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二公子從年少時就一直心心念念的“俠客夢”,江森的確無法理解。


    因為在他看來,長安那些銀鞍白馬、任性妄為的遊俠們,分明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是反派才對。


    隻能說,這是二人的觀念衝突。


    盡管江森已經是陳成口中“最接近自己理念”的人了。


    首先,啥玩意是“俠”?


    最權威,也最為人熟悉的自然是司馬遷先生《史記·遊俠列傳》中的論說:“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看上去還是有不少優點的。


    但在他之後的班固,思想就正統多了,說“意氣高,作威於世,謂之遊俠”,而且這些目無法紀的家夥還“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


    具體到本朝,高祖李淵起兵太原的時候,大俠盛彥師率領他手下的幕僚賓客,從汾陽加入李淵的團隊,為奪取隋都長安立下了不小功勞,被授予“行軍總管”。李淵父子占領長安後,也號召“五陵豪俠”與“俠少良家子弟”前來效力,“縻以好爵”。


    因此,在大唐開國的時候,俠客是很吃香的,“大”俠真的可以像《大唐雙龍傳》中的寇仲一般參與爭霸天下,“小”俠也可以混個朝廷公務員當當。


    這導致大唐的俠風一直很盛,古代最出名的俠客大多出自大唐,什麽虯髯客、紅拂女、空空兒……關鍵是連大唐戰神李靖也成了“風塵三俠”中的一員,以後又跑到封神榜裏秀了一把,可能武俠沒搞頭,轉戰仙俠了吧。(封神李靖就是唐李靖的訛誤,商代應該沒有這種“奇怪”的名字。)


    甚至還有了“理論”,比如中唐宰相李德裕的《豪俠論》,談論唐代豪俠們的俠義精神,盛稱“氣蓋當世,義動明主“,尊為“非常之人“。是繼司馬遷《遊俠列傳》的序言後,又一部重要的理論著作。


    各種詠俠客的詩也是大唐蔚為大觀啊,除了李白《俠客行》,王維王老師的大作似乎更勝一籌:


    少年行


    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


    長安的少俠們多得數不勝數,每天飲酒取樂,胡亂吹牛,動不動就“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的確讓在長安生活的人都很頭疼,江森就曾經在大街上險些遊俠兒們的走馬踏傷過。(在同一時間,他家二公子的奔馬在正差點誤傷別人,不“俠”而“俠”。)


    天子可能也覺得大唐的“少俠”太多了,所以就在一係列改“府兵製”為“征兵製”的詔書中,號召少俠們,你們不是整天閑得沒事幹嗎?你們不是一身武藝嗎?你們不是自帶銀鞍白馬嗎?


    正好啊,去大唐的邊疆建功立業去吧!


    朕的寶藏——


    啊不!朕的高官、厚祿、萬戶侯爵位,正等著你們呢!


    一時間不知有多少“少俠”都跑去當兵去了,長安萬年兩縣的治安也好了不少。


    連王老師的《少年行》,也還有下文,鹹陽遊俠們參軍後的故事,寫得同樣精彩:


    少年行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隻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於。


    其四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雲台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瞧,忽悠了這幫傻小子們變廢為寶,建功立業去了。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係統是從北宋開始寫的(《越女劍》是短篇),事實上唐代之後別說遊俠,武將的社會地位都在急劇下降,反而沒啥真正的遊俠,基本都是小說家杜撰了。


    但小陳就是這樣一個被武俠小說忽悠的傻小子,明明在此時遊俠兒是令大眾反感的,可他還是想要體驗一把俠客的感覺。


    之前不是年齡小嘛,現在終於年齡終於夠了。


    之前在長安,到處都是少俠,搞不好就被少俠團群毆了;到了南方,應該沒有那麽多俠客,正是陳少俠步入江湖的天時地利之時!


    就連“人和”,我不也有江森這個搭檔嘛!


