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小陳現在的審美也提高了不少,王勃的這首詩的好處他還是能聽得出來的,那就是開頭兩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很擅長運用重複的詞語,營造出一種迴旋反複的美。
後世人經常會感歎王勃英年早逝,想象著他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能取得多麽大的成就。
這是因為王勃不過活了二十八歲,可是已經有萬古流芳的名篇,而且他的技巧非常純熟,掌握了不少訣竅。
就像這首詩,感傷於江水及其對離別的實際意義和象征意義,但是他發現格外難以忍受的是陸地上的樹,這些樹遮斷了他的視線,使他難於看到離去的朋友。
嗯……
聽起來就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
李白寫給孟老師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難道就是就從這裏摹效的?
沒想到啊沒想到,李十二白濃眉大眼的,也是很會學習前人的訣竅的嘛!
那不用說,就來《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慕蓮兒自以為搶先唱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沒想到小陳直接搶先了一首更加膾炙人口的: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舟”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哎,不對啊,我從小到大背的都好像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啊!
你這是篡改了!
作弊!
這個小陳還真的感覺很冤枉,古詩古詩,流傳下來沒有不同的版本,那還叫古詩嘛!
就比如這首詩裏,“碧空”也有的版本就是“碧山”的,過分較真那就沒意思啦!
人人都會的《靜夜思》還是蘅塘退士篡改的呢,查查原版,李白根本不是那麽寫的。
小陳有底氣的原因更在於,這詩的手稿,李白的手跡,就在他的手裏呢!
開元十五年,李白同誌結束了自己又一次漫長的東南自由行歸來,來到湖北安陸時,覺得風景非常不錯,就直接安家,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過的都是詩酒會友的日子。
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十二歲的孟老師,當然那時候孟老師已經是名揚天下的大國手啦,對這位小兄弟也是非常讚賞(可就是不給小兄弟贈詩!),就如同後來李白欣賞小兄弟杜甫一樣,成為摯友。
開元十八年三月,就是孟老師那次不成功的進京考試之後,心情不好,也準備一次東南自由行。
很有這方麵經驗的小老弟李白得知後,便殷勤地托人帶信,約孟老師到江夏(武昌)會麵,介紹介紹大唐東南大好河山的風土人情、詩壇勢力之類——畢竟孟老師是一個窩在在家裏很少出門的大宅男嘛!
在江夏一直聊了好幾天,經驗都還沒有說完,孟老師實在是受不了了,說“李十二這次我真的是要走了,再晚就趕不上去揚州的破船了!”
李白還能怎麽說呢?親自送宅男大哥到江邊吧。
臨別時便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直翹首凝望到船影逐漸模糊,消失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看上去的確有點模仿王勃的影子,李白自己那一年也還沒有到三十歲(29),可以說是王勃的同齡人了。
可是毫無疑問已經超越了原詩,流傳也更加廣泛了。
孟老師聊起那次東南行,聊起這首詩時感慨的樣子,還在小陳的眼前,所以聽到季蘭姐姐唱這首詩時格外感動。
隻可惜,現場沒有一個人質疑他篡改了詩中的文字,也使得他沒有機會借著“狡辯”的時候,向眾人講述詩歌背後的故事,沒法宣揚自己作為孟氏唯一傳人的事實。
可能眾人都下意識覺得小陳不可能在第一首詩中就犯錯吧——
而且最好不要給這小子見縫插針的機會,否則他會扯出很多有的沒的玩意。
李季蘭唱的詩提到了“江陵”,恰巧慕蓮兒自己就是揚州人,不用背後的文案提醒,她自己就想到了一首“老鄉”的詩作,登台時還介紹了一下,這首詩可能不是特別出名,但蓮兒不會竊他人之美,這首詩是家鄉賢達所作,曲調也十分清新,歡迎大家都到揚州去玩——
小陳原本還在想著孟老師和李白的事,一聽慕蓮兒這麽說,心想這大姐還蠻會接茬的啊!
