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樓氏實力,不完全版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便是到了交通工具極其發達的現代,出遠門一樣會造成極大的疲勞,何況是在春秋時代的呢?
樓令一連奔波了九個多月,其中的半年多幾乎都是用在趕路上麵。
當前的車,不管是哪一種車,它並沒有減震裝置,不管走在什麽路上都會顛簸,碰上凹凸不平的道路還不如步行舒服。
以樓氏目前的技術,自然可以將減震裝置製作出來,可是有必要嗎?對樓氏來講,屬於暫時沒有必要。
一個滿編軍團有五百乘戰車,怎麽都要有一百五十乘戰車當備用,在戰車損毀或被丟棄之後及時補上。這個還隻是軍事用途,也是造成消耗量最大的一個因素。
每一個家族都需要有用來運輸的車輛,拿樓氏來當一個例子,整個家族所擁有的車輛約是三千。
那麽試想一下,每一輛車都安裝減震裝置,到底需要用到多少鋼。
樓氏的鋼產量也就那樣,哪怕是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技術,每年的產量其實就不到一千八百斤。
以為一千八百斤很少?要結合時代背景去看待的。
在公元前574年,整個小破球能夠生產出鋼的家族隻有樓氏,其餘家族雖然也能夠利用鐵礦,他們卻是連基本的冶鐵技術都還沒有搞明白。
其實,生產鋼就是用生鐵再精煉出更為純的一種金屬,隻不過裏麵的知識點太多。
鐵與鋼的熔點不一樣,也就會在再次加工上麵存在門檻。
簡單來說,使用金屬來打造兵器,銅、鐵、鋼所需的熔點不同,人類曆史也就先進入青銅兵器時代,相關的技術進行積累,隨後又因為需要更好的兵器。進行無數種的研究之後,邁入對鐵這種金屬利用的道路。鋼亦然。
能夠每年生產出一千八百斤鋼的樓氏,製作甲胄可以有九十套左右,生產戰劍可以打造七百二十把,打造戈則是約一千一百柄。
當然了,上麵數字所指的是成品率百分百,製造任何產品都會出現廢品率,再經過重新的融化、鍛打之類過程中的材料磨損,肯定沒有上述所列數據那麽多。
融化金屬進行重塑過程中,一定會出現質量上麵的減少,很多金行光賺這一份錢就能夠賺得盆滿缽溢。
如果樓令拿鋼材去大肆製作減震裝置,那他一定是腦袋被門給夾了!
從去年開始的樓氏,計劃每年打造出三十套鋼材的甲胄。
樓令還“設計”了柳葉刀,家族的畢業生,成績優異賞賜一柄,每年會打造二百五十柄。
到目前為止,樓氏積累了五十套成品的鋼材甲胄,柳葉刀四百五十柄。
有什麽其餘用鋼鐵製作的兵器嗎?有的,它們是特製出來的步槊,一般提供給樓氏核心族人使用,其中包括樓令本人。
有一個基礎常識,製作兵器可不光在金屬上有追求,其餘如木材、皮革等方麵也有一定的材料門檻。
所以了,不是樓氏能夠生產出多少鋼材,總重量再除去每一種兵器對金屬的使用,能夠打造出多少數量的兵器。
另外一點,任何一種產品成品質量追求越高的話,對生產人員的素質要求會更高,生產工時肯定也會加長。
樓氏的生鐵每年的產出不固定,取決於鐵礦的開采與運輸量。
晉地多的是煤礦,比較要命的地方在於缺乏優質鐵礦。
同樣是鐵礦,真的就存在質量上的差距,有些鐵礦開采出來的礦石雜質少,不止冶煉起來更為簡單,鐵錠的質量也絕對更好。礦石的質量不好,肯定是冶煉困難外加品質差了。
諸夏大地別說是銅礦少了,鐵礦的質量也是大多不好,尤其是缺少超大型的銅礦或是鐵礦。
晉地多山,限製樓氏生鐵產量的問題出在哪裏一目了然了吧?其實就是受於運輸的限製。
哪裏有鐵礦,當地設置冶煉等設施?不說能不能準確預判鐵礦儲量的問題,有將相關的建設成本給考慮進去了嗎?
然後,當地有鐵礦能夠開采,可以就近進行冶煉,鐵錠或其餘什麽成品是不是也要運出去?
更為現實的一點,任何的軍工製造場地,一定要將安全考慮進去。
從古時候到現代,沒有誰會隨便指一個地方,那裏就是軍工製造基地了。
規模越是大,地點的選擇就越講究。不止是考慮安全,其實連交通也要概括進去。
樓氏目前最大的軍工生產基地便是在“太原”城內,以至於每日某個區域的煙囪不斷冒各種顏色的煙,出現密集的“叮鈴當啷”響聲。
從現代魂穿過來的樓令當然知道什麽是汙染,也明白居民城鎮不適合搞工業,隻是以樓氏當前的生產規模,講實話就是才哪到哪嘛。
“我們現在有多少套鐵甲?”
