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難解的困局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天的時間很快過去。
免戰牌的效用結束,哪怕晉軍不出營列陣交戰,鄭軍能夠進行挑釁,也能攻打晉軍的營寨了。
“我還是第一次被這麽咄咄逼人啊!”樓令事先已經得到欒書的吩咐,注意維持軍隊紀律,一旦出現騷動以最快的速度彈壓。
那是欒書決定閉營不出,他清楚有太多人受不了被挑釁的氣,預示到一定會有人受激之下出營作戰,才會特別囑咐樓令注意。
擔任司馬需要承擔這樣的工作嗎?反正樓令成為司馬那一刻起,國君或誰都沒有拿來行事準則或規章製度,幾個人送的也是不成“法”的舊有習俗,等於說執行的是一種人治。
那麽就是,樓令可以在一些公眾約法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執法風格,甚至是想怎麽執法可以完全看自己的心情。
這種事情無疑很操蛋,偏偏又是真實存在。
所以了,樓令在舊有習俗之上自己加了不少條例,再明示給全軍看,等於是他上任之後進行的約法。
以前的司馬雖然有製定一些條例,隻不過他們並未進行明示,基本是等有人犯錯才進行處罰,多少算是一種釣魚執法了。
樓令搞的“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即禁止”這一套對所有人都很新鮮,晉人接受的速度卻是出奇的快。
那是因為晉國已經逐漸在向軍果主義轉變,能夠納賦的晉人又全是習慣了軍管的群體,他們並不抗拒被約束,怕的就是不知道幹了什麽屬於犯錯而已。
“令大夫,帶我們出去教訓那些鄭人啊!”
“是啊,俺們什麽時候受過這樣的氣,竟然被鄭人欺負到頭上了。”
“請命出去跟他們打吧?”
樓令遭遇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每次隻能麵無表情看著鼓噪的人,不發表多餘的意見。
鄭軍每天都會派出至少三個“師”的兵力來晉軍營寨前覓戰,一次次又足夠逼近營寨的欄柵,刻意停在晉軍弓箭手的射程之外。
由於鄭軍足夠逼近晉軍營盤欄柵的關係,其實哪怕晉軍願意出營接戰,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空間來讓出戰的晉軍列陣,隻能是拆掉欄柵,再移除附近的營帳或窩棚,才有列陣的空間。
問題是一旦晉軍拆除欄柵與移開營帳、窩棚,等於告訴鄭軍:俺們要出來了!
那麽,在晉軍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鄭軍有足夠的時間調來援軍,或是趁著晉軍在拆除欄柵等東西,不給晉軍列陣的時間,選擇立刻發起攻擊。
這算是鄭軍不遵守“君子之戰”的交戰規則嗎?有晉軍閉營不出在前,鄭軍當然不能算破壞規則了。
接下來的連續幾天,晉軍一天天閉營不出,鄭軍準時來營寨外鼓噪尋釁。
若說一開始隻有少數晉人被激怒,後麵可就大部分感到憋屈了。
一直到半個月之後,欒書召集包含‘旅帥’以及以上的軍官,對眾人說道:“宋國、魯國、曹國先後相應。宋軍已經對鄭國展開入侵,進軍到‘滑1’一帶。”
宋國的反應遠比想象中更快啊?
那是宋國本身一直在暗中防備楚國,長期集結一支部隊在“商丘”附近。
明明宋國已經跟楚國結盟,宋國怎麽還那麽防著楚國?這個跟楚國的信譽值有關。
楚國不是一次兩次跟某個諸侯國結盟再幹涉其內政,一旦讓楚國成功幹涉某諸侯國的內政,很快就要架空該國君臣,行使新一輪的吞並手段了。
由於楚國有太多的黑曆史,怎麽可能讓宋國真的屈服?
