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曆磨難的生命是脆弱的,
沒有經過升華的靈魂是平庸的。
生命的磨難能砥礪一個人頑強的意誌,
靈魂的升華能展開一個人騰飛的翅膀。
——題記
引言
2004年11月11日下午,三輛小車在湖北玉立砂帶股份有限公司門前平穩地停住,從車上下來四個人,其中一位便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黎珊玉驚喜地迎接他們一行。俞正聲視察了砂帶車間,聽取了黎珊玉的匯報後,問:“你們現在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誰?”
黎珊玉說:“是老美。”
俞正聲又問:“玉立的目標是什麽?”
黎珊玉說:“世界同行業三強。”
俞正聲再問:“怎麽實現這個目標?”
黎珊玉胸有成竹地迴答:“以人為本,不斷創新。”
俞正聲聽了之後很開心地笑了,然後像老朋友一樣拍著黎珊玉的肩膀說:“了不起,好好幹!”
這個黎珊玉膽子真不小,竟敢在俞正聲麵前誇下如此海口,還顯得那麽自信,那麽坦然。這使人不禁想起26年前的一幕:
1979年底,玉立公司的前身通城砂布廠剛建廠才一年時間,產值9。8萬元,銷售額6。36萬元,稅收3 200元,利潤1 000元。1980年1月,黎珊玉正式被城關人民公社任命為廠長。2月份,通城縣召開全縣工業大會,分管工業的縣委副書記張玉庭為了給砂布廠打氣,讓黎珊玉上台發言。黎珊玉跳上台,表示要把通城縣砂布廠建成全縣一流的企業。他的話音剛落,台下立刻響起了一片哄笑聲。有人在下麵竊竊私語:“這個黎珊玉不知天高地厚,簡直是個吹牛大王。”黎珊玉當年誇下的海口早已實現了。如今玉立公司不僅雄居全國同行業之首,而且是亞洲同行業之王。今天已過花甲之年的黎珊玉,當著俞正聲誇下海口,要躋身世界同行業三強,他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嗎?
嚴格管理是搞好企業的重要舉措之一,誰違反了企業的規章製度,黎珊玉是天皇老子都不認的。建廠初期,黎珊玉的親家母在食堂當炊事員。在糧食緊張的年代,為了巴結廠裏的幹部,親家母把雞蛋、好肉換給後勤幹部,職工夥食達不到應有的標準。黎珊玉得知後,通過深入調查,發現了問題的根源,當即宣布讓親家母迴家,同時對食堂人事進行了調整。為了加強企業管理,黎珊玉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尤其是那些因違反了規章製度而被處理出廠的老同誌。到如今還有人咬牙切齒地罵他是“吃奶長大的,忘了娘”。
1995年,國內隻有一條半砂帶生產線。其中一條生產線是國家花一個億從國外引進的,另外半條生產線是上海砂輪廠花了三千多萬元從國外購進的。
黎珊玉去鄭州砂帶廠參觀了三次。迴到廠裏,黎珊玉找來黎桂林,向他下達死命令:“你牽頭成立攻關小組,研製出國內第一條砂帶生產線來!”
黎桂林聽後咋舌了,過了好一會兒才迴過神來問:“黎廠長,你這不是在開國際玩笑吧?”
黎珊玉毫不含糊地說:“誰和你開國際玩笑了?我們如果不上砂帶生產線,那就等死吧!我們必須把砂帶生產線造出來,這是死命令!”
