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是企業的根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心、愛護員工,是一個企業從小做大的基本原則。玉立公司關心員工生活,是眾所皆知,有目共睹的事實。
1981年起,通城砂布廠給上班員工免費供應中餐。
1988年始,黎珊玉每年春節都要向員工發一封慰問信,感謝他們一年來對他工作的支持。
1992年始,公司為上班員工免費提供營養餐。
1994年始,逢年過節消費物資由公司統一購進配齊,免費發放。如大米、食油、洗衣粉、衛生紙、皮蛋、月餅、鞭炮、燈籠……
1997年公司決定,除對全體員工辦理養老保險外,還對工齡在15年以上的員工單獨在銀行存款1。5萬元,作為職工退休時的安家補助。後又為職工辦理了養老金和住房公積金。
1998年,公司製訂了對貧困員工照顧的政策,後來隨公司發展,照顧標準從起初的200元、500元、1000元,增加到2000元,到脫貧時為止。
1998年,黎珊玉製訂的《玉立員工準則》上明確無誤地寫著:“不忘兩個根本:企業的根本利益,員工的根本利益。”
跨入新世紀,隨著企業效益的提高,關心員工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2000年開始,公司每年統一安排退休員工外出旅遊。2004年國慶長假,公司安排560名員工分別去北京、上海、海南、深圳、雲南、香港等地旅遊……
2001年,黎珊玉提議,董事會通過,決定投資1。5億元,建設功能齊全的玉立花園,為玉立人營造幸福園。以特優價賣給員工居住。2004年建成3棟,2006年又建成6棟。到2008年,18棟、12層、每層4套、每套165平方米的住宅樓將全部竣工,服務、健身、體育、遊樂、綠化、美化項目也將同時完成。
2002年,在企業改製中,黎珊玉毅然放棄個人持獨股的建議,堅持讓玉立員工人人持股的“動態股權製”。
2006年,玉立公司開始為員工辦理企業年金。員工一個月交100元,公司相應地給員工存100元,員工實際可拿200元。一年公司給每個員工貼1200元,三十年公司就給每個員工貼36000元。平時職工的治病經費可以在年金中開支,解決了“小病自己養,大病大家管”的治病經費難題。
黎珊玉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凡員工家裏有紅白喜事,或天災人禍,都得讓他知道,他都會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黎珊玉曾經在自己的工作筆記裏寫著這樣一段話:“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抓學習、抓教育,更主要的是要關心和愛護職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要善於聽其言,觀其色,也就是‘察言觀色’。走進車間,職工情緒樂觀,精神活躍,說明這裏士氣高漲,起碼沒有大的個人和集體困難。如果走進車間,有人低頭不語,悶悶不樂,這就要引起思考。是本人身體不適?是家庭遇到什麽困難?抑或有什麽難言之隱……我們必須深入細致地了解,把思想政治工作結合業務工作、家庭關係來抓。”
多麽精明的企業家啊!他時刻把員工的利益和冷暖放在心上。
有一次,黎珊玉偶爾發現女職工黎育珍情緒比較低沉,甚至聽人說她還有出家為尼的念頭。經過細心觀察和訪問,他發現原來是與她戀愛了4年的男朋友不知啥原因,突然提出要和她分道揚鑣。黎珊玉知道詳情後,立即與黨總支書記熊師菊商量,以總支和團委的名義,給她的男友發去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函,詳細介紹黎育珍的工作學習情況,從中大力撮合,終於使男方打消了分手的念頭,讓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玉立公司工會把黎珊玉“察言觀色”的方法學到了家,成了打探職工家庭困難的行家裏手。職工戴方獻的愛人不幸患上了骨質增生病,幾個月治療費花去了2萬多元。戴方獻為了不耽誤工作,在愛人住院期間,一直沒有把真實情況告訴公司。隻是送愛人去武漢市治療時,才請了兩天假。但細心的領導還是通過工會了解到這一情況。黎珊玉立即召開董事會,決定資助4000元給戴方獻的愛人治病。然後,以公司名義發布捐款倡議書,黎珊玉第一個捐了200元,兩天時間捐款就達5000多元。第二天,公司領導驅車武漢,親手把9000多元錢送到戴方獻手上。戴方獻夫妻倆感動得熱淚盈眶。戴方獻的愛人躺在病床上抽泣著說:“沒想到玉立公司連職工家屬生病都這麽關心。我沒有什麽報答你們的大恩大德,隻有今後多多支持戴方獻的工作,以此來感謝你們的關心。”
