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驚愕的原因並不是李季蘭第一段音符就讓他們如聞仙樂——
反而是……
簡單過分到差點令人笑場。
如果不是先前鋪墊的“嵇康上刑場”的橋段的話。
就好像現代某人吹噓說自己鋼琴八歲過了“十級”,接下來演奏一曲郎朗曾在春晚上彈過的世界名曲。
可等他真彈的時候,就從鋼琴鍵上“doremifasxido”依次按了一遍。
然後,又從“dox”一路再按迴來。
你不覺得人家是在跟你開玩笑嘛?
李季蘭就是這樣。
五音宮商角徵羽,她將其逆著來了一遍……
羽、徵、角、商、宮……
這特麽就是琴技?
這特麽就是……廣陵散?
太糊弄人了吧!
可李季蘭並沒有理會底下人的詫異,素手弄弦,寫意瀟灑,吟猱餘韻、細微悠長!
不緊不慢地將音符一個個揉出來。
聽眾們越聽越詫異,即便是奏到後麵,依然沒有顯露出高深的技巧,整首琴曲都過於簡單了!
沒錯,即便是對於此時的大唐人來說,這曲子都過於簡單了!
“赤練仙子”彈的這曲子,全篇隻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
中國古代的“五音”就相當於do、re、mi、sol,分別對應宮、商、角、徵、羽。
根據“陳十一郎”的詩“泠泠七弦上”可知,古琴有七根弦,一根弦便是一個音,分別是宮、商、角、徵、羽、變宮和變徵。
而且古琴成型很早,相傳古琴六弦、七弦分別是周文王、周武王各自加的。
即便沒有那麽早,那形製起碼在戰國中期就已穩定——
看《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唱“風蕭蕭兮易水寒”那一段:
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到荊軻那時候,樂曲就不僅限於“五音”之中了。
能單純使用“五音”就可以順利演奏下來的,恐怕隻有《神人暢》這種相傳是“堯”時期祭祀的琴曲了,可想而知該有多麽久遠了。
(《神人暢》也是唐代以前僅兩首記載下來的以“暢“為題材的古琴曲之一,可以找來聽聽看“正宗”的古音是啥樣的。)
總之,現場的懂行的聽眾都覺得詞曲除了簡單之外,還別有一種奇異之感。
唯獨陳成自己滿臉的笑意。
對於自己成功捉弄了一次“古人”覺得十分有趣。
這隻奇怪的曲子到底是什麽呢?
一如既往的,還是要聯係到陳成看過的一部武俠片。(畢竟這小子似乎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看電視了。)
他得知嵇康與廣陵散的故事也是從這部片子裏麵來的。
那就是根據金庸同名小說改編的《笑傲江湖》。
這裏麵有個情節是,魔教長老曲洋與衡山派劉正風意圖攜手退出江湖,卻被名門正派追殺,二人在臨終之前對男主角令狐衝講述了廣陵散失傳的經過——
隨後兩個老頭就以古琴、玉簫共同彈奏了一曲,並把琴譜、簫譜交給令狐衝,希望這首震鑠今古的曲子能流傳下去。
陳成看這部戲的時候年齡還小,聽到廣陵散的故事時倍感可惜。
但並沒有搞清楚倆老頭演奏的那首曲子名叫“笑傲江湖”,還以為他倆搗鼓的那個就是“廣陵散”,一時間幼小的心靈就暗暗說一定要把這首歌記下來,“流傳後世”。
是的,貌似過了好多年他才知道他唱的那首歌並不是《廣陵散》,甚至也不是《笑傲江湖》,而叫……
《滄海一聲笑》……
黃沾先生,小陳我被你騙了好多年啊!
《滄海一聲笑》就是電影導演徐克請黃沾為他的電影《笑傲江湖》譜的曲,但黃先生前前後後寫了6個版本,徐先生都不滿意,最後是從“宮、商、角、徵、羽”中得來的靈感,反過來彈了一遍,覺得不錯,最終中國“五音”寫出了整個旋律。
寫好這個第七版後,黃沾直接跟徐克說,這是最後一版,你愛要不要!
徐克一看黃大才子都這麽說了,隻能湊合著用唄。(哈哈,實際上徐老怪當時就非常喜歡,因為“五音”畢竟融化在中國人基因中幾千年了,盡管古樂相比現代音樂有很多先天不足的地方,可聽起來仍然會感到親切。所以此曲出來後廣受好評,並成為武俠歌曲的代表作。)
陳成聽著季蘭姐姐演奏著自己熟悉的旋律,迴憶著傻裏傻氣的小時候,嘴角露著微笑,忍不住跟著輕輕唱: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隻記今朝。
蒼天笑,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煙雨遙,
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
清風笑,竟惹寂寥,
豪情還賸了一襟晚照。
蒼生笑,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癡癡笑笑。
……
一曲終了,餘音繞梁。
李季蘭袖手斂衣,默然無聲。
可令小陳感到詫異的是,現場並沒有人鼓掌、喝彩——明明季蘭姐姐登場之前人氣那樣高漲!
