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裝b,可是他裝成功了。
三位詩人一邊說笑,一邊等待著。
最終,輪到歌女中梳著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
在三大詩人的注目下,她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正是王之渙的代表作《涼州詞》!
王之渙得意至極,揶揄王昌齡和高適說:“怎麽樣!你們兩個土憨b(田舍奴),我說的沒錯吧!”
三人都覺得有趣,開懷大笑起來。
裏麵的那些歌手們聽到笑聲,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紛紛走過來問幾位先生在笑什麽,王昌齡三個人就把“畫壁”的緣由告訴她們。
歌女們沒想到偶像們近在眼前,趕忙施禮下拜說:“請原諒我們俗眼不識神仙,各位先生不嫌棄的話,恭請各位屈尊參加我們的宴席!”
然後,王昌齡三個人幹脆答應了她們的邀請,和小姑娘們快快樂樂地玩了一整天。
這個故事一方麵廣為流傳,很多人信以為真;
可另一方麵,曆來都有人質疑故事的真實性。
來了四個歌女,剛好唱的就是你們三個人詩?
大唐隻有這三個詩人?
置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於何地?
而且前麵三首詩,除了王昌齡的《長信秋詞》,都很值得懷疑。
可是有一點,沒有人懷疑。
那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真的是極好的作品。
是那種競爭“唐詩第一”的必選種子選手!
清代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說:“摩詰(王維)、少伯(王昌齡)、太白(李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王之渙獨以‘黃河遠上’一篇當之,彼不厭其多,此不愧其少,可謂拔戟自成一隊。”
單獨這一首詩就能讓他躋身“盛唐大家”的行列!
小陳當初第一次聽人講旗亭畫壁故事,第一反應是:相比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的詩也太少了啊!
能怎麽唱?
難道唱“白日依山盡”?
到“黃河遠上”出來時,才想到這尊大神還有這等神作!
為什麽說這首詩夠好?
第一句:洶湧澎湃、波浪滔天的黃河宛如一條絲帶,迤邐蜿蜒著飛上雲端!
神思飛躍,氣象開闊!
黃河源遠流長的形態宛如眼前!又側麵突出了邊塞廣漠壯闊的風光!
千古奇句,當之無愧!
次句描寫的塞上孤城,位於“黃河白雲”遠大的背景之下,一下子突顯出“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難的處境。這樣一座邊塞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放在後世,隻能是“鬼吹燈”那種被探險的遠古遺跡,不可能有什麽生氣的。
這裏的人,自然是守衛大唐邊疆的將士!
在這樣蒼涼、遠離帝國中樞的環境背景下,好巧不巧地,聽到了羌笛聲;
好巧不巧的,羌笛所吹的曲調,恰好又是表達別離的《折楊柳》!
有家不能迴的將士們,內心自然非常惆悵!
隻能自嘲似的“責怪”一下“羌笛”:
你是有病嗎?
幹嘛總是吹奏負能量滿滿的《折楊柳》曲?
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裏的!
沒有春風,就沒有春天。
沒有春天,哪來的楊柳給你折?
說是“何須怨”,可話裏分明帶著怨念,而且這怨念還很不小。
另一方麵,又是滿心的無可奈何!
雖然鄉愁難耐,但戍守邊防的責任更為重大!
“說句實在話”,有國才有家,你不站崗我不站崗,誰來保衛咱祖國?誰來保衛家?誰來保衛家?
所以這句看似寬慰,可也曲折表達了將士們的心聲,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為深遠,引人在詩外無窮遐思。
甚至都不用別人來吹捧本詩,“旗亭畫壁”的另一位男主角高適,都要為《涼州詞》背書了!
重新審閱一下他的那首《塞上聞笛》:
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
發現什麽了?
與《涼州詞》意境相當,韻腳一致!
正是與王之渙的唱和之作啊!
是的,《塞上聞笛》還有一個名字: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王七是誰?