“迴家主,最新記錄顯示有兩千六百套。”
“兵器呢?”
“迴家主,庫中:鐵戈七千,鐵矛一千八,鐵劍三百,鐵刀八百,鐵皮盾六百,鐵箭鏃兩萬三千。”
上麵那些使用的是鐵,不是鋼,別搞錯了。
在春秋時代,關於“刀”這個字還沒有出現,相似的兵器隻要長度足夠都稱為劍。稱唿上的這個習慣,一直到兩千四百多年之後的現代,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島國都保存。
其實,春秋時代有不少跟刀結構差不多的工具,拿貴族腰間時時刻刻別著的一種餐具來說,它就是匕首的形狀,長度一般不會超過三十厘米,用來切肉以及必要時刻用於自保,稱為“短刃”。
樓令提前將“刀”給“發明”了出來,其實就是單邊刃,刀身跟劍長度差不多。
為什麽是柳葉刀,不是更為出名的橫刀?當然是因為製造工藝的門檻,再來就是樓令親自使用下來,得出學習門檻低的結論。
柳葉刀:顧名思義,因該冷兵器的刀身造型設計與柳樹的葉子頗為相似而得名;從明朝開始就成為軍隊的標準配置,被廣泛使用;到了清朝依然備受青睞,特別是騎兵部隊,最為喜歡。它的刀尖較窄小且往上彎曲的幅度也較大,具有非常好的刺、砍、劈、挑、撩等功能。
為什麽後麵軍隊的製式短兵器變成了刀?正是因為它的使用門檻低,並且不像劍用砍或劈容易崩了。
正在林胡征戰的樓氏新軍,有一支專門使用柳葉刀的部隊,人數在七百名,他們還配置了小圓盾,稱為刀盾兵。這一支隊伍是樓氏實驗性質的一支部隊,樓令根據記憶中的隋唐“跳蕩兵”這一兵種寫了冊子,交給了樓小白去訓練和試驗。
樓令當然不止在試驗“跳蕩兵”這一個兵種。
看看樓令到底“發明”出來的兵器也就能夠知道,柳葉刀步戰很好用,騎兵使用起來也是相當順手。
北征的樓小白可是攜帶了不少馬匹,他們還能夠在征戰過程中繳獲戰馬,由於一直是在趕路的關係,交戰也大多是追逐戰,騎馬這種行為是不是就變成了日常呢?
所以,樓令這一次派軍北征,自然也有挑選騎兵的意圖。
當然了,當前曆史階段,受於馬匹質量的限製,別說冷兵器兵種之王的具裝重騎,適用於突騎的戰馬都少有,隻能是搞輕騎了。
如果樓氏的馬匹足夠,樓令已經拿定了主意,輕騎兵都無法搞出來,大不了就弄騎馬步兵。
這裏的前提是馬不嬌貴!
要是養馬耗費大,樓令毛病了才搞什麽騎馬步兵。
當前的交戰講規則,晉國與中原列國交戰,包括與楚國交戰,講究的是約個地點開打,不玩其餘的交戰手段。
在規則的限製之下,行軍速度快當然夠占到便宜,可是偷襲、埋伏或截斷、襲擊糧道什麽之類,真的就不能玩了。
隻是輕騎兵的話,讓他們去衝擊列陣的敵軍,跟送死有什麽區別?
對,還能打側翼,隻不過一樣不能衝陣,頂多就是襲擾。
樓令訓練輕騎兵的數量不會多,簡單就是進行經驗積累。
至於騎馬步兵?看樓令這一次派樓小白率軍北征,難道看不出樓令製定了向北擴張的戰略計劃嗎?
拿到了太原盆地的樓氏,不試圖控製住河套,簡直就跟得到隴西沒有奪下蜀地一樣,屬於就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隻不過,樓令對拿下河套不設時間限製,看的是時局到底合不合適。
比如說吧?當前的晉國形勢之下,樓令多麽缺心眼才敢將樓氏的力量集中在向北擴張上麵。
即便是晉國的形勢允許,樓氏最應該做的事情是趕緊將太原盆地開發起來,等太原盆地的農業開發差不多,才是進軍河套的時候。
樓令花了七天的時間來搞明白樓氏當前的積累。
“有‘大夫’二人,‘家大夫’十七人,‘士’一千四百一十七人了啊?”
