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隻能說場麵夠大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國是當前不多有資格擁有大型樂團的國家之一。
所謂的大型樂團,提到了的“大型”可不是人員眾多,主要是可以使用的樂器更加齊全。
拿編鍾來說,目前編鍾屬於“禮器”的其中一種,沒有獲得允準的話,有那個財力都不能私下鑄造。
目前有資格使用全套編鍾的國家有哪幾個呢?他們是周王室和陳國、杞國、宋國(三恪),以及負責擔負祭祀重任的越國,周公旦後裔之魯國。
上麵那些是最早明確有資格使用全套編鍾的國家,後麵不斷有諸侯嚐試逾越。
期間,鄭國私下鑄造過全套編鍾,也一直在偷偷的使用。
齊國在稱霸期間也偷偷鑄造過全套編鍾,後麵他們自己封存了。
所以,隻要周王室不允準或是不認可,也能說諸侯反對,哪怕偷偷鑄造全套編鍾,私下可以演奏玩一玩,正式場合卻一定不敢拿出來。
至於楚國?他們早不認是諸夏的一員,甚至站出來試圖取代周天子成為新的天下共主,與眾諸侯不再同一個體係,幹什麽自然可以遂心如意。
而齊國和晉國雖然都當過天下霸主,但是仍舊沒有獲得使用全套編鍾的允準。
沒有全套編鍾,哪怕其它樂器再多,樂師一群一群湊起來,反正就不屬於高規格的大型樂團,是不是就讓擁有大型樂團顯得更加令人羨慕和嫉妒了?
晉國的一眾卿大夫就很羨慕地看著現場的一套編鍾,將那種羨慕完全顯示在了臉上,使得其餘有全套編鍾的人看了在心裏覺得很爽。
天下霸主又怎麽樣,是吧?
該沒有的東西,就是沒有資格獲得。
俺的國雖然不強,但是也有屬於自己的逼格!
當然了,編鍾是一種級別很高的禮器,不能隨便持有,其餘樂器雖然也有一定的限製,隻是級別沒有那麽高了。
所以,許多國家或許不存在擁有全套編鍾的高規格樂團,他們卻是組建了自己的樂團,要說陣容最為華麗的就是齊國和衛國。
對了,曾經的衛國得到允許,他們可以使用半套編鍾。
那是衛國一度顯得極其有重要性,周天子需要過分仰仗,也是衛國懂得開出價碼,獲得了特別的資格。
齊國不是也獲得了使用半套編鍾的資格,他們就屬於樂器級別不夠,使用更多數量去湊的類型,是那種從數量到種類堪稱華麗,隻能說不愧是第一經濟強國。
室外的節目不止一個,並非一開始就表演采桑。
宋國的樂師和舞者進行幾個小表演,算是進行一些熱場,也能是展現宋國的底蘊。
講曆史底蘊的話,宋國其實並不算悠久。
論曆史之悠久?到底哪個國家立國最久,講不出名的會存在太大爭議,拿越國來說就好。
越國在夏朝時期建立,曆經了整個殷商時代,又來到了姬周的中葉,享國已經有將近一千五百年之久。
另一個葵蠶國(古蜀國),他們的曆史比越國還要悠久,悠久到根本難以讓後人判斷究竟是什麽時候立國。能夠肯定的一點,現代考古發現在同一時代,他們的文明等級竟然比中原高。
當時的葵蠶國文明等級為什麽比中原高?因為中原那個時候還盤踞著無數的狄人、戎人、夷人、黎人、蠻人等等之類的部落,商人可不是當地的統治者,沒有出現的周人更不是。
等殷商擴張到河南區域,又等殷商進軍到山東區域,其實能夠算是東亞開啟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之各民族產生競爭與交匯。
在漫長的競爭之中,商人慢慢占據了絕對的優勢,殷商也就成了天下共主,某種程度上華夏才顯得算是一個整體,不是四散且互不交集或統屬的一盤散沙。
沒辦法的事情,到處是荒無人煙的曠野,交通極其不便利,二三十裏都能老死不相往來,誰也不知道誰的存在,哪怕是同一族裔也不算一個集體。
事實上,哪怕不是同一位祖先,隻要生活在同一個勢力,時間久了又沒有發生分道揚鑣,慢慢就會變成一個集體。
所以,殷商強迫進行融合,許許多多的部落被擊敗與兼並,隻是過程中一定充滿了血腥。