宋國君臣很清楚若是真的屈服,必將被楚國步步緊逼與瓦解,搞到最後根本沒有能力抵抗,國祚滅亡,國家被楚國所吞並。
這一次晉軍南下,哪怕隻是針對鄭國,其實讓宋國看到了重新與楚國抗衡的希望。
宋國一直盼著晉國能夠重新跟楚國展開對抗,恰好晉國針對的鄭國是楚國的盟友,得到了來自欒書的召喚,明知道風險性極大,猶豫再三還是答應下來了。
軍帳之內,很多人想知道各國派出多少部隊,尤其想知道宋國出動了多少部隊,隻是沒有人開口問。
宋國派出了多少部隊?他們不久前才曆經慘敗,能夠派出的部隊也就不到一個軍團的兵力。
魯國正在進行集結,隻是他們能夠出動南下的軍隊也就兩個“師”。
這是因為魯國正與齊國在“艾陵”附近交戰,真的拿不出更多的部隊去服侍晉國了。
曹國倒是沒有在進行戰爭,隻是他們國小民寡,竭盡全力連一個滿編軍團都湊不齊,盡最大的努力集結了兩個“師”的兵力,部隊已經開拔且進入宋國地界,再有十來天應該是能進入鄭國勢力範圍。
那樣的話,不算質量,隻看數量,欒書對宋國、魯國和曹國發出召喚,三個諸侯國一共湊出的兵力在一萬八千左右。
欒書知道三個國家已經盡力,心裏也清楚哪怕三個小弟的軍隊抵達,恐怕己方仍舊是勝算不多,隻能期盼國內能傳來好消息了。
然而,欒書不知道的事情是晉君獳壓下了南征軍團求援的消息,明確告訴欒書派去的人:“書卿南征之前信誓旦旦向寡人保證可以不戰而勝,結果現在卻來求援?寡人一個援兵都不會派!如果他沒有任何收獲就撤軍,嗬嗬!”
確實!
欒書在出兵之前向晉君獳進行保證,說是不用交戰就能夠讓鄭國屈服。
而欒書之所以敢做出那樣的保證,一來是鄭國長久在晉國與楚國這兩個國家之間來迴騎牆,再來便是鄭國剛剛與楚國結盟,轉眼間就跟許國這個楚國的老牌小弟爆發衝突。
那樣讓欒書得出一個判斷,隻要晉國出兵鄭國,有極大機率能夠不戰而勝。
現在嘛……
隻能說欒書錯估了當前晉國對鄭國的威懾力,再來也是沒有料到公子偃這個強硬派能夠獲得重用,沒有正式開始玩之前,其實就已經玩脫了。
所以說,那一場“邲之戰”的結果,無論是從內還是在外,對晉國產生的影響著實是太大了!
“我該怎麽辦?”
“撤軍肯定不能撤軍。”
“戰敗……,平局一定無法讓君上與其他同僚接受,看樣子又沒有取勝的可能。”
欒書來迴掃視,由於心裏發虛的關係,看誰都覺得對方在等著看自己的笑話。
免戰牌的效用結束,哪怕晉軍不出營列陣交戰,鄭軍能夠進行挑釁,也能攻打晉軍的營寨了。
“我還是第一次被這麽咄咄逼人啊!”樓令事先已經得到欒書的吩咐,注意維持軍隊紀律,一旦出現騷動以最快的速度彈壓。
那是欒書決定閉營不出,他清楚有太多人受不了被挑釁的氣,預示到一定會有人受激之下出營作戰,才會特別囑咐樓令注意。
擔任司馬需要承擔這樣的工作嗎?反正樓令成為司馬那一刻起,國君或誰都沒有拿來行事準則或規章製度,幾個人送的也是不成“法”的舊有習俗,等於說執行的是一種人治。
那麽就是,樓令可以在一些公眾約法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執法風格,甚至是想怎麽執法可以完全看自己的心情。
這種事情無疑很操蛋,偏偏又是真實存在。
所以了,樓令在舊有習俗之上自己加了不少條例,再明示給全軍看,等於是他上任之後進行的約法。
以前的司馬雖然有製定一些條例,隻不過他們並未進行明示,基本是等有人犯錯才進行處罰,多少算是一種釣魚執法了。
樓令搞的“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即禁止”這一套對所有人都很新鮮,晉人接受的速度卻是出奇的快。
那是因為晉國已經逐漸在向軍果主義轉變,能夠納賦的晉人又全是習慣了軍管的群體,他們並不抗拒被約束,怕的就是不知道幹了什麽屬於犯錯而已。
“令大夫,帶我們出去教訓那些鄭人啊!”
“是啊,俺們什麽時候受過這樣的氣,竟然被鄭人欺負到頭上了。”
“請命出去跟他們打吧?”
樓令遭遇這種事情已經不是第一次,每次隻能麵無表情看著鼓噪的人,不發表多餘的意見。
鄭軍每天都會派出至少三個“師”的兵力來晉軍營寨前覓戰,一次次又足夠逼近營寨的欄柵,刻意停在晉軍弓箭手的射程之外。
由於鄭軍足夠逼近晉軍營盤欄柵的關係,其實哪怕晉軍願意出營接戰,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空間來讓出戰的晉軍列陣,隻能是拆掉欄柵,再移除附近的營帳或窩棚,才有列陣的空間。
問題是一旦晉軍拆除欄柵與移開營帳、窩棚,等於告訴鄭軍:俺們要出來了!
