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全功而返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將“棘津”給樓氏?
郤至可做不了那個主意!
甚至郤錡都沒有那個臉麵開那樣的口。
所以是孫林父理解錯誤了。
事實上,盡管晉君壽曼越來越不受待見,真正能夠確認新得土地歸屬的人,恰恰就是他了。
或者應該說,隻要晉君壽曼不在相關契約上蓋印,任何家族都屬於私占,沒有法理上的依據。
“‘棘津’很靠近鄭國啊?”魏顆看著郤至,說道:“中軍尉提議拿取‘棘津’的建議真是太好了。”
郤至無甚所謂地點了點頭。
完全就是郤至不想去幹那些瑣事,隨行而來的家臣鄭丘緩有其它事情忙碌,事情交到樓令手上而已。
樓令很清楚拿到“棘津”對晉國的重要性,自然是應承了下來。
說起來也奇怪,此前晉國君臣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造成疏忽,一直沒有產生要在大河南岸建立一個橋頭堡的想法。
而晉國已經跟楚國打了數十年的爭霸戰爭,晉國君臣竟然沒有意識到在大河南岸有橋頭堡的重要性!
如果晉國在大河南岸有一個橋頭堡,不止能夠對南岸的諸侯國形成更大的震懾,起碼也有了一個開戰前囤積物資的所在,戰略意義顯得極大。
隻不過,當前的人們沒有太多的前例可以借鑒,做任何事情都是在給後人創造經驗。
從一到一百並不難,難得的是從零到一。
說白了就是,一旦有相關的例子,後來人就不用絞盡腦汁或是靈光一閃,能夠借鑒前麵的例子。
曆史的作用,其實也就顯示在這裏,也是它最大的作用了。
曆史傳承足夠悠久的國家,前輩幾乎將會踩到的坑給踩了一遍,隻要後人不是過於盲目自信,一定能夠從漫長的曆史中找到相似的曆史事件,再去避免踩了前輩踩過的坑。
同理,一旦後人想要設局,壓根就不用自己想破腦袋,一定能從麵對的時局找到曆史中相似的例子,根據現實情況套進去靈活調整,很多時候基本上就可以直接用了。
所以了,總能夠聽到什麽曆史財富,所謂的財富就體現在這裏。它也一直擺在那裏,差別就是有沒有人去用。
提到橋頭堡的重要性,樓令能夠舉出很多的例子,好的或壞的都有。
“搞到我需要在迴國之後強調在南岸有個橋頭堡的必要性?”樓令對此有些哭笑不得,更多的是感到暗爽。
站在曆史巨人肩膀上的爽感便是這般,不用自己絞盡腦汁,有足夠的眼界來保證前瞻性,哪怕自己的智商一般,做的一些事情總會讓人感到深不可測。
孫林父哪敢出爾反爾?他都恨不得將一些好處硬塞進晉人的嘴巴裏。
所以,樓令與孫林父在“棘津”的交接上根本沒有出現什麽波折,甚至到了衛君衎都直接通過了。
這樣子看,衛君衎選擇了暫時躺平,其餘能夠說得上話的衛人噤了聲。
“這塊地方不適合單獨一個家族持有。”樓令已經拿到了國書,內容寫得非常清楚,衛君衎代表衛國將‘棘津’割讓給了晉國。
郤至挑眉問道:“為什麽?”
樓令笑著說道:“我們即將恢複與楚國的交戰,作為橋頭堡的‘棘津’一定會屢次作為集結地點。當地暫時不適合開展農耕,隻會是作為軍鎮的性質。”
另外一點,地盤是拿到手了,恰恰因為它成了晉國的橋頭堡,邊上的河段也適合架橋,為了服務日後的征戰,架橋將變成勢在必行。
那種情況之下,修築永固式的橋梁會變成剛需。
且先不提有沒有相關的技術,即便是有技術,由單獨一個家族去修橋,誰經得住那麽造啊?
聽完樓令解釋的郤至很幹脆地點頭,說道:“你說得對!”
魏顆低聲說道:“也許範氏願意呢?”
