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縣城西南麵大約20公裏處有個牌合村,牌合村有個牌樓衝,這裏坐落著一個小小的村莊,住著黎姓十幾戶人家。

    明朝末年,黎氏家族有個秀才發了財,做起了一片房屋,頗像古莊園建築。院落,石凳、石溝、石天井,堂屋高大,巨梁橫跨,雕梁畫棟,房房相連,房廂相接,廊道相通,樓道深巷迂迴曲折,可謂是“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屋外,青磚到簷,石門、石窗、石板路,青瓦蓋頂,垛牆斜伸。從外觀看,門庭嚴謹,高牆聳立。俯視屋頂,屋宇綿亙,鱗次櫛比,蔚為壯觀。

    黎姓家族中有個叫黎擁賓的,其妻姓李名壽珍,為楓樹畈太學生、大財主李作仁之女,可謂大家閨秀。光緒二十七年,16歲的李壽珍嫁到牌樓衝,為黎擁賓之婦。她眉清目秀,臉龐胭脂般紅潤,勤勞儉樸,溫順善良,是遠近聞名的好媳婦。黎擁賓和李壽珍兩人,知書達理,男耕女織,相敬如賓。生下一個兒子,取名黎祖賢。第四年,李壽珍又懷上了孩子,真可謂家和萬事興。

    天有不測之風雲,厄運悄悄降臨到這個美好幸福的家庭之中。

    忽一日,黎擁賓病倒了,發著高燒,身上冒出許多紅點子。老年人說,黎擁賓得了“痘”症了。這種“痘”症在當時可謂不治之症。加上通城閉塞,到哪裏去求醫問藥呢?這可急壞了年輕少婦李壽珍,她到處請郎中給黎擁賓治病。郎中也就那麽個水平,怎麽治也不見效果。本來李壽珍是不信迷信的,在眾人的規勸下,她也請來了“馬腳”驅鬼祛邪。黎擁賓不但不見好轉,反而越來越重,最後,撇下了李壽珍、年幼的孩子以及未能謀麵的遺腹子,撒手人寰。李壽珍痛不欲生,趴在黎擁賓身上哭得死去活來。不諳世事的黎祖賢才兩歲多。他站在黎擁賓身邊哭喊著“爹”,一邊喊一邊用小手不停地去扒父親的眼睛和嘴巴。然而,爹的眼睛扒開又合上,再也睜不開了。這情景讓在場的父老鄉親無不掉下同情的眼淚。

    在萬分悲慟之中,李壽珍辦完了黎擁賓的喪事。

    次年,李壽珍生下了第二個孩子,取名黎祖德。

    李壽珍為了兩個孩子,發誓終身不嫁。為了表示自己的守節心誌,她帶著兩個孩子上七峰廟吃齋。在廟裏,她白天念經,晚上刺繡,以維持一家三口的生計。兩個孩子也隨母親讀些經文,認識了許多字。

    又過了5年,李壽珍的姑母生背花瘡,久治不愈,疼痛難忍。郎中說,隻有割股補療。郎中說過之後卻沒有人反應。前去看望姑母的李壽珍知情後,主動請求郎中割自己身上的肉給姑母補療。郎中有些猶豫。李壽珍催促說:“叫你割,你就割,別磨磨蹭蹭的。我年輕,割一小坨肉很快就會長起來的。”在李壽珍的再三請求下,郎中完成割股補療,姑母的背花瘡這才痊愈了。

    無獨有偶。不出3年,李壽珍的母親生了對嘴瘡,久治不愈,又需割股補療。還未等郎中開口,李壽珍悄悄地向郎中提出,要割股給母親療疤。母親做完補療後,身體迅速康複。

    李壽珍的善良舉動在十裏八鄉廣為流傳,連縣令也知曉了,賜“百世流芳”匾額一塊。並撰文讚曰:懿哉賢母,慈善溫良。年甫十九,不幸夫亡。痛心疾首,守節居孀。撫育二子,艱苦飽嚐。上廟齋戒,賜福無疆。割股兩次,名震雋陽。邑侯賜匾,節孝頌揚。巾幗典範,百世流芳。

    好一個賢惠善良的齋女啊!

    李壽珍何許人也?即為本書主人翁黎珊玉之祖母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闖世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恆並收藏闖世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