了名流與青年才子,到寺內共賞寶經。
西慶林寺給的規格也十分高,住持親自主持觀經儀式,一係列掃塵開光動作,最後恭敬地將經放於盧舍那佛像下,由眾人品鑒。
可就在觀經的時候,離奇的事情發生了!
“眾目睽睽之下,經卷上的文字,一行行消失了!”王維皺眉道。
“又消失了?”陳成也吃驚,之所以說“又”,還不是因為開元寺的那麵碑刻上的文字也曾經在一夜之間,不翼而飛!
而且這次消失,恐怕比那一迴還要詭異,畢竟那次不翼而飛,隻是寺僧們口耳相傳,是不是他們自己搗的鬼誰也說不清。
可這一迴,現場的確不止有一位目擊者,而且這其中還有王維!
“王師看得真切?”陳成向他確認。
“真切無誤!”王維點頭:“隨著卷軸的展開,那陳舊的筆跡的的確確是一列列地隱沒無蹤了!”
遇到這種情況,在場的觀眾連同寺僧自然驚愕莫名,慌忙將經卷合上收好——
可是事後再由暗室觀看,經卷仍然成了無字的舊紙一卷!
此事眾說紛紜,比較“服眾”的一條是說,褚遂良深惡武後其人,在其化身“盧舍那佛”下,不願將自己的手跡示與她看。
至於武後與“盧舍那佛”之間的關聯,倒是天下人人皆知的掌故了。
相傳高宗李治和武後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紫微宮時,某日武則天正在梳妝,忽然抹開了眼淚,高宗怪問其故。
隻聽武則天抽泣著說道:“眼前縱有千般好,可百年之後還不是一堆枯骨,有誰能知道我的模樣呢?”
高宗一聽,立刻明白了武則天的心意,決定在龍門山修建大佛。
並和武則天商定,將大佛命名為“盧舍那”,是梵語“智慧廣大,光明普照”的意思,也是法身“毗盧遮那”(漢譯:大日如來)的簡稱。
這正好和武則天自己名字“武曌”的含義“日月當空”相同。
民間也一直有“盧舍那大佛就是武則天的化身”的傳說(武則天後來登基也曾以彌勒佛降世來自命。)
直到小陳的時代,人們也依然說,想知道武則天長什麽樣子,去洛陽看看“盧舍那佛像”就知道了。
民間傳說,究竟有多少屬實,無從考證。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工程設計和施工,是由高宗親自任命製定,確是史實,而且武後也曾經在鹹亨三年捐出“脂粉錢二萬貫”來修建。
西慶林寺的盧舍那佛像同樣與武後有密切關聯,當地士人將此事與褚遂良、武後的矛盾聯係到一起,也就不奇怪了。
未能欣賞到國朝書法聖手的手跡,在場諸君有些失望是難免的。可另一方麵,親眼看到這樁奇事,日後也是一筆談資。
王維老師就慘了!
明明是從別人手中借閱了經卷,歸還的時候變成了廢紙一卷,你怎麽解釋?
你說“呀!金剛經成‘精’了,自己飄走了不讓人看”!
跟失主說,人家能信嗎?
而且,這卷經的價值幾何,恐怕也超乎想象。
要說褚遂良的字照說在宮裏留存很多,應當不稀罕吧?
不至於到了後世那種無價之寶的地步。
這就想錯了。
褚遂良因為父親褚亮的關係,能夠向當時名滿天下的兩位書法巨頭——歐陽詢和虞世南學習書法,就這得天獨厚的學習氛圍,褚遂良的書法想不精進都難。
還有個故事說,褚遂良的書法小有名氣之後,飄飄然問虞世南:“我的書法,跟智永和尚比怎麽樣?”智永和尚是“書聖”王羲之的七世孫,本人更是苦練書法30年,當時名家。
虞世南隻說了一句話:智永的一個字,就值五萬錢。
你想想,這大家的書法,放在什麽時候,不是個值錢的東西?
當然,褚遂良以後戒躁戒躁,勤學苦練,終於青出於藍。
開元朝書法大宗師張懷瓘評價褚遂良的字說:“鉛華綽約,歐虞謝之。”意思是褚遂良的字,連歐陽詢和虞世南都被比下去了。
有此可見,小陳這時候的人有多麽重視褚遂良的書法。
就算保守點,說他與智永同一級別,也拿一個字五萬錢算——
《金剛經》5000多字,還是孤本!
多少錢,自己算吧!
王維老師一想到此,簡直是頭皮發麻,侵家蕩產怕也賠償不了人家啊!(他倒是沒想到,他王摩詰的畫作,流傳到後世的話,同樣是無價之寶……)
格外愧疚,等到再見到薑有望的時候,如實相告。
薑有望聞言大驚失色!
不過這薑有望也是名師風範,聽聞事情經過後,不以為怪,還大笑三聲說無妨,何況本來就想贈予大賢,你不肯要罷了。
而且經過這事,恰恰說這是一份寶經!
有價還變成了無價!
哪怕是一紙空白,也還是極具收藏價值的嘛!
話雖如此,可離了桂林之後,想到此事,王維老師仍然免不了愧疚之情,總覺得對不住人家薑處士。
白白損失了人家一份稀世珍品。
書法作品就像陳釀,年份越久越見價值,你看看如今這個時代,王羲之父子倆的手稿都已經成為民間難覓的珍品,《蘭亭集序》真品也不知到底是陪葬在太宗的昭陵,還是在高宗、武後的乾陵中。
聽王維老師講這些經過,陳成倒是有自己的思考。
其實“文字可以自己消失”這種事,在王維老師他們看起來非常神奇,對陳成來說就不足為奇。
畢竟小時候誰都玩過那種小把戲:
有字變無字:用滴有少量酚酞的銨鹽溶液來寫,銨鹽是容易受熱分解的,烤一烤就可以讓字跡消失了。
無字變有字:用檸檬汁當“墨水”,寫在紙上的檸檬汁遇熱時,檸檬酸被分解,其它物質同時因被氧化,紙上文字會慢慢出現。
都屬於技術含量不高的小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