郤至抬頭點了點魏顆,笑著說道:“你說得也對。”
他們三人一塊在衛國待了將近四個月,每天都會聚上一聚,隻要不是相處下來結仇,之前再陌生也要混熟了。
確認樓氏沒有記仇,與郤至混熟,兩件事是魏顆覺得來衛國最大的收獲。
這一次沒有樓令提出來,等待晉國君臣意識到在大河南岸建立一個橋頭堡的重要性,要等到將近二三十年之後了。
到那個階段,完全就是晉國跟楚國打得筋疲力盡,雙方全靠一股子意誌支撐著,屬於誰先鬆口氣就輸的局麵。
作為一個老牌投降國的鄭國,他們在那一段時間持續在晉國與楚國兩邊橫跳,徹底激怒了晉國與楚國,兩個爭奪霸主寶座的家國對鄭國也是越來狠了。
所以,晉國無視了不可輕易使得主權變更的潛規則,出兵強奪鄭國的大片土地,隨後選擇地形建立了一個關隘。這個關隘建成之後,它被取名叫虎牢。
而在晉國強取鄭國在大河南岸的土地之前,晉軍每一次南下都要曆經波折,好些不該浪費的資源就是在等待中被消耗掉。
現如今,範氏的封地大多在晉國南部與東部。
晉國南部靠近衛國的地方,恰好就是範氏主要經營的封地之一。
樓令有相關的勢力分布圖。
那些圖是樓氏的人在屢屢往來中暗中探勘與繪畫,整理起來變成有據可依的山川輿圖。
樓氏可不止有範氏勢力的山川輿圖,該說大半個晉國的地形已經被繪畫起來,極可能比土地的擁有者更了解當地的地形。
這件事情,樓令自然是不敢讓太多的人知道。因為一旦泄露出去,一定會讓樓氏陷入眾矢之的。
“邯鄲氏也不能光看著,是吧?”樓令這不是過於了解各個家族的勢力分布了嘛。
晉國從赤狄手裏搶到“朝歌”之後,使之更名為“沫”。
在“沫”的邊上有個叫“中牟”的地方,目前“中牟”屬於邯鄲氏的封地。
樓令看郤至和魏顆用不解的表情看著自己,說道:“我聽說‘孟津’大橋是秦國派人幫忙督造?邯鄲氏從趙氏別出,隨後一直是邯鄲氏在跟秦國聯係。邯鄲氏是不是能夠跟秦國聯絡,求得人過來幫忙督造跨河大橋呢?”
那個傳聞沒有相關的史料作為憑證。
隻是,空穴不來風,有相關的傳言,一定是有其成立的基礎。
“有這麽迴事?”郤至並未聽說過有什麽秦人擅長築橋。
至於說邯鄲氏取代趙氏變成跟秦國聯係的家族?那不是之前趙氏覆滅,彼時趙武都不一定還以“趙”為氏,另一邊有別出的邯鄲氏幸存下來了嘛。
在秦國勢微的時候,他們非常需要有一個跟晉國保持溝通的渠道,才不會去管邯鄲氏跟趙氏有什麽齷齪。
讓秦國君臣沒有想到的事情是,邯鄲氏盡管有卿位,除了是一個“備胎”之外,邯鄲旃還顯得極其懂事。
很清楚己身定位的邯鄲旃,有實力也沒有那個膽子增強自己的存在感,他們甚至要將存在感降到最低,當透明人至少二三十年,省得趙武站穩之後進行報複。
恰是因為那個道理,郤至不覺得邯鄲旃敢摻和進來。
“上軍將開口,新軍將怎麽會拒絕呢?”樓令說道。
這裏,魏顆有些不明白樓令是不是在坑範氏了。
至於說邯鄲旃敢不敢拒絕士燮?那指定是不敢的。
以勢力範圍而論,邯鄲氏恰好被範氏包了起來。
所以,範氏一旦有心滅掉邯鄲氏,有太多的進軍路線可供選擇,並且還能一下捅了邯鄲氏的腰子!