到姬周取代了殷商,東亞的民族融合持續進行,例如到了春秋中葉,原本生活在中原區域的狄人、戎人、蠻人、夷人,他們融合進了各個諸侯國,成為了該國的一份子。
隻不過,姬周的融合是殷商統治崩潰,重新進行一係列征戰,不是全麵從殷商接盤的那麽一個過程。
類似於許多改朝換代,其實就是一種繼承,例如劉漢繼承了嬴秦,或是莽新與劉漢,李唐與楊隋,文化都得到了相對完整的繼承。
有些改朝換代或許繼承了文化,可是疆域可沒有恢複到前朝的鼎盛時期。這裏可不是單指趙宋。
在宋國樂團與舞團的表演中,能夠看到很多的融合特色。
那種融合有商人與周人,也有商人與黎人、蠻人,可以從音樂的聽到,以及從舞蹈的特色,兩方麵看得出來。
算是見多識廣的樓令,看得那個叫津津有味。
在樓令看來,宋國樂團和舞團的表現很“新奇”,屬於自己從未看過的類別,並不是覺得有多麽出色。
現代人哪怕無法身臨其境進行觀賞,有太多的渠道觀看各種節目,審美早就被轟炸得疲勞了。
其餘人,無論是一國之君或什麽人,他們可不止是在欣賞,完全就是看得陷入了陶醉。
講事實,當代的娛樂少之又少,哪怕是作為貴族,一輩子沒有聽到過音樂都屬於正常,別說是看一群樂師奏樂,大批人一塊進行專業的跳舞了。
輪到要表演“采桑”之前,華元進行了隆重的提醒。
其實不用華元站出來提醒,隻看換了一種擺場就可以看得出區別。
開始了,樂團演奏樂曲,舞團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音樂並不顯得大氣,裏麵也沒有太大的起伏,顯得比較平仄。
當然不是使用那些樂器演奏不出輝煌大氣的音樂,純粹就是殷商時期對音樂不是那種講究。
應該說,從殷商到姬周,對音樂的要求就一個:自律!
所以,正式場合的音樂會比較單調,這種單調就是哪怕有許多樂器在一起演奏,聽不到太大的起伏,更不能演奏得輕快。
舞蹈方麵,舞團在做采桑的動作,用整齊劃一注入表演性質。
講實話,再難看的舞蹈,隻要很多人能夠做到整齊劃一,整體做起來就會變得好看。
在沒有起伏的音樂聲中,舞者從采桑的動作,逐漸變得不再統一,有的表演嬉鬧,有的各種憂傷,也有看似被野獸追逐,等等之類。
隨後,舞者開始排隊形,又在沒有起伏的音樂聲中表演各種野性。
那種野性怎麽說呢?用藝術的說法就是動作可能不誇張,但是一定充滿了力量。
“我就是欣賞不來啊……”樓令覺得是自己的毛病。
倒不是非要比哪一方更高級之類,總之現代人對西方樂器遠比華夏本土樂器更加熟悉。
同時,現代人對西方的哆、唻、咪、發、嗦、啦、西這七音,真的就是比宮、商、角、徵、羽這五音更熟悉。
這麽說吧,不是周傑倫的話,除了對口或是專業的人之外,想來多數普通人在周傑倫使用五音創作之前,並不知道還有宮、商、角、徵、羽這五音吧?
樓令也習慣了看各種小姐姐蹦蹦跳跳,看春秋的舞蹈變成各種模仿動作,動的時候身軀會定格,簡直就跟看幻燈片差不多的一頓一頓,欣賞歸於欣賞,可就是覺得別扭。
那無關好不好看,很多古典舞能夠跳得很好看,純屬就是個人審美觀的不同。
樓令沒有見識過衛國的大型表演,要不然肯定會覺得衛國的表演更好看。
沒別的原因,單純就是衛國的音樂聽著更輕快,舞者的舞姿更曼妙。
所有人都是一臉的陶醉,隻有樓令看著有些心不在焉,導致有心注意就會察覺到樓令的格格不入。
其實,樓令不想格格不入,他一開始很隨眾地假裝陶醉,演著演著控製不住走神了。
“晉國一眾卿大夫之中,樓令並不是權勢靠前的一位,聽說晉國很多決策卻是由他引導?麵對這麽盛大的表演,腦子裏仍然在想事情,不愧是智者啊!”華元看了好幾次‘采桑’的表演,有閑暇去注意其他人。
講真心話,樓令就隻是覺得場麵很大,不存在熱鬧的氣氛,以至於有些無聊。
再重複一次,並非表演不精彩,純粹就是不在樓令的審美範圍內。
剛才華元想了那些,其實就是因為樓令身份足夠高且能夠影響晉國對決策的製定。
換作樓令無法影響國家的決策,該是華元評價樓令是個不懂欣賞藝術的土鱉了。
奇怪嗎?
