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為什麽要學曆史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樓令自然不能在韓厥或智罃歸家的第一天就登門拜訪,沒有人會對位階比自己高的人做出這種事情。
那並非全是位階的關係,跟人情世故關聯更大一些。
有人出遠門,一出去就是一年多,迴到家肯定想要安生一段時間,馬上去進行拜訪,無論是為了什麽事情,嘴上或態度不表露出來,心裏肯定會不愉快。
換作是身為上司,情況就不一樣了。直白來講就是,位階高的人不用太在乎低階的對象不愉快,位階低的人不敢表露出來,相反怕受到冷落。
其實,用一句話就能概括:官大一級壓死人!
樓令有派人關注韓厥與智罃的情況。
“韓氏和智氏的私軍果然隨同家主返迴,他們沒有來都城,過‘孟津’便解散了。”
在當代的規則中,不管“大夫”或“士”、“徒”受到征召,其實服役三個月就已經完成納賦的義務。
如果超過三個月的時間,該是由一國之君來承擔各個家族私軍的後勤,其中包括糧秣與裝備等等。
所以是,一般情況下戰爭通常就是打三個月左右。這個當然是一國之君不想拿出私庫的資源,任何國家的一國之君都是這般。
隻是,什麽時候開打很容易控製,打起來之後會打多久真很難由人去進行決定。
國君平常的收稅,打贏了分得四成的戰利品,知道消耗在哪裏了吧?
要不然的話,任是一國之君揮霍,不講究林園之美的時代,起宮闕也是那等款式,僅是個人日常的吃、喝、穿、用,講實話又能夠揮霍多少。
當然了,一國之君需要養的人不少,宮裏總是有侍衛、宦官、寺人和宮女,加起來一般有個一兩千人。天長日久養一兩千人,這才一國之君耗費最大的那一部分。
納賦的時間被限定在三個月之內,超過時間由一國之君承擔後勤的規則在晉君壽曼已經被打破,原因是晉君壽曼拿不出來。
因此,之前南下的上軍和下軍,他們在服役時間超過之後,仍舊是由“大夫”和“士”、“徒”自己在維持後勤。
“士”和“徒”不必說了。
由於晉國有了“羨”這種亦兵亦農的兵種,他們的後勤是由進行征召的家族提供,直接導致各個家族進行納賦有了額外的負擔。
上軍和下軍南征進行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期間沒有進行輪換,等於說所有人在南邊待了兩年。以每年納賦期間為三個月做界線,他們就是超額服役了十八個月!
因為超額服役那麽久的關係,他們還在國外的時候,國中就已經一片哀聲哉道。
怎麽會那樣?
糧食或什麽東西總是需要前方要求,派人迴國準備以及運輸過去,消息可不就傳開了。
當時的樓令在巡視,關注到了一些情況,沒有任何動作而已。
樓令本以為晉君壽曼在收迴一些資源後,會將欠各個家族的物資補上。
然而,沒有那麽一迴事。
因為時間並不久的關係,眾人以為隻不過是又一次延期,暫時沒有人鬧起來。
畢竟,以往是有過這種情況,認為總會補上而已。
突然間又有錢的晉君壽曼沒有迫不及待去花,他像是守財奴那般全封進了府庫,同時沒有給予各個家族任何說法。
樓令已經看出晉君壽曼要裝傻,有勸過那麽兩次,後麵一次再也沒有提過。
想來,不止是樓令看出晉君壽曼在裝傻吧?韓厥和智罃直接用行動展露了自己的態度。
作為一國之君貪下眾臣的戰利品。
該補上各個家族的耗費選擇裝傻。
壽曼算是將當代一國之君最不該事情都給幹了,隻要了解當代的規則,一定能夠看出下場將會極其堪憂。
“國君隻是召迴下軍將和下軍佐,他們卻是將私軍帶迴國了。”樓小白才剛到都城,梳洗之後來給樓令請安。
既然韓厥和智罃將私軍帶迴國並解散,樓令也看到晉君壽曼會在短期內還賬的可能,乃至於晉君壽曼根本不會彌補各個家族,基本就知道不用再跟韓氏或旬氏提出兵的事情了。
剛才,樓令將近期發生的事情簡約地告訴樓小白,提問有什麽看法要講。
樓小白提到的就是上述那一句。
完全就是樓小白抓住了重點。
平時無法接觸到晉君壽曼的人,他們隻能從道聽途說的方式來了解晉君壽曼是一位什麽樣的國君,得出的判斷偏差大到會是南轅北轍。
身為卿大夫的韓厥與智罃,他倆時常能夠接觸到晉君壽曼,還能不了解晉君壽曼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嗎?
