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失去的家園啊,讓我心酸,讓我哭泣。
天地一隅,有一小國,隱在層戀疊嶂之間,外人不知,國域不過幾十裏之闊,國內處處花繁林密,阡陌交通,土地平整,生長著五穀蔬菜、騾馬成群、牛羊滿坡。開就的河渠引山川之水,在小國之內逶邐流淌,國之中央有一王宮,叫做百納宮,左有廟,右有社,占地不多,樓宇不繁,卻也富麗堂皇,小國之內足顯帝王之威。宮後有廣場,叫做去來場,非王室獨有,人人都可隨意去來。生息繁衍了幾萬人口,散居在十幾個村落裏。無天禳,無戰亂,人人勤奮,家家耕作,農閑時節或紡、或織、或陶、或冶,蝸角之國,百業興旺,家家富足。更有大國所不及的是那文明禮儀之風尚,民人之間相親相愛、互禮互敬,若有人不親不友,必遭眾棄,合國宛如一家親人。家家藏書,閑以讀書為樂,村中老婦、街頭玩童皆知詩書,滿腹經綸者也是比比皆是。
在這紛紛擾擾的天底下,何得這麽一個太平隆盛的世界獨存?這須從六百年前說起:東周末年,七國爭雄,一統於秦,國王改稱皇帝,贏政為始皇帝,以後便稱二世、三世……萬世不竭,金湯永固,誰知二世時天下已亂,狼煙四起,百姓重墮萬丈深淵,不見天日。江南武陵地方有一高士,姓袁,見治亂無常,世事難測,便時常憂心艾歎,苦悶難遺時,就入深山之中尋找那奇山異景,以忘卻這無盡煩惱。此人心境高遠,因而一些自古無人去的地方,他也常常去探求一番,自作自樂,終於有一天被他發現了一個奇特的去處。
這日,他正在山中遊穿,遇一條小河,見水清澈就沿河岸前行,走好長時間見兩岸不過些尋常花木,未見異境。常人必定會厭其平淡無奇,而高士早已寄情山水,哪管路的遠近?信步向前又走了好長一段,忽見一片花影,走近來看,原來是一些粗矮雜生的野桃花,正值花盛季節,桃花豔豔、攝人魂魄,桃樹夾河而生,高士進入林中沿河前行。想進林深處看看究竟。又走了幾百步,在一座山前停了下來,原來這水是從山中一個洞口流出,從裏麵微透出一點光來。高士好奇從洞口趟水而入。水不深,繞過幾塊亂石便可穿流而過。走著走著,忽然光線漸明,原來到了山洞的另一頭,走出山洞豁然開朗,便見到了這個讓人心曠神怡的人間仙境。乍出洞口是空曠平整的一片草灘,野草遍地,偶見幾叢樹林。前行三二裏又見廣闊一片水麵,水上露出幾個小島,從遠處就隱約看見島上鬱鬱蒼蒼的樹木。高士驚歎不已,頓生不舍之心,巡視良久才從原路返迴,用心記路,到家後便天天迴想,日日歎息。一日,幾個相識同來拜訪,齊聲訴說戰亂之苦,那高士突發奇想說:“各位,我們何不找一個地方遠離這喧囂之地,獨辟一方天地安居,無刀兵,無征伐,不爭竟,人人友愛,家家和睦呢?”
一個相識問道:“普天之下,哪有一個太平地,讓人立足喘息,哪有一塊幹淨地,賊寇官兵侵擾不到?”
高士一笑,說道:“我有一地方,真是人間仙境,與世隔絕,雖在一天之下卻是皇威不到的地方,不如我們遁入此境,同享永福。”
“真有此地?”