軍令如山倒。黎桂林披甲上陣了,帶著攻關小組的同誌們不知熬了多少個日夜,不知失敗了多少迴,僅僅試驗了一個月,就損失200多萬元原材料。黎桂林心虛了,害怕了,幾乎喪失信心。黎珊玉沒有責備他們一句,相反,還不斷給他們鼓勁“我不要失敗,我隻要成功,我們隻能成功!”黎珊玉還常常和他們一起徹夜切磋技術難題。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們最終成功地研製出國內第一條砂帶生產線,而且性能比引進的生產線好了許多。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1999年,玉立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2。5億元,銷售額1。48億元,創外匯689萬美元,是鹹寧市鄉鎮企業中的龍頭老大。這一年,湖北省有關部門推薦黎珊玉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因現在有好多部門搞評選需要企業交一大筆錢,公司辦公室在填表上報的時候,工作人員疑惑地對他說,這個獎應該不會要企業交錢吧!黎珊玉聽後毫不含糊地說:“這個獎絕對不會的。如果要企業交錢,那我就不要。”他囑咐辦公室,今後凡是花錢買榮譽的事誰也不許幹!多少年來黎珊玉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
有一年,農業部又授予黎珊玉“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的光榮稱號。可主管局拿迴獎牌後, 通知黎珊玉到省裏去培訓, 並要求交納培訓費3 000元。他一聽此言,當即叫辦公室迴複:若農業部給的榮譽,省直部門也要變相收費,就讓省裏退迴這個榮譽,黎珊玉不要。黎珊玉還常常對辦公室的人說:“我是玉立公司員工的守財奴。我不能用工人的血汗錢,去買個人功名,撈政治資本。”
黎珊玉被選為省、市人大代表。一次去開會,有幾個代表見他是腰纏萬貫的大老板,半真半假地對他說:“珊爹,你當人民代表了,得出兩萬元錢給大家發點紀念品。”黎珊玉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這錢是玉立兩千多職工的血汗錢,我不能拿錢做人情。我沒有權利亂花他們一分錢。”最後,黎珊玉從身上掏出2 000元交給他們,並補充說:“這是我私人的錢,不用開發票。”一位縣領導笑著對黎珊玉說:“珊爹,你是放屁用筲箕撈,後麵還跟著一隻大公雞(摳門)啊!”
20世紀90年代末,一位青工將一個白花花的饅頭咬了一口,隨意扔在地上。已是幾億資產的玉立公司大老板黎珊玉看見了,走過去把饅頭撿起來,剝去表皮吃了。這簡直讓人難以想象。
1994年開始至今,玉立公司在黃袍蘇區荻田小學和石南鎮牌合小學共投資兩百餘萬元,興辦希望工程學校。2005年,公司又在牌合村投資1 200萬元,與該村共建農業生態園,號稱3 000農戶小康工程,按“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成兩萬頭養豬場、萬噸飼料廠、千噸有機肥料廠、千頭優良母豬場和雜交原種場。
2001年,黎珊玉力排眾議,投資8 000萬元,在秀水河畔建起了高22層的玉立國際大酒店和與之相媲美的玉立大劇院。他說:“這是形象工程,是玉立走向世界的需要。”
2003年,黎珊玉決定投資2億多元,建設玉立花園。該工程將建設18棟住宅樓,每棟12層,48戶,每戶165平方米,以及相配套的設施。目前已建起9棟。他說:“這是玉立職工自己的幸福園。”當許多職工住進寬敞明亮的住宅樓時,黎珊玉卻依舊住在秀水河畔的由老廠辦公室改造的房子裏,總麵積不足70平方米。他說:“我喜歡這裏,我離不開這裏。”
1996年,企業包裝上市一時成為時尚,玉立公司作為鹹寧市鄉鎮企業的佼佼者,也被領導們看好。市縣裏的一些領導先後找到黎珊玉,動員他率先上市。省裏的一位常務副省長給他留了一個配額指標。黎珊玉掂量了一下,猶猶豫豫地答應了。然而,當省裏有關部門批準後,要他交二百多萬元時,他斷然拒絕了。他說:“謝謝領導關心,‘玉立’不需要上市。擴大再生產、上新項目,我們自己有錢。公司如果上市了,‘玉立’就不是我們自己的‘玉立’了,股民可是要分紅的。再說,我們要上新項目,還得要報批,劃不著。”
黎珊玉的事業成功之後,不為財富所困,不為名聲所累。有人給他出主意,建議玉立公司搬到武漢或鹹寧市區去,每年可節約運費、過路費四百餘萬元。黎珊玉搖了搖頭說:“‘玉立’是通城的‘玉立’,‘玉立’的根在通城。”