當然了,樓令絕對沒有坑範氏的意圖,乃至於是在給範氏一個長期飯票。
要是範氏單獨修橋,在這個沒有天然義務的時代,誰修橋就該由誰去收費。
橋梁修成之後,範氏完全可以收取過往人員的過橋費用,他們甚至都拿捏著一個戰略要地,能夠取得很大的政治主動權。
因此,範氏隻要有聰明人,他們就不會拒絕樓氏的提議,尤其明確知道那是善意。
郤至想了想,說道:“迴國之後,你跟上軍將商議吧。”
樓令頷首道:“這個自然。”
因為士燮一直表現得很溫和的關係,他並未給範氏樹立敵人,乃至於跟每一個家族都算過得去。
也正是因為士燮過於溫和的緣由,一些明明比範氏實力弱的家族,他們很難將範氏當一迴事,經常會出現“君子欺之以方”的事情。
在旁觀者看來,那般的範氏無疑給他們提了一個醒,萬萬不能隨意妥協,要不然別人就很難拿自己當迴事了。
魏顆猜測樓令是不是在坑範氏,其實也是基於上述那一點。
“難怪都對樓氏有善意?一旦有所好處,中軍尉便會念及,誰不喜歡這樣的人呢?”魏顆已經理清楚頭緒,知道範氏會有付出,好處卻是長期。
他們在衛國的事情處理完,雨季過後的道路也重新變得幹燥起來,該擇日返迴晉國了。
在離開之前,郤至入宮拜訪衛君衎,將該走的流程走完。
郤至迴來後大肆嘲笑衛君衎的躺平,嘲笑完了卻說道:“我們那位,怎麽就不學一學衛君呢?起碼能夠生活優異到薨逝。”
一句話,說得樓令與魏顆麵麵相覷,前者用警告的表情盯著後者。
魏顆毛病了才會將郤至口無遮攔的事情說出去。
得知晉人即將離去的孫林父,他自然是要抓緊時間多舉辦幾次宴會,一方麵展示自己的人脈,再來就是該賄賂的趕緊賄賂。
孫林父不是操作獻給晉國“棘津”了嗎?還用做其它的賄賂?
那是將事情看得簡單了。
那個“棘津”是用來賄賂晉國這個國家。
屬於郤至、樓令和魏顆的好處,懂事就該按照份量再給一份。
所以了,等待郤至三人離開“濮陽”城,隊伍踏上歸國路途的時候,隊伍在原來基礎上增加了五十餘輛車駕,人數也增加了兩千餘。
“搞了那麽多女人!”郤至對女色不是沒興趣,隻是沒有過度的需要。
是的,孫林父給的兩千多人中,有三成是鬥爭失敗者的女眷,其餘則是各種技術人員。
男的哪去了?並未被孫林父斬盡殺絕,他們失去了繼承來的爵位,要在衛國當個庶人了。
“姿色都挺好的。”樓令說完還“嗬嗬”了兩聲。
郤至揶揄道:“你試用過了?”
這個,樓令還真的有。
隻不過,很碰巧讓樓令看到了想要的類型,有時間又有精力,並且還有機會,也就用了幾人幾次。
“你沒有嗎?”樓令反問。
郤至露出了男人都懂的笑容。
一邊旁聽的魏顆也笑得很開心。
他們其實都算很好了,起碼沒有幹出開群趴的事情。
男人嘛,還是要一同經曆過不少特定的事情,感情才會變得鐵。
而人生三大鐵,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指是什麽的。
他們並不是走“棘津”再泅渡到大河北岸的路線。
因為“棘津”從主權歸屬變成晉國的關係,郤氏的家臣鄭丘緩被留在“棘津”當地。
隨之一同留下的還有樓氏的樓見。
魏顆則是不需要留下人手。
其實,魏顆想留人都不夠資格,很懂事沒為難郤至和樓令了。這個也是沒有正式職務的缺點之一。
因為要從“孟津”返迴大河北岸,他們需要路過鄭國。
不知道有沒有提過,當前要有築城,城池的百裏範圍才算是某國的疆域範圍這一點?
基於上述因素,列國並非畫線或立碑來確認疆域所屬。
如果他們不用找鄭國貴族采買物資,完全不用派人去“新鄭”會知鄭國君臣借道這件事。
隻不過,出門在外的時候,少有人會帶上全程使用的物資,基本上就是走哪裏采買到哪。
“鄭人派人在‘酸棗’備下了一批物資。”郤至剛剛看完手信。
那當然是郤至提前派人前往“新鄭”對鄭國君臣會知要路過的事情,算是一種尊重他國主權的行為,也是避免出現誤會該做的事情。
魏顆問道:“上軍將不是統率兩個軍團要南下嗎?”
這不是之前晉國內部的大家族在肆意擴張,出兵的事情被延後了嘛。
隻是算一算時間,士燮也該統兵南下了才對?
畢竟,鄭國不是楚國的對手,一旦晉國任由楚國征討鄭國,有極大概率讓鄭國那些牆頭草君臣重新屈服楚國。
“也許,我們會在‘孟津’碰上正在南下的大軍?”樓令說道。
郤至可做不了那個主意!