眾人隨著高士跋山涉水,找到那個地方,也都驚歎。之後,這些人就真的又叫上幾個不奸不貪的相知,扶老攜幼,帶上衣物、糧草、各種家什、甚至騾馬,為傳承文明,將各家所藏諸子之書,一並帶上,拜別祖墳,捧著祖先牌位,脫離亂世來到這個桃源新天地。
入此仙境的共有十姓,乃是袁、譚、和、尤、單、尹、梁、揚、艾、秦計人口百餘。隨即結廬搭棚、開墾荒地、找礦找鹽,勘測水澤。這水原來是塊有源之水,從遠處大河一個側口瀉出流進四麵環山的地方,恰恰水山中一個大盆,另一側有一山口,水至山口深時就從這個山口溢出。袁高士領眾人在河水跌落季節興修水利,堵塞河口,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將河水堵住,隻在一邊砌一個可引水的石閘。一年之後,積水漸退,竟露出一片廣闊的平地。
自從得了這片新地,這些新來的居民便開辟出一條康莊之路,此地經千年淤積,異常肥沃,最宜五穀生長,幾個低窪處留作水塘,又少不了鮮鱗嫩藕。原水中小島,現成了丘嶺,嶺上有清泉細響,花下有俊鳥暗棲,恰似一顆神珠,久被塵土羈鎖,今朝塵盡光生,幾十裏山河頓時霞輝萬裏。此正所謂滄海桑田。
為方便農耕,十姓人家各擇好地,離開原來那些舊棚,散居在這些曾為一片汪洋的地方。
之後,桃花源居民為感戴袁高士恩德,推之為王,與秦斷了君民關係,雖為彈丸之地,萬乘之國所不及,自此這方人也算家、國兩全。
袁國王學那堯舜之風,禹王之德,意氣奮發,與國民齊心協力,努力持國,後無疾而終,享年八十有餘,臨終時遺言:“自開國以來,萬事順通,人民和融,在我看來治國之本在於教化,隻要人人不貪不淫、不兇不驕,相親相友,相恤相幫,就可享永世太平,不傳兇殺之術,不造傷人之器,使刀光劍影、烽火狼煙,永絕我國,最為重要。另教國民留意詩書,傳承文明,使我國內風騷充盈,文墨橫溢,一定要將它治理成一個上上的文明禮儀之幫才是我的初衷。埋頭稼禾,唯求一飽,與禽畜何異?我等逃身到此,難道隻為修成飽食的禽畜?雖身為國王,但此話隻是奉勸,萬望銘記。我死之後你們另立新君,我國內定有那擎天之人,另外,那個山洞是我等獲此重生之門,千萬不要堵死洞口,切斷水流,以免遭不吉,我死後若有靈,定來保佑我國。若無靈,今生就此圓滿。”
為感謝先王大恩,國人擁立先王之子繼王位,以後便成規距,由袁姓世代承襲,各輩君王也都能繼承先王遺風。
繁衍人口,開墾荒地,教化國民……
天地一隅,有一小國,隱在層戀疊嶂之間,外人不知,國域不過幾十裏之闊,國內處處花繁林密,阡陌交通,土地平整,生長著五穀蔬菜、騾馬成群、牛羊滿坡。開就的河渠引山川之水,在小國之內逶邐流淌,國之中央有一王宮,叫做百納宮,左有廟,右有社,占地不多,樓宇不繁,卻也富麗堂皇,小國之內足顯帝王之威。宮後有廣場,叫做去來場,非王室獨有,人人都可隨意去來。生息繁衍了幾萬人口,散居在十幾個村落裏。無天禳,無戰亂,人人勤奮,家家耕作,農閑時節或紡、或織、或陶、或冶,蝸角之國,百業興旺,家家富足。更有大國所不及的是那文明禮儀之風尚,民人之間相親相愛、互禮互敬,若有人不親不友,必遭眾棄,合國宛如一家親人。家家藏書,閑以讀書為樂,村中老婦、街頭玩童皆知詩書,滿腹經綸者也是比比皆是。
在這紛紛擾擾的天底下,何得這麽一個太平隆盛的世界獨存?這須從六百年前說起:東周末年,七國爭雄,一統於秦,國王改稱皇帝,贏政為始皇帝,以後便稱二世、三世……萬世不竭,金湯永固,誰知二世時天下已亂,狼煙四起,百姓重墮萬丈深淵,不見天日。江南武陵地方有一高士,姓袁,見治亂無常,世事難測,便時常憂心艾歎,苦悶難遺時,就入深山之中尋找那奇山異景,以忘卻這無盡煩惱。此人心境高遠,因而一些自古無人去的地方,他也常常去探求一番,自作自樂,終於有一天被他發現了一個奇特的去處。
這日,他正在山中遊穿,遇一條小河,見水清澈就沿河岸前行,走好長時間見兩岸不過些尋常花木,未見異境。常人必定會厭其平淡無奇,而高士早已寄情山水,哪管路的遠近?信步向前又走了好長一段,忽見一片花影,走近來看,原來是一些粗矮雜生的野桃花,正值花盛季節,桃花豔豔、攝人魂魄,桃樹夾河而生,高士進入林中沿河前行。想進林深處看看究竟。又走了幾百步,在一座山前停了下來,原來這水是從山中一個洞口流出,從裏麵微透出一點光來。高士好奇從洞口趟水而入。水不深,繞過幾塊亂石便可穿流而過。走著走著,忽然光線漸明,原來到了山洞的另一頭,走出山洞豁然開朗,便見到了這個讓人心曠神怡的人間仙境。乍出洞口是空曠平整的一片草灘,野草遍地,偶見幾叢樹林。前行三二裏又見廣闊一片水麵,水上露出幾個小島,從遠處就隱約看見島上鬱鬱蒼蒼的樹木。高士驚歎不已,頓生不舍之心,巡視良久才從原路返迴,用心記路,到家後便天天迴想,日日歎息。一日,幾個相識同來拜訪,齊聲訴說戰亂之苦,那高士突發奇想說:“各位,我們何不找一個地方遠離這喧囂之地,獨辟一方天地安居,無刀兵,無征伐,不爭竟,人人友愛,家家和睦呢?”
