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不過那是“鍾山”,不是“牛首山”。
又有什麽關係呢?我說是哪座山,那特麽就是哪座山!
對方話音剛落,小陳便答:“有了!”
慷慨而立,中氣盈胸,激蕩之氣勃發!
清亮的嗓音傳得整棟樓都可以聽得見!
“牛首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迴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闕蕭蕭蘆荻秋!”
滿樓驚詫,寂靜無聲!
王浚的戰船從益州出發,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這幾句!
怎麽聽著都像是“指桑罵槐”之作啊!
什麽叫“金陵王氣黯然收”?
什麽叫“一片降幡出石頭”?
以你陳十一郎的意思,便是你一到金陵,金陵所有的人都要向你望風而降了?
這叫什麽話!
這幾句在場所有的金陵人聽了恐怕都不會高興!
還沒等金陵十友發話,樓下一樓的人也生氣了:“陳兄弟‘一片降幡’什麽意思?”
說話的人既不想聽小陳講故事,也不想聽小陳吟詩,卻也被朋友們逼著“眾籌”了小陳的門票錢,當然老大不樂意。
現在聽他出言不遜,自然更加不快。
“沒什麽意思,”陳成一臉無所謂的樣子,衝樓下道:“詩中所言,畢竟我陳氏也經曆了一模一樣的一次。”
千言無語不消說,小陳的家庭背景,隻消這麽一句,別人就啞口無言了!
對啊!
小陳雖然是第一次來金陵,是外地人。
可金陵畢竟是陳朝乃至六朝的都城。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又不是隻“黯然收”了這麽一迴!
陳朝後主末年,隋文帝發兵五十一萬八千人,晉王楊廣(隋煬帝)節度,分進合擊,直指陳朝都城建康!
楊廣由六合出發,秦王楊俊由襄陽順流而下,清合公楊素由永安誓師,荊州刺史劉思仁由江陵東進,蘄州刺史王世績由蘄春發兵,廬州總管韓擒虎由廬江急進,吳州總管賀若弼、青州總管燕榮也分別由廬江與東海趕來會師。
大軍一觸即發,陳軍措手不及,長江天塹被一舉突破。
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那一次,也是“金陵王氣黯然收”。
南唐後主李煜,“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
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建文帝“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
太平天國覆滅,湘軍入城時,“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
哪怕到了現代,蔣家王朝覆滅時,還是“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啊!
凡是以為長江天險牢不可破的,無一例外最後都吃了大虧。
可是曆朝曆代的亡國之君就好像對前人的失敗置若罔聞一樣,依然執迷不悟——
隻能說,長江啊,母親!真的很具有迷惑性!
小陳敘述的,隻是一件具有普遍性的事情。
這幾句詩,金陵人無論是誰,連同向小陳出了題目的“金陵十友”,聽了都會不舒服,可是小陳“殺敵一千”,也“自損了八百”,誰也不好多說什麽。
拋開這些不快之後,就要承認陳十一郎此作,又當是一篇“傳世之作”!
“人世幾迴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一聯,令人感慨萬千,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
細思之下,韻味無窮。
當然囉,這首名作的作者依然不是小陳,而是長慶二年——
嗯,作者是“長慶四年”、沿長江東下途經湖北黃石西塞山的劉禹錫,原詩應為“西塞山懷古”,西塞山也是東吳在內的六朝一直以來的的軍事要塞。
牛首山雖然並非要塞,但是從東晉以來,也是作為王朝的“雙闕”,興亡也都伴隨著王朝的始終,小陳改了原詩一字,也算貼合,隻是季節不符合而已。
詩人嘛,為了押韻,什麽事情都做得出來的。
“雙闕”指古代宮殿前兩邊高台上的樓觀,晉元帝南渡之後,想在都城的正南門宣陽門外建立雙闕,以示皇權至尊。丞相王導認為,一來你丫不過是草包皇帝,沒啥“至尊可言”,二來政權初創,沒錢,也修不起,就糊弄司馬睿說,皇上您看牛首山雙峰對峙,“天闕也,豈煩改作!”雖然司馬睿知道王導在忽悠,但是作為司馬氏的皇帝,就是這麽沒牌麵,隻能“驚喜”說:哎呀丞相說得對呀!