有一年,職工張麗把一批價值3萬多元的砂紙賣給了孝感一家公司,快一年了,收不迴貨款,張麗急得不知哭了多少迴。當時在公司財務室搞會計的皮玲知道後,便向黎珊玉反映。本來公司實行銷售買斷製後,完全可以不管這類事的。為了挽迴職工的經濟損失,黎珊玉還是讓皮玲協助張麗去追迴貨款。皮玲接受任務後,立即帶著張麗趕到孝感追討貨款。到了孝感,她們打聽到這家公司是李家兄弟開的,其中,弟弟人稱“黑老二”,是當地一霸,五蠻六道的。了解他的人都怕和他做生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皮玲大著膽子走進該公司財務室,找到一位女會計。這位女會計是個五十來歲的婆婆,皮玲就向她了解情況。她先不談要錢的事,而是談財會工作的苦衷,拉近感情,再談貨款的事。皮玲對老會計說,我們今天不是來要錢的,是來了解情況的。我們的貨如果不好賣,我們就拖迴去。老會計推脫說,她什麽也不知道。皮玲隻好帶著張麗走了。
第二天,皮玲帶著張麗又來到這家公司,和老會計拉家常,還送一雙非常漂亮的繡花鞋墊給老會計,說是自己媽媽繡的。老會計愛不釋手,很受感動。皮玲對她說:“我們都是搞財會的,錢要不迴去我就要下崗了。我們來孝感已一個星期了,盤纏也花光了,天天吃米糊糊。我求您想法子讓我去倉庫看看,如果貨沒賣掉,我們就拖迴去。”老會計說:“明天等老二不在家時,我帶你去倉庫裏看看。”
第三天,那個老二去武漢了。老會計帶著皮玲和張麗去了倉庫,發現貨已沒有了。保管員說,早賣出去了。皮玲聽了心裏有底了。在老會計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老大,並做老大的工作,表示如果沒有錢就用貨物作抵。老大還算通情達理,同意用貨物作抵。就這樣,皮玲幫助張麗把拖了近一年的貨款用“以貨抵款”的形式追迴來了。張麗感激不盡。
2000年臘月,玉立公司員工張習愛被縣醫院確診為肝內膽管結石,動手術沒有成功,又發生肝內黃疸性梗阻,導致肝萎縮。個子1。7米的他瘦得隻剩下60多斤了。當張習愛在死亡邊緣掙紮時,當他們一家人正一籌莫展時,黎珊玉不知什麽時候得到了消息,立即為張習愛的病召開董事會,特地派胡透明廠長用專車把他送到武漢協和醫院,找專家教授為他看病。胡透明廠長忙前忙後,一忙就是幾天。臨走時,囑咐醫生要不惜一切代價治好他的病。然而,張習愛在協和醫院治療了一個多月仍不見好轉,且病情越來越重。醫生對張習愛的家屬說愛莫能助。後來醫院就不給他下藥了。在萬般無奈之下,張習愛隻好迴家等死。他們一家人再次陷入痛苦和絕望之中。
黎珊玉聞訊後,立即把車間主任關北鑰找來,對他說:“對張習愛的病你要解放思想,大膽突破,不要迷信專家、教授。有什麽困難你隻管說,公司一律給予支持。比如醫藥費問題,公司先給墊付上。”事後,黎珊玉又派醫務室關醫生和她在中醫院工作的父親到張習愛家,幫他用中藥為張習愛治療,還委托關醫生給張習愛捎了一句話:“人要有信心才能戰勝病魔。”張習愛在家裏治療期間,黎珊玉曾多次前往詢問他的病情。在廠領導的關懷下,在關氏父女精心的治療下,張習愛的病一天天好轉了。此後,張習愛逢人就說:“是玉立公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是黎董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玉立公司你會聽到關於葛非和黎評的故事,說他們是飛走的鳳凰又飛迴來了。
葛非,早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又去北京電影學院深造。先後在鹹寧藝校、福建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工作。七彎八轉,最終轉到玉立公司,創辦了湖北玉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葛非原是個苦命的孩子,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在親戚家長大。初中畢業就沒條件繼續升學了。他多麽渴望讀書啊!但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同學去讀高中,自己暗自流淚。
1980年6月,葛非進了正在艱苦創業中的通城砂布廠,那年他才16歲。第二年,黎珊玉正式被任命為砂布廠廠長後,派精明靈活的葛非去武漢搞公關、賣砂布。葛非年齡小,個子小,騎著個舊自行車,圍著武漢三鎮轉,十分辛苦。他還想讀書,一邊跑業務,一邊在江漢大學學文化課,在江漢區文化館學美術。
有一次,黎珊玉去武漢辦事處辦事,請客戶在外麵吃中飯。飯後要葛非把桌上的剩菜,用盆子裝迴辦事處晚上吃。葛非覺得不光彩,強著不肯裝。
黎珊玉吼道:“小小年紀就不曉得節約,你不是來武漢享福的!”