以前,流傳說王之渙排行老六,所以是“鑽石王老六”。
可是後來,王之渙的墓誌銘出土了,他是他老爸的第四個兒子,他還有三個堂兄,剛好是“王七”。
所以,高適這首就是“唱和”王之渙涼州詞的作品,如果他們再晚個十幾二十年,就可以玩更高級的“步韻”了。
《涼州詞》起碼在薛用弱所在的長慶年間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神作”,隨著時代的推進,不但沒有像王大叔的《長信秋詞》一樣被漸漸冷落,反而越來越出名。
明代的李攀龍、王世貞和清代的王夫之都為“唐人七絕誰可壓卷”這一問題各持己見,可免不了都涉及道這首詩。
到小陳的時代,盡管是出現在初中課本中的,可小學生基本上都會背了。
免不了還要拉上乾隆、紀曉嵐、慈禧太後、朱棣、解縉等人再給本詩創作新的段子,比如慈禧太後的段子:
說慈禧太後很喜歡《涼州詞》,便命人給自己的扇麵寫上這首詩,時時欣賞。
可是題寫的人失誤之下,寫漏了一個“間”字,發現之後嚇得魂飛魄散,老娘們喜怒無常,怕是性命難保!
好在古人不寫標點符號,可以在斷句上做文章。這人便說:剛剛寫這首詩的時候想到改成一首詞,因為別有一番意境,所以迫不及待的想獻給老佛爺!
於是重新斷句並朗誦道: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老娘們一聽,自然是“喜不自勝”,不但不怪,還要賞賜。
這個故事相比“旗亭畫壁”,技術含量比較低,一看就是後人杜撰的,而且還是近現代人杜撰的。
畢竟但凡古人寫這種段子,不可能連詞牌都對不上吧!
何況《涼州詞》本身就是一種“詞牌”,是一種曲子:“《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是西涼的都督進獻給天子李隆基的流行歌,並不是說這是王之渙在涼州寫的。
涼州在武威,玉門關在敦煌,坐火車還要10個小時呢!
所以這故事基本上就是“李白又有藏頭詩”、“乾隆迷路吃小吃讚賞有加”同一類的扯淡。
可是在流傳過程中,無論是“旗亭畫壁”這種真假難辨的,還是慈禧那種評書相聲裏的段子,都在提升該詩的知名度。
管它是真是假,先炒作一波上個熱搜!
三位詩人一邊說笑,一邊等待著。
最終,輪到歌女中梳著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
在三大詩人的注目下,她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正是王之渙的代表作《涼州詞》!
王之渙得意至極,揶揄王昌齡和高適說:“怎麽樣!你們兩個土憨b(田舍奴),我說的沒錯吧!”
三人都覺得有趣,開懷大笑起來。
裏麵的那些歌手們聽到笑聲,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紛紛走過來問幾位先生在笑什麽,王昌齡三個人就把“畫壁”的緣由告訴她們。
歌女們沒想到偶像們近在眼前,趕忙施禮下拜說:“請原諒我們俗眼不識神仙,各位先生不嫌棄的話,恭請各位屈尊參加我們的宴席!”
然後,王昌齡三個人幹脆答應了她們的邀請,和小姑娘們快快樂樂地玩了一整天。
這個故事一方麵廣為流傳,很多人信以為真;
可另一方麵,曆來都有人質疑故事的真實性。
來了四個歌女,剛好唱的就是你們三個人詩?
大唐隻有這三個詩人?
置李白、王維、孟浩然等人於何地?
而且前麵三首詩,除了王昌齡的《長信秋詞》,都很值得懷疑。
可是有一點,沒有人懷疑。
那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真的是極好的作品。
是那種競爭“唐詩第一”的必選種子選手!
清代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說:“摩詰(王維)、少伯(王昌齡)、太白(李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王之渙獨以‘黃河遠上’一篇當之,彼不厭其多,此不愧其少,可謂拔戟自成一隊。”
單獨這一首詩就能讓他躋身“盛唐大家”的行列!
小陳當初第一次聽人講旗亭畫壁故事,第一反應是:相比王昌齡,高適——王之渙的詩也太少了啊!
能怎麽唱?
難道唱“白日依山盡”?
到“黃河遠上”出來時,才想到這尊大神還有這等神作!
為什麽說這首詩夠好?
第一句:洶湧澎湃、波浪滔天的黃河宛如一條絲帶,迤邐蜿蜒著飛上雲端!
神思飛躍,氣象開闊!
