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綱籌建水營未成,便被楊秀清奪去了水營兵權。不過,他私自截留了五百艘大船,留作自用,並不交給唐正才。楊秀清對此心知肚明,卻也隻好聽之任之。


    嶽州距武昌六百裏,走水路順水,隻須兩天就能到達。既然已得嶽州,太平軍下步自然就要進攻武昌了。


    12月16日,太平軍進占城陵磯。城陵磯是長江邊上的一座大磯,背靠長江,南扼洞庭湖,是從洞庭湖入長江的咽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太平軍奪占城陵磯,可以長驅直入,直趨武昌。


    17日,太平軍先鋒軍經城陵磯東下武昌。先鋒軍仍由羅大綱與吳捷兩支部隊組成,共五千人,全部乘船。


    太平軍兵鋒直指武昌,形勢對太平軍出奇地有利。


    羅大綱、吳捷在嶽州、益陽奪得大量民船,足以承載全軍。太平軍可以全軍走水路,順江而下,行軍速度大大加快。


    清軍主力還在益陽、嶽州一帶,他們沒有船隻,隻能走陸路,行軍速度緩慢。


    石達開額外率領四千騎兵,走陸路趨武昌。他分出一千人馬作後衛軍,專門在險隘處阻擊清軍,進一步遲滯清軍行軍速度。另外三千人也都是騎兵,行軍速度很快,清軍根本追不上。


    楊秀清安排石達開走陸路,並非船隻不夠,而是因為:一、戰馬不便乘船;二、有必要在陸路阻擊清軍追兵,遲滯清軍行軍速度。


    武昌城防空虛,清軍主力又遠在益陽,根本抵擋不住如日中天的太平軍。


    18日,太平軍羅大綱部攻克武昌上遊港口簰州鎮。


    19日,太平軍吳捷部攻克軍事重鎮金口。金口位於武昌上遊六十裏處,是武昌江防的上遊門戶。金口一失,武昌再無屏障。


    20日,太平軍先鋒軍抵達武昌,停泊在漢陽鸚鵡洲。


    武漢共有三鎮,江北為漢陽、漢口,江南為武昌。


    武昌為湖北省會,九省通衢,是天下重鎮,為兵家必爭之地。


    漢陽位於漢江西岸,漢口位於漢江東岸。兩城繁華富庶,物資充沛,本可以拱衛武昌。


    武漢三鎮,以武昌最為緊要。而要破武昌,必先破漢陽、漢口,以剪除武昌羽翼,切斷糧草供給。


    羅大綱與吳捷的主要任務,就是先行占領漢陽、漢口,封鎖長江,孤立武昌。


    清軍在整個武漢三鎮隻有不到四千守軍。


    清軍方麵,湖北巡撫常大淳、提督雙福是湖北境內最高文、武官員,負有防守武漢之責。兩人自知兵力單薄,不能同時守衛三城,便將全部兵力收縮進武昌城,企圖固守武昌,等待向榮的援軍。


