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廠不是目的,在砂布王國中稱王才是黎珊玉的最終目的。
隨著砂布廠的不斷發展,不斷壯大,黎珊玉的目標盯得更高更遠了。他通過對國內外市場的調查分析發現,耐水砂紙這一產品目前產量低,價格高,市場走俏,全國隻有幾家工廠生產這一產品,而且大多是半機械化生產,僅僅隻有天津一家砂布廠屬自動生產流水線作業。
這就是通城砂布廠發展的一條出路,黎珊玉決定從這條路闖出去。
通過篩選,黎珊玉選派頭腦靈活的黎淑蘭到廣西柳州學迴了製作耐水砂紙的工藝。很快,一個耐水砂紙生產車間建起來了,耐水砂紙很快投入試產。在攻克了幾道難關之後,產品大量投放市場,為砂布廠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黎淑蘭也被黎珊玉任命為耐水砂紙生產車間的第一任車間主任。1982年5月,她又被任命為副廠長。
1982年1月,黎珊玉提出“實行兩級核算,三定計酬”的企業管理製度,打破砂布廠存在的吃大鍋飯的現象,開始觸及了一些人的靈魂。黎珊玉和黎淑蘭之間兩種觀念代表的矛盾也因改革而激化了。黎淑蘭認為這樣的改革不行。如果這樣改革,黎珊玉就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老板,工人也就成了老板的雇工。而黎珊玉則看出了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端,要想使企業不斷發展,要想激發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必須要打破大鍋飯。他感覺到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被曲解,覺得不對勁,必須要改革。黎珊玉看準了的事就非得去做不可,決不讓步。兩個人的矛盾日趨激化。
正在這時,黎珊玉得到了一條消息:省機械進出口公司為了打開泰國耐水砂紙市場,接受了一個泰國老客商的訂單。泰國老客商公開講,為了打開泰國市場,生產廠家首先要做市場投入,其次是價格要低於人家的產品。市場投入資金由客商承擔,但要求降價損失的5萬元由生產廠家承擔。這份訂單沒有哪家企業願做。單從眼前利益看是吃了虧,但從長計議,前途無量。黎珊玉想到了這一點,他認為這是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的一次極好機會,就當是用這筆虧本的錢到國外做了廣告,一旦成功,不但得到了一個國家的市場,而且打開了東南亞市場的缺口。於是他大膽地接了下來。
黎珊玉從省城迴來後,立即召開廠委會,把接合同的想法告訴了大家。
黎珊玉話剛落音,就立即遭到了黎淑蘭的反對。她說:“不賺錢的合同不能做,虧本的合同更不能做。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做虧本生意,今後我們的日子還怎麽過啊?”
黎珊玉臉色難看起來,說:“承接合同的道理我都說了,我們的目光要放長遠些,不能隻朝腳背看。大家都說說。”
會場上寂靜無聲,黎珊玉和黎淑蘭兩個人的意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一時拿不定主意,不好表態。會場上僵持住了。
為了打破僵局,黎珊玉繼續闡明自己的觀點。他說:“在市場競爭中,老市場價格要求穩,新市場要求隨行就市,薄利多銷或保本銷售。為了開辟新市場,要不惜做賠本買賣,犧牲眼前利益,打開大市場,以換取長遠利益。我們不是常說‘放長線,釣大魚’嗎?這也是一樣的道理。大家都表個態。反正我是廠長,合同已經接下來了,不搞,我不好向上級交代。讓我把合同退迴去,不可能!”黎珊玉顯然有些剛愎自用的武斷。
