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陵,陳成陪王維老師去瓦官寺拜謁時,聽他說起在桂林“知南選”的經曆。
大唐擁有當官資格的人很多,但官職就那麽多,如果朝廷不“擴招”的話,很多有資格的人並不一定能獲得一官半職。
就好像陳成老爸辭官不做了,可即便他做到期滿,之後一樣可能會在選官時麵臨“無官可做”的窘狀,畢竟他也沒抱上李林甫這種大腿。
中原地區尚且如此,偏遠地帶就更不用說了!
沒錯,這“偏遠地帶”就是專指嶺南、黔中和閩中。(有意思的是,廣東福建現代都屬於風水水起地帶,廣西貴州嘛……)
由於經濟的相對落後,使得嶺南、黔中和閩中的文化和教育同樣十分滯後,朝廷的銓選製度(公務員選派)也無法在當地推行。
一是前麵說過的,這些地方的人很難和北方的士人競爭,加上嶺南、黔中和閩中距離長安遙遠,山阻水隔,羈旅往來,時間不說,車馬飲食費用都不知道要多少了。
所以這幾地的士人多不願意參與在京師舉行的銓選,甚至連科舉考試也不參加。
他們不往長安去,北方的士人同樣也不願意到這些偏僻的地方地方做官,開元四年李隆基就曾在敕書裏吐槽說:“如聞黔州管內州縣官員多闕,吏部補人多不肯去”。
貴州那裏缺的公職很多啊,可是吏部補選了人呢?都不願意去!西部大開發都沒積極性,你們的覺悟也太低了!
解決方法無非兩條:
一是羈縻統治,你們自己人管自己,當地的氏族首領就作為都督刺史,世襲罔替,官員任免就你們看著辦好了。莫炎他們莫家,就曾經擔任過這一光榮職稱。
二來就是犯罪和犯錯的官員貶到這些地區了,但你問問宋之問、柳宗元、韓愈,他們想去嗎?
這兩種做法都值得商榷,一是地方勢力坐大,二是都把罪犯往這裏搞,久而久之豈不成澳大利亞了?
於是乎,王維老師親身參與過的“南選製度”應運而生。
嶺南、黔中,每四年一派一位“選補使”,由京官五品以上的人擔當,再派一名禦史監督他,王維老師就是負責監督的副手。
如是,朝廷便可以將南方羈縻府州的任免權掌握手中,而不是過去桂、廣、交、黔五都督府地區的都督們自行選擇土人補授了。
“我們去桂州的時候,”王維迴憶道:“先是要通知參加選拔的人在所在的府州進行報名,並審查他們的資格。通過後,地方府州將報名人的出身、經曆、選數、考課優劣等級等情況造成文解簿書,在五月三十日之前上報給吏部。”
“吏部要在八月三十日之前審查完畢,並定下曹名、考第,曆子、品階,蓋上署印,在十月三十日之前送到當地的選所。”
“所有工作,都會在次年的正月三十日之前選擇完畢。”和北選、東選相比較,南選由於參選的人數較少,因而程序相對簡單,用的時間也相對較少。
不過選拔的程序還算基本符合大唐銓選製度的原則。
陳成心想:這事聽起來“可操作性”大得很,嶺南那個地方天高皇帝遠的,你們正使、副使兩個商量好了,不就完全可以“一手遮天”,想選誰當官就選誰當官?
王維老師的原則性是有的,換別的官員來的話,裏麵的油水可真是誘人。
“十一郎說的不錯。”王維笑道。
還沒有抵達桂州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半路攔截送禮、投詩、贈文,想要在選補正副使麵前博得一個好印象。
“投詩可以,送禮不行!”王老師搖擺著手道。
“不過有一件東西,我卻著實有些‘眼熱’。”
“是什麽東西?”陳成有些好奇,王維老師是正經佛教徒,清心寡欲,想不到能讓他“眼熱”的是啥。
“一本金剛經。”
陳成:“……”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不是最常見的佛經麽,有什麽值得稀罕的!
難道是版本十分珍貴?當初陳成第一次登門拜訪王老師的時候,送的禮物也是古佛經。
“那是褚文忠公親筆手書的《金剛經》!”
陳成嘴巴張大,恍然大悟!
哦,怪不得,原來是大書法家褚遂良啊!