當前的軍事編製,最小單位為“伍”,伍長便是下士。
五個“伍”為一個“兩”,四個“兩”為一個“卒”,五個“卒”為一個“旅”,五個“旅”為一個“師”,五個“師”為一個“軍”。
所謂的下士、中士、上士不是貴族,也不是什麽武士階層,其實就是準貴族。他們也是一支軍隊裏麵的基層軍官。
那麽就是說,有一千四百一十七名“士”的樓氏,隻要“徒”或“羨”足夠,完全有足夠的“士”來充當骨幹,編製出兩個“師”和一個“旅”的部隊。
樓氏當然沒有足夠的“徒”或“羨”數量來編製出兩個“師”和一個“旅”的部隊,到了“大夫”這一階級倒是夠了。
剛才樓令說有大夫爵的人數,是把自己算進去,再加一個樓小白。
樓武、樓朔和樓黑豚、樓魚他們?他們是屬於“家大夫”的性質,不用一國之君去冊封,樓令自己就能幹了。
隻不過,國家冊封的“大夫”和家族冊封的“家大夫”雖然都是“大夫”,光看名字就知道性質上麵的不同,一個是列國都認可特權,另一個是出了本家族就不被認可。
論功勞或是苦勞,樓黑豚和樓魚其實已經夠資格獲得國家層麵的大夫爵,無奈現在真不是講功勞的時代。
這麽說吧,樓黑豚或樓魚要是獲得國家層麵的大夫爵,他們一定會有名下的封地、人口之類。
樓氏不像那些老牌家族,國君不用刻意給麵子,拿出土地或人口、資源來安撫或是收買,樓黑豚和樓魚自然也就得不到國家層麵的大夫爵位。
如果樓令願意在樓氏分家,比如拿出一塊封地,其實樓黑豚或樓魚也能夠獲得國家層次的大夫爵位。問題在於樓令可不想分家。
郤氏、旬氏、範氏足夠強大,一家之主也舍得,郤氏的郤犨從晉君壽曼那裏獲得“苦成”這一塊封地;旬氏的智罃則是繼承了父親旬首的“智”地;士會的幼子士魴得到從赤狄搶的“彘”地別為彘氏,士會的次子士雃獲得“劉”地別為劉氏。
樓令近期聽說了一件事情。
欒書正在為自己的幼子欒糾操心,想從晉君壽曼那裏摳出一個叫“卞”的地盤,想讓欒糾別為卞氏。
而樓令讓樓小白為了國家層麵的大夫爵,說白了就是有實力的家族,他們家族內繼承人的一種標配。該一類型的大夫爵,沒有名下的封地。
類似的做法會在春秋時代成為慣例,慢慢變成一種規則,封建時代各種老子英雄兒子好漢,到現代可以爺爺或奶奶是行長,父親或母親也當行長,孫子他還是行長。
沒有形成規則的當代,一個家族的繼承人是不是有大夫爵,拿來衡量家族的硬實力或軟實力。
硬實力自然是封地數量,連同能夠征召出多少私軍,拿得出多少糧食、布匹等等。
軟實力可以是影響力,也能是有多廣的人脈關係。
恰好,樓令的軟實力很足夠,可不就讓樓小白占了便宜嘛。
同樣占了相關便宜的還有魏氏,他們的宗子魏顆就是一名下大夫,一切隻因為魏氏的硬實力得到認可。
魏氏的強大,導致不是主家更不是嫡長子的魏錡都敢圖謀大夫爵位,直接導致晉軍大敗,楚軍成功飲馬大河。
樓令一直在壓製家族內部的許許多多人,其中包括樓黑豚這位苦勞甚大甚多的堂兄。
其餘人?之前不是提到過了,人一旦有了知識,不管是眼界還是思想的高度肯定會出現變化,追求也必然增多。
展開內部教育的樓氏,文化人也許是當代各家族裏麵最多,不壓製必定會先在內部亂起來。亂的原因就是他們索求極多。
樓令的壓製采取兩種方式,統一家族內部的思想,使得致力於樓氏更為強大成為主流,剩下便是不能夠缺乏的鐵血手段了。
之所以說鐵血手段不能缺,主要還是人的貪婪永無止境。貪婪這玩意不完全是壞事,人類的曆史進程便是在貪婪的驅使之下產生。包括一再開拓新的棲息地,獲取更多的自然資源,有更多的資源支撐科技進步。
“集結一個‘師’的兵力。有鑒於隻有一個‘師’的關係,我決議武裝千名披甲士卒,相關兵器一並列裝。”樓令對招唿過來的眾人,說道:“你等近期將武備運抵‘新田’,囤於郊外倉庫之中,擔負守備重任。”
一眾人得到命令,齊聲大喝:“諾!”
樓令的話沒有講完,繼續說道:“由於‘羨’占了相當數量,糧食按照五千人可用半年準備,另外備妥三千匹馬的糧草。”
拉車的馬,它既食用草也吃糧食,一般戰時吃糧食比較多。
騎乘用的馬?講真話就是現在騎馬真不被視為風雅,稱為單騎走馬。
而單騎走馬這種行為,中原人看來是需要逃跑迫不得已才會幹的事情,直接就與狼狽掛鉤了。
其他人不好問,林姒直接問出來:“單騎走馬,是不是太另類,會不會被其他家族認為我們在往異邦演化?”