那麽,在晉軍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鄭軍有足夠的時間調來援軍,或是趁著晉軍在拆除欄柵等東西,不給晉軍列陣的時間,選擇立刻發起攻擊。
這算是鄭軍不遵守“君子之戰”的交戰規則嗎?有晉軍閉營不出在前,鄭軍當然不能算破壞規則了。
接下來的連續幾天,晉軍一天天閉營不出,鄭軍準時來營寨外鼓噪尋釁。
若說一開始隻有少數晉人被激怒,後麵可就大部分感到憋屈了。
一直到半個月之後,欒書召集包含‘旅帥’以及以上的軍官,對眾人說道:“宋國、魯國、曹國先後相應。宋軍已經對鄭國展開入侵,進軍到‘滑1’一帶。”
宋國的反應遠比想象中更快啊?
那是宋國本身一直在暗中防備楚國,長期集結一支部隊在“商丘”附近。
明明宋國已經跟楚國結盟,宋國怎麽還那麽防著楚國?這個跟楚國的信譽值有關。
楚國不是一次兩次跟某個諸侯國結盟再幹涉其內政,一旦讓楚國成功幹涉某諸侯國的內政,很快就要架空該國君臣,行使新一輪的吞並手段了。
由於楚國有太多的黑曆史,怎麽可能讓宋國真的屈服?
宋國君臣很清楚若是真的屈服,必將被楚國步步緊逼與瓦解,搞到最後根本沒有能力抵抗,國祚滅亡,國家被楚國所吞並。
這一次晉軍南下,哪怕隻是針對鄭國,其實讓宋國看到了重新與楚國抗衡的希望。
宋國一直盼著晉國能夠重新跟楚國展開對抗,恰好晉國針對的鄭國是楚國的盟友,得到了來自欒書的召喚,明知道風險性極大,猶豫再三還是答應下來了。
軍帳之內,很多人想知道各國派出多少部隊,尤其想知道宋國出動了多少部隊,隻是沒有人開口問。
宋國派出了多少部隊?他們不久前才曆經慘敗,能夠派出的部隊也就不到一個軍團的兵力。
魯國正在進行集結,隻是他們能夠出動南下的軍隊也就兩個“師”。
這是因為魯國正與齊國在“艾陵”附近交戰,真的拿不出更多的部隊去服侍晉國了。
曹國倒是沒有在進行戰爭,隻是他們國小民寡,竭盡全力連一個滿編軍團都湊不齊,盡最大的努力集結了兩個“師”的兵力,部隊已經開拔且進入宋國地界,再有十來天應該是能進入鄭國勢力範圍。
那樣的話,不算質量,隻看數量,欒書對宋國、魯國和曹國發出召喚,三個諸侯國一共湊出的兵力在一萬八千左右。
欒書知道三個國家已經盡力,心裏也清楚哪怕三個小弟的軍隊抵達,恐怕己方仍舊是勝算不多,隻能期盼國內能傳來好消息了。
然而,欒書不知道的事情是晉君獳壓下了南征軍團求援的消息,明確告訴欒書派去的人:“書卿南征之前信誓旦旦向寡人保證可以不戰而勝,結果現在卻來求援?寡人一個援兵都不會派!如果他沒有任何收獲就撤軍,嗬嗬!”
確實!
欒書在出兵之前向晉君獳進行保證,說是不用交戰就能夠讓鄭國屈服。
而欒書之所以敢做出那樣的保證,一來是鄭國長久在晉國與楚國這兩個國家之間來迴騎牆,再來便是鄭國剛剛與楚國結盟,轉眼間就跟許國這個楚國的老牌小弟爆發衝突。
那樣讓欒書得出一個判斷,隻要晉國出兵鄭國,有極大機率能夠不戰而勝。
現在嘛……
隻能說欒書錯估了當前晉國對鄭國的威懾力,再來也是沒有料到公子偃這個強硬派能夠獲得重用,沒有正式開始玩之前,其實就已經玩脫了。
所以說,那一場“邲之戰”的結果,無論是從內還是在外,對晉國產生的影響著實是太大了!
“我該怎麽辦?”
“撤軍肯定不能撤軍。”
“戰敗……,平局一定無法讓君上與其他同僚接受,看樣子又沒有取勝的可能。”
欒書來迴掃視,由於心裏發虛的關係,看誰都覺得對方在等著看自己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