有一位在深圳謀事業的美國華僑,曾多次找到黎珊玉,要他過去同自己合作辦廠,許諾他年薪百萬,住小洋樓,還可到美國定居。黎珊玉依然搖了搖頭,笑著說:“我黎珊玉是通城的黎珊玉,我離不開通城。”
2000年10月,玉立公司改製時,通城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將玉立公司改為民營企業,黎珊玉當私人老板。市領導也出麵做工作。黎珊玉聽後把頭搖成撥浪鼓,脫口而出:“不行,不行。那我不成資本家了?”他堅持玉立公司要走社會主義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讓玉立公司員工共同持股,從股份製中獲得利益。
黎珊玉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建廠以來,他辦學校、辦報紙、辦電視台,每年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他把毛澤東同誌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加上《矛盾論》、《實踐論》、《反對自由主義》,統稱“老六篇”,定為玉立公司員工的必讀文章。至今,玉立公司用在文化建設上的資金突破了1 000萬元。
玉立公司經過28年的艱苦奮鬥,取得了突破性的飛躍。2006年實現工業產值8。2億元,出口創匯1 000萬美元。連續25年保持25%的速度高速發展,連續12年實現淨資產率、產銷率、資金迴籠率三個100%。“犀利”牌產品占全國塗附磨具市場86%的份額,1/4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目前,玉立公司已形成了4大係列,40個品種,458種規格產品,具有產品高、中、低檔規格齊全,塗附磨具產量大的絕對優勢。就全世界而言,玉立公司的產值不是最高,但產量沒有哪一家能超過。世界頂級的塗附磨具產品,玉立公司基本上都有。玉立公司的ckg51,可與德國的“鵝仔牌”中軟布相媲美;玉立公司的“犀利”牌鋼紙,可與“金士霸”和vsm鋼紙相媲美;玉立公司的dcv71,可與美國諾頓p489相媲美。玉立公司吸引了世界各國知名企業前來購買產品,英國的翠豐集團來了,美國的杜邦公司、k-mart公司、3m公司來了,法國的聖戈班公司來了,德國的博世公司來了……玉立公司把企業辦到越南、泰國去了,還打算辦到北美去。玉立公司已經成為亞洲塗附磨具之王,下一個目標是爭當世界塗附磨具三強。
中國塗附磨具協會秘書長尹傳忠感慨地說:“全世界我參觀的工廠不少,日本的、美國的、德國的、前蘇聯的……像玉立公司這麽大規模的可以說還沒有一個。玉立公司產品已經由單一型向係列化、多品種化轉變,是一個品種齊全、係列完整的中國塗附磨具企業的出色代表。”
作為一個偏遠山區的鄉鎮企業,這些難道稱不上是一個個奇跡嗎?難道這一個個奇跡不令你吃驚和羨慕嗎?
有人說,黎珊玉具有前瞻性,有能力,有魄力,有洞察力,會決策,辦實事,是玉立公司的一麵旗幟,引領玉立公司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科學高峰攀登,向世界同行業三強奮進。也有人說,黎珊玉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不懂遊戲規則,不懂人情世故,沒良心,好景不長。
是實話,是讚揚,還是奉承?是妒嫉,是怨恨,還是誹謗?是大方,還是小氣?我帶著一種好奇,一種渴望,一種疑惑,一種探究,走進了通城,走進了玉立,走進了黎珊玉,也走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在這裏,我看到了一個貧窮幼稚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成功的鄉鎮企業家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曆程。我也看到了一個鄉鎮企業,從豬圈起步,艱苦跋涉,走向世界,走向輝煌的奮鬥史和闖世史。
沒有經過升華的靈魂是平庸的。
生命的磨難能砥礪一個人頑強的意誌,
靈魂的升華能展開一個人騰飛的翅膀。
——題記
引言
2004年11月11日下午,三輛小車在湖北玉立砂帶股份有限公司門前平穩地停住,從車上下來四個人,其中一位便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黎珊玉驚喜地迎接他們一行。俞正聲視察了砂帶車間,聽取了黎珊玉的匯報後,問:“你們現在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誰?”