這時身為砂布廠黨支部書記的熊師菊表態了,說:“我讚同黎珊玉廠長的意見。”
吳恩桃也表態了,說:“黎廠長的想法有道理,這個合同不退為好。我們做。”
除了黎淑蘭之外,再沒有人公開反對。
黎珊玉最後做出決定:“按合同保質保量保時完成任務。”
黎淑蘭一口氣悶在了心裏,憤怒之情詮釋在一張扭曲的臉上。
但誰也不曾想到,這位黎珊玉一手培養起來的能幹女將,做出了一件大錯特錯的事來。在她的思想影響下,為了爭取一點利潤,有些人竟在質量上搞起鬼來。這些都讓心細的熊師菊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她很負責任地向黎珊玉建議,對這批貨進行開箱檢查。交貨時間臨近,黎珊玉打開第一箱,就發現了7張有接頭的砂布。黎珊玉大發雷霆,下令讓全廠後勤人員協助生產人員全部開箱檢查,不合格產品一張也不許出廠。經過突擊檢查,查出了價值2萬多元的不合格產品,然後集中在空地上付之一炬。這一把火燒醒了砂布廠員工們的質量觀,卻沒有燒化黎淑蘭與黎珊玉之間的矛盾。為了嚴肅紀律,黎珊玉根據有關管理製度,對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對分管質量的副廠長黎淑蘭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並罰款60元。這60元,相當於當年3個月的工資啊(當時黎淑蘭月工資為22元)!黎淑蘭心裏從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恰逢這時,通城縣供銷合作社正在籌辦一個砂布廠。他們看出了黎珊玉和黎淑蘭之間的矛盾,又看中黎淑蘭手裏的技術,立即向黎淑蘭拋出了“國營企業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誘惑。從根子上崇尚計劃經濟的黎淑蘭,義無反顧地接受了。人各有誌,黎淑蘭帶著一部分技術骨幹、供銷人員離開了通城砂布廠。黎淑蘭在縣供銷合作社的支持下,辦起了“鄂南砂布廠”,打出了與當時通城砂布廠的“力牌”相抗衡的“虎頭牌”砂紙,揚言老虎要吃掉通城砂布廠。黎淑蘭的倒戈,一時間影響了通城砂布廠的銷售,動搖了軍心,使生產一下子陷入半停產狀態。
共患難的姐妹為什麽艱苦的時候能和睦相處,今天的日子好過了,卻要相互廝殺了呢?黎淑蘭可是黎珊玉一手考察培養起來的啊!她也為通城砂布廠的發展壯大立下過汗馬功勞啊!也正因為這一點而得到全廠員工的擁戴。砂布廠先後用公費送她到北京、柳州等地學習,還多次用專車送她到武漢請名醫為她治頭痛病啊!這到底是怎麽了?姐妹的情誼忘了嗎?熊師菊想不通。但是,麵對鄂南砂布廠的強大攻勢,她再也坐不住了。作為黨支部書記的她,立即召開全廠職工大會,號召大家同心協力,風雨同舟,團結在黎珊玉廠長的周圍,和鄂南砂布廠展開激烈的競爭。
在“國營企業”招牌的巨大誘惑下,又一批同甘苦共患難的姐妹離開了這個群體。當年的26位女創業者,最終隻留下來17個人;加上黎珊玉這唯一的男子漢,就是18個人。他們是——
熊師菊黃年芳吳恩桃黃秋豔胡落貴黎彩凡胡南英
黎良英黎六英廖小珍朱豔蘭馮國娥楊細梅程美玲
徐玉早孔蘭香黎鳳娥黎珊玉
這些人對自己用一滴汗一滴血創辦起來的工廠,懷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不願意離開。有一個姐妹脾氣暴躁,因為當時接受不了黎珊玉的思想,曾公開與黎珊玉對抗過。當有人對她說“國營單位將來老了有保障”並拉她走的時候,她卻說出了令人感慨不已的話語:“金窩銀窩麽樣也不如我這草窩!”許多人說:“這個廠是我們一磚一瓦做起來的,和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自己生的自己疼。”
通城砂布廠經曆了一次驚濤駭浪,在舵手黎珊玉的引航下,繼續乘風破浪,奮勇前進!