樓令知道現在騎馬一般是出現在各種未開化的族裔,稍微有點文明基礎的族裔搞得是馬拉車。
即便是數百一兩千年後,以為遊牧民族遷徙就是騎馬嗎?並不是的啊!他們遷徙時期也有馬車,比如蒙古族的人進行遷徙就會大量使用到勒勒車。
狐氏就在往異邦演化。
甚至秦國都在向異邦演化狂奔。
樓氏開辟了太原盆地,那邊從未歸於中原人占據,隻要樓氏在當地站穩並生存,他們便是為民族開拓了生存空間,卻不是第一批生活在當地的族群。
現在,樓氏的“都”就在太原盆地,開辟過程中還吸納了不少當地的異族人,真在納賦的時候大批騎馬代步,被懷疑是不是在向異邦演化,好像還挺合情合理的。
“讓他們那麽想吧。”樓令說道。
在場的人也就開始麵麵相覷。
“家主,我們不是應該要重視名聲嗎?”樓冰說道。
“以前是,以後是,現在不是。”樓令不想解釋太多,強調遵從命令。
懂的人已經懂了,沒有當場吼嗓子“家主英明”之類的屁話,後麵免不得私下教不懂的人聰明。
該辦事的人退下。
留下來的人僅有三個。
樓令首先看向林姒,問道:“兩個孩子好吧?”
今年,林姒生了龍鳳胎,她要不是樓氏的人,真不是什麽喜事。
為什麽那樣說?剖腹產沒有出現之前,醫療技術到了一定階段,生孩子對女人來說還是在過鬼門關,別說是在醫療技術幾乎為零的春秋時代了。
樓氏在樓令的領導下,先掌握了基礎外科類別的醫術,慢慢衍生出更多的類別,其中就涉及到婦產科,起碼是搞懂了難產期間的“開口”與止血技術。
一胞一胎的風險都那般大,何況是一胞兩胎?
能夠順產自然極好,有點問題……,春秋時代就別問保大保小,一定是大小都要沒了。
事實上,什麽保大保小壓根就是在瞎胡扯,遇到選擇的時候,醫生絕對是保大。
醫生問保大保小之類話,完全是小說和影視作品的作者和編劇為了劇情需要搞出來的玩意,他們稍微查一下就知道法律不允許,哪個醫生敢那麽問嘛!
林姒在分娩過程中遇到狀況,完全是依靠樓氏積累下來的醫療經驗大小沒事,她的命也就不止是父母給的,樓氏給予了再生之恩。
“請家主吩咐。”林姒恭敬行禮。
樓令愣了一下,他就是要緩和一下氣氛,才問了那麽一嘴。
林姒這樣搞,變成了樓令有極大風險的事情要她去辦,在幹挾恩圖報的操作。
“幹掉丈夫之後,她的性格變得偏激,越來也越偏激和冷酷了。”樓令知道樓氏需要這樣的人,可是這樣的人一旦能夠自己拿主意絕對會造成災難。
樓令選擇晾著林姒,轉為看向樓冰,說道:“你時刻注意下軍將和下軍佐什麽時候迴城,第一時間來稟告。”
根據腳程,韓厥和智罃該是這幾天迴到“新田”才對。
樓冰應“諾”也退下了。
現場隻剩下樓魚、林姒和樓令。
“這一次南下,我猜測短時間內很難返國。”樓令總覺得這一波南下會出現超大的場麵。
那不止是晉國已經對一眾小弟發出召喚,還有南方傳來楚國大力備戰作為佐證。
晉國在召喚小弟。
楚國一樣在召喚小弟。
兩個國家從今年就各自備戰,能夠確認的事情是晉國將再一次出動四個軍團。
之前,欒書極力要求必須是滿編軍團。
到底能不能是滿編軍隊卻不是欒書要求就能夠辦到,尤其是有四個滿編軍團西征的例子擺在前麵。等韓厥與智罃抵達都城,他們與本就在國內的卿大夫,一些能夠參與商談的大臣,怎麽都要聚堆商議出利弊。
數量多卻是兵員素質極差,在當代算是晉國第一個吃了經驗不足的虧。
其餘時代?殷商距離他們這一代人已經有些遠,他們也沒有預見未來的能力。
樓令倒是清楚怎麽迴事,隻是不根據實際的時代背景講曆史,不是在胡說八道嗎?
比如說,國家人口能夠支持爆兵,一般不會追求數量極少的精銳,用的是數量壓垮質量的做法。最為出名的莫過於二戰時期的德三與蘇聯。
樓令無法確認楚國出動的軍隊將是什麽情況,怎麽去分辨要不要玩“田忌賽馬”那一套?
