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正心滿意足,國內又出了一件自開國以來未遇的事,此事有人報與單統領,單統領上報國君。
“聖上,國內出一奇聞,一位國外來客從那洞口進入,現在尤姓村中已被我派人盯住, 並暗中囑咐村民隻好款待,不要讓他轉入他村,知悉我國全貌,這才來報告大王。”
“單統領果然辦事精細,深知我心。”
單統領說:“報請大王定奪,如何處置此人?”未等國王開言,尤姓議事官奏道:“大王,不可放走此人,來犯我國者,應視為仇敵,將其誅殺。若放走此人,被外人知道我這一方天國,不知道在外麵是暴秦等幾代皇帝,恐怕多是暴君,哪能容我在此獨享太平?必然引來滅頂之災。”
單姓議事官奏道:“大王,我自開國以來,未見刀光血影,誅殺此人,恐玷汙我天國淨土。
國君說:“二位議事官說得各有道理,多虧單統領行事小心,我以為不如隻讓此人知道,這裏不過是山中一小村,避亂於此。款待幾日,打發他走,告訴他不要說給外人知道,恐怕外界多貪多詐,不似我國。再派一個妥實的人暗中跟他出洞,防他偷作標記引來外人,待洞外平靜無事再迴國,豈不是兩全之策?”
“聖上果然聖明,我願領命前去。”單統領說。
國君說:“又讓單統領勞累。”
原來,來客是外界武陵地方一個漁人,循江水乘船打魚,進入一河叉,逆水上行多時,進入一片桃花荒林,此時,正值春末花開季節,花海一片,沁人心脾,發現一洞口,即當年袁高士所遇洞口,棄船而入,這才發現這個奇異的地方。隻見這裏土地平曠,屋舍整齊,有良田美池,桑竹成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們的服飾打扮與外人無異,老人小孩都怡然自樂。
見到漁夫,村裏很是吃驚,知道了他是外麵來的,就邀請他迴家,暗派人報告單統領,單統領領了王命,吩咐村中人如何款待問答。村中人遵照囑咐設酒殺雞款待,隻說是先人為避秦時戰亂,村中人結夥來此絕境,不再出去。村中人又問外麵的情況,才知道原來秦朝早亡,又經曆漢魏兩朝,現在已是晉朝,村中人聽了無不興歎,誰知桃花國居民隻知享福,一夢未醒世上已千年了,桃花國內自開國以來,哪見過戰亂?隻從古書上知道外世戰火不斷,興替無常,聽漁人一說,果然如此。大家不覺慶幸生身在這桃花國內。各家各戶齊來邀請,好飯款待,隻是不讓他知道還有其它村落和王宮,幾日後漁人想迴去,村中人一齊囑咐,千萬不要告訴其他人,這人出了山洞,找到了他的船,果然不講信義,折了一捆桃枝,沿河岸一枝一枝丟放,作為暗記。單統領扮作一個砍柴的暗中跟隨,順河岸將桃枝揀起,待漁人遠去,將桃枝另找一個河叉丟放,並找到一個棲身的地方,在洞口一帶守候,巡視觀察動靜。
第一、二日未見動靜,等到了第三天,來了一個中年漢子,身邊帶一小童,長得伶俐可愛。這人一邊慢走,一邊四處張望,忽然見到單統領在那裏,就向前問話:“請問,知道這裏有一個世外村落嗎?聽說村裏人不欺不詐,相親相愛,真是這樣嗎?”
單統領說:“我世代住在這山中,踏遍了這裏的千山萬水,不曾見過什麽世外村落,你聽誰說?”
“前些日子,一個漁人誤入這個村子,在裏麵沾了些光,享了些福,迴來後告知當地太守,太守派人跟著這人,循記號找這個地方,最後還是迷了路,無功而返。我好奇,也來尋訪。”
“先生是什麽地方人?”
小童在旁聽了說:“我們是南陽人士,我家主人劉子基先生是聞名於世的高尚之士,你難道不知道嗎?”