葛非在同事的規勸下,把殘菜裝迴去了,但他感到十分委屈。
後來黎珊玉了解到葛非的家庭情況,十分憐憫地對他說:“你要曉得節約,浪費多可惜啊!”
在武漢3年,葛非為砂布廠做了不少事:找到了第一個武漢代銷員——武漢五金公司退休老師傅謝洪濤,為砂布產品打進武漢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花2000元在武漢部隊後勤處買了一台九成新的上海牌小貨車;找到了公司第一個司機張林弼師傅;學會並雕刻了第一個印刷用皮滾,為砂布廠解決了買皮滾難的問題……
1984年下半年,葛非迴到公司,黎珊玉安排進了砂布車間,給皮帶打蠟。這是一件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的活兒,蠟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一次,葛非把蠟滴多了,皮帶打滑,產品報廢了,損失了36元錢。黎珊玉按規章製度扣了他的工資賠償車間損失。又過了幾天,葛非看到印刷圖案上的染墨太濃了,印出的圖案不好看,自作聰明地給染墨加水衝淡。被黎珊玉發現後,他又賠償了損失。葛非受不了,思想一時想不通。黎珊玉當晚找他做工作,狠狠地批評他違章作業的錯誤行為,最後把他安排到辦公室工作。
葛非一直住在親戚家,進砂布廠後基本上獨立生活。這年臘月廿四,是通城人比較看重的小年節。葛非一個人在街上漫無邊際地遊蕩,別人家合家歡樂,自己卻無家可歸,心裏難受極了。這情景被黎珊玉看見了,忙喊住了他,說:“小葛,到我家過小年去。”葛非望著慈父般的黎珊玉感動了,嘴裏忙說:“不用,不用。”話還沒說完,淚水已模糊了雙眼。
1985年,葛非考取了鹹寧地區藝校,後來又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在學習期間,黎珊玉曾抽空去看望葛非,還從經濟上資助他。黎珊玉叮囑他好好學習,畢業後還迴玉立公司工作。葛非從湖北美術學院畢業後,迴到藝校教書。黎珊玉一見到葛非,總是問長問短,總是不忘要他迴公司發揮自己的才智。葛非愛好攝影,想在電影、電視上有所發展。1997年,他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畢業後,先後在福建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工作。
在離開砂布廠的日子裏,葛非並沒有忘記砂布廠,特別是黎珊玉對他的關愛和培養。他常常利用假日,或工作之便,為玉立拍攝了大量的資料片和珍貴的鏡頭。黎珊玉十分讚賞葛非這份難得的情誼,三番五次邀請他迴公司工作。就這樣,他放棄了在外麵發展的機會,毅然迴到玉立公司工作。2006年,葛非在省城武漢創辦了湖北玉立文化傳播公司,為玉立企業文化、企業宣傳服務。
黎評中等個子,雖身材單薄,麵相清瘦,雙目卻炯炯有神,顯得十分精幹。他很小的時候被選入通城縣劇團,經過幾十年的摔打,已是通城縣小有名氣的藝人。20世紀80年代末,他經有關縣領導推薦進入玉立公司,從事行政工作,側重抓文藝宣傳。他能寫、能歌、能舞、能導、能演,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都是他主持操辦,多次受到領導和專家的好評。
黎評是一個三進玉立公司的人。黎評第一次進玉立公司是1989年,1991年離開去鄉文化站當站長,後出去做生意;第二次進玉立公司是1995年,是黎珊玉派人將他找迴來,2001年離開,去進修音樂創作,後又去做生意;2004年第三次進玉立公司。
下麵是黎評刊登在《犀利快報》上的一篇文章摘錄,題目是《我是一個幸運的人》,講出了他自己的故事和人生感歎。
我13歲離開父母以後,都是靠自己自學,沒有人管我。我曾經自費去廣東星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著名作曲家徐沛東的培訓班學習作曲。以前我因為對玉立事業缺乏應有的熱情,沒有為之奮鬥一生的決心,總以為自己有點小聰明,頭腦不比別人轉得慢,對挽留我的忠言聽不進,對挽留我的真情漠然置之,一意孤行,傷了黎董的心,傷了同誌們的心。實際上這是我人生理想信念淡漠的一種表現,沒有同玉立公司生死與共的決心。我沒有獻身玉立公司的理想,自然也就失去了原動力,總覺得玉立公司給予我的少了,自己付出的太多。一種隻講索取不講奉獻,隻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不平衡心態,扭曲了我的人生,使我一次又一次離開玉立公司,誤入歧途。