當初唐三藏從西天取經歸來,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褚遂良楷書記之,後來刻碑在大雁塔底層南門門洞兩側的兩個磚龕之中,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在後世可是無價之寶。
至於他手寫《金剛經》,陳成倒沒什麽映像。
而且桂林山高水遠的,就算褚遂良有這種作品傳世,不應該在長安洛陽麽,怎麽會跑到當地人手中?
想了想,褚遂良也有同樣的“越貶越南”的經曆,而且就是字麵意思上的“越南”……
當初在是否立武則天為皇後的鬥爭中,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強烈反對,褚遂良不但言辭激烈,還不斷叩頭到出血。高宗大為惱火,武則天冊封為皇後也將其趕出朝廷,到潭州(長沙)任都督,過了兩年又被調到離京師更遠的桂州任都督——
隻是在桂州的經曆極為短暫,桂州都督褚書法家屁股還沒焐熱呢,同年晚些時候武後便聯合許敬宗、李義府,誣告來濟、韓瑗與遠在桂州的褚遂良意圖聯合謀反。
就這樣,褚遂良再一次被貶,這一次直接貶出了中國,被貶到愛州(越南清化),最終沒兩年禇遂良就在愛州遺憾離世。哪怕在他死後,武則天還沒有放過他,削掉他的一切官爵,再把他的子孫後代也流放到越南去了……
到陳成這時候,這位國寶級的大書法家,還埋在越南那旮旯呢……(當然囉,此時的交趾仍然是大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意圖謀反”就是這個下場,所以陳成後來反思自己把自己“流放”到房陵的行為,簡直是太把自己當迴事了!
真要有悔悟的決心,當初就該一路南下到越南去……(這條路也是走不通啊喂!陳某人先想想當初陳霸先是在那個地方平叛發跡的好不好?)
說迴到褚遂良親筆手書的《金剛經》,這事的脈絡倒是很清晰,褚遂良到桂州當都督後,桂州緣化寺的住持對大書法家褚遂良同誌十分仰慕,便特邀褚遂良書寫了《金剛經》,讓人刻碑立於緣化寺的舍利塔前。
而褚遂良的手稿其後流入民間,幾經輾轉,到了本地名士薑有望的手中。
這薑有望說欽慕王老師的才華,又知道他既喜佛法,又喜書法,“忍痛割愛”,要將此寶獻於王老師之手。
“我沒聽錯吧!”陳成驚訝:“這等寶貝,怎可輕易示人?”
這就相當於,我很欽佩馬雲爸爸的文人,家傳王羲之《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快雪時晴帖》(不要糾正我),願意免費送給他!
誰相信!
我要真這麽做了,肯定是想在阿裏混個高管當當……
“這位‘醬油王’先生,是想選官嗎?”陳成問,獻寶肯定有所求嘛!
“那倒未必。”王維想了想道:“這位薑處士,頗有文名,家資亦豐,想選官的話,對他應非難事。”
“何況,為師隻是副使,選拔之責,在主使而不在我。”王維道,巴結自己並沒有意義。
陳成問:“然後呢?王老師拒絕了?”
“收肯定是不能收的,但是可以借來覽閱一下嘛!”王維道:“褚文忠的筆法,尤其是晚年至臻化境的功力,傳世可不多見。”
陳成點點頭,這的確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孟法師碑》都是他在兩京的作品,晚年一直在往南邊跑,如果桂林也沒有他的遺筆的話,隻能到越南去搜尋了。
“可是不知何故,”王維皺眉道:“我得了這褚公《金剛經》後,便不斷收到當地名寺邀約,試圖一覽此經。”
“佛門想看此經是合情合理的。”陳成笑道:“感情在這之前,並沒有人知道‘醬油王’先生那裏有這件寶貝。”
王維老師倒不是吝惜,可畢竟寶經是別人的,他拿出去到處跟別人誇耀似乎很不合適,但是拒絕的話,又不符合他這個深愛佛法的人“廣結善緣”的理念。
最終,他答應了兩家名寺的邀約,邀請眾僧以及當地才子一同鑒覽。
“兩家名寺嗎?”陳成笑說:“那肯定有一家是立了褚公《金剛經》碑的緣化寺了。”
是啊,這經本來就是為了緣化寺的碑刻而寫的,兩者合璧,正有當初兩岸合展《富春山居圖》的意味。
“不錯!”王維很喜歡陳成小腦袋很靈光:“開元二十六年,聖人下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開元’為名,這緣化寺也就改稱開元寺了。”
一聽李隆基愛改人家名字的癖好又來了,陳成又很是牙疼,別的還好說,你自己的兒子你想怎麽改名就怎麽改,但這種“整齊劃一”的美學,恕我實在欣賞不來。
一夜之間,全天下到處都是“開元寺”,以至於後世保留下來讓人難以分辨。
就好像民國有一段時間,這個“中山大學”,那個“中山大學”,傻傻分不清,最後就留一座紀念孫逸仙先生,不是挺好的嗎。
王維見他齜牙咧嘴的樣子,不知道他又在“吐槽聖上”,繼續道:“我去開元寺,在寺僧等人的陪同下,先去看了舍利塔。”
“褚公碑尚在?”