隨著砂布廠的不斷發展,不斷壯大,黎珊玉的目標盯得更高更遠了。他通過對國內外市場的調查分析發現,耐水砂紙這一產品目前產量低,價格高,市場走俏,全國隻有幾家工廠生產這一產品,而且大多是半機械化生產,僅僅隻有天津一家砂布廠屬自動生產流水線作業。
這就是通城砂布廠發展的一條出路,黎珊玉決定從這條路闖出去。
通過篩選,黎珊玉選派頭腦靈活的黎淑蘭到廣西柳州學迴了製作耐水砂紙的工藝。很快,一個耐水砂紙生產車間建起來了,耐水砂紙很快投入試產。在攻克了幾道難關之後,產品大量投放市場,為砂布廠帶來了巨大經濟效益。黎淑蘭也被黎珊玉任命為耐水砂紙生產車間的第一任車間主任。1982年5月,她又被任命為副廠長。
1982年1月,黎珊玉提出“實行兩級核算,三定計酬”的企業管理製度,打破砂布廠存在的吃大鍋飯的現象,開始觸及了一些人的靈魂。黎珊玉和黎淑蘭之間兩種觀念代表的矛盾也因改革而激化了。黎淑蘭認為這樣的改革不行。如果這樣改革,黎珊玉就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老板,工人也就成了老板的雇工。而黎珊玉則看出了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端,要想使企業不斷發展,要想激發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必須要打破大鍋飯。他感覺到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被曲解,覺得不對勁,必須要改革。黎珊玉看準了的事就非得去做不可,決不讓步。兩個人的矛盾日趨激化。
正在這時,黎珊玉得到了一條消息:省機械進出口公司為了打開泰國耐水砂紙市場,接受了一個泰國老客商的訂單。泰國老客商公開講,為了打開泰國市場,生產廠家首先要做市場投入,其次是價格要低於人家的產品。市場投入資金由客商承擔,但要求降價損失的5萬元由生產廠家承擔。這份訂單沒有哪家企業願做。單從眼前利益看是吃了虧,但從長計議,前途無量。黎珊玉想到了這一點,他認為這是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的一次極好機會,就當是用這筆虧本的錢到國外做了廣告,一旦成功,不但得到了一個國家的市場,而且打開了東南亞市場的缺口。於是他大膽地接了下來。
黎珊玉從省城迴來後,立即召開廠委會,把接合同的想法告訴了大家。
黎珊玉話剛落音,就立即遭到了黎淑蘭的反對。她說:“不賺錢的合同不能做,虧本的合同更不能做。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做虧本生意,今後我們的日子還怎麽過啊?”
黎珊玉臉色難看起來,說:“承接合同的道理我都說了,我們的目光要放長遠些,不能隻朝腳背看。大家都說說。”
會場上寂靜無聲,黎珊玉和黎淑蘭兩個人的意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一時拿不定主意,不好表態。會場上僵持住了。
為了打破僵局,黎珊玉繼續闡明自己的觀點。他說:“在市場競爭中,老市場價格要求穩,新市場要求隨行就市,薄利多銷或保本銷售。為了開辟新市場,要不惜做賠本買賣,犧牲眼前利益,打開大市場,以換取長遠利益。我們不是常說‘放長線,釣大魚’嗎?這也是一樣的道理。大家都表個態。反正我是廠長,合同已經接下來了,不搞,我不好向上級交代。讓我把合同退迴去,不可能!”黎珊玉顯然有些剛愎自用的武斷。
這時身為砂布廠黨支部書記的熊師菊表態了,說:“我讚同黎珊玉廠長的意見。”