單統領冷笑著說:“我一個山野粗人,哪裏知道?何況這些作為,哪象個高尚之士?”
小童一聽正要向前爭辯,劉子基一把將他拉住說:“小童,不要無理。”又向前欠身拱手問道:“願意請教。”
單統領說道:“不要說沒有這樣一個好地方,即便是有,先生又何苦去攪擾人家呢?知道這樣的地方好,先生為什麽不致力於世,將這天下治理成人間福地呢?無濟世之心,隻會吟賦作詩,自我清高,無誌無智更無膽,隻經營了一個好名聲,欺世盜名,難道不比小人更可惡嗎?”
那先生聽了這話,收斂了笑容,滿臉通紅,不敢言語,失魂落魄,急往迴去,小童在後麵追趕,一會兒不見蹤影,單統領仍在冷笑。
單統領又在那裏守候幾日,防劉子基再來,幾日未見動靜,單統領就離開洞口走出老遠,走進了一個繁花的街市。單統領第一次見到這世外景象,見這裏雖然是人稠物雜,終不如桃花上國。走在街上見有人在叫賣,用薄如蟬翼,叫做紙的東西抄寫的奇文,詢問賣者,說是當今第一隱士,姓陶名潛字淵明寫的天下奇文,名叫《桃花源記》。單統領聽說,即用銀兩換來一張,看後大喜,並不留戀這異鄉風景,立即迴國複命。
國王聽單統領稟報,又見那篇文章非常高興,文章所記不過是那漁人在桃花源所見所聞,漁人所知也不過是山中一個小村,又見文章最後寫道:
“南陽劉子基,高尚士也,聞之欣然前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國君放下心來,笑著說道:“單統領果然厲害,劉子基一定是被你罵死了,他這一死,其他人定以為尋找此地有犯天意,不敢再來侵擾了。”
國君又喜歡文章寫得好,不是一般文筆,教在國內傳抄,國君深覺自重修去來場以來,諸多事情值得感慨,就教史官將諸事一一載入國史之中。
桃花國又重新轉入平靜。
“聖上,國內出一奇聞,一位國外來客從那洞口進入,現在尤姓村中已被我派人盯住, 並暗中囑咐村民隻好款待,不要讓他轉入他村,知悉我國全貌,這才來報告大王。”
“單統領果然辦事精細,深知我心。”
單統領說:“報請大王定奪,如何處置此人?”未等國王開言,尤姓議事官奏道:“大王,不可放走此人,來犯我國者,應視為仇敵,將其誅殺。若放走此人,被外人知道我這一方天國,不知道在外麵是暴秦等幾代皇帝,恐怕多是暴君,哪能容我在此獨享太平?必然引來滅頂之災。”
單姓議事官奏道:“大王,我自開國以來,未見刀光血影,誅殺此人,恐玷汙我天國淨土。
國君說:“二位議事官說得各有道理,多虧單統領行事小心,我以為不如隻讓此人知道,這裏不過是山中一小村,避亂於此。款待幾日,打發他走,告訴他不要說給外人知道,恐怕外界多貪多詐,不似我國。再派一個妥實的人暗中跟他出洞,防他偷作標記引來外人,待洞外平靜無事再迴國,豈不是兩全之策?”