一點都不值得奇怪。
人們本來就會根據身份和影響力去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同樣的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去做,得到的評價就是裝逼與有逼格這麽大的差距。
一段急促的鼓聲將樓令從失神狀態喚醒,他眼眸重新恢複聚焦,看去發現現場多了不少武士。
那可是真的武士,從氣質到甲胄和武器,完完全全的武士。
“什麽情況?”樓令有些驚愕。
在樓令的認知中,表演“采桑”絕非是以劇烈的方式展現,想象中會比較貼近生活與生產,並不覺得跟武士有什麽搭邊的地方。
所以,樓令就好像是在看一場芭蕾的表演,轉瞬間卻是芭蕾舞者玩起了唱跳那般,一時間被整懵了就挺正常。
突然間出現一群武士與一些野人似得舞者交戰,起初樓令以為是會一種表演,結果現場真的就是一場交戰。
演奏的音樂聲中,武士與野人廝殺,到處在上演鮮血狂飆,一聲聲慘叫一度遮掩了音樂。
樓令:“……”
這裏真的就是樓令見識淺了。
殷商的各種表演節目確實很廢表演者,可能人類政權最早進行“角鬥”表演就是出現在殷商王朝。他們會讓戰俘廝殺,勝利者則是作為觀賞者。
另外,神權壓過王權的殷商,各種祭祀可不是使用動物,玩的是一種人祭!
所以了,宋國就是一個殷商後裔之國,他們在表演中出現血腥的場麵,一點都不使人覺得突兀。
要說的事情是,宋國其實已經很收斂,起碼是在人殉上進行了收斂,反倒是以“禮儀之邦”標榜自我的魯國在人殉上麵很嚴重。
看殺人?
在場沒有誰會發怵。
作為一名貴族,他們之中誰沒有上過戰場?親自曆經的血戰不會少,表演性質的廝殺隻能算是小場麵。
殺人也能是表演?可是宋國正在進行的就是表演,被殺者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奴隸。
一邊倒的殺戮結束,表演也落下了帷幕。
當代可沒有什麽“見紅不祥”說法,出征前殺一批人祭旗反倒是主流。
看完了節目,眾人迴到大殿繼續吃吃喝喝。
多數會就近與人討論剛才的表演,能夠看出他們很滿足。
“怎麽樣?”郤至剛才有注意到樓令經常走神,帶著調侃問道。
樓令一看郤至就是要調侃什麽,說道:“說得你好像經常看這種表演似得。”
他們是誰?是晉人啊!
務實的晉人對娛樂追求並不高,更願意將心思花在怎麽壯大實力上麵。
當然也不是說晉人不懂欣賞藝術,隻能說是興趣不那麽大,能看就看,看不到也不會刻意去營造。
郤至反被調侃,樂得發出“哈哈”大笑,引得不少旁人看過來。
“我跟你說,有機會讓魯國表演一場‘出車’的節目,那才叫真的精彩。”郤至說道。
樓令並不知道每一個國家都在表演上有自己的特色。
“我比較欣賞衛國的表演。”士匄插進來社交。
然後,變成郤至和士匄隔著樓令聊起來,分別講述魯國和衛國的表演會有什麽不同。
“你以後能夠有很多機會看到列國的節目。”郤至說道。
畢竟,樓令是晉國的卿大夫了,身份上就是變得不同。
這麽說吧?
成為晉國卿大夫之前的樓令去某些國家,頂多就是得到當地貴族禮儀性質的接待;等成為晉國的卿大夫,樓令去了某個國家,必然得到更為隆重的接待。
而樓令會有很多機會代表晉國出使,該國的君臣會不更加隆重來進行接待嗎?肯定要安排一些大節目的。
其餘各方,來自列國的人,他們等表演結束,交流主要圍繞在晉國卿大夫的種種表現上麵。
“樓氏之主更為知禮,全程都在迴避。”高固對樓令這麽評價。
什麽意思?
意思就是,宋國刻意表演“采桑”給晉國卿大夫看,眾人也知道晉國卿大夫事先進行了提醒,結果宋國還是繼續表演,輪到正式演出之後,隻有樓令恪守人臣之禮,其餘晉國的卿大夫顯然飄了。
齊君環點頭,問道:“這是因為樓氏之主剛剛成為上卿嗎?”
高固被問得有些不知道該怎麽迴答了。
要是迴答“是”的話,豈不是樓令覺得心虛,不是恪守禮節。
如果迴答“不是”呢?是不是在說樓令就是個不懂欣賞藝術的土鱉?
