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船繼續向前行進,很快便來到了第三站,這一站又是沒有直接給出詩的題目——
隻見一個滿臉溝壑的農民老爺爺,站在橋上,雙手各提了一個籠子,上麵遮著布,完全不知道裏麵是什麽名堂。
當他看到載著十大仙女的花船行近了,他才在周圍圍觀群眾的鼓噪下掀開了第一個籠子的布!
裏麵是……
一隻雞!
沒錯,就是會呱呱叫的大公雞!(怎麽有點怪怪的)
眾人狂暈,難道這次的詩題是讓大家寫一首關於“雞”的詩?
沒搞錯吧,當著這麽多……
“雞”的麵,寫“雞”的是,是不是有些指桑罵槐的意思啊!
當然,也有明眼人認為出題者不會如此低情商,肯定不會幹得罪這些仙女的事。
而且用的是公雞,如果是指桑罵槐的話,那也要用母雞啊!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的時候,老爺爺又掀開了另一個籠子的布!
一隻兔子!
好吧,難道是寫一首“雞”和“兔”詩?
那也不是很難吧?
“我當場就能來一首:
我愛紅燒雞,也愛冷吃兔。
兩個一起吃,吃到撐了腹!”
“去去去,別搗亂,題目肯定不是這個意思!”
就在觀眾饒有興致地盯著老農的時候,他又有新的動作:
打開了雞的籠子,又打開了兔子的籠子——
然後,把它倆關到了同一個籠子裏!
眾人再次狂暈!
有懂行的人已經看出來了:
這特麽是“雞兔同籠”的問題啊!
話說經曆過小學數學應用題的人們,都對各種“腦殘”問題記憶猶新。
比如什麽小明忘了帶家庭作業,走了之後他爸在後麵追,小明速度多少多少,他爸速度多少,問他老爸會給小明幾拳。
又比如小明的墨水弄髒了作業本,原本的數字看不見了,讓你猜猜小明幾歲。
更加少不了的自然是“雞兔同籠”這種中國人民喜聞樂見、風行上千年的問題了。
成書大約在公元5世紀《孫子算經》,就已經出現了“雞兔同籠”的問題了——
1500年前的這本“小學生習題集”中是這樣敘述的: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也就是說:
有若幹隻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裏,從上麵數,有35個頭,從下麵數,有94隻腳。問籠中各有多少隻雞和兔?
都不要說二元一次方程了,在小陳的時代,基本上對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就已經難度“免疫”了。
這時從橋的另一邊又走上了一位媚香樓的姑娘——顯然蕭阿姨也在試圖攜帶私貨。
裝扮漂亮的姑娘唱道:“
雞兔同籠卅又三,百條足跡亂中探。
問君可有幾多計,禽獸分清各幾頷?”
換成人話就是:
有33隻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裏,共有100隻腳。問籠中各有多少隻雞和兔?
相比較經典的“雞兔同籠”,不過是小小修改了一下數字,仍然是小兒科難度。
不過……
卻讓花船上的姑娘和智囊團們一時都有些麵麵相覷!
大家……
不咋會呀!
雖然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非常高,漫長的時間裏在諸如解方程、圓周率等問題都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可是官方還真的不算特別重視——
數學家往往精通的不止一項,可能會任其他職務,數學研究在古代隻是一項副業。別看早在周朝就開始了民間的數學教育。
到了大唐朝,應該說這方麵有所改觀,開始把數學變成一門學科,列入“高等教育”(科舉考試)的範疇,通過數學考試入仕的算學學生稱為“明算”出身。
貞觀二年,李世民在大唐的教育部兼國立中央大學(國子監)中設置了書算學科,數學從私學教育向國家教育轉變。
但李老二自己未必對數學有多精通,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興趣,隻是知道這玩意得搞一個而已。最初隻有兩名老師教授數學,官職是從九品下的算學博士,學生名額也隻有三十人。
可李世民對教育非常重視,沒事就去國子學、太學視察,皇帝一重視,資源就開始傾斜,短短幾年,國子監下設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六大教育機構增加了大量學舍、教師和學生。
可雖然“明算”與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等並列的學科之一,但與前三者比較起來,“畢業分配”有很大差異。算學學生如果通過最後的科舉考試,無論成績好壞都是從九品下最低官位,與書學相同。
而這裏麵最厲害的“秀才科”,可以分配到正八品上官位,比算學和書學學生足足高了七級,起步就至少差了十幾年的仕途沉浮。
當然了,這時的秀才科比進士科還要厲害,根本沒幾個人能考上。
可曆數唐代名人,有少數是秀才出身的,些許明經出身的,一大批進士出身的,明法、明字、明算這三種卻是一個留名後世的都沒有。
秀才相當於博士畢業的話,進士對應碩士,明經算本科,明算搞不好隻能算是中專了。
對比如此鮮明的情況下,就導致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像雞兔同籠這種逗小朋友玩的問題,可能市場上賣東西的普通小販都可以隨口答出來。
可是一心致力於詩賦,試圖考進士科的人,還真的有點為難!