既給自己的家鄉打了廣告,還在赤果果地暗示來到報恩寺的揚州老鄉記得給她投票!打call!
嗯,那想必,她唱的肯定是一首揚州民歌了!
難道是《數鴨蛋》,“一隻鴨子一張嘴哪,兩隻那個眼睛兩條腿,走起路來兩邊擺哪,撲通那個一聲跳下水”?
哈哈哈哈!
結果,慕蓮兒唱了第一句小陳就差點從座位上摔倒下去!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這特麽不是《春江花月夜》麽!
算哪門子的民歌啊!
嗯,好像她也沒說是家鄉民歌,而且《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也的確是揚州人,去世算到現在應該是十年了,生前跟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來著。
民歌算是小陳的誤解,可是你說《春江花月夜》不是特別出名,那也太誇張了吧!
在後世《春江花月夜》可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而且還有“孤篇蓋全唐”之稱呢!
小陳一方麵大惑不解,但另一方麵卻要承認,蓮兒姐姐這首歌唱得可真好聽呀!
韻律宛轉悠揚,語言清新優美,真是給人藝術和美的享受!
因為這首詩比較長嘛,符合題目要求的自然就多了,比如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甚至還能多找好幾處出來了。
唱完之後,陳成鼓掌鼓得非常起勁,可是觀眾們似乎並沒有覺得這首詩多麽了不起的樣子,更加不會認為這一首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可以蓋絕大唐。
如果不是慕蓮兒作為老鄉來唱這首詩,在唐代,張若虛先生的詩集似乎就已經失傳了。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花月夜》詩也幾乎無人問津。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這可能是一樁離奇的懸案了,如果不是今天聽慕蓮兒唱起,小陳都要懷疑在唐代是否有這首詩的存在了。
當然,慕蓮兒演唱的版本也和小陳知道的有所差別,不知道哪一個更對。
可他現在沒有時間去考據,而是要拿一首能壓過《春江花月夜》的詩出來。
後世人經常會感歎王勃英年早逝,想象著他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能取得多麽大的成就。
這是因為王勃不過活了二十八歲,可是已經有萬古流芳的名篇,而且他的技巧非常純熟,掌握了不少訣竅。
就像這首詩,感傷於江水及其對離別的實際意義和象征意義,但是他發現格外難以忍受的是陸地上的樹,這些樹遮斷了他的視線,使他難於看到離去的朋友。
嗯……
聽起來就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
李白寫給孟老師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難道就是就從這裏摹效的?
沒想到啊沒想到,李十二白濃眉大眼的,也是很會學習前人的訣竅的嘛!
那不用說,就來《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慕蓮兒自以為搶先唱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沒想到小陳直接搶先了一首更加膾炙人口的: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舟”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哎,不對啊,我從小到大背的都好像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啊!
你這是篡改了!
作弊!
這個小陳還真的感覺很冤枉,古詩古詩,流傳下來沒有不同的版本,那還叫古詩嘛!
就比如這首詩裏,“碧空”也有的版本就是“碧山”的,過分較真那就沒意思啦!
人人都會的《靜夜思》還是蘅塘退士篡改的呢,查查原版,李白根本不是那麽寫的。
小陳有底氣的原因更在於,這詩的手稿,李白的手跡,就在他的手裏呢!
開元十五年,李白同誌結束了自己又一次漫長的東南自由行歸來,來到湖北安陸時,覺得風景非常不錯,就直接安家,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過的都是詩酒會友的日子。
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十二歲的孟老師,當然那時候孟老師已經是名揚天下的大國手啦,對這位小兄弟也是非常讚賞(可就是不給小兄弟贈詩!),就如同後來李白欣賞小兄弟杜甫一樣,成為摯友。
開元十八年三月,就是孟老師那次不成功的進京考試之後,心情不好,也準備一次東南自由行。
很有這方麵經驗的小老弟李白得知後,便殷勤地托人帶信,約孟老師到江夏(武昌)會麵,介紹介紹大唐東南大好河山的風土人情、詩壇勢力之類——畢竟孟老師是一個窩在在家裏很少出門的大宅男嘛!