“韓氏和旬氏倒是節省了資源,也緩解了家族私軍的不滿。他們卻是給君上難堪,恐怕下場會不妙。”樓小白說道。
整個春秋時代都沒有“君命不可違”的這一種說法,做什麽事情而惡了國君,使其心裏厭惡,總歸是一種極大的風險。
樓令直接說道:“你想多了。”
“啊?”樓小白十分不解。
父子之間的說話,沒有外人在場,樓令需要樓小白對局勢有更明確的判斷,根本不用藏著掖著。
樓令壓低聲音,說道:“下場不妙的會是君上。”
“時局到這一地步了!?”樓小白倒是沒有被驚到,就是覺得君臣對立的進展太快了。
局勢到當前的情況,隻能說是晉君壽曼自己在作死。
哪怕是大權在握的君主都不會輕易胡來。這個是因為他們知道守護規則就是在保護自己,也就會比誰都強調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真正厲害的君主,他們不止在強調規則的重要性,還會去創造規則來鞏權力。
即便再是昏庸一些的君主,隻要腦子沒有大問題,任是誰踐踏了規則都知道該嚴懲不貸。
按理說,晉君壽曼應該不少看史書才對,也就是接受一國之君該有的教育,怎麽就不懂相關的道理呢?
樓令就列出了一些樓小白必須看的曆史片段,不為了其它,單純就是想讓樓小白以史為鑒。
有一點,生長在紅旗下的小夥伴可能不清楚。
在封建時代真不是誰都有資格閱讀史書,別說是對史書進行深度的理解。跟能不能找到史書看的關係不大,主要是被列為“帝王心術”的基礎課程。
即便是到了現代,以為每一個國家的教育機構都會花心思編錄曆史課本嗎?真不是這樣子的。
跟某個國家的曆史有沒有淵源流傳沒關係,他們純粹就是沒搞懂重要性。
用最簡單的方式來闡述,多看史書能夠跨越階級的視角,以及提升思維的高度!正是因為這般,博覽詩書才會被封建王朝視為“帝王心術”的基礎課程。
沒有基礎,如沒有地基,起高樓也必將倒塌。
春秋戰國是華夏封建王朝時代,沒有限製某階層能不能觀看史書的一個階段,前提是能夠找到史書。
從春秋戰國之後,越是往後的王朝,當局對待觀看史書越加嚴防死守。
明初的姚廣順這個人的存在,無疑證明了當局限製觀看史書的正確性。
走進新中國也有一句“越有知識,人越反動”的話,其實不是其它什麽知識,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所指是“崇洋媚外”這一特性。
其實,無外乎就是接觸到的信息太多,與自己生活環境產生太大的落差感,國內又缺乏正確的引導,直接導致這些人被成功洗腦,成為了恨國黨。
在封建王朝的時代,知曉更多的曆史,免不了想效仿曆史上的某某人。而在封建王朝,最怕的就是某人想幹大事了。
同理,接受正常教育的現代人,隻要是係統化去學過曆史,起碼碰上了什麽事情可以用某位曆史人物來激勵自己,乃至於依樣畫葫蘆去進行應對。
在上述那一點,外國人是很難跟中國人比較。
用一點就能夠證明,大街小巷隨便找一個人都能講點國際大勢,最為起碼也知道世界強國具體在哪裏;換成去了國外,多的是連各國所處地理位置都分不清的人,什麽國際大勢就更不用問了。
為什麽會有這種區別?基礎就是有受過九年教育的人,他們係統化學習了國內外的曆史!