    ……


    “好吧,即便你所說的‘俠’跟我所說的‘俠’不一樣,可咱倆,也沒必要打扮成現在現在這個樣子吧……”江森指著自己二人的裝扮,不大像遊俠,反而更像農夫——長安的那些遊俠,那可都是身穿綾羅綢緞,肩膀上再搭一隻瀟灑的鷹的。


    小陳倒是對自己二人一身粗布衣服的打扮很是滿意,尤其是窄衣窄袖,再打上綁腿,很有幾分俠客瀟灑幹練的樣子。聽江森說起長安的遊俠,不值一哂:“他們那些都是樣子貨而已,我們跟他們不是一個次元的。穿成他們那樣,打架都不方便,搞不好還被自己滿身的佩飾弄誤傷了。咱們這一身‘勁裝’,才是幹實事的樣子。還有就是……”


    “咱們在金陵,因為我為虛名所累,出去都要有排場,露麵都得精心裝扮,太費神費力費錢啦!就這樣喬裝打扮,隱姓埋名,挺好的。”陳成感慨道。費神費力還在其次,費錢費“詩”那是真的。


    雖然一說他陳萇的大名,人盡皆知,很有麵子。可也意味著無時無刻都要寫詩,連遇到周縣令那種不學無術的都要拿詩出來,太麻煩了。


    咱那點詩還是省著點用,最好從今天起,你連本公子“認識字”這一點都不要說。


    咱們就這樣,一蕭一劍,行走江湖。


    少俠嘛,腰懸長劍,那是少不了的,既是裝飾,也是防身武器。


    小陳就在鐵匠鋪中打了一把鐵劍,取名“大寶”。


    “全稱‘大寶劍’?”


    “不,”陳成糾正:“應該叫‘大寶天天劍’!”


    江森:“……”


    看著二公子精心擦拭著自己的長劍,江森又看看自己的武器,委屈道:“為毛你是‘一蕭一劍’,而我要拿這麽長的玩意?”


    陳成給江森打造的是一柄木柄镔鐵槍,足足有八尺長,看起來倒是威風凜凜——


    就是走出來恐怕有些惹眼,而且挺沉的。


    “哦,我不是覺得你更配這杆大槍的氣質嘛!”陳成細數趙子龍七進七出、羅成冷麵寒槍的事跡,說得江森很是受用,重是重了點,但似乎挺值得。


    “可是,帶著這麽件‘兇器’在身上,我怕我們連路上的關口都過不了啊!”江森提出更現實的問題,不能光顧著好看啊。


    “包起來不就完了嘛。”陳成翻了翻白眼,取過槍來:“而且,咱們不用的時候,槍頭還能拆下來,你說本公子這麽設計,實用不實用?”


    江森:“……”我覺得不實用!打架的時候萬一槍頭紮掉了——沒有槍頭,捅不死人啊!


    “no!no!no!話不要說得這麽絕對,兄嘚!”小陳搖晃著手指:“別那麽暴力!什麽捅啊,死啊的,咱們又不是落草為寇,單純防禦性武器。還有你不是練的棍法嘛,有沒有槍頭並沒關係。”


    說著,將棍子一端插在行李包裹中,另一端插在小陳的書篋上……


    完美化身為扁擔!


    “瞧!非常實用!”小陳稱讚道:“還發現了隱藏功能!”


    江森:“……”


    別裝了……這不是你本來就設計好的嘛……


    陳成順手把沉沉的镔鐵槍頭扔到了包裹裏。


    江森歎口氣,挑上他沒有槍頭的“大槍”串起的行囊,二人離開金陵,由水路往揚州去。


    ……


    “二公子,你說這次去揚州,因為是‘大城市’,故而不想招搖,讓別人知道身份,傳迴長安洛陽去——”江森問:“隱姓埋名,那該叫你什麽啊?”


    “陳成唄。”陳成想到自己終於可以換迴自己的真名,而不用叫“陳獼猴桃”了,喜極而泣,倍感親切。


    “呃,有區別嗎?”


    陳成:“……”


    似乎……區別真的不怎麽大。


    “那這樣,”陳成琢磨一下道:“咱們倆現在已經是一對俠客了,怎麽著也該取個威風凜凜的大俠的名字了!”


    江森一聽有些來勁,他聽了二公子“魔改”版的瓦崗英雄的故事,對什麽“單雄信”“王伯當”“程咬金”之類一聽就是大英雄的名字很是崇敬。


    隻要不要叫“秦叔寶”就好——加上小陳的姓,那又成了陳叔寶了。


    有了陳叔寶,才有了秦叔寶,有了秦叔寶,又換迴了“陳叔寶”,那特麽就循環無止盡了。


    叫啥好呢?