一個相識問道:“普天之下,哪有一個太平地,讓人立足喘息,哪有一塊幹淨地,賊寇官兵侵擾不到?”
高士一笑,說道:“我有一地方,真是人間仙境,與世隔絕,雖在一天之下卻是皇威不到的地方,不如我們遁入此境,同享永福。”
“真有此地?”
眾人隨著高士跋山涉水,找到那個地方,也都驚歎。之後,這些人就真的又叫上幾個不奸不貪的相知,扶老攜幼,帶上衣物、糧草、各種家什、甚至騾馬,為傳承文明,將各家所藏諸子之書,一並帶上,拜別祖墳,捧著祖先牌位,脫離亂世來到這個桃源新天地。
入此仙境的共有十姓,乃是袁、譚、和、尤、單、尹、梁、揚、艾、秦計人口百餘。隨即結廬搭棚、開墾荒地、找礦找鹽,勘測水澤。這水原來是塊有源之水,從遠處大河一個側口瀉出流進四麵環山的地方,恰恰水山中一個大盆,另一側有一山口,水至山口深時就從這個山口溢出。袁高士領眾人在河水跌落季節興修水利,堵塞河口,曆盡千辛萬苦,終於將河水堵住,隻在一邊砌一個可引水的石閘。一年之後,積水漸退,竟露出一片廣闊的平地。
自從得了這片新地,這些新來的居民便開辟出一條康莊之路,此地經千年淤積,異常肥沃,最宜五穀生長,幾個低窪處留作水塘,又少不了鮮鱗嫩藕。原水中小島,現成了丘嶺,嶺上有清泉細響,花下有俊鳥暗棲,恰似一顆神珠,久被塵土羈鎖,今朝塵盡光生,幾十裏山河頓時霞輝萬裏。此正所謂滄海桑田。
為方便農耕,十姓人家各擇好地,離開原來那些舊棚,散居在這些曾為一片汪洋的地方。
之後,桃花源居民為感戴袁高士恩德,推之為王,與秦斷了君民關係,雖為彈丸之地,萬乘之國所不及,自此這方人也算家、國兩全。
袁國王學那堯舜之風,禹王之德,意氣奮發,與國民齊心協力,努力持國,後無疾而終,享年八十有餘,臨終時遺言:“自開國以來,萬事順通,人民和融,在我看來治國之本在於教化,隻要人人不貪不淫、不兇不驕,相親相友,相恤相幫,就可享永世太平,不傳兇殺之術,不造傷人之器,使刀光劍影、烽火狼煙,永絕我國,最為重要。另教國民留意詩書,傳承文明,使我國內風騷充盈,文墨橫溢,一定要將它治理成一個上上的文明禮儀之幫才是我的初衷。埋頭稼禾,唯求一飽,與禽畜何異?我等逃身到此,難道隻為修成飽食的禽畜?雖身為國王,但此話隻是奉勸,萬望銘記。我死之後你們另立新君,我國內定有那擎天之人,另外,那個山洞是我等獲此重生之門,千萬不要堵死洞口,切斷水流,以免遭不吉,我死後若有靈,定來保佑我國。若無靈,今生就此圓滿。”
為感謝先王大恩,國人擁立先王之子繼王位,以後便成規距,由袁姓世代承襲,各輩君王也都能繼承先王遺風。
繁衍人口,開墾荒地,教化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