連幾個評委都交頭接耳不知道在討論什麽。
都愣著幹啥呀!
叫好呀!
難道今天這曲選得不好,搞砸了?
難道我還要加上一段gai版“勒是霧都”的說唱才更好?
就算是衝著季蘭姐姐這身cosy魏晉風度的男裝,你們也要給她一點鼓勵對不對!
陳成腹議著。
其實,這是因為陳成先入為主,一直把《滄海一聲笑》誤以為是《廣陵散》好多年。
可是這首歌慷慨開闊、義薄雲天,與聽眾們心目中的《廣陵散》風格差別很大。
再說傳說中《廣陵散》是鬼魂傳授給嵇康的,這首“啦啦啦啦”的,根本不像一個合格的鬼魂應該唱的歌嘛!
這時候評委之一的胡賽春媽媽第一個開口問道:“敢問姑娘,這曲是有人傳與你的,還是自度之曲?”
李季蘭剛要答話,陳成卻搶先答道:“是自度之曲!”步上舞台,這種“掠奪他人之美”的事情他幹了好多次了,完全沒有心理負擔:“正是本人所作。”
台下眾人的目光從李季蘭轉向陳十一郎——
聽到並不是流傳下來的《廣陵散》,而是有人自己寫的曲子,不少人都鬆了一口氣:
因為在他們想象之中,《廣陵散》就應該是李季蘭彈琴前說的那種“此曲隻應天上有”(這句也是小陳剽竊杜甫的),現在無論他們聽到怎樣好聽的曲子,他們都會覺得與想象之中有落差感。
“你們搞得這套行事手段,倒也令人新奇。”另一位評委,胡媽媽的競爭對手,美香樓的蕭美娘輕笑道:“小郎君沒感覺,你這《廣陵散》,似乎……”
“並不符合我們對古曲的映像。”
蕭美娘乜斜了一眼胡賽春,對於與胡賽春友善的所有人她都看不順眼,這個李季蘭,昨天不知情,今天也是做好了給對方打“1分”的打算。
舞台下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認同蕭媽媽的觀點。
雖然我們愛小姐姐,但是你也不能隨便搗鼓出一個曲子出來,就糊弄我們說是《廣陵散》啊!
這特麽不是對前賢的侮辱嗎!
另一邊,看到陳成被眾人責難的紹生的黑仆,笑意盈盈,非常樂於看到對方陷入此等窘境。
“依我看來,與其說是《廣陵散》,倒不如說是一首說‘遊俠兒’的俚曲哩!”耳聰、目明、嘴巴毒的蕭美娘不忘笑眯眯地又補了一刀道。
反而是……
簡單過分到差點令人笑場。
如果不是先前鋪墊的“嵇康上刑場”的橋段的話。
就好像現代某人吹噓說自己鋼琴八歲過了“十級”,接下來演奏一曲郎朗曾在春晚上彈過的世界名曲。
可等他真彈的時候,就從鋼琴鍵上“doremifasxido”依次按了一遍。
然後,又從“dox”一路再按迴來。
你不覺得人家是在跟你開玩笑嘛?
李季蘭就是這樣。
五音宮商角徵羽,她將其逆著來了一遍……
羽、徵、角、商、宮……
這特麽就是琴技?
這特麽就是……廣陵散?
太糊弄人了吧!
可李季蘭並沒有理會底下人的詫異,素手弄弦,寫意瀟灑,吟猱餘韻、細微悠長!
不緊不慢地將音符一個個揉出來。
聽眾們越聽越詫異,即便是奏到後麵,依然沒有顯露出高深的技巧,整首琴曲都過於簡單了!
沒錯,即便是對於此時的大唐人來說,這曲子都過於簡單了!
“赤練仙子”彈的這曲子,全篇隻有“宮商角徵羽”五個音!
中國古代的“五音”就相當於do、re、mi、sol,分別對應宮、商、角、徵、羽。
根據“陳十一郎”的詩“泠泠七弦上”可知,古琴有七根弦,一根弦便是一個音,分別是宮、商、角、徵、羽、變宮和變徵。
而且古琴成型很早,相傳古琴六弦、七弦分別是周文王、周武王各自加的。
即便沒有那麽早,那形製起碼在戰國中期就已穩定——
看《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唱“風蕭蕭兮易水寒”那一段:
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到荊軻那時候,樂曲就不僅限於“五音”之中了。
能單純使用“五音”就可以順利演奏下來的,恐怕隻有《神人暢》這種相傳是“堯”時期祭祀的琴曲了,可想而知該有多麽久遠了。
(《神人暢》也是唐代以前僅兩首記載下來的以“暢“為題材的古琴曲之一,可以找來聽聽看“正宗”的古音是啥樣的。)
總之,現場的懂行的聽眾都覺得詞曲除了簡單之外,還別有一種奇異之感。
唯獨陳成自己滿臉的笑意。
對於自己成功捉弄了一次“古人”覺得十分有趣。
這隻奇怪的曲子到底是什麽呢?