不是單指學過曆史,歸納的核心就是在學習曆史過程中產生的特性:跨越階級的視覺,提升思維的高度。
樓令見樓小白已經明白局勢,選擇改變話題,道:“說說,北征有什麽收獲。”
樓氏出動五千新軍北征,征調了狐氏的兩萬人馬隨行,他們的主要攻擊目標是林胡,順帶也入侵了白翟。
相關的過程樓小白有用戰報的方式向家族傳遞信息,隻是沒有樓小白親自講述來得詳細。
根據樓小白的說法,他們大多數時間就是一直在趕路,強調想要找到敵人的困難程度。
“父親,論地廣人稀,北邊的情況比秦地更加嚴重。很多時候哪怕明知道哪個方向有人,去到地方已經跑了。”樓小白說著想起一些難受的經曆,臉上表情不免會變得鬱悶,還做出摸了大腿內側這種不雅的舉動。
樓令當然知道樓小白為什麽要摸大腿內側,北征的部隊為了追趕敵人沒少騎馬代步,點頭說道:“打遊牧民族,最困難的便是找到他們。”
關於找到遊牧部落的難度,主動深入草原的漢軍、隋軍、唐軍、明軍可是深有體會。
深入草原可不光有找不到敵人的麻煩,沒有足夠靠譜的向導,大軍連行軍都困難重重,尤其保證水源的難度超乎想象。
樓令在讓樓小白帶著新軍北征之前,做了不少基礎工作,包括讓狐氏進行先期的路線偵查,樓氏的斥候前往確認。
沒有做上述工作,樓令怎麽可能派出部隊,乃至於讓家族繼承人前往冒險。
出征的五千新軍,活著迴來的人數四千三百餘,戰死或病死在林胡勢力範圍的達到六百餘人。
作為仆從軍一同出征的狐氏之人,損失約有四千。
他們所獲得的戰績,不算殺死的林胡人,俘獲的林胡人將近一萬八千,其餘物資還在統計之中。
哪怕是俘虜之外的戰利品沒有統計完,初步提交到樓令手上的信息顯示,光馬匹就多達一萬一千,牛八千,羊五萬。
樓令欣喜所獲甚大,對於折損自然也是心痛。
隻不過,實戰練兵就是那麽一迴事,沒有傷亡的實戰練兵與武裝郊遊沒有區別。
事實是什麽?現代各國進行軍事演習也有會傷亡指標,沒有出現死傷的演習就是純粹在做表演。
樓小白帶到“新田”郊外的新軍數量沒有四千三百,實際陣亡了四百餘人,意外死亡和生病死在征戰途中一百餘人,交戰產生的傷患又無法繼續作戰則有七百餘人。
出征幾個月的時間,意外身亡與生病而死的人竟然多達一百以上,主要是樓氏低估了北邊自然環境的兇險。
出征歸來的傷患,他們抵達“太原”被留下,會受到極好的照顧與治療。
樓令本該出城檢閱,考慮到新軍剛剛歸來需要休整,隻是安排好飲食,暫時沒有過去。
“能夠看得出來,你這一次的收獲極大。”樓令不是說戰利品之類。
看起來,樓小白確確實實是更為成熟。這種成熟還是各方各麵的成長。
樓小白麵對樓令的誇獎,靦腆地笑了笑,強行轉移話題,說道:“父親這一次要征召一個‘師’的兵力?”
因為由樓令指揮下軍還沒有成為定局,他也就沒有跟樓小白說。
現在,樓小白有那種問題了。
“不出意外,為父這一次將指揮下軍作戰。”樓令說道。
樓小白先是目瞪口呆,反應過來直接整個人蹦起來,控製不住說話的音量,吼一般:“父親要指揮下軍?!”
“坐好。”樓令再一次講這個話題,其實也仍舊會興奮,隻是在兒子麵前總要矜持。他等樓小白坐好,道:“說了,沒有意外的話。”
樓小白問道:“父親所指的意外是什麽?”