最難忘的是2001年8月,我第二次離開玉立公司的前夕,我打電話給在外出差的黎董,說我想去臨湘發展。黎董要我等他迴來再說。他一迴來就把我和另幾個人帶到河南參加首屆少林武術節。迴來後不久,我還是草率地離開了玉立公司,在臨湘開了一間小店。黎董不但沒有責怪我,反而帶人親自去看望我,還送了10000元的賀禮。2004年,我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又想迴玉立公司。我打電話給黎董,黎董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一個在外漂泊多年的遊子,我常常想到玉立公司。有一次我想以《離開玉立的日子》寫一篇文章,但因心存慚愧終難動筆。一人在外遭人白眼,遭人歧視,遭人欺辱時,我都會想起在玉立公司的日子。領導、職工,男女老少,都是那樣的看得起我。的確是“在家千日好,出外時時難”啊!唯一對得起自己良心的是,我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有損玉立公司形象的壞話,有時感到有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
如今我又迴來了,重新投入到玉立公司的懷抱,得到了以黎董為首的領導的寬容,得到了同誌們的諒解。我再也沒有理由不為玉立公司奮鬥到底了。三進兩出玉立公司的人生經曆,最終使我明白,玉立公司才是我施展才華的大舞台,才是我騰飛的發射塔。因此,我下定了決心,隻要我不犯錯誤,你就
是用棍子攆我,我也不會離開玉立公司了。
1981年起,通城砂布廠給上班員工免費供應中餐。
1988年始,黎珊玉每年春節都要向員工發一封慰問信,感謝他們一年來對他工作的支持。
1992年始,公司為上班員工免費提供營養餐。
1994年始,逢年過節消費物資由公司統一購進配齊,免費發放。如大米、食油、洗衣粉、衛生紙、皮蛋、月餅、鞭炮、燈籠……
1997年公司決定,除對全體員工辦理養老保險外,還對工齡在15年以上的員工單獨在銀行存款1。5萬元,作為職工退休時的安家補助。後又為職工辦理了養老金和住房公積金。
1998年,公司製訂了對貧困員工照顧的政策,後來隨公司發展,照顧標準從起初的200元、500元、1000元,增加到2000元,到脫貧時為止。
1998年,黎珊玉製訂的《玉立員工準則》上明確無誤地寫著:“不忘兩個根本:企業的根本利益,員工的根本利益。”
跨入新世紀,隨著企業效益的提高,關心員工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2000年開始,公司每年統一安排退休員工外出旅遊。2004年國慶長假,公司安排560名員工分別去北京、上海、海南、深圳、雲南、香港等地旅遊……
2001年,黎珊玉提議,董事會通過,決定投資1。5億元,建設功能齊全的玉立花園,為玉立人營造幸福園。以特優價賣給員工居住。2004年建成3棟,2006年又建成6棟。到2008年,18棟、12層、每層4套、每套165平方米的住宅樓將全部竣工,服務、健身、體育、遊樂、綠化、美化項目也將同時完成。
2002年,在企業改製中,黎珊玉毅然放棄個人持獨股的建議,堅持讓玉立員工人人持股的“動態股權製”。
2006年,玉立公司開始為員工辦理企業年金。員工一個月交100元,公司相應地給員工存100元,員工實際可拿200元。一年公司給每個員工貼1200元,三十年公司就給每個員工貼36000元。平時職工的治病經費可以在年金中開支,解決了“小病自己養,大病大家管”的治病經費難題。