到最後,樓令都沒有再搭理林姒,該處理的事情完畢,直接走掉。
室內剩下一個人的時候,林姒沒有眼眸沒有聚焦地盯著一個地方很久,再有行動跑去向樓令請罪了。
三天之後,韓厥與智罃迴到都城,樓令也第一時間得到樓冰的匯報……
樓令一連奔波了九個多月,其中的半年多幾乎都是用在趕路上麵。
當前的車,不管是哪一種車,它並沒有減震裝置,不管走在什麽路上都會顛簸,碰上凹凸不平的道路還不如步行舒服。
以樓氏目前的技術,自然可以將減震裝置製作出來,可是有必要嗎?對樓氏來講,屬於暫時沒有必要。
一個滿編軍團有五百乘戰車,怎麽都要有一百五十乘戰車當備用,在戰車損毀或被丟棄之後及時補上。這個還隻是軍事用途,也是造成消耗量最大的一個因素。
每一個家族都需要有用來運輸的車輛,拿樓氏來當一個例子,整個家族所擁有的車輛約是三千。
那麽試想一下,每一輛車都安裝減震裝置,到底需要用到多少鋼。
樓氏的鋼產量也就那樣,哪怕是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技術,每年的產量其實就不到一千八百斤。
以為一千八百斤很少?要結合時代背景去看待的。
在公元前574年,整個小破球能夠生產出鋼的家族隻有樓氏,其餘家族雖然也能夠利用鐵礦,他們卻是連基本的冶鐵技術都還沒有搞明白。
其實,生產鋼就是用生鐵再精煉出更為純的一種金屬,隻不過裏麵的知識點太多。
鐵與鋼的熔點不一樣,也就會在再次加工上麵存在門檻。
簡單來說,使用金屬來打造兵器,銅、鐵、鋼所需的熔點不同,人類曆史也就先進入青銅兵器時代,相關的技術進行積累,隨後又因為需要更好的兵器。進行無數種的研究之後,邁入對鐵這種金屬利用的道路。鋼亦然。
能夠每年生產出一千八百斤鋼的樓氏,製作甲胄可以有九十套左右,生產戰劍可以打造七百二十把,打造戈則是約一千一百柄。
當然了,上麵數字所指的是成品率百分百,製造任何產品都會出現廢品率,再經過重新的融化、鍛打之類過程中的材料磨損,肯定沒有上述所列數據那麽多。
融化金屬進行重塑過程中,一定會出現質量上麵的減少,很多金行光賺這一份錢就能夠賺得盆滿缽溢。
如果樓令拿鋼材去大肆製作減震裝置,那他一定是腦袋被門給夾了!
從去年開始的樓氏,計劃每年打造出三十套鋼材的甲胄。
樓令還“設計”了柳葉刀,家族的畢業生,成績優異賞賜一柄,每年會打造二百五十柄。
到目前為止,樓氏積累了五十套成品的鋼材甲胄,柳葉刀四百五十柄。
有什麽其餘用鋼鐵製作的兵器嗎?有的,它們是特製出來的步槊,一般提供給樓氏核心族人使用,其中包括樓令本人。
有一個基礎常識,製作兵器可不光在金屬上有追求,其餘如木材、皮革等方麵也有一定的材料門檻。
所以了,不是樓氏能夠生產出多少鋼材,總重量再除去每一種兵器對金屬的使用,能夠打造出多少數量的兵器。
另外一點,任何一種產品成品質量追求越高的話,對生產人員的素質要求會更高,生產工時肯定也會加長。
樓氏的生鐵每年的產出不固定,取決於鐵礦的開采與運輸量。
晉地多的是煤礦,比較要命的地方在於缺乏優質鐵礦。
同樣是鐵礦,真的就存在質量上的差距,有些鐵礦開采出來的礦石雜質少,不止冶煉起來更為簡單,鐵錠的質量也絕對更好。礦石的質量不好,肯定是冶煉困難外加品質差了。
諸夏大地別說是銅礦少了,鐵礦的質量也是大多不好,尤其是缺少超大型的銅礦或是鐵礦。
晉地多山,限製樓氏生鐵產量的問題出在哪裏一目了然了吧?其實就是受於運輸的限製。
哪裏有鐵礦,當地設置冶煉等設施?不說能不能準確預判鐵礦儲量的問題,有將相關的建設成本給考慮進去了嗎?
然後,當地有鐵礦能夠開采,可以就近進行冶煉,鐵錠或其餘什麽成品是不是也要運出去?
更為現實的一點,任何的軍工製造場地,一定要將安全考慮進去。
從古時候到現代,沒有誰會隨便指一個地方,那裏就是軍工製造基地了。
規模越是大,地點的選擇就越講究。不止是考慮安全,其實連交通也要概括進去。
樓氏目前最大的軍工生產基地便是在“太原”城內,以至於每日某個區域的煙囪不斷冒各種顏色的煙,出現密集的“叮鈴當啷”響聲。
從現代魂穿過來的樓令當然知道什麽是汙染,也明白居民城鎮不適合搞工業,隻是以樓氏當前的生產規模,講實話就是才哪到哪嘛。
“我們現在有多少套鐵甲?”