“不管怎麽說,我們必須了解樓氏之主,好掌握跟晉國相處的分寸。”高固隻能這麽說。
這個很現實。
晉國負責跟齊國展開邦交的家族是樓氏,齊國君臣再不願意也要了解樓令的為人,好在邦交過程中掌握一個該有度。
在魯國君臣那邊,一眾人就一個態度,嫌棄宋國的表演,再對晉國卿大夫進行批判。
隻是呢?魯國君臣在批判晉國卿大夫的時候,他們說話會壓著聲音,還會時不時掃視晉國卿大夫一眼,以至於看上去顯得比較猥瑣。
其他在場的列國之君或大臣,他們談論晉國卿大夫的話題更簡單一些,逾越什麽的不做評價,隻討論怎麽去進行討好。
這算是活得比較人間清醒。
弱國討好強國的強權人物,其實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能夠討好到強國的強權人物,起碼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搭得上話,有可能獲取來自強國的幫助。
另一方麵,弱國更害怕招惹到強國,一切隻因為強國動一根手指頭,也許就可以將弱國碾死了。
由華元帶頭,他先過去一一給晉國的卿大夫敬酒。
慢慢地,列國派出代表,同樣過去向晉國的卿大夫們敬酒。
哪怕不是要刻意討好,大多數人過去表達尊重,沒有過去的人會變成顯眼包,隻能是隨大流那麽幹。而這就是造就了屬於作為天下霸主國的排場。
“近幾年無法出使。”樓令麵對高固的邀請,講出了實情。
高固剛才盛情邀請樓令今年或明年出使齊國,表示一定會用最為隆重的方式款待。
樓令講得就是實話。
晉國今年可能會繼續攻打楚國,明年則是必定會出兵攻打楚國。
說今年有可能繼續跟楚國打,主要是他們猜不透楚國君臣會有不會有什麽動作。
哪怕是不參與南征,樓令有其它很多事情需要做,其中一個就是參與對林胡的戰爭。
所以,平常性質的社交之類?樓令需要在日程表上麵排得更為靠後一些。
“那讓樓氏世子來吧?”高固退而求其次,隻是沒有再用隆重這樣的詞匯。
樓令笑著迴應道:“那屆時就拜托足下款待了。”
高固樂嗬嗬地答應下來。
齊國現在一點都不想招惹晉國,他們不好去跟晉國其餘的卿位家族交際,隻能是從樓氏這邊想辦法。
能不能夠與直接負責邦交的晉國卿位家族搞好關係,真的就決定了兩國的走勢,尤其是晉國卿大夫比較任性,經常會因為私仇發動國戰,著實是讓列國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
隻是,從高固慎重地邀請樓氏的世子去齊國作客,能夠看出樓氏是真的不同了。
其餘的國家?他們可不敢邀請卿大夫出使或作客。
比如說魯國,他們敢邀請郤錡或郤至去做客嗎?那真的是不敢。怕的就是招待不如意,非但沒有討好到郤氏,反而再一次讓郤氏發怒。
畢竟,魯國有招惹到郤氏的前例,補救成功才沒有被晉軍入侵。
其他國家,他們則是自認不夠資格邀請晉國卿大夫。
真的,雖然很操蛋,但是邀請做客,真就是需要資格。
簡單說就是:小廟容不下大佛。
殿內圍繞在晉國卿大夫周邊的列國之人太多,搞得變成了晉國的主場。
郤錡態度強硬地強調了一遍,明年列國得到什麽樣的“聽成”,一定要按照要求去辦,否則就是:勿謂言之不預也!
好好說不聽?
那來硬的!
列國眾人不太明白,到底是郤錡本身的風格比較強硬,還是晉國對列國要開始采取高壓策略。
不管是哪一點,他們明確知道晉國將會變得更不好伺候了。
“打贏了這樣,沒打贏也這樣,我們不是白出力幫打了嗎?”齊君環不是對誰抱怨,心裏不服又難受。
相信很多人的心態跟齊君環一樣。
他們作為晉國的小弟,很多就是求平安而已。
要是跟隨晉國沒有安生日子過,他們豈不是變成在找罪受?
更為難受的事情是,他們壓根沒得選!
宴會散場。
隨後的幾天,列國趁這個機會展開交際。
倒是沒有傻瓜抱怨晉國更難伺候,頂多就是尋求更多的合作。
他們要是敢說出抱怨晉國難伺候的話,會不會用人去告密?不是沒有可能呢。
從各個交際場合可以看出一點,每一方都顯得愁眉苦臉,態度非常一致:日子不好過了!