“在是在。”王維眉頭又皺了起來:“就是,一個字都沒有!”
“無字碑?”陳成也感到奇怪,武則天搞無字碑,怎麽這裏也搞。
“塔前立著的那塊素麵額雕碑,圖案是茉莉寶珠,碑座是寶相花圖案,也是太宗高宗年間遺風,當是那時所刻無疑。”
可就是,一個字都沒有。
王維老師講的什麽“茉莉寶珠”,什麽“寶相花”,陳成都不很精通,但是王老師是這方麵行家,他既然這麽推斷了,那肯定沒有錯了。
褚遂良書刻的《金剛經》碑,怎麽會變成了無字的“素麵額雕”呢?
“當地僧人也說,此碑也不是一開始就無字——隻是不知在某一夜之後,忽然就成了空白碑麵了!”
陳成聽了,也覺得匪夷所思,好端端的碑文,難道還能自己飛走了不成?
《神雕俠侶》上講述了女俠林朝英如何用“化石丹”在石頭上刻字的故事,可沒有人說怎麽讓石頭上的字消失不見。
這在唯物主義的陳成看來,分明是不科學的事。
莫非是什麽人把碑上的經文鏟去了呢?
有這種可能,武則天恨死了褚遂良,她建立了周朝後,當地寺僧怕留有這種“逆賊”的字會惹事,自行鏟毀也不一定。
現在後悔了也沒用,隻能矢口抵賴了。
無論真相是什麽,這意味著,沒有了碑刻之後,這份手稿的價值又升高了一層!
畢竟沒有石碑還能再刻,沒有了原稿,你拿什麽作為模板去雕刻呢?
還是拿《大唐三藏聖教序》舉例,除了褚遂良的版本,另一個版本的價值恐怕也不遑多讓——僧人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在後世同樣是無價之寶。
當地僧人有意要拿王老師手中的底稿為藍本,在原碑上重新刻錄文字,期望它不要再一次不翼而飛。
這種事王老師倒是樂見其成,但坦言手稿非他所有,這事還要詢問了擁有者薑有望先生之後才能做決斷。
去桂林開元寺參觀了無字碑之後,王維老師又帶著手稿,去了另一間大寺——西慶林寺。
陳成心想:王老師啊王老師,我該怎麽說才好呢?你這出去旅遊,光是逛和尚廟了……
可是讓王維老師沒想到的是,去這間寺,發生的遭遇比開元寺來得更加靈異!
直到他離開了桂林數月後,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或者說,這座首屈一指的大寺,本身的來曆就很靈異!
很久以前,桂州西山原本荊棘叢生,並無寺宇。
有一陣子城裏漲了大水,西山下漂來了一根上好的巨木。正當有人操斧砍伐它時,忽見一位天竺來的和尚立在巨木旁說:“此木有靈,爾宜勿伐!”說畢這位印度三哥就隱去了。後來,有心人就將這根巨木雕刻成一尊盧合那大佛身,供奉在西慶林寺內。
武則天稱帝之日,夢見一臣佛向她乞求袈裟,詔群臣解夢,大臣們不能對答,但有人建議造一袈裟並懸掛在都城門上,看是否有佛來取。次日就有大臣上奏,說城門上的袈裟已失。於是武則天詔天下尋找。後來發現此袈裟在哪裏呢?
