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亞軍的劉昭陽慕蓮兒也獲得了一萬錢,但是這二位似乎都不那麽開心。
比起來,她們還是想要冠軍。
按道理,劉昭陽本也可以得滿分,如果沒有小陳跳出來給她拆台的話。
慕蓮兒、易絲兒兩位賽春樓、媚香樓的頭牌(易絲兒原來遠不是蕭阿姨的主打,現在稀裏糊塗地成了花魁,自然是頭牌了),表現也都值得滿分。
可誰讓兩家的阿姨互相拆台,打壓對方呢?
更可悲的是,她倆都以為對方會小肚雞腸壓李季蘭的分,所以為了跟小陳搞好關係,自己裝老好人——
一旦沒做手腳,反而讓李季蘭得利了。
這麽說,人際關係還是要好好處啊,要是這兩位小陳我不是竭力拉攏,都是對頭的話,有這兩位女惡霸霸占秦淮,你的歌唱得再好也沒有出頭的機會的。
蕭阿姨再次壓倒了胡賽春一頭,喜出望外,看紹生也是親切,甚至不介意這獎金全給人家呢(客套話),紹生提著滿滿的收獲,春風得意笑道:“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這是大唐人民對生活的最高理想。
“剛剛忘了問了,”想了想,紹生又走到小陳身邊,問道:“江寧大獄的牢飯可還可口?”
不出小陳所料,這事果然是這家夥動的手腳!
這也沒什麽稀奇的,隻有別有用心,與你是對頭的人,才會在這種事上動歪腦筋。
“叫閣下失望了。”小陳淡淡道:“我與本縣周縣令一見如故,他不但不怪罪,反還留我在衙內,飽餐一頓。”
那些害自己鬧肚子的鹽豆雞蛋……如果也叫飽餐的話。
“哦?”紹生有些意外:“那陳郎君倒又讓人高看了。不過嘛,還是要善意地提醒一句——作詩的時候,還是要留個心眼,有的東西,寫了可能給自己找麻煩喲!”
“這一次,隻是一個小玩笑。”
“不牢費心。”小陳道:“隻要閣下不挑毛病便好了。”
“哈哈哈哈!”紹生大笑:“陳郎君倒真是有意思——期待下一次與閣下見麵,會來得早一些。就此別過!”
給小陳留下一個莫可名狀的笑,揪著戀戀不舍的香爐揚長而去。
“就這麽放他走了?”江森十分氣憤。
“我朝的版權法相當缺失啊!無法可依,執法拉稀,怎麽搞?”小陳吐槽了一下大唐律,這種事情,你隻能用良心來譴責他,可一個人,並沒有良心的話,你能拿他怎麽樣?
但這還提醒小陳了,已經想到了對付這種無賴的方法。
“別得意,迴頭我也給你整牢裏去!”小陳陰暗地心想:你特麽在我詩裏雞蛋挑骨頭,我特麽就不會?
到時候給你安插個“莫須有”的罪名,要麽乖乖受到法律的製裁,要麽乖乖承認是抄的孟夫子的詩——
這不正是我的目的麽?
就這麽辦!
小陳琢磨著整治紹生的方案,兩邊的人群卻仍是熱鬧非凡。
鶯歌燕舞,管弦歌吹,雨點一樣的纏頭依然不斷向舞台上拋灑,在各位仙子腳下堆成了小山。
各位仙子也將舉行“歌友會”,開專場演出,來迴饋死忠粉們。
無論如何,這一屆熱熱鬧鬧的花榜結束了。
小陳沒能完完全全找迴場子,心情憋屈,可是一想到拿了這麽多資財,名氣又在金陵城中打響,還是很不錯的。
有了錢,什麽事不能做?
何況現在城中的出版業可是壟斷在我手裏的!
雇傭更多的工匠,提升“印刷廠”的規模,出更多的書,講更多的故事,輿論都掌控在我手裏——
還愁大事不成?
就好像鍘美案裏的陳世美,楊家將裏的潘仁美,人家都是正派人好不好!
但是不知道哪裏惹了小說作者,給他們一通編排,不就越來越成反派了?
等著吧,阿裏巴巴與qq大盜,就讓紹生你當那個大盜!
搞臭你還不容易?
想到這裏,小陳重新愉快起來,來金陵的目標沒達成,可是在別的方麵倒是處處開花,頗為可喜了。
李季蘭心情也不錯,小陳便問她下一步打算。
“玩夠啦!這次出來很開心!”李季蘭道,打算過兩天收拾行囊迴湖州了。
來的時候,她隻是一個女道士;
迴去的時候,她變成了一個……
有錢的女道士!