在那期間,華元這位和平使者充當起了戰爭販子,強烈要求下一次攻打鄭國讓宋國出更大的力氣,請求可以將被鄭國占領的城池奪迴去。
華元察覺到一種新情況,搞得非常焦慮。
那種新情況就是,晉國的這一屆卿大夫好像對宋國不那麽熱情。
在這種氛圍下,各方陸陸續續離開。
晉國一方最晚走,不是他們想留下,主要是宋國君臣發現晉國卿大夫冷淡,用更大的熱情進行招待。
沒有一名卿大夫給予宋國請求正式的迴複,該踏上歸途,帶著宋國送的一車車禮物走了。
所謂的大型樂團,提到了的“大型”可不是人員眾多,主要是可以使用的樂器更加齊全。
拿編鍾來說,目前編鍾屬於“禮器”的其中一種,沒有獲得允準的話,有那個財力都不能私下鑄造。
目前有資格使用全套編鍾的國家有哪幾個呢?他們是周王室和陳國、杞國、宋國(三恪),以及負責擔負祭祀重任的越國,周公旦後裔之魯國。
上麵那些是最早明確有資格使用全套編鍾的國家,後麵不斷有諸侯嚐試逾越。
期間,鄭國私下鑄造過全套編鍾,也一直在偷偷的使用。
齊國在稱霸期間也偷偷鑄造過全套編鍾,後麵他們自己封存了。
所以,隻要周王室不允準或是不認可,也能說諸侯反對,哪怕偷偷鑄造全套編鍾,私下可以演奏玩一玩,正式場合卻一定不敢拿出來。
至於楚國?他們早不認是諸夏的一員,甚至站出來試圖取代周天子成為新的天下共主,與眾諸侯不再同一個體係,幹什麽自然可以遂心如意。
而齊國和晉國雖然都當過天下霸主,但是仍舊沒有獲得使用全套編鍾的允準。
沒有全套編鍾,哪怕其它樂器再多,樂師一群一群湊起來,反正就不屬於高規格的大型樂團,是不是就讓擁有大型樂團顯得更加令人羨慕和嫉妒了?
晉國的一眾卿大夫就很羨慕地看著現場的一套編鍾,將那種羨慕完全顯示在了臉上,使得其餘有全套編鍾的人看了在心裏覺得很爽。
天下霸主又怎麽樣,是吧?
該沒有的東西,就是沒有資格獲得。
俺的國雖然不強,但是也有屬於自己的逼格!
當然了,編鍾是一種級別很高的禮器,不能隨便持有,其餘樂器雖然也有一定的限製,隻是級別沒有那麽高了。
所以,許多國家或許不存在擁有全套編鍾的高規格樂團,他們卻是組建了自己的樂團,要說陣容最為華麗的就是齊國和衛國。
對了,曾經的衛國得到允許,他們可以使用半套編鍾。
那是衛國一度顯得極其有重要性,周天子需要過分仰仗,也是衛國懂得開出價碼,獲得了特別的資格。
齊國不是也獲得了使用半套編鍾的資格,他們就屬於樂器級別不夠,使用更多數量去湊的類型,是那種從數量到種類堪稱華麗,隻能說不愧是第一經濟強國。
室外的節目不止一個,並非一開始就表演采桑。
宋國的樂師和舞者進行幾個小表演,算是進行一些熱場,也能是展現宋國的底蘊。
講曆史底蘊的話,宋國其實並不算悠久。
論曆史之悠久?到底哪個國家立國最久,講不出名的會存在太大爭議,拿越國來說就好。
越國在夏朝時期建立,曆經了整個殷商時代,又來到了姬周的中葉,享國已經有將近一千五百年之久。
另一個葵蠶國(古蜀國),他們的曆史比越國還要悠久,悠久到根本難以讓後人判斷究竟是什麽時候立國。能夠肯定的一點,現代考古發現在同一時代,他們的文明等級竟然比中原高。
當時的葵蠶國文明等級為什麽比中原高?因為中原那個時候還盤踞著無數的狄人、戎人、夷人、黎人、蠻人等等之類的部落,商人可不是當地的統治者,沒有出現的周人更不是。
等殷商擴張到河南區域,又等殷商進軍到山東區域,其實能夠算是東亞開啟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之各民族產生競爭與交匯。
在漫長的競爭之中,商人慢慢占據了絕對的優勢,殷商也就成了天下共主,某種程度上華夏才顯得算是一個整體,不是四散且互不交集或統屬的一盤散沙。
沒辦法的事情,到處是荒無人煙的曠野,交通極其不便利,二三十裏都能老死不相往來,誰也不知道誰的存在,哪怕是同一族裔也不算一個集體。
事實上,哪怕不是同一位祖先,隻要生活在同一個勢力,時間久了又沒有發生分道揚鑣,慢慢就會變成一個集體。