關於這個,很難三言兩語講清楚。
隻不過,樓令習慣性會想要考驗樓小白的智慧,點了兩個人:“君上,中軍將。”
樓小白當即沉思起來……
那並非全是位階的關係,跟人情世故關聯更大一些。
有人出遠門,一出去就是一年多,迴到家肯定想要安生一段時間,馬上去進行拜訪,無論是為了什麽事情,嘴上或態度不表露出來,心裏肯定會不愉快。
換作是身為上司,情況就不一樣了。直白來講就是,位階高的人不用太在乎低階的對象不愉快,位階低的人不敢表露出來,相反怕受到冷落。
其實,用一句話就能概括:官大一級壓死人!
樓令有派人關注韓厥與智罃的情況。
“韓氏和智氏的私軍果然隨同家主返迴,他們沒有來都城,過‘孟津’便解散了。”
在當代的規則中,不管“大夫”或“士”、“徒”受到征召,其實服役三個月就已經完成納賦的義務。
如果超過三個月的時間,該是由一國之君來承擔各個家族私軍的後勤,其中包括糧秣與裝備等等。
所以是,一般情況下戰爭通常就是打三個月左右。這個當然是一國之君不想拿出私庫的資源,任何國家的一國之君都是這般。
隻是,什麽時候開打很容易控製,打起來之後會打多久真很難由人去進行決定。
國君平常的收稅,打贏了分得四成的戰利品,知道消耗在哪裏了吧?
要不然的話,任是一國之君揮霍,不講究林園之美的時代,起宮闕也是那等款式,僅是個人日常的吃、喝、穿、用,講實話又能夠揮霍多少。
當然了,一國之君需要養的人不少,宮裏總是有侍衛、宦官、寺人和宮女,加起來一般有個一兩千人。天長日久養一兩千人,這才一國之君耗費最大的那一部分。
納賦的時間被限定在三個月之內,超過時間由一國之君承擔後勤的規則在晉君壽曼已經被打破,原因是晉君壽曼拿不出來。
因此,之前南下的上軍和下軍,他們在服役時間超過之後,仍舊是由“大夫”和“士”、“徒”自己在維持後勤。
“士”和“徒”不必說了。
由於晉國有了“羨”這種亦兵亦農的兵種,他們的後勤是由進行征召的家族提供,直接導致各個家族進行納賦有了額外的負擔。
上軍和下軍南征進行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期間沒有進行輪換,等於說所有人在南邊待了兩年。以每年納賦期間為三個月做界線,他們就是超額服役了十八個月!
因為超額服役那麽久的關係,他們還在國外的時候,國中就已經一片哀聲哉道。
怎麽會那樣?
糧食或什麽東西總是需要前方要求,派人迴國準備以及運輸過去,消息可不就傳開了。
當時的樓令在巡視,關注到了一些情況,沒有任何動作而已。
樓令本以為晉君壽曼在收迴一些資源後,會將欠各個家族的物資補上。
然而,沒有那麽一迴事。
因為時間並不久的關係,眾人以為隻不過是又一次延期,暫時沒有人鬧起來。
畢竟,以往是有過這種情況,認為總會補上而已。
突然間又有錢的晉君壽曼沒有迫不及待去花,他像是守財奴那般全封進了府庫,同時沒有給予各個家族任何說法。
樓令已經看出晉君壽曼要裝傻,有勸過那麽兩次,後麵一次再也沒有提過。
想來,不止是樓令看出晉君壽曼在裝傻吧?韓厥和智罃直接用行動展露了自己的態度。
作為一國之君貪下眾臣的戰利品。
該補上各個家族的耗費選擇裝傻。
壽曼算是將當代一國之君最不該事情都給幹了,隻要了解當代的規則,一定能夠看出下場將會極其堪憂。
“國君隻是召迴下軍將和下軍佐,他們卻是將私軍帶迴國了。”樓小白才剛到都城,梳洗之後來給樓令請安。
既然韓厥和智罃將私軍帶迴國並解散,樓令也看到晉君壽曼會在短期內還賬的可能,乃至於晉君壽曼根本不會彌補各個家族,基本就知道不用再跟韓氏或旬氏提出兵的事情了。
剛才,樓令將近期發生的事情簡約地告訴樓小白,提問有什麽看法要講。
樓小白提到的就是上述那一句。
完全就是樓小白抓住了重點。
平時無法接觸到晉君壽曼的人,他們隻能從道聽途說的方式來了解晉君壽曼是一位什麽樣的國君,得出的判斷偏差大到會是南轅北轍。
身為卿大夫的韓厥與智罃,他倆時常能夠接觸到晉君壽曼,還能不了解晉君壽曼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嗎?