黎珊玉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凡員工家裏有紅白喜事,或天災人禍,都得讓他知道,他都會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黎珊玉曾經在自己的工作筆記裏寫著這樣一段話:“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抓學習、抓教育,更主要的是要關心和愛護職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要善於聽其言,觀其色,也就是‘察言觀色’。走進車間,職工情緒樂觀,精神活躍,說明這裏士氣高漲,起碼沒有大的個人和集體困難。如果走進車間,有人低頭不語,悶悶不樂,這就要引起思考。是本人身體不適?是家庭遇到什麽困難?抑或有什麽難言之隱……我們必須深入細致地了解,把思想政治工作結合業務工作、家庭關係來抓。”
多麽精明的企業家啊!他時刻把員工的利益和冷暖放在心上。
有一次,黎珊玉偶爾發現女職工黎育珍情緒比較低沉,甚至聽人說她還有出家為尼的念頭。經過細心觀察和訪問,他發現原來是與她戀愛了4年的男朋友不知啥原因,突然提出要和她分道揚鑣。黎珊玉知道詳情後,立即與黨總支書記熊師菊商量,以總支和團委的名義,給她的男友發去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函,詳細介紹黎育珍的工作學習情況,從中大力撮合,終於使男方打消了分手的念頭,讓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玉立公司工會把黎珊玉“察言觀色”的方法學到了家,成了打探職工家庭困難的行家裏手。職工戴方獻的愛人不幸患上了骨質增生病,幾個月治療費花去了2萬多元。戴方獻為了不耽誤工作,在愛人住院期間,一直沒有把真實情況告訴公司。隻是送愛人去武漢市治療時,才請了兩天假。但細心的領導還是通過工會了解到這一情況。黎珊玉立即召開董事會,決定資助4000元給戴方獻的愛人治病。然後,以公司名義發布捐款倡議書,黎珊玉第一個捐了200元,兩天時間捐款就達5000多元。第二天,公司領導驅車武漢,親手把9000多元錢送到戴方獻手上。戴方獻夫妻倆感動得熱淚盈眶。戴方獻的愛人躺在病床上抽泣著說:“沒想到玉立公司連職工家屬生病都這麽關心。我沒有什麽報答你們的大恩大德,隻有今後多多支持戴方獻的工作,以此來感謝你們的關心。”
有一年,職工張麗把一批價值3萬多元的砂紙賣給了孝感一家公司,快一年了,收不迴貨款,張麗急得不知哭了多少迴。當時在公司財務室搞會計的皮玲知道後,便向黎珊玉反映。本來公司實行銷售買斷製後,完全可以不管這類事的。為了挽迴職工的經濟損失,黎珊玉還是讓皮玲協助張麗去追迴貨款。皮玲接受任務後,立即帶著張麗趕到孝感追討貨款。到了孝感,她們打聽到這家公司是李家兄弟開的,其中,弟弟人稱“黑老二”,是當地一霸,五蠻六道的。了解他的人都怕和他做生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皮玲大著膽子走進該公司財務室,找到一位女會計。這位女會計是個五十來歲的婆婆,皮玲就向她了解情況。她先不談要錢的事,而是談財會工作的苦衷,拉近感情,再談貨款的事。皮玲對老會計說,我們今天不是來要錢的,是來了解情況的。我們的貨如果不好賣,我們就拖迴去。老會計推脫說,她什麽也不知道。皮玲隻好帶著張麗走了。
第二天,皮玲帶著張麗又來到這家公司,和老會計拉家常,還送一雙非常漂亮的繡花鞋墊給老會計,說是自己媽媽繡的。老會計愛不釋手,很受感動。皮玲對她說:“我們都是搞財會的,錢要不迴去我就要下崗了。我們來孝感已一個星期了,盤纏也花光了,天天吃米糊糊。我求您想法子讓我去倉庫看看,如果貨沒賣掉,我們就拖迴去。”老會計說:“明天等老二不在家時,我帶你去倉庫裏看看。”
第三天,那個老二去武漢了。老會計帶著皮玲和張麗去了倉庫,發現貨已沒有了。保管員說,早賣出去了。皮玲聽了心裏有底了。在老會計的幫助下,他們找到了老大,並做老大的工作,表示如果沒有錢就用貨物作抵。老大還算通情達理,同意用貨物作抵。就這樣,皮玲幫助張麗把拖了近一年的貨款用“以貨抵款”的形式追迴來了。張麗感激不盡。
2000年臘月,玉立公司員工張習愛被縣醫院確診為肝內膽管結石,動手術沒有成功,又發生肝內黃疸性梗阻,導致肝萎縮。個子1。7米的他瘦得隻剩下60多斤了。當張習愛在死亡邊緣掙紮時,當他們一家人正一籌莫展時,黎珊玉不知什麽時候得到了消息,立即為張習愛的病召開董事會,特地派胡透明廠長用專車把他送到武漢協和醫院,找專家教授為他看病。胡透明廠長忙前忙後,一忙就是幾天。臨走時,囑咐醫生要不惜一切代價治好他的病。然而,張習愛在協和醫院治療了一個多月仍不見好轉,且病情越來越重。醫生對張習愛的家屬說愛莫能助。後來醫院就不給他下藥了。在萬般無奈之下,張習愛隻好迴家等死。他們一家人再次陷入痛苦和絕望之中。