所以,殷商強迫進行融合,許許多多的部落被擊敗與兼並,隻是過程中一定充滿了血腥。
到姬周取代了殷商,東亞的民族融合持續進行,例如到了春秋中葉,原本生活在中原區域的狄人、戎人、蠻人、夷人,他們融合進了各個諸侯國,成為了該國的一份子。
隻不過,姬周的融合是殷商統治崩潰,重新進行一係列征戰,不是全麵從殷商接盤的那麽一個過程。
類似於許多改朝換代,其實就是一種繼承,例如劉漢繼承了嬴秦,或是莽新與劉漢,李唐與楊隋,文化都得到了相對完整的繼承。
有些改朝換代或許繼承了文化,可是疆域可沒有恢複到前朝的鼎盛時期。這裏可不是單指趙宋。
在宋國樂團與舞團的表演中,能夠看到很多的融合特色。
那種融合有商人與周人,也有商人與黎人、蠻人,可以從音樂的聽到,以及從舞蹈的特色,兩方麵看得出來。
算是見多識廣的樓令,看得那個叫津津有味。
在樓令看來,宋國樂團和舞團的表現很“新奇”,屬於自己從未看過的類別,並不是覺得有多麽出色。
現代人哪怕無法身臨其境進行觀賞,有太多的渠道觀看各種節目,審美早就被轟炸得疲勞了。
其餘人,無論是一國之君或什麽人,他們可不止是在欣賞,完全就是看得陷入了陶醉。
講事實,當代的娛樂少之又少,哪怕是作為貴族,一輩子沒有聽到過音樂都屬於正常,別說是看一群樂師奏樂,大批人一塊進行專業的跳舞了。
輪到要表演“采桑”之前,華元進行了隆重的提醒。
其實不用華元站出來提醒,隻看換了一種擺場就可以看得出區別。
開始了,樂團演奏樂曲,舞團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音樂並不顯得大氣,裏麵也沒有太大的起伏,顯得比較平仄。
當然不是使用那些樂器演奏不出輝煌大氣的音樂,純粹就是殷商時期對音樂不是那種講究。
應該說,從殷商到姬周,對音樂的要求就一個:自律!
所以,正式場合的音樂會比較單調,這種單調就是哪怕有許多樂器在一起演奏,聽不到太大的起伏,更不能演奏得輕快。
舞蹈方麵,舞團在做采桑的動作,用整齊劃一注入表演性質。
講實話,再難看的舞蹈,隻要很多人能夠做到整齊劃一,整體做起來就會變得好看。
在沒有起伏的音樂聲中,舞者從采桑的動作,逐漸變得不再統一,有的表演嬉鬧,有的各種憂傷,也有看似被野獸追逐,等等之類。
隨後,舞者開始排隊形,又在沒有起伏的音樂聲中表演各種野性。
那種野性怎麽說呢?用藝術的說法就是動作可能不誇張,但是一定充滿了力量。
“我就是欣賞不來啊……”樓令覺得是自己的毛病。
倒不是非要比哪一方更高級之類,總之現代人對西方樂器遠比華夏本土樂器更加熟悉。
同時,現代人對西方的哆、唻、咪、發、嗦、啦、西這七音,真的就是比宮、商、角、徵、羽這五音更熟悉。
這麽說吧,不是周傑倫的話,除了對口或是專業的人之外,想來多數普通人在周傑倫使用五音創作之前,並不知道還有宮、商、角、徵、羽這五音吧?
樓令也習慣了看各種小姐姐蹦蹦跳跳,看春秋的舞蹈變成各種模仿動作,動的時候身軀會定格,簡直就跟看幻燈片差不多的一頓一頓,欣賞歸於欣賞,可就是覺得別扭。
那無關好不好看,很多古典舞能夠跳得很好看,純屬就是個人審美觀的不同。
樓令沒有見識過衛國的大型表演,要不然肯定會覺得衛國的表演更好看。
沒別的原因,單純就是衛國的音樂聽著更輕快,舞者的舞姿更曼妙。
所有人都是一臉的陶醉,隻有樓令看著有些心不在焉,導致有心注意就會察覺到樓令的格格不入。
其實,樓令不想格格不入,他一開始很隨眾地假裝陶醉,演著演著控製不住走神了。
“晉國一眾卿大夫之中,樓令並不是權勢靠前的一位,聽說晉國很多決策卻是由他引導?麵對這麽盛大的表演,腦子裏仍然在想事情,不愧是智者啊!”華元看了好幾次‘采桑’的表演,有閑暇去注意其他人。
講真心話,樓令就隻是覺得場麵很大,不存在熱鬧的氣氛,以至於有些無聊。
再重複一次,並非表演不精彩,純粹就是不在樓令的審美範圍內。
剛才華元想了那些,其實就是因為樓令身份足夠高且能夠影響晉國對決策的製定。
換作樓令無法影響國家的決策,該是華元評價樓令是個不懂欣賞藝術的土鱉了。
奇怪嗎?