吳恩桃也表態了,說:“黎廠長的想法有道理,這個合同不退為好。我們做。”
除了黎淑蘭之外,再沒有人公開反對。
黎珊玉最後做出決定:“按合同保質保量保時完成任務。”
黎淑蘭一口氣悶在了心裏,憤怒之情詮釋在一張扭曲的臉上。
但誰也不曾想到,這位黎珊玉一手培養起來的能幹女將,做出了一件大錯特錯的事來。在她的思想影響下,為了爭取一點利潤,有些人竟在質量上搞起鬼來。這些都讓心細的熊師菊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她很負責任地向黎珊玉建議,對這批貨進行開箱檢查。交貨時間臨近,黎珊玉打開第一箱,就發現了7張有接頭的砂布。黎珊玉大發雷霆,下令讓全廠後勤人員協助生產人員全部開箱檢查,不合格產品一張也不許出廠。經過突擊檢查,查出了價值2萬多元的不合格產品,然後集中在空地上付之一炬。這一把火燒醒了砂布廠員工們的質量觀,卻沒有燒化黎淑蘭與黎珊玉之間的矛盾。為了嚴肅紀律,黎珊玉根據有關管理製度,對責任人進行了嚴肅處理:對分管質量的副廠長黎淑蘭進行了嚴厲的批評,並罰款60元。這60元,相當於當年3個月的工資啊(當時黎淑蘭月工資為22元)!黎淑蘭心裏從此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恰逢這時,通城縣供銷合作社正在籌辦一個砂布廠。他們看出了黎珊玉和黎淑蘭之間的矛盾,又看中黎淑蘭手裏的技術,立即向黎淑蘭拋出了“國營企業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誘惑。從根子上崇尚計劃經濟的黎淑蘭,義無反顧地接受了。人各有誌,黎淑蘭帶著一部分技術骨幹、供銷人員離開了通城砂布廠。黎淑蘭在縣供銷合作社的支持下,辦起了“鄂南砂布廠”,打出了與當時通城砂布廠的“力牌”相抗衡的“虎頭牌”砂紙,揚言老虎要吃掉通城砂布廠。黎淑蘭的倒戈,一時間影響了通城砂布廠的銷售,動搖了軍心,使生產一下子陷入半停產狀態。
共患難的姐妹為什麽艱苦的時候能和睦相處,今天的日子好過了,卻要相互廝殺了呢?黎淑蘭可是黎珊玉一手考察培養起來的啊!她也為通城砂布廠的發展壯大立下過汗馬功勞啊!也正因為這一點而得到全廠員工的擁戴。砂布廠先後用公費送她到北京、柳州等地學習,還多次用專車送她到武漢請名醫為她治頭痛病啊!這到底是怎麽了?姐妹的情誼忘了嗎?熊師菊想不通。但是,麵對鄂南砂布廠的強大攻勢,她再也坐不住了。作為黨支部書記的她,立即召開全廠職工大會,號召大家同心協力,風雨同舟,團結在黎珊玉廠長的周圍,和鄂南砂布廠展開激烈的競爭。
在“國營企業”招牌的巨大誘惑下,又一批同甘苦共患難的姐妹離開了這個群體。當年的26位女創業者,最終隻留下來17個人;加上黎珊玉這唯一的男子漢,就是18個人。他們是——
熊師菊黃年芳吳恩桃黃秋豔胡落貴黎彩凡胡南英
黎良英黎六英廖小珍朱豔蘭馮國娥楊細梅程美玲
徐玉早孔蘭香黎鳳娥黎珊玉
這些人對自己用一滴汗一滴血創辦起來的工廠,懷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不願意離開。有一個姐妹脾氣暴躁,因為當時接受不了黎珊玉的思想,曾公開與黎珊玉對抗過。當有人對她說“國營單位將來老了有保障”並拉她走的時候,她卻說出了令人感慨不已的話語:“金窩銀窩麽樣也不如我這草窩!”許多人說:“這個廠是我們一磚一瓦做起來的,和自己親生的兒子一樣,自己生的自己疼。”
通城砂布廠經曆了一次驚濤駭浪,在舵手黎珊玉的引航下,繼續乘風破浪,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