黎珊玉說:“是老美。”
俞正聲又問:“玉立的目標是什麽?”
黎珊玉說:“世界同行業三強。”
俞正聲再問:“怎麽實現這個目標?”
黎珊玉胸有成竹地迴答:“以人為本,不斷創新。”
俞正聲聽了之後很開心地笑了,然後像老朋友一樣拍著黎珊玉的肩膀說:“了不起,好好幹!”
這個黎珊玉膽子真不小,竟敢在俞正聲麵前誇下如此海口,還顯得那麽自信,那麽坦然。這使人不禁想起26年前的一幕:
1979年底,玉立公司的前身通城砂布廠剛建廠才一年時間,產值9。8萬元,銷售額6。36萬元,稅收3 200元,利潤1 000元。1980年1月,黎珊玉正式被城關人民公社任命為廠長。2月份,通城縣召開全縣工業大會,分管工業的縣委副書記張玉庭為了給砂布廠打氣,讓黎珊玉上台發言。黎珊玉跳上台,表示要把通城縣砂布廠建成全縣一流的企業。他的話音剛落,台下立刻響起了一片哄笑聲。有人在下麵竊竊私語:“這個黎珊玉不知天高地厚,簡直是個吹牛大王。”黎珊玉當年誇下的海口早已實現了。如今玉立公司不僅雄居全國同行業之首,而且是亞洲同行業之王。今天已過花甲之年的黎珊玉,當著俞正聲誇下海口,要躋身世界同行業三強,他能夠實現這個目標嗎?
嚴格管理是搞好企業的重要舉措之一,誰違反了企業的規章製度,黎珊玉是天皇老子都不認的。建廠初期,黎珊玉的親家母在食堂當炊事員。在糧食緊張的年代,為了巴結廠裏的幹部,親家母把雞蛋、好肉換給後勤幹部,職工夥食達不到應有的標準。黎珊玉得知後,通過深入調查,發現了問題的根源,當即宣布讓親家母迴家,同時對食堂人事進行了調整。為了加強企業管理,黎珊玉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尤其是那些因違反了規章製度而被處理出廠的老同誌。到如今還有人咬牙切齒地罵他是“吃奶長大的,忘了娘”。
1995年,國內隻有一條半砂帶生產線。其中一條生產線是國家花一個億從國外引進的,另外半條生產線是上海砂輪廠花了三千多萬元從國外購進的。
黎珊玉去鄭州砂帶廠參觀了三次。迴到廠裏,黎珊玉找來黎桂林,向他下達死命令:“你牽頭成立攻關小組,研製出國內第一條砂帶生產線來!”
黎桂林聽後咋舌了,過了好一會兒才迴過神來問:“黎廠長,你這不是在開國際玩笑吧?”
黎珊玉毫不含糊地說:“誰和你開國際玩笑了?我們如果不上砂帶生產線,那就等死吧!我們必須把砂帶生產線造出來,這是死命令!”