這故事估計當今天子李隆基聽了覺得也不錯,所以就在天寶初年把牛首山改名為“天闕山”(劃重點!距離牛首山改名字進入倒計時啦!隻是出了小陳這時沒有其他人知道而已。)
當今天子不僅熱衷給兒子們改名字,也熱衷於給全國各大景點改名字,甚至年月日也要改名字,比如“開元多少多少年”,而“天寶”就是“多少多少載”,就是這樣閑得蛋疼。
有的名字一直延續到後世,有的隻出現在天寶年間。(因此本書後文還有許多要提到這些“特立獨行”、有的顯得很滑稽的玄宗朝“獨占尊享名詞”。)
劉禹錫“懷古係列”的扛鼎之作,金陵十友之徒又有什麽好說的呢?
“好詩!端的好詩!”金陵十友擊節讚賞:“陳郎無負‘神童’之名!叫人好生開了眼界!相較之下,我輩皆是虛度光陰耳!慚愧!慚愧!”
“快!陳郎君快請進吧!”
陳成衝魁梧大漢笑了笑,心道:看到了沒?知識就是力量!
光有蠻力,肯定是不行的!
陳成到了二樓,依然麵色不善,滿眼鷹利之色——
金陵十友都不知道陳成是來尋釁滋事的,見陳十一郎進來,所有都站了起來,連帶著二樓上其他金陵土豪,都被陳成蓋世才華傾倒,熱烈歡迎他的到來。
“怠慢!怠慢!陳郎君渴了吧?快上香茗!”金陵十友招唿著。
陳成心想這就是在大唐會吟詩的好處,人人都要對詩人高看幾眼!
到哪裏都不愁無人款待!
可是心中雖然得意,他的眼神卻一直在人群中搜索!
紹生!在哪!
一圈掃下來,紹生也不在二樓!
小陳並不認識紹生,可是紹生是一個青年人,整個二樓,除了仆役侍從,基本上都是大腹便便的油膩中年!(大叔們看花榜還這麽起勁麽?)
更重要的,是陳成並沒有發現先前下去給劉昭陽送紙條的那個人!
可是自己明明看見此人進了水閣,也沒有再出來啊!
不在一樓,也不在二樓,那隻能說明——
這人和他的主人紹生,都在三樓了。
端坐釣魚台,看小陳我演了半天的好戲,恐怕早笑開了花了吧?
婉拒了金陵十友送上的黑乎乎的茶餅湯,陳成問:“上三樓需要多少錢?”
又有什麽關係呢?我說是哪座山,那特麽就是哪座山!
對方話音剛落,小陳便答:“有了!”
慷慨而立,中氣盈胸,激蕩之氣勃發!
清亮的嗓音傳得整棟樓都可以聽得見!
“牛首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迴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闕蕭蕭蘆荻秋!”
滿樓驚詫,寂靜無聲!
王浚的戰船從益州出發,東吳的王氣便黯然消逝!
千丈長的鐵鏈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掛在石頭城頭!
這幾句!
怎麽聽著都像是“指桑罵槐”之作啊!
什麽叫“金陵王氣黯然收”?
什麽叫“一片降幡出石頭”?
以你陳十一郎的意思,便是你一到金陵,金陵所有的人都要向你望風而降了?
這叫什麽話!
這幾句在場所有的金陵人聽了恐怕都不會高興!
還沒等金陵十友發話,樓下一樓的人也生氣了:“陳兄弟‘一片降幡’什麽意思?”
說話的人既不想聽小陳講故事,也不想聽小陳吟詩,卻也被朋友們逼著“眾籌”了小陳的門票錢,當然老大不樂意。
現在聽他出言不遜,自然更加不快。
“沒什麽意思,”陳成一臉無所謂的樣子,衝樓下道:“詩中所言,畢竟我陳氏也經曆了一模一樣的一次。”
千言無語不消說,小陳的家庭背景,隻消這麽一句,別人就啞口無言了!
對啊!
小陳雖然是第一次來金陵,是外地人。
可金陵畢竟是陳朝乃至六朝的都城。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又不是隻“黯然收”了這麽一迴!
陳朝後主末年,隋文帝發兵五十一萬八千人,晉王楊廣(隋煬帝)節度,分進合擊,直指陳朝都城建康!
楊廣由六合出發,秦王楊俊由襄陽順流而下,清合公楊素由永安誓師,荊州刺史劉思仁由江陵東進,蘄州刺史王世績由蘄春發兵,廬州總管韓擒虎由廬江急進,吳州總管賀若弼、青州總管燕榮也分別由廬江與東海趕來會師。
大軍一觸即發,陳軍措手不及,長江天塹被一舉突破。
所到之處,所向披靡!