這世界上,果然還是黃賭毒來錢快啊!
當然了,起碼就花榜這事來說,不但不黃不暴力,還有些風雅。
隻可惜,這種比賽麵對的對象永遠隻是風塵中人,為什麽根本就沒有一個麵向全體女冠舉行的“最美女道士”大賽呢?
嗯,如果有這種比賽,那出家人在世人心中的映像也要被敗壞了。
“這世俗觀念,何其可惡!”李季蘭有些憤憤不平,她原本去觀中修行,本就就是為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哪怕終生不嫁,寒燈道藏裏度過一生呢?
所以她從來不在意外麵關於她的風言風語,就好像那個傳說她“六歲思嫁”的故事,何其荒謬哉?
“嗯?季蘭姐姐念‘嫁卻’之詩,令尊未嚐憂慮嗎?”小陳聽了季蘭姐姐所言“六歲為詩”的故事,有些意外——與通常聽到的同類故事很不相同啊。
其實,與李季蘭的故事類似的並不止一例,比如和她齊名的薛濤也有:
薛濤八歲時,父親薛鄖在梧桐樹下歇涼,詩興到時,吟誦道:“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頭都沒抬,隨口續上了父親薛勳的詩:“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果然,薛濤的父親也是“又喜又憂”,因為這兩句聽起來就有種“墮入風塵”的征兆,最後也是“一語成讖”。
中國人喜歡講“宿命論”,似乎什麽事情早早地就注定好了,所以附會了許多故事,皇帝一出生就滿室紅光的各種故事,就屬於更低級的一種。
李冶和薛濤的故事,如此雷同近似,著實值得玩味。
“我那時才六歲,懂什麽!”李季蘭笑笑:“父親除了高興,不會有其他想法的。”
小陳想想也對,這就屬於典型的“過度解讀,牽強附會”。
但是好事者信以為真的卻是大有其人,將其附會之後,當地青年子弟聽說這美貌小道姑的故事,都產生了一些旖旎的遐思,去玉真觀騷擾的人一直都有。
對於傳言呢,李季蘭隻是一笑置之,也從來不去辟謠——
辟謠也沒用,世人永遠隻會以自己的觀點去理解世界。
比起來,她們還是想要冠軍。
按道理,劉昭陽本也可以得滿分,如果沒有小陳跳出來給她拆台的話。
慕蓮兒、易絲兒兩位賽春樓、媚香樓的頭牌(易絲兒原來遠不是蕭阿姨的主打,現在稀裏糊塗地成了花魁,自然是頭牌了),表現也都值得滿分。
可誰讓兩家的阿姨互相拆台,打壓對方呢?
更可悲的是,她倆都以為對方會小肚雞腸壓李季蘭的分,所以為了跟小陳搞好關係,自己裝老好人——
一旦沒做手腳,反而讓李季蘭得利了。
這麽說,人際關係還是要好好處啊,要是這兩位小陳我不是竭力拉攏,都是對頭的話,有這兩位女惡霸霸占秦淮,你的歌唱得再好也沒有出頭的機會的。
蕭阿姨再次壓倒了胡賽春一頭,喜出望外,看紹生也是親切,甚至不介意這獎金全給人家呢(客套話),紹生提著滿滿的收獲,春風得意笑道:“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這是大唐人民對生活的最高理想。
“剛剛忘了問了,”想了想,紹生又走到小陳身邊,問道:“江寧大獄的牢飯可還可口?”
不出小陳所料,這事果然是這家夥動的手腳!
這也沒什麽稀奇的,隻有別有用心,與你是對頭的人,才會在這種事上動歪腦筋。
“叫閣下失望了。”小陳淡淡道:“我與本縣周縣令一見如故,他不但不怪罪,反還留我在衙內,飽餐一頓。”
那些害自己鬧肚子的鹽豆雞蛋……如果也叫飽餐的話。
“哦?”紹生有些意外:“那陳郎君倒又讓人高看了。不過嘛,還是要善意地提醒一句——作詩的時候,還是要留個心眼,有的東西,寫了可能給自己找麻煩喲!”
“這一次,隻是一個小玩笑。”
“不牢費心。”小陳道:“隻要閣下不挑毛病便好了。”
“哈哈哈哈!”紹生大笑:“陳郎君倒真是有意思——期待下一次與閣下見麵,會來得早一些。就此別過!”