黎珊玉聞訊後,立即把車間主任關北鑰找來,對他說:“對張習愛的病你要解放思想,大膽突破,不要迷信專家、教授。有什麽困難你隻管說,公司一律給予支持。比如醫藥費問題,公司先給墊付上。”事後,黎珊玉又派醫務室關醫生和她在中醫院工作的父親到張習愛家,幫他用中藥為張習愛治療,還委托關醫生給張習愛捎了一句話:“人要有信心才能戰勝病魔。”張習愛在家裏治療期間,黎珊玉曾多次前往詢問他的病情。在廠領導的關懷下,在關氏父女精心的治療下,張習愛的病一天天好轉了。此後,張習愛逢人就說:“是玉立公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是黎董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玉立公司你會聽到關於葛非和黎評的故事,說他們是飛走的鳳凰又飛迴來了。
葛非,早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又去北京電影學院深造。先後在鹹寧藝校、福建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工作。七彎八轉,最終轉到玉立公司,創辦了湖北玉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葛非原是個苦命的孩子,很小就失去了父母,在親戚家長大。初中畢業就沒條件繼續升學了。他多麽渴望讀書啊!但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別的同學去讀高中,自己暗自流淚。
1980年6月,葛非進了正在艱苦創業中的通城砂布廠,那年他才16歲。第二年,黎珊玉正式被任命為砂布廠廠長後,派精明靈活的葛非去武漢搞公關、賣砂布。葛非年齡小,個子小,騎著個舊自行車,圍著武漢三鎮轉,十分辛苦。他還想讀書,一邊跑業務,一邊在江漢大學學文化課,在江漢區文化館學美術。
有一次,黎珊玉去武漢辦事處辦事,請客戶在外麵吃中飯。飯後要葛非把桌上的剩菜,用盆子裝迴辦事處晚上吃。葛非覺得不光彩,強著不肯裝。
黎珊玉吼道:“小小年紀就不曉得節約,你不是來武漢享福的!”
葛非在同事的規勸下,把殘菜裝迴去了,但他感到十分委屈。
後來黎珊玉了解到葛非的家庭情況,十分憐憫地對他說:“你要曉得節約,浪費多可惜啊!”
在武漢3年,葛非為砂布廠做了不少事:找到了第一個武漢代銷員——武漢五金公司退休老師傅謝洪濤,為砂布產品打進武漢市場立下了汗馬功勞;花2000元在武漢部隊後勤處買了一台九成新的上海牌小貨車;找到了公司第一個司機張林弼師傅;學會並雕刻了第一個印刷用皮滾,為砂布廠解決了買皮滾難的問題……
1984年下半年,葛非迴到公司,黎珊玉安排進了砂布車間,給皮帶打蠟。這是一件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的活兒,蠟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一次,葛非把蠟滴多了,皮帶打滑,產品報廢了,損失了36元錢。黎珊玉按規章製度扣了他的工資賠償車間損失。又過了幾天,葛非看到印刷圖案上的染墨太濃了,印出的圖案不好看,自作聰明地給染墨加水衝淡。被黎珊玉發現後,他又賠償了損失。葛非受不了,思想一時想不通。黎珊玉當晚找他做工作,狠狠地批評他違章作業的錯誤行為,最後把他安排到辦公室工作。
葛非一直住在親戚家,進砂布廠後基本上獨立生活。這年臘月廿四,是通城人比較看重的小年節。葛非一個人在街上漫無邊際地遊蕩,別人家合家歡樂,自己卻無家可歸,心裏難受極了。這情景被黎珊玉看見了,忙喊住了他,說:“小葛,到我家過小年去。”葛非望著慈父般的黎珊玉感動了,嘴裏忙說:“不用,不用。”話還沒說完,淚水已模糊了雙眼。