“聖上果然聖明,我願領命前去。”單統領說。
國君說:“又讓單統領勞累。”
原來,來客是外界武陵地方一個漁人,循江水乘船打魚,進入一河叉,逆水上行多時,進入一片桃花荒林,此時,正值春末花開季節,花海一片,沁人心脾,發現一洞口,即當年袁高士所遇洞口,棄船而入,這才發現這個奇異的地方。隻見這裏土地平曠,屋舍整齊,有良田美池,桑竹成片,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人們的服飾打扮與外人無異,老人小孩都怡然自樂。
見到漁夫,村裏很是吃驚,知道了他是外麵來的,就邀請他迴家,暗派人報告單統領,單統領領了王命,吩咐村中人如何款待問答。村中人遵照囑咐設酒殺雞款待,隻說是先人為避秦時戰亂,村中人結夥來此絕境,不再出去。村中人又問外麵的情況,才知道原來秦朝早亡,又經曆漢魏兩朝,現在已是晉朝,村中人聽了無不興歎,誰知桃花國居民隻知享福,一夢未醒世上已千年了,桃花國內自開國以來,哪見過戰亂?隻從古書上知道外世戰火不斷,興替無常,聽漁人一說,果然如此。大家不覺慶幸生身在這桃花國內。各家各戶齊來邀請,好飯款待,隻是不讓他知道還有其它村落和王宮,幾日後漁人想迴去,村中人一齊囑咐,千萬不要告訴其他人,這人出了山洞,找到了他的船,果然不講信義,折了一捆桃枝,沿河岸一枝一枝丟放,作為暗記。單統領扮作一個砍柴的暗中跟隨,順河岸將桃枝揀起,待漁人遠去,將桃枝另找一個河叉丟放,並找到一個棲身的地方,在洞口一帶守候,巡視觀察動靜。
第一、二日未見動靜,等到了第三天,來了一個中年漢子,身邊帶一小童,長得伶俐可愛。這人一邊慢走,一邊四處張望,忽然見到單統領在那裏,就向前問話:“請問,知道這裏有一個世外村落嗎?聽說村裏人不欺不詐,相親相愛,真是這樣嗎?”
單統領說:“我世代住在這山中,踏遍了這裏的千山萬水,不曾見過什麽世外村落,你聽誰說?”
“前些日子,一個漁人誤入這個村子,在裏麵沾了些光,享了些福,迴來後告知當地太守,太守派人跟著這人,循記號找這個地方,最後還是迷了路,無功而返。我好奇,也來尋訪。”
“先生是什麽地方人?”
小童在旁聽了說:“我們是南陽人士,我家主人劉子基先生是聞名於世的高尚之士,你難道不知道嗎?”
單統領冷笑著說:“我一個山野粗人,哪裏知道?何況這些作為,哪象個高尚之士?”
小童一聽正要向前爭辯,劉子基一把將他拉住說:“小童,不要無理。”又向前欠身拱手問道:“願意請教。”
單統領說道:“不要說沒有這樣一個好地方,即便是有,先生又何苦去攪擾人家呢?知道這樣的地方好,先生為什麽不致力於世,將這天下治理成人間福地呢?無濟世之心,隻會吟賦作詩,自我清高,無誌無智更無膽,隻經營了一個好名聲,欺世盜名,難道不比小人更可惡嗎?”
那先生聽了這話,收斂了笑容,滿臉通紅,不敢言語,失魂落魄,急往迴去,小童在後麵追趕,一會兒不見蹤影,單統領仍在冷笑。
單統領又在那裏守候幾日,防劉子基再來,幾日未見動靜,單統領就離開洞口走出老遠,走進了一個繁花的街市。單統領第一次見到這世外景象,見這裏雖然是人稠物雜,終不如桃花上國。走在街上見有人在叫賣,用薄如蟬翼,叫做紙的東西抄寫的奇文,詢問賣者,說是當今第一隱士,姓陶名潛字淵明寫的天下奇文,名叫《桃花源記》。單統領聽說,即用銀兩換來一張,看後大喜,並不留戀這異鄉風景,立即迴國複命。
國王聽單統領稟報,又見那篇文章非常高興,文章所記不過是那漁人在桃花源所見所聞,漁人所知也不過是山中一個小村,又見文章最後寫道:
“南陽劉子基,高尚士也,聞之欣然前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國君放下心來,笑著說道:“單統領果然厲害,劉子基一定是被你罵死了,他這一死,其他人定以為尋找此地有犯天意,不敢再來侵擾了。”
國君又喜歡文章寫得好,不是一般文筆,教在國內傳抄,國君深覺自重修去來場以來,諸多事情值得感慨,就教史官將諸事一一載入國史之中。
桃花國又重新轉入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