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太沒有用途,實在不應該浪費時間去了解啊!
而對於可以解決問題的市場小販來說呢?
他們又不會作詩!
所以這個問題一下子戳到了兩類人各自的盲區!
難度陡然上升!(換現在很會解此類問題的三年級學生,要寫舊體詩也寫不出來……)
場麵一度十分尷尬,花船上的十大仙女和她們的智囊團們,抓耳撓腮,無從下手啊!
甚至有人扳起手指,嘴裏念念有詞地算,雙手算不過來,還要借用身邊同伴的小手來當外援……
……
另一頭,解決了自身問題的小陳已經出現在了第四座詩題點那裏,靜待著花船的到來。
他還試圖提前窺得本地點的詩題是啥,從來早做準備,可是卻被詩題守護者斷然拒絕:
不到花船來,絕不可泄露詩題!
小陳隻能悻悻地走到一邊,望眼欲穿地看著遠處有沒有船影——
先前從前方傳來消息的人,已經說了載著仙女的花船已經要抵達第三站了。
離奇的是,左等右等不至!
第一輪竇曼曼那首詩,不是沒費啥功夫就作出來了嗎?
怎麽第三站就這麽慢?
隻見一個滿臉溝壑的農民老爺爺,站在橋上,雙手各提了一個籠子,上麵遮著布,完全不知道裏麵是什麽名堂。
當他看到載著十大仙女的花船行近了,他才在周圍圍觀群眾的鼓噪下掀開了第一個籠子的布!
裏麵是……
一隻雞!
沒錯,就是會呱呱叫的大公雞!(怎麽有點怪怪的)
眾人狂暈,難道這次的詩題是讓大家寫一首關於“雞”的詩?
沒搞錯吧,當著這麽多……
“雞”的麵,寫“雞”的是,是不是有些指桑罵槐的意思啊!
當然,也有明眼人認為出題者不會如此低情商,肯定不會幹得罪這些仙女的事。
而且用的是公雞,如果是指桑罵槐的話,那也要用母雞啊!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的時候,老爺爺又掀開了另一個籠子的布!
一隻兔子!
好吧,難道是寫一首“雞”和“兔”詩?
那也不是很難吧?
“我當場就能來一首:
我愛紅燒雞,也愛冷吃兔。
兩個一起吃,吃到撐了腹!”
“去去去,別搗亂,題目肯定不是這個意思!”
就在觀眾饒有興致地盯著老農的時候,他又有新的動作:
打開了雞的籠子,又打開了兔子的籠子——
然後,把它倆關到了同一個籠子裏!
眾人再次狂暈!
有懂行的人已經看出來了:
這特麽是“雞兔同籠”的問題啊!
話說經曆過小學數學應用題的人們,都對各種“腦殘”問題記憶猶新。
比如什麽小明忘了帶家庭作業,走了之後他爸在後麵追,小明速度多少多少,他爸速度多少,問他老爸會給小明幾拳。
又比如小明的墨水弄髒了作業本,原本的數字看不見了,讓你猜猜小明幾歲。
更加少不了的自然是“雞兔同籠”這種中國人民喜聞樂見、風行上千年的問題了。
成書大約在公元5世紀《孫子算經》,就已經出現了“雞兔同籠”的問題了——
1500年前的這本“小學生習題集”中是這樣敘述的: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也就是說:
有若幹隻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裏,從上麵數,有35個頭,從下麵數,有94隻腳。問籠中各有多少隻雞和兔?