給小陳留下一個莫可名狀的笑,揪著戀戀不舍的香爐揚長而去。
“就這麽放他走了?”江森十分氣憤。
“我朝的版權法相當缺失啊!無法可依,執法拉稀,怎麽搞?”小陳吐槽了一下大唐律,這種事情,你隻能用良心來譴責他,可一個人,並沒有良心的話,你能拿他怎麽樣?
但這還提醒小陳了,已經想到了對付這種無賴的方法。
“別得意,迴頭我也給你整牢裏去!”小陳陰暗地心想:你特麽在我詩裏雞蛋挑骨頭,我特麽就不會?
到時候給你安插個“莫須有”的罪名,要麽乖乖受到法律的製裁,要麽乖乖承認是抄的孟夫子的詩——
這不正是我的目的麽?
就這麽辦!
小陳琢磨著整治紹生的方案,兩邊的人群卻仍是熱鬧非凡。
鶯歌燕舞,管弦歌吹,雨點一樣的纏頭依然不斷向舞台上拋灑,在各位仙子腳下堆成了小山。
各位仙子也將舉行“歌友會”,開專場演出,來迴饋死忠粉們。
無論如何,這一屆熱熱鬧鬧的花榜結束了。
小陳沒能完完全全找迴場子,心情憋屈,可是一想到拿了這麽多資財,名氣又在金陵城中打響,還是很不錯的。
有了錢,什麽事不能做?
何況現在城中的出版業可是壟斷在我手裏的!
雇傭更多的工匠,提升“印刷廠”的規模,出更多的書,講更多的故事,輿論都掌控在我手裏——
還愁大事不成?
就好像鍘美案裏的陳世美,楊家將裏的潘仁美,人家都是正派人好不好!
但是不知道哪裏惹了小說作者,給他們一通編排,不就越來越成反派了?
等著吧,阿裏巴巴與qq大盜,就讓紹生你當那個大盜!
搞臭你還不容易?
想到這裏,小陳重新愉快起來,來金陵的目標沒達成,可是在別的方麵倒是處處開花,頗為可喜了。
李季蘭心情也不錯,小陳便問她下一步打算。
“玩夠啦!這次出來很開心!”李季蘭道,打算過兩天收拾行囊迴湖州了。
來的時候,她隻是一個女道士;
迴去的時候,她變成了一個……
有錢的女道士!
這世界上,果然還是黃賭毒來錢快啊!
當然了,起碼就花榜這事來說,不但不黃不暴力,還有些風雅。
隻可惜,這種比賽麵對的對象永遠隻是風塵中人,為什麽根本就沒有一個麵向全體女冠舉行的“最美女道士”大賽呢?
嗯,如果有這種比賽,那出家人在世人心中的映像也要被敗壞了。
“這世俗觀念,何其可惡!”李季蘭有些憤憤不平,她原本去觀中修行,本就就是為了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哪怕終生不嫁,寒燈道藏裏度過一生呢?
所以她從來不在意外麵關於她的風言風語,就好像那個傳說她“六歲思嫁”的故事,何其荒謬哉?
“嗯?季蘭姐姐念‘嫁卻’之詩,令尊未嚐憂慮嗎?”小陳聽了季蘭姐姐所言“六歲為詩”的故事,有些意外——與通常聽到的同類故事很不相同啊。
其實,與李季蘭的故事類似的並不止一例,比如和她齊名的薛濤也有:
薛濤八歲時,父親薛鄖在梧桐樹下歇涼,詩興到時,吟誦道:“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薛濤頭都沒抬,隨口續上了父親薛勳的詩:“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果然,薛濤的父親也是“又喜又憂”,因為這兩句聽起來就有種“墮入風塵”的征兆,最後也是“一語成讖”。
中國人喜歡講“宿命論”,似乎什麽事情早早地就注定好了,所以附會了許多故事,皇帝一出生就滿室紅光的各種故事,就屬於更低級的一種。
李冶和薛濤的故事,如此雷同近似,著實值得玩味。
“我那時才六歲,懂什麽!”李季蘭笑笑:“父親除了高興,不會有其他想法的。”
小陳想想也對,這就屬於典型的“過度解讀,牽強附會”。
但是好事者信以為真的卻是大有其人,將其附會之後,當地青年子弟聽說這美貌小道姑的故事,都產生了一些旖旎的遐思,去玉真觀騷擾的人一直都有。
對於傳言呢,李季蘭隻是一笑置之,也從來不去辟謠——
辟謠也沒用,世人永遠隻會以自己的觀點去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