“韓氏和旬氏倒是節省了資源,也緩解了家族私軍的不滿。他們卻是給君上難堪,恐怕下場會不妙。”樓小白說道。
整個春秋時代都沒有“君命不可違”的這一種說法,做什麽事情而惡了國君,使其心裏厭惡,總歸是一種極大的風險。
樓令直接說道:“你想多了。”
“啊?”樓小白十分不解。
父子之間的說話,沒有外人在場,樓令需要樓小白對局勢有更明確的判斷,根本不用藏著掖著。
樓令壓低聲音,說道:“下場不妙的會是君上。”
“時局到這一地步了!?”樓小白倒是沒有被驚到,就是覺得君臣對立的進展太快了。
局勢到當前的情況,隻能說是晉君壽曼自己在作死。
哪怕是大權在握的君主都不會輕易胡來。這個是因為他們知道守護規則就是在保護自己,也就會比誰都強調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真正厲害的君主,他們不止在強調規則的重要性,還會去創造規則來鞏權力。
即便再是昏庸一些的君主,隻要腦子沒有大問題,任是誰踐踏了規則都知道該嚴懲不貸。
按理說,晉君壽曼應該不少看史書才對,也就是接受一國之君該有的教育,怎麽就不懂相關的道理呢?
樓令就列出了一些樓小白必須看的曆史片段,不為了其它,單純就是想讓樓小白以史為鑒。
有一點,生長在紅旗下的小夥伴可能不清楚。
在封建時代真不是誰都有資格閱讀史書,別說是對史書進行深度的理解。跟能不能找到史書看的關係不大,主要是被列為“帝王心術”的基礎課程。
即便是到了現代,以為每一個國家的教育機構都會花心思編錄曆史課本嗎?真不是這樣子的。
跟某個國家的曆史有沒有淵源流傳沒關係,他們純粹就是沒搞懂重要性。
用最簡單的方式來闡述,多看史書能夠跨越階級的視角,以及提升思維的高度!正是因為這般,博覽詩書才會被封建王朝視為“帝王心術”的基礎課程。
沒有基礎,如沒有地基,起高樓也必將倒塌。
春秋戰國是華夏封建王朝時代,沒有限製某階層能不能觀看史書的一個階段,前提是能夠找到史書。
從春秋戰國之後,越是往後的王朝,當局對待觀看史書越加嚴防死守。
明初的姚廣順這個人的存在,無疑證明了當局限製觀看史書的正確性。
走進新中國也有一句“越有知識,人越反動”的話,其實不是其它什麽知識,在當時的時代背景所指是“崇洋媚外”這一特性。
其實,無外乎就是接觸到的信息太多,與自己生活環境產生太大的落差感,國內又缺乏正確的引導,直接導致這些人被成功洗腦,成為了恨國黨。
在封建王朝的時代,知曉更多的曆史,免不了想效仿曆史上的某某人。而在封建王朝,最怕的就是某人想幹大事了。
同理,接受正常教育的現代人,隻要是係統化去學過曆史,起碼碰上了什麽事情可以用某位曆史人物來激勵自己,乃至於依樣畫葫蘆去進行應對。
在上述那一點,外國人是很難跟中國人比較。
用一點就能夠證明,大街小巷隨便找一個人都能講點國際大勢,最為起碼也知道世界強國具體在哪裏;換成去了國外,多的是連各國所處地理位置都分不清的人,什麽國際大勢就更不用問了。
為什麽會有這種區別?基礎就是有受過九年教育的人,他們係統化學習了國內外的曆史!