都不要說二元一次方程了,在小陳的時代,基本上對小學三年級的小學生就已經難度“免疫”了。
這時從橋的另一邊又走上了一位媚香樓的姑娘——顯然蕭阿姨也在試圖攜帶私貨。
裝扮漂亮的姑娘唱道:“
雞兔同籠卅又三,百條足跡亂中探。
問君可有幾多計,禽獸分清各幾頷?”
換成人話就是:
有33隻雞兔同在一個籠子裏,共有100隻腳。問籠中各有多少隻雞和兔?
相比較經典的“雞兔同籠”,不過是小小修改了一下數字,仍然是小兒科難度。
不過……
卻讓花船上的姑娘和智囊團們一時都有些麵麵相覷!
大家……
不咋會呀!
雖然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非常高,漫長的時間裏在諸如解方程、圓周率等問題都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可是官方還真的不算特別重視——
數學家往往精通的不止一項,可能會任其他職務,數學研究在古代隻是一項副業。別看早在周朝就開始了民間的數學教育。
到了大唐朝,應該說這方麵有所改觀,開始把數學變成一門學科,列入“高等教育”(科舉考試)的範疇,通過數學考試入仕的算學學生稱為“明算”出身。
貞觀二年,李世民在大唐的教育部兼國立中央大學(國子監)中設置了書算學科,數學從私學教育向國家教育轉變。
但李老二自己未必對數學有多精通,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興趣,隻是知道這玩意得搞一個而已。最初隻有兩名老師教授數學,官職是從九品下的算學博士,學生名額也隻有三十人。
可李世民對教育非常重視,沒事就去國子學、太學視察,皇帝一重視,資源就開始傾斜,短短幾年,國子監下設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六大教育機構增加了大量學舍、教師和學生。
可雖然“明算”與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等並列的學科之一,但與前三者比較起來,“畢業分配”有很大差異。算學學生如果通過最後的科舉考試,無論成績好壞都是從九品下最低官位,與書學相同。
而這裏麵最厲害的“秀才科”,可以分配到正八品上官位,比算學和書學學生足足高了七級,起步就至少差了十幾年的仕途沉浮。
當然了,這時的秀才科比進士科還要厲害,根本沒幾個人能考上。
可曆數唐代名人,有少數是秀才出身的,些許明經出身的,一大批進士出身的,明法、明字、明算這三種卻是一個留名後世的都沒有。
秀才相當於博士畢業的話,進士對應碩士,明經算本科,明算搞不好隻能算是中專了。
對比如此鮮明的情況下,就導致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像雞兔同籠這種逗小朋友玩的問題,可能市場上賣東西的普通小販都可以隨口答出來。
可是一心致力於詩賦,試圖考進士科的人,還真的有點為難!
因為他們覺得這個太沒有用途,實在不應該浪費時間去了解啊!
而對於可以解決問題的市場小販來說呢?
他們又不會作詩!
所以這個問題一下子戳到了兩類人各自的盲區!
難度陡然上升!(換現在很會解此類問題的三年級學生,要寫舊體詩也寫不出來……)
場麵一度十分尷尬,花船上的十大仙女和她們的智囊團們,抓耳撓腮,無從下手啊!
甚至有人扳起手指,嘴裏念念有詞地算,雙手算不過來,還要借用身邊同伴的小手來當外援……
……
另一頭,解決了自身問題的小陳已經出現在了第四座詩題點那裏,靜待著花船的到來。
他還試圖提前窺得本地點的詩題是啥,從來早做準備,可是卻被詩題守護者斷然拒絕:
不到花船來,絕不可泄露詩題!
小陳隻能悻悻地走到一邊,望眼欲穿地看著遠處有沒有船影——
先前從前方傳來消息的人,已經說了載著仙女的花船已經要抵達第三站了。
離奇的是,左等右等不至!
第一輪竇曼曼那首詩,不是沒費啥功夫就作出來了嗎?
怎麽第三站就這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