    武昌城瀕臨長江,附近多條河流和江,有漢關、金沙洲、白沙洲、鯰魚口等水路要隘。城外山嶺起伏,便於設置炮台,構築防禦陣地,築壘固守。


    若清軍憑險固守,未嚐不能一戰。但常大淳、雙福認為守軍兵力單薄,士氣低落,將城外城防陣地全部放棄,守軍全部入城。


    清軍走得匆忙,就連炮台都沒毀壞,大炮、炮彈全都遺留在炮位上。


    清軍認為太平軍會利用城外民居攻城,勒令百姓入城,準備在三天後放火燒毀民居。但太平軍進軍神速,清軍提前放火,又緊閉城門,防止太平軍混入城內。


    老百姓房屋被毀,又不能入城,無家可歸,衣食無著。他們對清軍恨之入骨,不少人轉而投奔太平軍。


    21日,太平軍在長江北岸登陸,進逼漢陽。羅、吳二人兵分兩路,吳捷進攻城外製高點龜山,羅大綱從正麵進攻漢陽城。


    漢陽城內隻有八百守軍,不戰先潰。城內官員終於硬氣了一把,知府董振鐸、陝西副將朱瀚率親兵巷戰而死,不過螳臂當車而已。


    太平軍輕取漢陽。


    22日,羅大綱駐守漢陽,吳捷率部渡過漢江,準備進攻漢口。


    沒想到,漢口已無清軍一兵一卒,官員亦已逃散。吳捷不戰而占領漢口。


    漢口是座大城,位於漢江與長江交匯處,是華夏商業重鎮。城內富商雲集,商棧貨物堆積如山,決非道州、郴州等普通城市可比。


    太平軍入城前,吳捷接連發布多條軍令,嚴令將士不得傷害百姓,不得侵占一般民居,不得強拉民夫,不得隨意攤派錢糧。


    將士們嚴格遵從號令。進入漢口後,軍官都住在官衙、富戶家中,各營士卒分戍城門、險隘,絲毫沒有擾民現象。市民恐慌情緒很快平複,商鋪照常營業,一切都秩序井然。


    當天,吳捷屬下軍官便開始分頭行動,整軍備戰:軍帥鄒世安負責收集錢糧,旅帥霍恩負責募兵,師帥徐琛負責城防,師帥康可銓負責宣傳,師帥雷振邦負責訪查人才,火器營旅帥鄭光聰負責修造軍械,土營旅帥周旻虎負責招募工匠,水營旅帥晏仲武負責招募水手……


    將士用命,對吳捷忠心耿耿。他在高興之餘,也生起一絲隱憂。


    吳捷的正式官銜是炎三總製,總管東殿左七軍。左七軍由吳捷創辦、發展而來,軍帥鄒世安,師帥徐琛、雷振邦等軍官都由吳捷一手識拔,士卒隨他出生入死。


    全軍將士擁載吳捷,而左七軍也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吳捷的私家軍。


    吳捷曾和羅大綱私議太平軍“三大弊”,其中一大弊端是軍中山頭林立。即便是軍師楊秀清,也隻能在名義上統管全軍。諸如軍中的人事,多由一軍總製奏明東王,由東王批準。


    太平軍山頭林立,就算是早期廣西老兄弟,也有很多派係。根據隸屬關係,可以分為東殿、北殿、翼殿等;根據籍貫不同,可以分為貴縣幫、桂平幫、博白幫、潯州邦等;根據職業不同,可以分為礦工幫、水寇幫、客家幫等……


    洪秀全以拜上帝會團結全軍,楊秀清以嚴苛的軍紀控製全軍,實際並不能真正統一全軍。


    如今戰事頻繁,軍頭們在前線死戰。戰後,軍頭們自恃立有戰功,奏請楊秀清論功行賞、提拔屬下。就算楊秀清能代“天父下凡”,也必須照顧軍頭們的麵子,不能過多幹預軍中人事。


    後世常常感歎,楊秀清權勢蓋過洪秀全,竟鬥不過手無一兵一卒的洪秀全。天京事變時,洪秀全一紙詔令,就召來千軍萬馬,將楊秀清亂刀砍死。


    一方麵,這固然是因為楊秀清性格孤傲,得罪的人太多。另一方麵,也在於太平軍中軍頭林立,即便他是軍師,也並不能徹底掌控全軍。


    一支成熟的軍隊,必須要完善組織架構,建立集中統一的指揮領導體製。


    清軍綠營各不隸屬,敗不相救,勝則相爭。這是太平軍能屢敗清軍綠營的重要原因。


    湘軍以落魄書生為軍官,以同鄉農民為士卒,加以軍紀嚴明,軍餉豐厚,最終打敗太平軍。


    列強憑職業軍官、先進武器,將清軍打得落花流水。


    而要打敗列強,必須建設一支全新的軍隊。


    當然,吳捷目前隻是太平軍總製,仍要遵守太平軍製度。可要實現遠大理想,必須未雨綢繆,提前改造部隊。


    他已是總製,再往上就是將軍,將軍就要統率多支部隊了。左七軍已有兩千人五百人,在太平軍中也算是較大的軍了。


    過不了多久,吳捷勢必要統領多個軍,左七軍也勢必要交給其他人統領。


    身逢亂世,唯有兵權可以立身。胸懷大誌,唯有改造軍隊才能振興華夏。


    他該如何改造左七軍呢?如何保證左七軍仍然忠於自己呢?


    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必須從後世中尋找答案。


    這是一個緊迫的命題,必須立馬著手實施。


    這是一個秘密的命題,必須暗中進行。


    吳捷想起一個人,這件事,可以先找她商量:雲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第一梟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左茂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左茂行並收藏晚清第一梟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