披在西慶林寺這個盧舍那佛的身上。
大唐擁有當官資格的人很多,但官職就那麽多,如果朝廷不“擴招”的話,很多有資格的人並不一定能獲得一官半職。
就好像陳成老爸辭官不做了,可即便他做到期滿,之後一樣可能會在選官時麵臨“無官可做”的窘狀,畢竟他也沒抱上李林甫這種大腿。
中原地區尚且如此,偏遠地帶就更不用說了!
沒錯,這“偏遠地帶”就是專指嶺南、黔中和閩中。(有意思的是,廣東福建現代都屬於風水水起地帶,廣西貴州嘛……)
由於經濟的相對落後,使得嶺南、黔中和閩中的文化和教育同樣十分滯後,朝廷的銓選製度(公務員選派)也無法在當地推行。
一是前麵說過的,這些地方的人很難和北方的士人競爭,加上嶺南、黔中和閩中距離長安遙遠,山阻水隔,羈旅往來,時間不說,車馬飲食費用都不知道要多少了。
所以這幾地的士人多不願意參與在京師舉行的銓選,甚至連科舉考試也不參加。
他們不往長安去,北方的士人同樣也不願意到這些偏僻的地方地方做官,開元四年李隆基就曾在敕書裏吐槽說:“如聞黔州管內州縣官員多闕,吏部補人多不肯去”。
貴州那裏缺的公職很多啊,可是吏部補選了人呢?都不願意去!西部大開發都沒積極性,你們的覺悟也太低了!
解決方法無非兩條:
一是羈縻統治,你們自己人管自己,當地的氏族首領就作為都督刺史,世襲罔替,官員任免就你們看著辦好了。莫炎他們莫家,就曾經擔任過這一光榮職稱。
二來就是犯罪和犯錯的官員貶到這些地區了,但你問問宋之問、柳宗元、韓愈,他們想去嗎?
這兩種做法都值得商榷,一是地方勢力坐大,二是都把罪犯往這裏搞,久而久之豈不成澳大利亞了?
於是乎,王維老師親身參與過的“南選製度”應運而生。
嶺南、黔中,每四年一派一位“選補使”,由京官五品以上的人擔當,再派一名禦史監督他,王維老師就是負責監督的副手。
如是,朝廷便可以將南方羈縻府州的任免權掌握手中,而不是過去桂、廣、交、黔五都督府地區的都督們自行選擇土人補授了。
“我們去桂州的時候,”王維迴憶道:“先是要通知參加選拔的人在所在的府州進行報名,並審查他們的資格。通過後,地方府州將報名人的出身、經曆、選數、考課優劣等級等情況造成文解簿書,在五月三十日之前上報給吏部。”
“吏部要在八月三十日之前審查完畢,並定下曹名、考第,曆子、品階,蓋上署印,在十月三十日之前送到當地的選所。”
“所有工作,都會在次年的正月三十日之前選擇完畢。”和北選、東選相比較,南選由於參選的人數較少,因而程序相對簡單,用的時間也相對較少。
不過選拔的程序還算基本符合大唐銓選製度的原則。
陳成心想:這事聽起來“可操作性”大得很,嶺南那個地方天高皇帝遠的,你們正使、副使兩個商量好了,不就完全可以“一手遮天”,想選誰當官就選誰當官?
王維老師的原則性是有的,換別的官員來的話,裏麵的油水可真是誘人。
“十一郎說的不錯。”王維笑道。
還沒有抵達桂州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半路攔截送禮、投詩、贈文,想要在選補正副使麵前博得一個好印象。
“投詩可以,送禮不行!”王老師搖擺著手道。
“不過有一件東西,我卻著實有些‘眼熱’。”
“是什麽東西?”陳成有些好奇,王維老師是正經佛教徒,清心寡欲,想不到能讓他“眼熱”的是啥。
“一本金剛經。”
陳成:“……”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不是最常見的佛經麽,有什麽值得稀罕的!
難道是版本十分珍貴?當初陳成第一次登門拜訪王老師的時候,送的禮物也是古佛經。
“那是褚文忠公親筆手書的《金剛經》!”
陳成嘴巴張大,恍然大悟!
哦,怪不得,原來是大書法家褚遂良啊!