那一次,也是“金陵王氣黯然收”。
南唐後主李煜,“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
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建文帝“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
太平天國覆滅,湘軍入城時,“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
哪怕到了現代,蔣家王朝覆滅時,還是“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啊!
凡是以為長江天險牢不可破的,無一例外最後都吃了大虧。
可是曆朝曆代的亡國之君就好像對前人的失敗置若罔聞一樣,依然執迷不悟——
隻能說,長江啊,母親!真的很具有迷惑性!
小陳敘述的,隻是一件具有普遍性的事情。
這幾句詩,金陵人無論是誰,連同向小陳出了題目的“金陵十友”,聽了都會不舒服,可是小陳“殺敵一千”,也“自損了八百”,誰也不好多說什麽。
拋開這些不快之後,就要承認陳十一郎此作,又當是一篇“傳世之作”!
“人世幾迴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一聯,令人感慨萬千,大大開拓了詩的境界!
細思之下,韻味無窮。
當然囉,這首名作的作者依然不是小陳,而是長慶二年——
嗯,作者是“長慶四年”、沿長江東下途經湖北黃石西塞山的劉禹錫,原詩應為“西塞山懷古”,西塞山也是東吳在內的六朝一直以來的的軍事要塞。
牛首山雖然並非要塞,但是從東晉以來,也是作為王朝的“雙闕”,興亡也都伴隨著王朝的始終,小陳改了原詩一字,也算貼合,隻是季節不符合而已。
詩人嘛,為了押韻,什麽事情都做得出來的。
“雙闕”指古代宮殿前兩邊高台上的樓觀,晉元帝南渡之後,想在都城的正南門宣陽門外建立雙闕,以示皇權至尊。丞相王導認為,一來你丫不過是草包皇帝,沒啥“至尊可言”,二來政權初創,沒錢,也修不起,就糊弄司馬睿說,皇上您看牛首山雙峰對峙,“天闕也,豈煩改作!”雖然司馬睿知道王導在忽悠,但是作為司馬氏的皇帝,就是這麽沒牌麵,隻能“驚喜”說:哎呀丞相說得對呀!
這故事估計當今天子李隆基聽了覺得也不錯,所以就在天寶初年把牛首山改名為“天闕山”(劃重點!距離牛首山改名字進入倒計時啦!隻是出了小陳這時沒有其他人知道而已。)
當今天子不僅熱衷給兒子們改名字,也熱衷於給全國各大景點改名字,甚至年月日也要改名字,比如“開元多少多少年”,而“天寶”就是“多少多少載”,就是這樣閑得蛋疼。
有的名字一直延續到後世,有的隻出現在天寶年間。(因此本書後文還有許多要提到這些“特立獨行”、有的顯得很滑稽的玄宗朝“獨占尊享名詞”。)
劉禹錫“懷古係列”的扛鼎之作,金陵十友之徒又有什麽好說的呢?
“好詩!端的好詩!”金陵十友擊節讚賞:“陳郎無負‘神童’之名!叫人好生開了眼界!相較之下,我輩皆是虛度光陰耳!慚愧!慚愧!”
“快!陳郎君快請進吧!”
陳成衝魁梧大漢笑了笑,心道:看到了沒?知識就是力量!
光有蠻力,肯定是不行的!
陳成到了二樓,依然麵色不善,滿眼鷹利之色——
金陵十友都不知道陳成是來尋釁滋事的,見陳十一郎進來,所有都站了起來,連帶著二樓上其他金陵土豪,都被陳成蓋世才華傾倒,熱烈歡迎他的到來。
“怠慢!怠慢!陳郎君渴了吧?快上香茗!”金陵十友招唿著。
陳成心想這就是在大唐會吟詩的好處,人人都要對詩人高看幾眼!
到哪裏都不愁無人款待!
可是心中雖然得意,他的眼神卻一直在人群中搜索!
紹生!在哪!
一圈掃下來,紹生也不在二樓!
小陳並不認識紹生,可是紹生是一個青年人,整個二樓,除了仆役侍從,基本上都是大腹便便的油膩中年!(大叔們看花榜還這麽起勁麽?)
更重要的,是陳成並沒有發現先前下去給劉昭陽送紙條的那個人!
可是自己明明看見此人進了水閣,也沒有再出來啊!
不在一樓,也不在二樓,那隻能說明——
這人和他的主人紹生,都在三樓了。
端坐釣魚台,看小陳我演了半天的好戲,恐怕早笑開了花了吧?
婉拒了金陵十友送上的黑乎乎的茶餅湯,陳成問:“上三樓需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