    江森喜歡的隋唐英雄肯定不靠譜的,人家真實曆史人物,都還有子孫後代呢,一聽就知道你是胡編亂造的。


    郭靖?那我叫陳靖?還不如直接叫“陳靖仇”呢!


    楊過?那我叫陳過,字改之?我特麽又沒翻過什麽錯。


    張無忌不錯,古代有魏公子無忌,本朝也有長孫無忌,可是“無雞”似乎不是很好……


    光是大俠的名字兩人就始終達不成一致,更不要說組合名了。


    “算了!就這樣吧,我叫蔡卓言,你叫鍾心同,咱倆的組合就叫‘twins’吧!”小陳實在是想不出轍了,最後道,“反正名字不就是個代號嘛!”


    江森想了想,這兩個名字聽起來似乎還真挺好的,唯一的問題是:


    為毛我是鍾心同,你是蔡卓言?咱倆能不能換一下?


    “蔡卓言”果斷告訴他:不行!


    ……


    通過便捷的水道,二人很快便抵達傳聞中“天下之盛,揚為首”的揚州地界。隋唐之際,揚州的確是全國最大的經濟都會,也是最發達的國際港口城市。“市橋燈火連霄漢,水郭帆檣近半牛”是對揚州地區貿易往來、商賈雲集景象的寫照。


    在此之前,小陳講述的《廣陵散》的故事中,他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


    那就是把揚州和廣陵混為一談。


    在小陳的觀念中,廣陵就在揚州啊,不就是個古稱嘛。


    其實這是個誤會,揚州是揚州,廣陵是廣陵。


    起碼在小陳故事中講到的南北朝時代的“揚州”,是一個大的行政區域,包括今天江蘇的長江以南地區和整個浙江,都是揚州。揚州就是江南的代名詞。


    而首都建康也都是在“揚州”裏的。


    隋朝滅了陳朝後,把揚州州治設在江都,唐朝又將揚州大都督府移至江都,從此以後,揚州之名專屬於江都或者說廣陵了。


    好在那天聽小陳講故事的人,都是聽個樂,並沒有人與他仔細計較。


    而且經過大唐這一百多年,大部分人也接受了那邊就是“揚州”了嘛!


    無論名字是啥,這裏現在是天下繁盛之地,是不爭的事實。


    唐代揚州繁盛的原因,自然因為地處長江和大運河交匯地帶,區位優勢、水運條件就好比是如今的上海。


    如今大運河邗溝段的起點就是揚州,曆經“揚州第一迷弟”隋煬帝的疏浚、整治,到唐代已經成為溝通長江、淮河流域的紐帶,也是通往長安、洛陽的黃金航線。


    此時長江流域的經濟地位就已經相當高了,糧食、物資源源不絕從這裏運往首都。揚州和益州(成都)作為兩大經濟中心,甚至要超越北方的長安、洛陽,成為全國工商業和貿易發展最為繁盛的地方。畢竟你長安洛陽勳貴們吃的米還是從我們這給你運過去的呢!


    後來安史之亂北方的經濟基本上處於崩潰,正是依賴以揚州為首的南方稅收支撐,才讓大唐起死迴生。


    但是這麽座大城是怎樣衰落的呢?


    都怪潮水啊!潮水對唐代揚州地區的水運和商業貿易意義重大。


    在隋唐前期,楊州是長江河口的頂點,河口灣水麵開闊。


    李白有詩說:“


    我來揚都市,送客迴輕舠。


    因誇楚太子,便睹廣陵潮。”


    “廣陵濤”就好比是錢塘江的湧潮,揚州城下長江泥沙淤積,土質鬆散,不利於建立港口,但是有潮水,在漲潮時刻,揚州城下的河道就能夠達到大船進出的水深。


    可隨著泥沙淤積、沙洲並岸,河道越來越狹窄,潮水無法上溯至揚州城,運河隨之出現淤淺難行的情況。水環境的惡化,導致後世像唐代那樣具有恢宏繁盛的景象。不可能再出現了。


    很不巧的,小陳和江森到此的時候,運氣就沒有李白來的時候好,搭乘的大船無法直接開到城裏。


    兩位大俠隻能登岸步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情詩與劍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慶二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慶二年並收藏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