在江夏一直聊了好幾天,經驗都還沒有說完,孟老師實在是受不了了,說“李十二這次我真的是要走了,再晚就趕不上去揚州的破船了!”
李白還能怎麽說呢?親自送宅男大哥到江邊吧。
臨別時便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直翹首凝望到船影逐漸模糊,消失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看上去的確有點模仿王勃的影子,李白自己那一年也還沒有到三十歲(29),可以說是王勃的同齡人了。
可是毫無疑問已經超越了原詩,流傳也更加廣泛了。
孟老師聊起那次東南行,聊起這首詩時感慨的樣子,還在小陳的眼前,所以聽到季蘭姐姐唱這首詩時格外感動。
隻可惜,現場沒有一個人質疑他篡改了詩中的文字,也使得他沒有機會借著“狡辯”的時候,向眾人講述詩歌背後的故事,沒法宣揚自己作為孟氏唯一傳人的事實。
可能眾人都下意識覺得小陳不可能在第一首詩中就犯錯吧——
而且最好不要給這小子見縫插針的機會,否則他會扯出很多有的沒的玩意。
李季蘭唱的詩提到了“江陵”,恰巧慕蓮兒自己就是揚州人,不用背後的文案提醒,她自己就想到了一首“老鄉”的詩作,登台時還介紹了一下,這首詩可能不是特別出名,但蓮兒不會竊他人之美,這首詩是家鄉賢達所作,曲調也十分清新,歡迎大家都到揚州去玩——
小陳原本還在想著孟老師和李白的事,一聽慕蓮兒這麽說,心想這大姐還蠻會接茬的啊!
既給自己的家鄉打了廣告,還在赤果果地暗示來到報恩寺的揚州老鄉記得給她投票!打call!
嗯,那想必,她唱的肯定是一首揚州民歌了!
難道是《數鴨蛋》,“一隻鴨子一張嘴哪,兩隻那個眼睛兩條腿,走起路來兩邊擺哪,撲通那個一聲跳下水”?
哈哈哈哈!
結果,慕蓮兒唱了第一句小陳就差點從座位上摔倒下去!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這特麽不是《春江花月夜》麽!
算哪門子的民歌啊!
嗯,好像她也沒說是家鄉民歌,而且《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也的確是揚州人,去世算到現在應該是十年了,生前跟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來著。
民歌算是小陳的誤解,可是你說《春江花月夜》不是特別出名,那也太誇張了吧!
在後世《春江花月夜》可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而且還有“孤篇蓋全唐”之稱呢!
小陳一方麵大惑不解,但另一方麵卻要承認,蓮兒姐姐這首歌唱得可真好聽呀!
韻律宛轉悠揚,語言清新優美,真是給人藝術和美的享受!
因為這首詩比較長嘛,符合題目要求的自然就多了,比如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甚至還能多找好幾處出來了。
唱完之後,陳成鼓掌鼓得非常起勁,可是觀眾們似乎並沒有覺得這首詩多麽了不起的樣子,更加不會認為這一首詩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可以蓋絕大唐。
如果不是慕蓮兒作為老鄉來唱這首詩,在唐代,張若虛先生的詩集似乎就已經失傳了。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花月夜》詩也幾乎無人問津。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這可能是一樁離奇的懸案了,如果不是今天聽慕蓮兒唱起,小陳都要懷疑在唐代是否有這首詩的存在了。
當然,慕蓮兒演唱的版本也和小陳知道的有所差別,不知道哪一個更對。
可他現在沒有時間去考據,而是要拿一首能壓過《春江花月夜》的詩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