甚至郤錡都沒有那個臉麵開那樣的口。
所以是孫林父理解錯誤了。
事實上,盡管晉君壽曼越來越不受待見,真正能夠確認新得土地歸屬的人,恰恰就是他了。
或者應該說,隻要晉君壽曼不在相關契約上蓋印,任何家族都屬於私占,沒有法理上的依據。
“‘棘津’很靠近鄭國啊?”魏顆看著郤至,說道:“中軍尉提議拿取‘棘津’的建議真是太好了。”
郤至無甚所謂地點了點頭。
完全就是郤至不想去幹那些瑣事,隨行而來的家臣鄭丘緩有其它事情忙碌,事情交到樓令手上而已。
樓令很清楚拿到“棘津”對晉國的重要性,自然是應承了下來。
說起來也奇怪,此前晉國君臣也不知道是什麽原因造成疏忽,一直沒有產生要在大河南岸建立一個橋頭堡的想法。
而晉國已經跟楚國打了數十年的爭霸戰爭,晉國君臣竟然沒有意識到在大河南岸有橋頭堡的重要性!
如果晉國在大河南岸有一個橋頭堡,不止能夠對南岸的諸侯國形成更大的震懾,起碼也有了一個開戰前囤積物資的所在,戰略意義顯得極大。
隻不過,當前的人們沒有太多的前例可以借鑒,做任何事情都是在給後人創造經驗。
從一到一百並不難,難得的是從零到一。
說白了就是,一旦有相關的例子,後來人就不用絞盡腦汁或是靈光一閃,能夠借鑒前麵的例子。
曆史的作用,其實也就顯示在這裏,也是它最大的作用了。
曆史傳承足夠悠久的國家,前輩幾乎將會踩到的坑給踩了一遍,隻要後人不是過於盲目自信,一定能夠從漫長的曆史中找到相似的曆史事件,再去避免踩了前輩踩過的坑。
同理,一旦後人想要設局,壓根就不用自己想破腦袋,一定能從麵對的時局找到曆史中相似的例子,根據現實情況套進去靈活調整,很多時候基本上就可以直接用了。
所以了,總能夠聽到什麽曆史財富,所謂的財富就體現在這裏。它也一直擺在那裏,差別就是有沒有人去用。
提到橋頭堡的重要性,樓令能夠舉出很多的例子,好的或壞的都有。
“搞到我需要在迴國之後強調在南岸有個橋頭堡的必要性?”樓令對此有些哭笑不得,更多的是感到暗爽。
站在曆史巨人肩膀上的爽感便是這般,不用自己絞盡腦汁,有足夠的眼界來保證前瞻性,哪怕自己的智商一般,做的一些事情總會讓人感到深不可測。
孫林父哪敢出爾反爾?他都恨不得將一些好處硬塞進晉人的嘴巴裏。
所以,樓令與孫林父在“棘津”的交接上根本沒有出現什麽波折,甚至到了衛君衎都直接通過了。
這樣子看,衛君衎選擇了暫時躺平,其餘能夠說得上話的衛人噤了聲。
“這塊地方不適合單獨一個家族持有。”樓令已經拿到了國書,內容寫得非常清楚,衛君衎代表衛國將‘棘津’割讓給了晉國。
郤至挑眉問道:“為什麽?”
樓令笑著說道:“我們即將恢複與楚國的交戰,作為橋頭堡的‘棘津’一定會屢次作為集結地點。當地暫時不適合開展農耕,隻會是作為軍鎮的性質。”
另外一點,地盤是拿到手了,恰恰因為它成了晉國的橋頭堡,邊上的河段也適合架橋,為了服務日後的征戰,架橋將變成勢在必行。
那種情況之下,修築永固式的橋梁會變成剛需。
且先不提有沒有相關的技術,即便是有技術,由單獨一個家族去修橋,誰經得住那麽造啊?
聽完樓令解釋的郤至很幹脆地點頭,說道:“你說得對!”
魏顆低聲說道:“也許範氏願意呢?”