當初唐三藏從西天取經歸來,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褚遂良楷書記之,後來刻碑在大雁塔底層南門門洞兩側的兩個磚龕之中,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在後世可是無價之寶。
至於他手寫《金剛經》,陳成倒沒什麽映像。
而且桂林山高水遠的,就算褚遂良有這種作品傳世,不應該在長安洛陽麽,怎麽會跑到當地人手中?
想了想,褚遂良也有同樣的“越貶越南”的經曆,而且就是字麵意思上的“越南”……
當初在是否立武則天為皇後的鬥爭中,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強烈反對,褚遂良不但言辭激烈,還不斷叩頭到出血。高宗大為惱火,武則天冊封為皇後也將其趕出朝廷,到潭州(長沙)任都督,過了兩年又被調到離京師更遠的桂州任都督——
隻是在桂州的經曆極為短暫,桂州都督褚書法家屁股還沒焐熱呢,同年晚些時候武後便聯合許敬宗、李義府,誣告來濟、韓瑗與遠在桂州的褚遂良意圖聯合謀反。
就這樣,褚遂良再一次被貶,這一次直接貶出了中國,被貶到愛州(越南清化),最終沒兩年禇遂良就在愛州遺憾離世。哪怕在他死後,武則天還沒有放過他,削掉他的一切官爵,再把他的子孫後代也流放到越南去了……
到陳成這時候,這位國寶級的大書法家,還埋在越南那旮旯呢……(當然囉,此時的交趾仍然是大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意圖謀反”就是這個下場,所以陳成後來反思自己把自己“流放”到房陵的行為,簡直是太把自己當迴事了!
真要有悔悟的決心,當初就該一路南下到越南去……(這條路也是走不通啊喂!陳某人先想想當初陳霸先是在那個地方平叛發跡的好不好?)
說迴到褚遂良親筆手書的《金剛經》,這事的脈絡倒是很清晰,褚遂良到桂州當都督後,桂州緣化寺的住持對大書法家褚遂良同誌十分仰慕,便特邀褚遂良書寫了《金剛經》,讓人刻碑立於緣化寺的舍利塔前。
而褚遂良的手稿其後流入民間,幾經輾轉,到了本地名士薑有望的手中。
這薑有望說欽慕王老師的才華,又知道他既喜佛法,又喜書法,“忍痛割愛”,要將此寶獻於王老師之手。
“我沒聽錯吧!”陳成驚訝:“這等寶貝,怎可輕易示人?”
這就相當於,我很欽佩馬雲爸爸的文人,家傳王羲之《清明上河圖》、張擇端《快雪時晴帖》(不要糾正我),願意免費送給他!
誰相信!
我要真這麽做了,肯定是想在阿裏混個高管當當……
“這位‘醬油王’先生,是想選官嗎?”陳成問,獻寶肯定有所求嘛!
“那倒未必。”王維想了想道:“這位薑處士,頗有文名,家資亦豐,想選官的話,對他應非難事。”
“何況,為師隻是副使,選拔之責,在主使而不在我。”王維道,巴結自己並沒有意義。
陳成問:“然後呢?王老師拒絕了?”
“收肯定是不能收的,但是可以借來覽閱一下嘛!”王維道:“褚文忠的筆法,尤其是晚年至臻化境的功力,傳世可不多見。”
陳成點點頭,這的確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孟法師碑》都是他在兩京的作品,晚年一直在往南邊跑,如果桂林也沒有他的遺筆的話,隻能到越南去搜尋了。
“可是不知何故,”王維皺眉道:“我得了這褚公《金剛經》後,便不斷收到當地名寺邀約,試圖一覽此經。”
“佛門想看此經是合情合理的。”陳成笑道:“感情在這之前,並沒有人知道‘醬油王’先生那裏有這件寶貝。”
王維老師倒不是吝惜,可畢竟寶經是別人的,他拿出去到處跟別人誇耀似乎很不合適,但是拒絕的話,又不符合他這個深愛佛法的人“廣結善緣”的理念。
最終,他答應了兩家名寺的邀約,邀請眾僧以及當地才子一同鑒覽。
“兩家名寺嗎?”陳成笑說:“那肯定有一家是立了褚公《金剛經》碑的緣化寺了。”
是啊,這經本來就是為了緣化寺的碑刻而寫的,兩者合璧,正有當初兩岸合展《富春山居圖》的意味。
“不錯!”王維很喜歡陳成小腦袋很靈光:“開元二十六年,聖人下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開元’為名,這緣化寺也就改稱開元寺了。”
一聽李隆基愛改人家名字的癖好又來了,陳成又很是牙疼,別的還好說,你自己的兒子你想怎麽改名就怎麽改,但這種“整齊劃一”的美學,恕我實在欣賞不來。
一夜之間,全天下到處都是“開元寺”,以至於後世保留下來讓人難以分辨。
就好像民國有一段時間,這個“中山大學”,那個“中山大學”,傻傻分不清,最後就留一座紀念孫逸仙先生,不是挺好的嗎。
王維見他齜牙咧嘴的樣子,不知道他又在“吐槽聖上”,繼續道:“我去開元寺,在寺僧等人的陪同下,先去看了舍利塔。”
“褚公碑尚在?”