一點都不值得奇怪。
人們本來就會根據身份和影響力去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同樣的一件事情由不同的人去做,得到的評價就是裝逼與有逼格這麽大的差距。
一段急促的鼓聲將樓令從失神狀態喚醒,他眼眸重新恢複聚焦,看去發現現場多了不少武士。
那可是真的武士,從氣質到甲胄和武器,完完全全的武士。
“什麽情況?”樓令有些驚愕。
在樓令的認知中,表演“采桑”絕非是以劇烈的方式展現,想象中會比較貼近生活與生產,並不覺得跟武士有什麽搭邊的地方。
所以,樓令就好像是在看一場芭蕾的表演,轉瞬間卻是芭蕾舞者玩起了唱跳那般,一時間被整懵了就挺正常。
突然間出現一群武士與一些野人似得舞者交戰,起初樓令以為是會一種表演,結果現場真的就是一場交戰。
演奏的音樂聲中,武士與野人廝殺,到處在上演鮮血狂飆,一聲聲慘叫一度遮掩了音樂。
樓令:“……”
這裏真的就是樓令見識淺了。
殷商的各種表演節目確實很廢表演者,可能人類政權最早進行“角鬥”表演就是出現在殷商王朝。他們會讓戰俘廝殺,勝利者則是作為觀賞者。
另外,神權壓過王權的殷商,各種祭祀可不是使用動物,玩的是一種人祭!
所以了,宋國就是一個殷商後裔之國,他們在表演中出現血腥的場麵,一點都不使人覺得突兀。
要說的事情是,宋國其實已經很收斂,起碼是在人殉上進行了收斂,反倒是以“禮儀之邦”標榜自我的魯國在人殉上麵很嚴重。
看殺人?
在場沒有誰會發怵。
作為一名貴族,他們之中誰沒有上過戰場?親自曆經的血戰不會少,表演性質的廝殺隻能算是小場麵。
殺人也能是表演?可是宋國正在進行的就是表演,被殺者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奴隸。
一邊倒的殺戮結束,表演也落下了帷幕。
當代可沒有什麽“見紅不祥”說法,出征前殺一批人祭旗反倒是主流。
看完了節目,眾人迴到大殿繼續吃吃喝喝。
多數會就近與人討論剛才的表演,能夠看出他們很滿足。
“怎麽樣?”郤至剛才有注意到樓令經常走神,帶著調侃問道。
樓令一看郤至就是要調侃什麽,說道:“說得你好像經常看這種表演似得。”
他們是誰?是晉人啊!
務實的晉人對娛樂追求並不高,更願意將心思花在怎麽壯大實力上麵。
當然也不是說晉人不懂欣賞藝術,隻能說是興趣不那麽大,能看就看,看不到也不會刻意去營造。
郤至反被調侃,樂得發出“哈哈”大笑,引得不少旁人看過來。
“我跟你說,有機會讓魯國表演一場‘出車’的節目,那才叫真的精彩。”郤至說道。
樓令並不知道每一個國家都在表演上有自己的特色。
“我比較欣賞衛國的表演。”士匄插進來社交。
然後,變成郤至和士匄隔著樓令聊起來,分別講述魯國和衛國的表演會有什麽不同。
“你以後能夠有很多機會看到列國的節目。”郤至說道。
畢竟,樓令是晉國的卿大夫了,身份上就是變得不同。
這麽說吧?
成為晉國卿大夫之前的樓令去某些國家,頂多就是得到當地貴族禮儀性質的接待;等成為晉國的卿大夫,樓令去了某個國家,必然得到更為隆重的接待。
而樓令會有很多機會代表晉國出使,該國的君臣會不更加隆重來進行接待嗎?肯定要安排一些大節目的。
其餘各方,來自列國的人,他們等表演結束,交流主要圍繞在晉國卿大夫的種種表現上麵。
“樓氏之主更為知禮,全程都在迴避。”高固對樓令這麽評價。
什麽意思?
意思就是,宋國刻意表演“采桑”給晉國卿大夫看,眾人也知道晉國卿大夫事先進行了提醒,結果宋國還是繼續表演,輪到正式演出之後,隻有樓令恪守人臣之禮,其餘晉國的卿大夫顯然飄了。
齊君環點頭,問道:“這是因為樓氏之主剛剛成為上卿嗎?”
高固被問得有些不知道該怎麽迴答了。
要是迴答“是”的話,豈不是樓令覺得心虛,不是恪守禮節。
如果迴答“不是”呢?是不是在說樓令就是個不懂欣賞藝術的土鱉?