“迴家主,最新記錄顯示有兩千六百套。”
“兵器呢?”
“迴家主,庫中:鐵戈七千,鐵矛一千八,鐵劍三百,鐵刀八百,鐵皮盾六百,鐵箭鏃兩萬三千。”
上麵那些使用的是鐵,不是鋼,別搞錯了。
在春秋時代,關於“刀”這個字還沒有出現,相似的兵器隻要長度足夠都稱為劍。稱唿上的這個習慣,一直到兩千四百多年之後的現代,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島國都保存。
其實,春秋時代有不少跟刀結構差不多的工具,拿貴族腰間時時刻刻別著的一種餐具來說,它就是匕首的形狀,長度一般不會超過三十厘米,用來切肉以及必要時刻用於自保,稱為“短刃”。
樓令提前將“刀”給“發明”了出來,其實就是單邊刃,刀身跟劍長度差不多。
為什麽是柳葉刀,不是更為出名的橫刀?當然是因為製造工藝的門檻,再來就是樓令親自使用下來,得出學習門檻低的結論。
柳葉刀:顧名思義,因該冷兵器的刀身造型設計與柳樹的葉子頗為相似而得名;從明朝開始就成為軍隊的標準配置,被廣泛使用;到了清朝依然備受青睞,特別是騎兵部隊,最為喜歡。它的刀尖較窄小且往上彎曲的幅度也較大,具有非常好的刺、砍、劈、挑、撩等功能。
為什麽後麵軍隊的製式短兵器變成了刀?正是因為它的使用門檻低,並且不像劍用砍或劈容易崩了。
正在林胡征戰的樓氏新軍,有一支專門使用柳葉刀的部隊,人數在七百名,他們還配置了小圓盾,稱為刀盾兵。這一支隊伍是樓氏實驗性質的一支部隊,樓令根據記憶中的隋唐“跳蕩兵”這一兵種寫了冊子,交給了樓小白去訓練和試驗。
樓令當然不止在試驗“跳蕩兵”這一個兵種。
看看樓令到底“發明”出來的兵器也就能夠知道,柳葉刀步戰很好用,騎兵使用起來也是相當順手。
北征的樓小白可是攜帶了不少馬匹,他們還能夠在征戰過程中繳獲戰馬,由於一直是在趕路的關係,交戰也大多是追逐戰,騎馬這種行為是不是就變成了日常呢?
所以,樓令這一次派軍北征,自然也有挑選騎兵的意圖。
當然了,當前曆史階段,受於馬匹質量的限製,別說冷兵器兵種之王的具裝重騎,適用於突騎的戰馬都少有,隻能是搞輕騎了。
如果樓氏的馬匹足夠,樓令已經拿定了主意,輕騎兵都無法搞出來,大不了就弄騎馬步兵。
這裏的前提是馬不嬌貴!
要是養馬耗費大,樓令毛病了才搞什麽騎馬步兵。
當前的交戰講規則,晉國與中原列國交戰,包括與楚國交戰,講究的是約個地點開打,不玩其餘的交戰手段。
在規則的限製之下,行軍速度快當然夠占到便宜,可是偷襲、埋伏或截斷、襲擊糧道什麽之類,真的就不能玩了。
隻是輕騎兵的話,讓他們去衝擊列陣的敵軍,跟送死有什麽區別?
對,還能打側翼,隻不過一樣不能衝陣,頂多就是襲擾。
樓令訓練輕騎兵的數量不會多,簡單就是進行經驗積累。
至於騎馬步兵?看樓令這一次派樓小白率軍北征,難道看不出樓令製定了向北擴張的戰略計劃嗎?
拿到了太原盆地的樓氏,不試圖控製住河套,簡直就跟得到隴西沒有奪下蜀地一樣,屬於就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隻不過,樓令對拿下河套不設時間限製,看的是時局到底合不合適。
比如說吧?當前的晉國形勢之下,樓令多麽缺心眼才敢將樓氏的力量集中在向北擴張上麵。
即便是晉國的形勢允許,樓氏最應該做的事情是趕緊將太原盆地開發起來,等太原盆地的農業開發差不多,才是進軍河套的時候。
樓令花了七天的時間來搞明白樓氏當前的積累。
“有‘大夫’二人,‘家大夫’十七人,‘士’一千四百一十七人了啊?”