一如既往的,還是要聯係到陳成看過的一部武俠片。(畢竟這小子似乎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看電視了。)
他得知嵇康與廣陵散的故事也是從這部片子裏麵來的。
那就是根據金庸同名小說改編的《笑傲江湖》。
這裏麵有個情節是,魔教長老曲洋與衡山派劉正風意圖攜手退出江湖,卻被名門正派追殺,二人在臨終之前對男主角令狐衝講述了廣陵散失傳的經過——
隨後兩個老頭就以古琴、玉簫共同彈奏了一曲,並把琴譜、簫譜交給令狐衝,希望這首震鑠今古的曲子能流傳下去。
陳成看這部戲的時候年齡還小,聽到廣陵散的故事時倍感可惜。
但並沒有搞清楚倆老頭演奏的那首曲子名叫“笑傲江湖”,還以為他倆搗鼓的那個就是“廣陵散”,一時間幼小的心靈就暗暗說一定要把這首歌記下來,“流傳後世”。
是的,貌似過了好多年他才知道他唱的那首歌並不是《廣陵散》,甚至也不是《笑傲江湖》,而叫……
《滄海一聲笑》……
黃沾先生,小陳我被你騙了好多年啊!
《滄海一聲笑》就是電影導演徐克請黃沾為他的電影《笑傲江湖》譜的曲,但黃先生前前後後寫了6個版本,徐先生都不滿意,最後是從“宮、商、角、徵、羽”中得來的靈感,反過來彈了一遍,覺得不錯,最終中國“五音”寫出了整個旋律。
寫好這個第七版後,黃沾直接跟徐克說,這是最後一版,你愛要不要!
徐克一看黃大才子都這麽說了,隻能湊合著用唄。(哈哈,實際上徐老怪當時就非常喜歡,因為“五音”畢竟融化在中國人基因中幾千年了,盡管古樂相比現代音樂有很多先天不足的地方,可聽起來仍然會感到親切。所以此曲出來後廣受好評,並成為武俠歌曲的代表作。)
陳成聽著季蘭姐姐演奏著自己熟悉的旋律,迴憶著傻裏傻氣的小時候,嘴角露著微笑,忍不住跟著輕輕唱:
滄海一聲笑,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隻記今朝。
蒼天笑,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煙雨遙,
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
清風笑,竟惹寂寥,
豪情還賸了一襟晚照。
蒼生笑,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癡癡笑笑。
……
一曲終了,餘音繞梁。
李季蘭袖手斂衣,默然無聲。
可令小陳感到詫異的是,現場並沒有人鼓掌、喝彩——明明季蘭姐姐登場之前人氣那樣高漲!
連幾個評委都交頭接耳不知道在討論什麽。
都愣著幹啥呀!
叫好呀!
難道今天這曲選得不好,搞砸了?
難道我還要加上一段gai版“勒是霧都”的說唱才更好?
就算是衝著季蘭姐姐這身cosy魏晉風度的男裝,你們也要給她一點鼓勵對不對!
陳成腹議著。
其實,這是因為陳成先入為主,一直把《滄海一聲笑》誤以為是《廣陵散》好多年。
可是這首歌慷慨開闊、義薄雲天,與聽眾們心目中的《廣陵散》風格差別很大。
再說傳說中《廣陵散》是鬼魂傳授給嵇康的,這首“啦啦啦啦”的,根本不像一個合格的鬼魂應該唱的歌嘛!
這時候評委之一的胡賽春媽媽第一個開口問道:“敢問姑娘,這曲是有人傳與你的,還是自度之曲?”
李季蘭剛要答話,陳成卻搶先答道:“是自度之曲!”步上舞台,這種“掠奪他人之美”的事情他幹了好多次了,完全沒有心理負擔:“正是本人所作。”
台下眾人的目光從李季蘭轉向陳十一郎——
聽到並不是流傳下來的《廣陵散》,而是有人自己寫的曲子,不少人都鬆了一口氣:
因為在他們想象之中,《廣陵散》就應該是李季蘭彈琴前說的那種“此曲隻應天上有”(這句也是小陳剽竊杜甫的),現在無論他們聽到怎樣好聽的曲子,他們都會覺得與想象之中有落差感。
“你們搞得這套行事手段,倒也令人新奇。”另一位評委,胡媽媽的競爭對手,美香樓的蕭美娘輕笑道:“小郎君沒感覺,你這《廣陵散》,似乎……”
“並不符合我們對古曲的映像。”
蕭美娘乜斜了一眼胡賽春,對於與胡賽春友善的所有人她都看不順眼,這個李季蘭,昨天不知情,今天也是做好了給對方打“1分”的打算。
舞台下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認同蕭媽媽的觀點。
雖然我們愛小姐姐,但是你也不能隨便搗鼓出一個曲子出來,就糊弄我們說是《廣陵散》啊!
這特麽不是對前賢的侮辱嗎!
另一邊,看到陳成被眾人責難的紹生的黑仆,笑意盈盈,非常樂於看到對方陷入此等窘境。
“依我看來,與其說是《廣陵散》,倒不如說是一首說‘遊俠兒’的俚曲哩!”耳聰、目明、嘴巴毒的蕭美娘不忘笑眯眯地又補了一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