郤至抬頭點了點魏顆,笑著說道:“你說得也對。”
他們三人一塊在衛國待了將近四個月,每天都會聚上一聚,隻要不是相處下來結仇,之前再陌生也要混熟了。
確認樓氏沒有記仇,與郤至混熟,兩件事是魏顆覺得來衛國最大的收獲。
這一次沒有樓令提出來,等待晉國君臣意識到在大河南岸建立一個橋頭堡的重要性,要等到將近二三十年之後了。
到那個階段,完全就是晉國跟楚國打得筋疲力盡,雙方全靠一股子意誌支撐著,屬於誰先鬆口氣就輸的局麵。
作為一個老牌投降國的鄭國,他們在那一段時間持續在晉國與楚國兩邊橫跳,徹底激怒了晉國與楚國,兩個爭奪霸主寶座的家國對鄭國也是越來狠了。
所以,晉國無視了不可輕易使得主權變更的潛規則,出兵強奪鄭國的大片土地,隨後選擇地形建立了一個關隘。這個關隘建成之後,它被取名叫虎牢。
而在晉國強取鄭國在大河南岸的土地之前,晉軍每一次南下都要曆經波折,好些不該浪費的資源就是在等待中被消耗掉。
現如今,範氏的封地大多在晉國南部與東部。
晉國南部靠近衛國的地方,恰好就是範氏主要經營的封地之一。
樓令有相關的勢力分布圖。
那些圖是樓氏的人在屢屢往來中暗中探勘與繪畫,整理起來變成有據可依的山川輿圖。
樓氏可不止有範氏勢力的山川輿圖,該說大半個晉國的地形已經被繪畫起來,極可能比土地的擁有者更了解當地的地形。
這件事情,樓令自然是不敢讓太多的人知道。因為一旦泄露出去,一定會讓樓氏陷入眾矢之的。
“邯鄲氏也不能光看著,是吧?”樓令這不是過於了解各個家族的勢力分布了嘛。
晉國從赤狄手裏搶到“朝歌”之後,使之更名為“沫”。
在“沫”的邊上有個叫“中牟”的地方,目前“中牟”屬於邯鄲氏的封地。
樓令看郤至和魏顆用不解的表情看著自己,說道:“我聽說‘孟津’大橋是秦國派人幫忙督造?邯鄲氏從趙氏別出,隨後一直是邯鄲氏在跟秦國聯係。邯鄲氏是不是能夠跟秦國聯絡,求得人過來幫忙督造跨河大橋呢?”
那個傳聞沒有相關的史料作為憑證。
隻是,空穴不來風,有相關的傳言,一定是有其成立的基礎。
“有這麽迴事?”郤至並未聽說過有什麽秦人擅長築橋。
至於說邯鄲氏取代趙氏變成跟秦國聯係的家族?那不是之前趙氏覆滅,彼時趙武都不一定還以“趙”為氏,另一邊有別出的邯鄲氏幸存下來了嘛。
在秦國勢微的時候,他們非常需要有一個跟晉國保持溝通的渠道,才不會去管邯鄲氏跟趙氏有什麽齷齪。
讓秦國君臣沒有想到的事情是,邯鄲氏盡管有卿位,除了是一個“備胎”之外,邯鄲旃還顯得極其懂事。
很清楚己身定位的邯鄲旃,有實力也沒有那個膽子增強自己的存在感,他們甚至要將存在感降到最低,當透明人至少二三十年,省得趙武站穩之後進行報複。
恰是因為那個道理,郤至不覺得邯鄲旃敢摻和進來。
“上軍將開口,新軍將怎麽會拒絕呢?”樓令說道。
這裏,魏顆有些不明白樓令是不是在坑範氏了。
至於說邯鄲旃敢不敢拒絕士燮?那指定是不敢的。
以勢力範圍而論,邯鄲氏恰好被範氏包了起來。
所以,範氏一旦有心滅掉邯鄲氏,有太多的進軍路線可供選擇,並且還能一下捅了邯鄲氏的腰子!