當前的軍事編製,最小單位為“伍”,伍長便是下士。
五個“伍”為一個“兩”,四個“兩”為一個“卒”,五個“卒”為一個“旅”,五個“旅”為一個“師”,五個“師”為一個“軍”。
所謂的下士、中士、上士不是貴族,也不是什麽武士階層,其實就是準貴族。他們也是一支軍隊裏麵的基層軍官。
那麽就是說,有一千四百一十七名“士”的樓氏,隻要“徒”或“羨”足夠,完全有足夠的“士”來充當骨幹,編製出兩個“師”和一個“旅”的部隊。
樓氏當然沒有足夠的“徒”或“羨”數量來編製出兩個“師”和一個“旅”的部隊,到了“大夫”這一階級倒是夠了。
剛才樓令說有大夫爵的人數,是把自己算進去,再加一個樓小白。
樓武、樓朔和樓黑豚、樓魚他們?他們是屬於“家大夫”的性質,不用一國之君去冊封,樓令自己就能幹了。
隻不過,國家冊封的“大夫”和家族冊封的“家大夫”雖然都是“大夫”,光看名字就知道性質上麵的不同,一個是列國都認可特權,另一個是出了本家族就不被認可。
論功勞或是苦勞,樓黑豚和樓魚其實已經夠資格獲得國家層麵的大夫爵,無奈現在真不是講功勞的時代。
這麽說吧,樓黑豚或樓魚要是獲得國家層麵的大夫爵,他們一定會有名下的封地、人口之類。
樓氏不像那些老牌家族,國君不用刻意給麵子,拿出土地或人口、資源來安撫或是收買,樓黑豚和樓魚自然也就得不到國家層麵的大夫爵位。
如果樓令願意在樓氏分家,比如拿出一塊封地,其實樓黑豚或樓魚也能夠獲得國家層次的大夫爵位。問題在於樓令可不想分家。
郤氏、旬氏、範氏足夠強大,一家之主也舍得,郤氏的郤犨從晉君壽曼那裏獲得“苦成”這一塊封地;旬氏的智罃則是繼承了父親旬首的“智”地;士會的幼子士魴得到從赤狄搶的“彘”地別為彘氏,士會的次子士雃獲得“劉”地別為劉氏。
樓令近期聽說了一件事情。
欒書正在為自己的幼子欒糾操心,想從晉君壽曼那裏摳出一個叫“卞”的地盤,想讓欒糾別為卞氏。
而樓令讓樓小白為了國家層麵的大夫爵,說白了就是有實力的家族,他們家族內繼承人的一種標配。該一類型的大夫爵,沒有名下的封地。
類似的做法會在春秋時代成為慣例,慢慢變成一種規則,封建時代各種老子英雄兒子好漢,到現代可以爺爺或奶奶是行長,父親或母親也當行長,孫子他還是行長。
沒有形成規則的當代,一個家族的繼承人是不是有大夫爵,拿來衡量家族的硬實力或軟實力。
硬實力自然是封地數量,連同能夠征召出多少私軍,拿得出多少糧食、布匹等等。
軟實力可以是影響力,也能是有多廣的人脈關係。
恰好,樓令的軟實力很足夠,可不就讓樓小白占了便宜嘛。
同樣占了相關便宜的還有魏氏,他們的宗子魏顆就是一名下大夫,一切隻因為魏氏的硬實力得到認可。
魏氏的強大,導致不是主家更不是嫡長子的魏錡都敢圖謀大夫爵位,直接導致晉軍大敗,楚軍成功飲馬大河。
樓令一直在壓製家族內部的許許多多人,其中包括樓黑豚這位苦勞甚大甚多的堂兄。
其餘人?之前不是提到過了,人一旦有了知識,不管是眼界還是思想的高度肯定會出現變化,追求也必然增多。
展開內部教育的樓氏,文化人也許是當代各家族裏麵最多,不壓製必定會先在內部亂起來。亂的原因就是他們索求極多。
樓令的壓製采取兩種方式,統一家族內部的思想,使得致力於樓氏更為強大成為主流,剩下便是不能夠缺乏的鐵血手段了。
之所以說鐵血手段不能缺,主要還是人的貪婪永無止境。貪婪這玩意不完全是壞事,人類的曆史進程便是在貪婪的驅使之下產生。包括一再開拓新的棲息地,獲取更多的自然資源,有更多的資源支撐科技進步。
“集結一個‘師’的兵力。有鑒於隻有一個‘師’的關係,我決議武裝千名披甲士卒,相關兵器一並列裝。”樓令對招唿過來的眾人,說道:“你等近期將武備運抵‘新田’,囤於郊外倉庫之中,擔負守備重任。”
一眾人得到命令,齊聲大喝:“諾!”
樓令的話沒有講完,繼續說道:“由於‘羨’占了相當數量,糧食按照五千人可用半年準備,另外備妥三千匹馬的糧草。”
拉車的馬,它既食用草也吃糧食,一般戰時吃糧食比較多。
騎乘用的馬?講真話就是現在騎馬真不被視為風雅,稱為單騎走馬。
而單騎走馬這種行為,中原人看來是需要逃跑迫不得已才會幹的事情,直接就與狼狽掛鉤了。
其他人不好問,林姒直接問出來:“單騎走馬,是不是太另類,會不會被其他家族認為我們在往異邦演化?”