軍令如山倒。黎桂林披甲上陣了,帶著攻關小組的同誌們不知熬了多少個日夜,不知失敗了多少迴,僅僅試驗了一個月,就損失200多萬元原材料。黎桂林心虛了,害怕了,幾乎喪失信心。黎珊玉沒有責備他們一句,相反,還不斷給他們鼓勁“我不要失敗,我隻要成功,我們隻能成功!”黎珊玉還常常和他們一起徹夜切磋技術難題。功夫不負苦心人,他們最終成功地研製出國內第一條砂帶生產線,而且性能比引進的生產線好了許多。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1999年,玉立公司完成工業總產值2。5億元,銷售額1。48億元,創外匯689萬美元,是鹹寧市鄉鎮企業中的龍頭老大。這一年,湖北省有關部門推薦黎珊玉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因現在有好多部門搞評選需要企業交一大筆錢,公司辦公室在填表上報的時候,工作人員疑惑地對他說,這個獎應該不會要企業交錢吧!黎珊玉聽後毫不含糊地說:“這個獎絕對不會的。如果要企業交錢,那我就不要。”他囑咐辦公室,今後凡是花錢買榮譽的事誰也不許幹!多少年來黎珊玉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
有一年,農業部又授予黎珊玉“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的光榮稱號。可主管局拿迴獎牌後, 通知黎珊玉到省裏去培訓, 並要求交納培訓費3 000元。他一聽此言,當即叫辦公室迴複:若農業部給的榮譽,省直部門也要變相收費,就讓省裏退迴這個榮譽,黎珊玉不要。黎珊玉還常常對辦公室的人說:“我是玉立公司員工的守財奴。我不能用工人的血汗錢,去買個人功名,撈政治資本。”
黎珊玉被選為省、市人大代表。一次去開會,有幾個代表見他是腰纏萬貫的大老板,半真半假地對他說:“珊爹,你當人民代表了,得出兩萬元錢給大家發點紀念品。”黎珊玉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說:“這錢是玉立兩千多職工的血汗錢,我不能拿錢做人情。我沒有權利亂花他們一分錢。”最後,黎珊玉從身上掏出2 000元交給他們,並補充說:“這是我私人的錢,不用開發票。”一位縣領導笑著對黎珊玉說:“珊爹,你是放屁用筲箕撈,後麵還跟著一隻大公雞(摳門)啊!”
20世紀90年代末,一位青工將一個白花花的饅頭咬了一口,隨意扔在地上。已是幾億資產的玉立公司大老板黎珊玉看見了,走過去把饅頭撿起來,剝去表皮吃了。這簡直讓人難以想象。
1994年開始至今,玉立公司在黃袍蘇區荻田小學和石南鎮牌合小學共投資兩百餘萬元,興辦希望工程學校。2005年,公司又在牌合村投資1 200萬元,與該村共建農業生態園,號稱3 000農戶小康工程,按“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建成兩萬頭養豬場、萬噸飼料廠、千噸有機肥料廠、千頭優良母豬場和雜交原種場。
2001年,黎珊玉力排眾議,投資8 000萬元,在秀水河畔建起了高22層的玉立國際大酒店和與之相媲美的玉立大劇院。他說:“這是形象工程,是玉立走向世界的需要。”
2003年,黎珊玉決定投資2億多元,建設玉立花園。該工程將建設18棟住宅樓,每棟12層,48戶,每戶165平方米,以及相配套的設施。目前已建起9棟。他說:“這是玉立職工自己的幸福園。”當許多職工住進寬敞明亮的住宅樓時,黎珊玉卻依舊住在秀水河畔的由老廠辦公室改造的房子裏,總麵積不足70平方米。他說:“我喜歡這裏,我離不開這裏。”
1996年,企業包裝上市一時成為時尚,玉立公司作為鹹寧市鄉鎮企業的佼佼者,也被領導們看好。市縣裏的一些領導先後找到黎珊玉,動員他率先上市。省裏的一位常務副省長給他留了一個配額指標。黎珊玉掂量了一下,猶猶豫豫地答應了。然而,當省裏有關部門批準後,要他交二百多萬元時,他斷然拒絕了。他說:“謝謝領導關心,‘玉立’不需要上市。擴大再生產、上新項目,我們自己有錢。公司如果上市了,‘玉立’就不是我們自己的‘玉立’了,股民可是要分紅的。再說,我們要上新項目,還得要報批,劃不著。”
黎珊玉的事業成功之後,不為財富所困,不為名聲所累。有人給他出主意,建議玉立公司搬到武漢或鹹寧市區去,每年可節約運費、過路費四百餘萬元。黎珊玉搖了搖頭說:“‘玉立’是通城的‘玉立’,‘玉立’的根在通城。”