黃河源遠流長的形態宛如眼前!又側麵突出了邊塞廣漠壯闊的風光!
千古奇句,當之無愧!
次句描寫的塞上孤城,位於“黃河白雲”遠大的背景之下,一下子突顯出“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難的處境。這樣一座邊塞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放在後世,隻能是“鬼吹燈”那種被探險的遠古遺跡,不可能有什麽生氣的。
這裏的人,自然是守衛大唐邊疆的將士!
在這樣蒼涼、遠離帝國中樞的環境背景下,好巧不巧地,聽到了羌笛聲;
好巧不巧的,羌笛所吹的曲調,恰好又是表達別離的《折楊柳》!
有家不能迴的將士們,內心自然非常惆悵!
隻能自嘲似的“責怪”一下“羌笛”:
你是有病嗎?
幹嘛總是吹奏負能量滿滿的《折楊柳》曲?
春風本來就吹不到玉門關裏的!
沒有春風,就沒有春天。
沒有春天,哪來的楊柳給你折?
說是“何須怨”,可話裏分明帶著怨念,而且這怨念還很不小。
另一方麵,又是滿心的無可奈何!
雖然鄉愁難耐,但戍守邊防的責任更為重大!
“說句實在話”,有國才有家,你不站崗我不站崗,誰來保衛咱祖國?誰來保衛家?誰來保衛家?
所以這句看似寬慰,可也曲折表達了將士們的心聲,整首詩的意韻變得更為深遠,引人在詩外無窮遐思。
甚至都不用別人來吹捧本詩,“旗亭畫壁”的另一位男主角高適,都要為《涼州詞》背書了!
重新審閱一下他的那首《塞上聞笛》:
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
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
發現什麽了?
與《涼州詞》意境相當,韻腳一致!
正是與王之渙的唱和之作啊!
是的,《塞上聞笛》還有一個名字: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
王七是誰?
以前,流傳說王之渙排行老六,所以是“鑽石王老六”。
可是後來,王之渙的墓誌銘出土了,他是他老爸的第四個兒子,他還有三個堂兄,剛好是“王七”。
所以,高適這首就是“唱和”王之渙涼州詞的作品,如果他們再晚個十幾二十年,就可以玩更高級的“步韻”了。
《涼州詞》起碼在薛用弱所在的長慶年間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神作”,隨著時代的推進,不但沒有像王大叔的《長信秋詞》一樣被漸漸冷落,反而越來越出名。
明代的李攀龍、王世貞和清代的王夫之都為“唐人七絕誰可壓卷”這一問題各持己見,可免不了都涉及道這首詩。
到小陳的時代,盡管是出現在初中課本中的,可小學生基本上都會背了。
免不了還要拉上乾隆、紀曉嵐、慈禧太後、朱棣、解縉等人再給本詩創作新的段子,比如慈禧太後的段子:
說慈禧太後很喜歡《涼州詞》,便命人給自己的扇麵寫上這首詩,時時欣賞。
可是題寫的人失誤之下,寫漏了一個“間”字,發現之後嚇得魂飛魄散,老娘們喜怒無常,怕是性命難保!
好在古人不寫標點符號,可以在斷句上做文章。這人便說:剛剛寫這首詩的時候想到改成一首詞,因為別有一番意境,所以迫不及待的想獻給老佛爺!
於是重新斷句並朗誦道: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慈禧老娘們一聽,自然是“喜不自勝”,不但不怪,還要賞賜。
這個故事相比“旗亭畫壁”,技術含量比較低,一看就是後人杜撰的,而且還是近現代人杜撰的。
畢竟但凡古人寫這種段子,不可能連詞牌都對不上吧!
何況《涼州詞》本身就是一種“詞牌”,是一種曲子:“《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是西涼的都督進獻給天子李隆基的流行歌,並不是說這是王之渙在涼州寫的。
涼州在武威,玉門關在敦煌,坐火車還要10個小時呢!
所以這故事基本上就是“李白又有藏頭詩”、“乾隆迷路吃小吃讚賞有加”同一類的扯淡。
可是在流傳過程中,無論是“旗亭畫壁”這種真假難辨的,還是慈禧那種評書相聲裏的段子,都在提升該詩的知名度。
管它是真是假,先炒作一波上個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