當然了,樓令絕對沒有坑範氏的意圖,乃至於是在給範氏一個長期飯票。
要是範氏單獨修橋,在這個沒有天然義務的時代,誰修橋就該由誰去收費。
橋梁修成之後,範氏完全可以收取過往人員的過橋費用,他們甚至都拿捏著一個戰略要地,能夠取得很大的政治主動權。
因此,範氏隻要有聰明人,他們就不會拒絕樓氏的提議,尤其明確知道那是善意。
郤至想了想,說道:“迴國之後,你跟上軍將商議吧。”
樓令頷首道:“這個自然。”
因為士燮一直表現得很溫和的關係,他並未給範氏樹立敵人,乃至於跟每一個家族都算過得去。
也正是因為士燮過於溫和的緣由,一些明明比範氏實力弱的家族,他們很難將範氏當一迴事,經常會出現“君子欺之以方”的事情。
在旁觀者看來,那般的範氏無疑給他們提了一個醒,萬萬不能隨意妥協,要不然別人就很難拿自己當迴事了。
魏顆猜測樓令是不是在坑範氏,其實也是基於上述那一點。
“難怪都對樓氏有善意?一旦有所好處,中軍尉便會念及,誰不喜歡這樣的人呢?”魏顆已經理清楚頭緒,知道範氏會有付出,好處卻是長期。
他們在衛國的事情處理完,雨季過後的道路也重新變得幹燥起來,該擇日返迴晉國了。
在離開之前,郤至入宮拜訪衛君衎,將該走的流程走完。
郤至迴來後大肆嘲笑衛君衎的躺平,嘲笑完了卻說道:“我們那位,怎麽就不學一學衛君呢?起碼能夠生活優異到薨逝。”
一句話,說得樓令與魏顆麵麵相覷,前者用警告的表情盯著後者。
魏顆毛病了才會將郤至口無遮攔的事情說出去。
得知晉人即將離去的孫林父,他自然是要抓緊時間多舉辦幾次宴會,一方麵展示自己的人脈,再來就是該賄賂的趕緊賄賂。
孫林父不是操作獻給晉國“棘津”了嗎?還用做其它的賄賂?
那是將事情看得簡單了。
那個“棘津”是用來賄賂晉國這個國家。
屬於郤至、樓令和魏顆的好處,懂事就該按照份量再給一份。
所以了,等待郤至三人離開“濮陽”城,隊伍踏上歸國路途的時候,隊伍在原來基礎上增加了五十餘輛車駕,人數也增加了兩千餘。
“搞了那麽多女人!”郤至對女色不是沒興趣,隻是沒有過度的需要。
是的,孫林父給的兩千多人中,有三成是鬥爭失敗者的女眷,其餘則是各種技術人員。
男的哪去了?並未被孫林父斬盡殺絕,他們失去了繼承來的爵位,要在衛國當個庶人了。
“姿色都挺好的。”樓令說完還“嗬嗬”了兩聲。
郤至揶揄道:“你試用過了?”
這個,樓令還真的有。
隻不過,很碰巧讓樓令看到了想要的類型,有時間又有精力,並且還有機會,也就用了幾人幾次。
“你沒有嗎?”樓令反問。
郤至露出了男人都懂的笑容。
一邊旁聽的魏顆也笑得很開心。
他們其實都算很好了,起碼沒有幹出開群趴的事情。
男人嘛,還是要一同經曆過不少特定的事情,感情才會變得鐵。
而人生三大鐵,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指是什麽的。
他們並不是走“棘津”再泅渡到大河北岸的路線。
因為“棘津”從主權歸屬變成晉國的關係,郤氏的家臣鄭丘緩被留在“棘津”當地。
隨之一同留下的還有樓氏的樓見。
魏顆則是不需要留下人手。
其實,魏顆想留人都不夠資格,很懂事沒為難郤至和樓令了。這個也是沒有正式職務的缺點之一。
因為要從“孟津”返迴大河北岸,他們需要路過鄭國。
不知道有沒有提過,當前要有築城,城池的百裏範圍才算是某國的疆域範圍這一點?
基於上述因素,列國並非畫線或立碑來確認疆域所屬。
如果他們不用找鄭國貴族采買物資,完全不用派人去“新鄭”會知鄭國君臣借道這件事。
隻不過,出門在外的時候,少有人會帶上全程使用的物資,基本上就是走哪裏采買到哪。
“鄭人派人在‘酸棗’備下了一批物資。”郤至剛剛看完手信。
那當然是郤至提前派人前往“新鄭”對鄭國君臣會知要路過的事情,算是一種尊重他國主權的行為,也是避免出現誤會該做的事情。
魏顆問道:“上軍將不是統率兩個軍團要南下嗎?”
這不是之前晉國內部的大家族在肆意擴張,出兵的事情被延後了嘛。
隻是算一算時間,士燮也該統兵南下了才對?
畢竟,鄭國不是楚國的對手,一旦晉國任由楚國征討鄭國,有極大概率讓鄭國那些牆頭草君臣重新屈服楚國。
“也許,我們會在‘孟津’碰上正在南下的大軍?”樓令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