“不管怎麽說,我們必須了解樓氏之主,好掌握跟晉國相處的分寸。”高固隻能這麽說。
這個很現實。
晉國負責跟齊國展開邦交的家族是樓氏,齊國君臣再不願意也要了解樓令的為人,好在邦交過程中掌握一個該有度。
在魯國君臣那邊,一眾人就一個態度,嫌棄宋國的表演,再對晉國卿大夫進行批判。
隻是呢?魯國君臣在批判晉國卿大夫的時候,他們說話會壓著聲音,還會時不時掃視晉國卿大夫一眼,以至於看上去顯得比較猥瑣。
其他在場的列國之君或大臣,他們談論晉國卿大夫的話題更簡單一些,逾越什麽的不做評價,隻討論怎麽去進行討好。
這算是活得比較人間清醒。
弱國討好強國的強權人物,其實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能夠討好到強國的強權人物,起碼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搭得上話,有可能獲取來自強國的幫助。
另一方麵,弱國更害怕招惹到強國,一切隻因為強國動一根手指頭,也許就可以將弱國碾死了。
由華元帶頭,他先過去一一給晉國的卿大夫敬酒。
慢慢地,列國派出代表,同樣過去向晉國的卿大夫們敬酒。
哪怕不是要刻意討好,大多數人過去表達尊重,沒有過去的人會變成顯眼包,隻能是隨大流那麽幹。而這就是造就了屬於作為天下霸主國的排場。
“近幾年無法出使。”樓令麵對高固的邀請,講出了實情。
高固剛才盛情邀請樓令今年或明年出使齊國,表示一定會用最為隆重的方式款待。
樓令講得就是實話。
晉國今年可能會繼續攻打楚國,明年則是必定會出兵攻打楚國。
說今年有可能繼續跟楚國打,主要是他們猜不透楚國君臣會有不會有什麽動作。
哪怕是不參與南征,樓令有其它很多事情需要做,其中一個就是參與對林胡的戰爭。
所以,平常性質的社交之類?樓令需要在日程表上麵排得更為靠後一些。
“那讓樓氏世子來吧?”高固退而求其次,隻是沒有再用隆重這樣的詞匯。
樓令笑著迴應道:“那屆時就拜托足下款待了。”
高固樂嗬嗬地答應下來。
齊國現在一點都不想招惹晉國,他們不好去跟晉國其餘的卿位家族交際,隻能是從樓氏這邊想辦法。
能不能夠與直接負責邦交的晉國卿位家族搞好關係,真的就決定了兩國的走勢,尤其是晉國卿大夫比較任性,經常會因為私仇發動國戰,著實是讓列國不得不更加小心翼翼。
隻是,從高固慎重地邀請樓氏的世子去齊國作客,能夠看出樓氏是真的不同了。
其餘的國家?他們可不敢邀請卿大夫出使或作客。
比如說魯國,他們敢邀請郤錡或郤至去做客嗎?那真的是不敢。怕的就是招待不如意,非但沒有討好到郤氏,反而再一次讓郤氏發怒。
畢竟,魯國有招惹到郤氏的前例,補救成功才沒有被晉軍入侵。
其他國家,他們則是自認不夠資格邀請晉國卿大夫。
真的,雖然很操蛋,但是邀請做客,真就是需要資格。
簡單說就是:小廟容不下大佛。
殿內圍繞在晉國卿大夫周邊的列國之人太多,搞得變成了晉國的主場。
郤錡態度強硬地強調了一遍,明年列國得到什麽樣的“聽成”,一定要按照要求去辦,否則就是:勿謂言之不預也!
好好說不聽?
那來硬的!
列國眾人不太明白,到底是郤錡本身的風格比較強硬,還是晉國對列國要開始采取高壓策略。
不管是哪一點,他們明確知道晉國將會變得更不好伺候了。
“打贏了這樣,沒打贏也這樣,我們不是白出力幫打了嗎?”齊君環不是對誰抱怨,心裏不服又難受。
相信很多人的心態跟齊君環一樣。
他們作為晉國的小弟,很多就是求平安而已。
要是跟隨晉國沒有安生日子過,他們豈不是變成在找罪受?
更為難受的事情是,他們壓根沒得選!
宴會散場。
隨後的幾天,列國趁這個機會展開交際。
倒是沒有傻瓜抱怨晉國更難伺候,頂多就是尋求更多的合作。
他們要是敢說出抱怨晉國難伺候的話,會不會用人去告密?不是沒有可能呢。
從各個交際場合可以看出一點,每一方都顯得愁眉苦臉,態度非常一致:日子不好過了!
在那期間,華元這位和平使者充當起了戰爭販子,強烈要求下一次攻打鄭國讓宋國出更大的力氣,請求可以將被鄭國占領的城池奪迴去。
華元察覺到一種新情況,搞得非常焦慮。
那種新情況就是,晉國的這一屆卿大夫好像對宋國不那麽熱情。
在這種氛圍下,各方陸陸續續離開。
晉國一方最晚走,不是他們想留下,主要是宋國君臣發現晉國卿大夫冷淡,用更大的熱情進行招待。
沒有一名卿大夫給予宋國請求正式的迴複,該踏上歸途,帶著宋國送的一車車禮物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