有一位在深圳謀事業的美國華僑,曾多次找到黎珊玉,要他過去同自己合作辦廠,許諾他年薪百萬,住小洋樓,還可到美國定居。黎珊玉依然搖了搖頭,笑著說:“我黎珊玉是通城的黎珊玉,我離不開通城。”
2000年10月,玉立公司改製時,通城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將玉立公司改為民營企業,黎珊玉當私人老板。市領導也出麵做工作。黎珊玉聽後把頭搖成撥浪鼓,脫口而出:“不行,不行。那我不成資本家了?”他堅持玉立公司要走社會主義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讓玉立公司員工共同持股,從股份製中獲得利益。
黎珊玉十分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建廠以來,他辦學校、辦報紙、辦電視台,每年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娛體育活動。他把毛澤東同誌的“老三篇”——《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紀念白求恩》,加上《矛盾論》、《實踐論》、《反對自由主義》,統稱“老六篇”,定為玉立公司員工的必讀文章。至今,玉立公司用在文化建設上的資金突破了1 000萬元。
玉立公司經過28年的艱苦奮鬥,取得了突破性的飛躍。2006年實現工業產值8。2億元,出口創匯1 000萬美元。連續25年保持25%的速度高速發展,連續12年實現淨資產率、產銷率、資金迴籠率三個100%。“犀利”牌產品占全國塗附磨具市場86%的份額,1/4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目前,玉立公司已形成了4大係列,40個品種,458種規格產品,具有產品高、中、低檔規格齊全,塗附磨具產量大的絕對優勢。就全世界而言,玉立公司的產值不是最高,但產量沒有哪一家能超過。世界頂級的塗附磨具產品,玉立公司基本上都有。玉立公司的ckg51,可與德國的“鵝仔牌”中軟布相媲美;玉立公司的“犀利”牌鋼紙,可與“金士霸”和vsm鋼紙相媲美;玉立公司的dcv71,可與美國諾頓p489相媲美。玉立公司吸引了世界各國知名企業前來購買產品,英國的翠豐集團來了,美國的杜邦公司、k-mart公司、3m公司來了,法國的聖戈班公司來了,德國的博世公司來了……玉立公司把企業辦到越南、泰國去了,還打算辦到北美去。玉立公司已經成為亞洲塗附磨具之王,下一個目標是爭當世界塗附磨具三強。
中國塗附磨具協會秘書長尹傳忠感慨地說:“全世界我參觀的工廠不少,日本的、美國的、德國的、前蘇聯的……像玉立公司這麽大規模的可以說還沒有一個。玉立公司產品已經由單一型向係列化、多品種化轉變,是一個品種齊全、係列完整的中國塗附磨具企業的出色代表。”
作為一個偏遠山區的鄉鎮企業,這些難道稱不上是一個個奇跡嗎?難道這一個個奇跡不令你吃驚和羨慕嗎?
有人說,黎珊玉具有前瞻性,有能力,有魄力,有洞察力,會決策,辦實事,是玉立公司的一麵旗幟,引領玉立公司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科學高峰攀登,向世界同行業三強奮進。也有人說,黎珊玉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不懂遊戲規則,不懂人情世故,沒良心,好景不長。
是實話,是讚揚,還是奉承?是妒嫉,是怨恨,還是誹謗?是大方,還是小氣?我帶著一種好奇,一種渴望,一種疑惑,一種探究,走進了通城,走進了玉立,走進了黎珊玉,也走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在這裏,我看到了一個貧窮幼稚的少年,成長為一個成功的鄉鎮企業家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曆程。我也看到了一個鄉鎮企業,從豬圈起步,艱苦跋涉,走向世界,走向輝煌的奮鬥史和闖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