不是單指學過曆史,歸納的核心就是在學習曆史過程中產生的特性:跨越階級的視覺,提升思維的高度。
樓令見樓小白已經明白局勢,選擇改變話題,道:“說說,北征有什麽收獲。”
樓氏出動五千新軍北征,征調了狐氏的兩萬人馬隨行,他們的主要攻擊目標是林胡,順帶也入侵了白翟。
相關的過程樓小白有用戰報的方式向家族傳遞信息,隻是沒有樓小白親自講述來得詳細。
根據樓小白的說法,他們大多數時間就是一直在趕路,強調想要找到敵人的困難程度。
“父親,論地廣人稀,北邊的情況比秦地更加嚴重。很多時候哪怕明知道哪個方向有人,去到地方已經跑了。”樓小白說著想起一些難受的經曆,臉上表情不免會變得鬱悶,還做出摸了大腿內側這種不雅的舉動。
樓令當然知道樓小白為什麽要摸大腿內側,北征的部隊為了追趕敵人沒少騎馬代步,點頭說道:“打遊牧民族,最困難的便是找到他們。”
關於找到遊牧部落的難度,主動深入草原的漢軍、隋軍、唐軍、明軍可是深有體會。
深入草原可不光有找不到敵人的麻煩,沒有足夠靠譜的向導,大軍連行軍都困難重重,尤其保證水源的難度超乎想象。
樓令在讓樓小白帶著新軍北征之前,做了不少基礎工作,包括讓狐氏進行先期的路線偵查,樓氏的斥候前往確認。
沒有做上述工作,樓令怎麽可能派出部隊,乃至於讓家族繼承人前往冒險。
出征的五千新軍,活著迴來的人數四千三百餘,戰死或病死在林胡勢力範圍的達到六百餘人。
作為仆從軍一同出征的狐氏之人,損失約有四千。
他們所獲得的戰績,不算殺死的林胡人,俘獲的林胡人將近一萬八千,其餘物資還在統計之中。
哪怕是俘虜之外的戰利品沒有統計完,初步提交到樓令手上的信息顯示,光馬匹就多達一萬一千,牛八千,羊五萬。
樓令欣喜所獲甚大,對於折損自然也是心痛。
隻不過,實戰練兵就是那麽一迴事,沒有傷亡的實戰練兵與武裝郊遊沒有區別。
事實是什麽?現代各國進行軍事演習也有會傷亡指標,沒有出現死傷的演習就是純粹在做表演。
樓小白帶到“新田”郊外的新軍數量沒有四千三百,實際陣亡了四百餘人,意外死亡和生病死在征戰途中一百餘人,交戰產生的傷患又無法繼續作戰則有七百餘人。
出征幾個月的時間,意外身亡與生病而死的人竟然多達一百以上,主要是樓氏低估了北邊自然環境的兇險。
出征歸來的傷患,他們抵達“太原”被留下,會受到極好的照顧與治療。
樓令本該出城檢閱,考慮到新軍剛剛歸來需要休整,隻是安排好飲食,暫時沒有過去。
“能夠看得出來,你這一次的收獲極大。”樓令不是說戰利品之類。
看起來,樓小白確確實實是更為成熟。這種成熟還是各方各麵的成長。
樓小白麵對樓令的誇獎,靦腆地笑了笑,強行轉移話題,說道:“父親這一次要征召一個‘師’的兵力?”
因為由樓令指揮下軍還沒有成為定局,他也就沒有跟樓小白說。
現在,樓小白有那種問題了。
“不出意外,為父這一次將指揮下軍作戰。”樓令說道。
樓小白先是目瞪口呆,反應過來直接整個人蹦起來,控製不住說話的音量,吼一般:“父親要指揮下軍?!”
“坐好。”樓令再一次講這個話題,其實也仍舊會興奮,隻是在兒子麵前總要矜持。他等樓小白坐好,道:“說了,沒有意外的話。”
樓小白問道:“父親所指的意外是什麽?”
關於這個,很難三言兩語講清楚。
隻不過,樓令習慣性會想要考驗樓小白的智慧,點了兩個人:“君上,中軍將。”
樓小白當即沉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