樓令知道現在騎馬一般是出現在各種未開化的族裔,稍微有點文明基礎的族裔搞得是馬拉車。
即便是數百一兩千年後,以為遊牧民族遷徙就是騎馬嗎?並不是的啊!他們遷徙時期也有馬車,比如蒙古族的人進行遷徙就會大量使用到勒勒車。
狐氏就在往異邦演化。
甚至秦國都在向異邦演化狂奔。
樓氏開辟了太原盆地,那邊從未歸於中原人占據,隻要樓氏在當地站穩並生存,他們便是為民族開拓了生存空間,卻不是第一批生活在當地的族群。
現在,樓氏的“都”就在太原盆地,開辟過程中還吸納了不少當地的異族人,真在納賦的時候大批騎馬代步,被懷疑是不是在向異邦演化,好像還挺合情合理的。
“讓他們那麽想吧。”樓令說道。
在場的人也就開始麵麵相覷。
“家主,我們不是應該要重視名聲嗎?”樓冰說道。
“以前是,以後是,現在不是。”樓令不想解釋太多,強調遵從命令。
懂的人已經懂了,沒有當場吼嗓子“家主英明”之類的屁話,後麵免不得私下教不懂的人聰明。
該辦事的人退下。
留下來的人僅有三個。
樓令首先看向林姒,問道:“兩個孩子好吧?”
今年,林姒生了龍鳳胎,她要不是樓氏的人,真不是什麽喜事。
為什麽那樣說?剖腹產沒有出現之前,醫療技術到了一定階段,生孩子對女人來說還是在過鬼門關,別說是在醫療技術幾乎為零的春秋時代了。
樓氏在樓令的領導下,先掌握了基礎外科類別的醫術,慢慢衍生出更多的類別,其中就涉及到婦產科,起碼是搞懂了難產期間的“開口”與止血技術。
一胞一胎的風險都那般大,何況是一胞兩胎?
能夠順產自然極好,有點問題……,春秋時代就別問保大保小,一定是大小都要沒了。
事實上,什麽保大保小壓根就是在瞎胡扯,遇到選擇的時候,醫生絕對是保大。
醫生問保大保小之類話,完全是小說和影視作品的作者和編劇為了劇情需要搞出來的玩意,他們稍微查一下就知道法律不允許,哪個醫生敢那麽問嘛!
林姒在分娩過程中遇到狀況,完全是依靠樓氏積累下來的醫療經驗大小沒事,她的命也就不止是父母給的,樓氏給予了再生之恩。
“請家主吩咐。”林姒恭敬行禮。
樓令愣了一下,他就是要緩和一下氣氛,才問了那麽一嘴。
林姒這樣搞,變成了樓令有極大風險的事情要她去辦,在幹挾恩圖報的操作。
“幹掉丈夫之後,她的性格變得偏激,越來也越偏激和冷酷了。”樓令知道樓氏需要這樣的人,可是這樣的人一旦能夠自己拿主意絕對會造成災難。
樓令選擇晾著林姒,轉為看向樓冰,說道:“你時刻注意下軍將和下軍佐什麽時候迴城,第一時間來稟告。”
根據腳程,韓厥和智罃該是這幾天迴到“新田”才對。
樓冰應“諾”也退下了。
現場隻剩下樓魚、林姒和樓令。
“這一次南下,我猜測短時間內很難返國。”樓令總覺得這一波南下會出現超大的場麵。
那不止是晉國已經對一眾小弟發出召喚,還有南方傳來楚國大力備戰作為佐證。
晉國在召喚小弟。
楚國一樣在召喚小弟。
兩個國家從今年就各自備戰,能夠確認的事情是晉國將再一次出動四個軍團。
之前,欒書極力要求必須是滿編軍團。
到底能不能是滿編軍隊卻不是欒書要求就能夠辦到,尤其是有四個滿編軍團西征的例子擺在前麵。等韓厥與智罃抵達都城,他們與本就在國內的卿大夫,一些能夠參與商談的大臣,怎麽都要聚堆商議出利弊。
數量多卻是兵員素質極差,在當代算是晉國第一個吃了經驗不足的虧。
其餘時代?殷商距離他們這一代人已經有些遠,他們也沒有預見未來的能力。
樓令倒是清楚怎麽迴事,隻是不根據實際的時代背景講曆史,不是在胡說八道嗎?
比如說,國家人口能夠支持爆兵,一般不會追求數量極少的精銳,用的是數量壓垮質量的做法。最為出名的莫過於二戰時期的德三與蘇聯。
樓令無法確認楚國出動的軍隊將是什麽情況,怎麽去分辨要不要玩“田忌賽馬”那一套?
到最後,樓令都沒有再搭理林姒,該處理的事情完畢,直接走掉。
室內剩下一個人的時候,林姒沒有眼眸沒有聚焦地盯著一個地方很久,再有行動跑去向樓令請罪了。
三天之後,韓厥與智罃迴到都城,樓令也第一時間得到樓冰的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