1985年,葛非考取了鹹寧地區藝校,後來又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在學習期間,黎珊玉曾抽空去看望葛非,還從經濟上資助他。黎珊玉叮囑他好好學習,畢業後還迴玉立公司工作。葛非從湖北美術學院畢業後,迴到藝校教書。黎珊玉一見到葛非,總是問長問短,總是不忘要他迴公司發揮自己的才智。葛非愛好攝影,想在電影、電視上有所發展。1997年,他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係。畢業後,先後在福建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工作。
在離開砂布廠的日子裏,葛非並沒有忘記砂布廠,特別是黎珊玉對他的關愛和培養。他常常利用假日,或工作之便,為玉立拍攝了大量的資料片和珍貴的鏡頭。黎珊玉十分讚賞葛非這份難得的情誼,三番五次邀請他迴公司工作。就這樣,他放棄了在外麵發展的機會,毅然迴到玉立公司工作。2006年,葛非在省城武漢創辦了湖北玉立文化傳播公司,為玉立企業文化、企業宣傳服務。
黎評中等個子,雖身材單薄,麵相清瘦,雙目卻炯炯有神,顯得十分精幹。他很小的時候被選入通城縣劇團,經過幾十年的摔打,已是通城縣小有名氣的藝人。20世紀80年代末,他經有關縣領導推薦進入玉立公司,從事行政工作,側重抓文藝宣傳。他能寫、能歌、能舞、能導、能演,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都是他主持操辦,多次受到領導和專家的好評。
黎評是一個三進玉立公司的人。黎評第一次進玉立公司是1989年,1991年離開去鄉文化站當站長,後出去做生意;第二次進玉立公司是1995年,是黎珊玉派人將他找迴來,2001年離開,去進修音樂創作,後又去做生意;2004年第三次進玉立公司。
下麵是黎評刊登在《犀利快報》上的一篇文章摘錄,題目是《我是一個幸運的人》,講出了他自己的故事和人生感歎。
我13歲離開父母以後,都是靠自己自學,沒有人管我。我曾經自費去廣東星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著名作曲家徐沛東的培訓班學習作曲。以前我因為對玉立事業缺乏應有的熱情,沒有為之奮鬥一生的決心,總以為自己有點小聰明,頭腦不比別人轉得慢,對挽留我的忠言聽不進,對挽留我的真情漠然置之,一意孤行,傷了黎董的心,傷了同誌們的心。實際上這是我人生理想信念淡漠的一種表現,沒有同玉立公司生死與共的決心。我沒有獻身玉立公司的理想,自然也就失去了原動力,總覺得玉立公司給予我的少了,自己付出的太多。一種隻講索取不講奉獻,隻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不平衡心態,扭曲了我的人生,使我一次又一次離開玉立公司,誤入歧途。
最難忘的是2001年8月,我第二次離開玉立公司的前夕,我打電話給在外出差的黎董,說我想去臨湘發展。黎董要我等他迴來再說。他一迴來就把我和另幾個人帶到河南參加首屆少林武術節。迴來後不久,我還是草率地離開了玉立公司,在臨湘開了一間小店。黎董不但沒有責怪我,反而帶人親自去看望我,還送了10000元的賀禮。2004年,我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又想迴玉立公司。我打電話給黎董,黎董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一個在外漂泊多年的遊子,我常常想到玉立公司。有一次我想以《離開玉立的日子》寫一篇文章,但因心存慚愧終難動筆。一人在外遭人白眼,遭人歧視,遭人欺辱時,我都會想起在玉立公司的日子。領導、職工,男女老少,都是那樣的看得起我。的確是“在家千日好,出外時時難”啊!唯一對得起自己良心的是,我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有損玉立公司形象的壞話,有時感到有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
如今我又迴來了,重新投入到玉立公司的懷抱,得到了以黎董為首的領導的寬容,得到了同誌們的諒解。我再也沒有理由不為玉立公司奮鬥到底了。三進兩出玉立公司的人生經曆,最終使我明白,玉立公司才是我施展才華的大舞台,才是我騰飛的發射塔。因此,我下定了決心,隻要我不犯錯誤,你就
是用棍子攆我,我也不會離開玉立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