“在是在。”王維眉頭又皺了起來:“就是,一個字都沒有!”
“無字碑?”陳成也感到奇怪,武則天搞無字碑,怎麽這裏也搞。
“塔前立著的那塊素麵額雕碑,圖案是茉莉寶珠,碑座是寶相花圖案,也是太宗高宗年間遺風,當是那時所刻無疑。”
可就是,一個字都沒有。
王維老師講的什麽“茉莉寶珠”,什麽“寶相花”,陳成都不很精通,但是王老師是這方麵行家,他既然這麽推斷了,那肯定沒有錯了。
褚遂良書刻的《金剛經》碑,怎麽會變成了無字的“素麵額雕”呢?
“當地僧人也說,此碑也不是一開始就無字——隻是不知在某一夜之後,忽然就成了空白碑麵了!”
陳成聽了,也覺得匪夷所思,好端端的碑文,難道還能自己飛走了不成?
《神雕俠侶》上講述了女俠林朝英如何用“化石丹”在石頭上刻字的故事,可沒有人說怎麽讓石頭上的字消失不見。
這在唯物主義的陳成看來,分明是不科學的事。
莫非是什麽人把碑上的經文鏟去了呢?
有這種可能,武則天恨死了褚遂良,她建立了周朝後,當地寺僧怕留有這種“逆賊”的字會惹事,自行鏟毀也不一定。
現在後悔了也沒用,隻能矢口抵賴了。
無論真相是什麽,這意味著,沒有了碑刻之後,這份手稿的價值又升高了一層!
畢竟沒有石碑還能再刻,沒有了原稿,你拿什麽作為模板去雕刻呢?
還是拿《大唐三藏聖教序》舉例,除了褚遂良的版本,另一個版本的價值恐怕也不遑多讓——僧人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在後世同樣是無價之寶。
當地僧人有意要拿王老師手中的底稿為藍本,在原碑上重新刻錄文字,期望它不要再一次不翼而飛。
這種事王老師倒是樂見其成,但坦言手稿非他所有,這事還要詢問了擁有者薑有望先生之後才能做決斷。
去桂林開元寺參觀了無字碑之後,王維老師又帶著手稿,去了另一間大寺——西慶林寺。
陳成心想:王老師啊王老師,我該怎麽說才好呢?你這出去旅遊,光是逛和尚廟了……
可是讓王維老師沒想到的是,去這間寺,發生的遭遇比開元寺來得更加靈異!
直到他離開了桂林數月後,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或者說,這座首屈一指的大寺,本身的來曆就很靈異!
很久以前,桂州西山原本荊棘叢生,並無寺宇。
有一陣子城裏漲了大水,西山下漂來了一根上好的巨木。正當有人操斧砍伐它時,忽見一位天竺來的和尚立在巨木旁說:“此木有靈,爾宜勿伐!”說畢這位印度三哥就隱去了。後來,有心人就將這根巨木雕刻成一尊盧合那大佛身,供奉在西慶林寺內。
武則天稱帝之日,夢見一臣佛向她乞求袈裟,詔群臣解夢,大臣們不能對答,但有人建議造一袈裟並懸掛在都城門上,看是否有佛來取。次日就有大臣上奏,說城門上的袈裟已失。於是武則天詔天下尋找。後來發現此袈裟在哪裏呢?
披在西慶林寺這個盧舍那佛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