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萬事開頭難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樓家的新封地位置
那個“領主權利”對所有貴族都通用,隻是屬於國君的“領主權利”要比貴族多一些,多在山地和河係的特權方麵。
樓令現在就一個疑問,屬於國君的專利裏麵包不包括湖泊。
“不包括吧?”敖被問得愣住,不是那麽確定的講出答案。
反正在楚國那邊,國君連銅礦都無法保證封君不私自開采,麵對黎庶到河中打漁都睜隻眼閉隻眼。
中原的一國之君卻是非常嚴格,麵對有人偷偷開采銅礦,曆來就是阻止加嚴懲,屢教不改就該是滅其滿門了。
其實,中原之君與楚國之君的不相同也是地理因素所帶來。
中原被開發了很久,幾乎所有能利用的地方都有人煙。
南方那邊不一樣,越南方就越蠻荒,再來就是森林與山地遠比中原密集,再則沼澤區也著實是多了一些。
樓令看到了敖的不自信,覺得還是機會專門問一下懂行的人比較好。
在這一段時間裏麵,樓令並沒有待在一個地方不動彈,巡視完了城池之後,人便在周邊到處逛起來。
與此同時,樓令已經派樓黑豚迴去“樓”地,主要是調遣另一批人手過來,趕緊將“平陵”這邊的基礎統治權建立起來。
“築城……,現在的老樓家根本沒有那份能力,隻能將老舊城池稍微修葺一下,等以後實力更強了再來考慮築新城。”
“我的治下,加上奴隸本來有五百餘人,算上‘平陵’本地的人口以及國君等人的贈送,全部到手之後的總人口過萬了。”
“一萬的人口,怎麽也要有五十萬畝農田打底,要達到自產自足起碼需要百萬畝以上的農田。”
“目前當地也就萬畝左右可以耕作的農田,我……”
樓令一想到每一人至少需要一百畝農田就頭大!
為什麽一個人至少需要一百畝?因為是耕作其中的一半,另一半放著恢複地力。
另外,之所以一人要一百畝那麽多,主要是每一季度的產出比較少,正常平常一畝也就產出現代的兩百斤糧食。
在當下,一名成年人一頓飯放開了吃,要吃五六斤的糧食。一畝農田一個季度的產出才兩百斤,真的不夠一名成年人吃十七天的。
並非所有人都是光棍,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通常是一對夫妻要養活整個家庭,一戶人少了六人,多了就十來人。這就是一戶人家為什麽要有一百畝農田的原因了。
當然,老人或小孩也不是光吃飯不幹活,他們其實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隻是效率比不上正值壯年的男子或女子。
有一個現象也是樓令魂穿過來才知道。
這個現象就是,若非“士”階級以上,或者是“國人”的身份,要不然無論男女其實大多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庭。
什麽意思?意思就是普通黎庶並未組建家庭,男女之間就是臨時搭夥,他們本身屬於某個家族的財產,父母以及兒女也是家族的財產。幫助家族幹活,吃、喝、穿、用也是家族提供,自身是沒有財產擁有權的。
說白了就是,“士”階級以上或擁有“國人”的身份,以下階級的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恆產,甚至連他們都是屬於他人財產的一部分。
這也就造成一種現象,一家之主可不是管好有血緣關係的人就足夠,還要照應治下屬民的日常消耗。
因此,理論上無論男或女的黎庶,他們一生可以頻繁更換伴侶,老了之後卻要麵臨老無所依的窘境。
有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普通黎庶其實也無法擁有太漫長的壽命,能夠活到三十歲以上都算長壽了。
那些對於生活在春秋時代的人來說是一種普遍的認知,不見記載於正史之上,隻能從一些非正史的文獻才能瞧見一絲半毫的記錄。
至於什麽每個朝代的平均壽命?其實曆朝曆代也沒有將普通人算進去。當代或後世的人,他們記錄或能找得到資料的文獻,其實都屬於達官貴人這個階層。
普通人出現在史書之上,一般就是“某年某地大疫,赤地千裏,人口銳減”之類,不止名字沒有,可能連作為“數字”都沒有資格留下。
樓令一圈走下來,算得上舒心的就一件事情。
“這邊溪水縱橫交錯,不用刻意修建水利,能夠根據實際環境進行開荒。”
“要是能夠開墾出來,僅是城池的南部和東部,起碼能夠開墾出七十萬畝以上的農田。”
“我現在亟需的是趕緊選定新一批的‘徒’,再劃分他們的食邑。”
“一萬人口,選定一千……,不,選出五百‘徒’的數量,應該是合適的吧?”
樓令已經知道“分封”是怎麽迴事了。
如果樓令提拔誰晉升為“徒”的身份,那些獲得“徒”身份的人也就隻能惠及三代。
怎麽說呢?就是誰成為“徒”之後,能夠帶走自己的父母和兒女,其餘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仍舊屬於家主的財產。
在獲得“徒”的身份之後,大多數階級得到提升的人,他們第一時間幹得通常是趕緊墾荒,再積累出一定的財富,隨後想方設法購買奴隸。
買奴隸做什麽?當然是讓他們幹活,作為“徒”的自己一再訓練,好應付隨時可能得到的征召,免得武技不行或聽不懂軍令,上了戰場立刻被報銷,家族也因為自己戰死一下子失去階級特權的窘境。
當初,原身為什麽要十三歲就出征?不就是因為不納賦的話,老樓家保不住“上士”這個爵位嘛!
樓令逛著逛著,溜達到了汾水東岸。
“這邊……全是濕地。”樓令一眼望去,真的就是一大片的濕地,幾乎就是看不到盡頭。
郤超稍微辨認了一下下,說道:“這裏的情況已經不錯,過了‘祁’地再往東或往南,有連綿的沼澤區。”
以地理位置來算,當地屬於現代的山西中北部。
“果然是滄海桑田。現代的山西哪裏有什麽沼澤,當前卻是一大片的濕地和沼澤。”
“過了‘祁’地,再往東便是赤狄人的地盤。”
“對了,晉國不是要討伐赤狄嗎?我獲得封地就過來,沒有人送來征召令,我有沒有位列征召的名單之中啊?”
當初,郤至還提醒能夠幫上範氏的忙,能夠辦到最好是給範氏留下足夠深的印象或欠下人情。
樓令獲得封地在“平陵”這件事情,當時在場的人可不少。
所以,樓令要是上了出征的名單,想找到人並不難找。
沒有得到征召令的話,大概就是樓令並沒有被算在出征人員之列了。
那個“領主權利”對所有貴族都通用,隻是屬於國君的“領主權利”要比貴族多一些,多在山地和河係的特權方麵。
樓令現在就一個疑問,屬於國君的專利裏麵包不包括湖泊。
“不包括吧?”敖被問得愣住,不是那麽確定的講出答案。
反正在楚國那邊,國君連銅礦都無法保證封君不私自開采,麵對黎庶到河中打漁都睜隻眼閉隻眼。
中原的一國之君卻是非常嚴格,麵對有人偷偷開采銅礦,曆來就是阻止加嚴懲,屢教不改就該是滅其滿門了。
其實,中原之君與楚國之君的不相同也是地理因素所帶來。
中原被開發了很久,幾乎所有能利用的地方都有人煙。
南方那邊不一樣,越南方就越蠻荒,再來就是森林與山地遠比中原密集,再則沼澤區也著實是多了一些。
樓令看到了敖的不自信,覺得還是機會專門問一下懂行的人比較好。
在這一段時間裏麵,樓令並沒有待在一個地方不動彈,巡視完了城池之後,人便在周邊到處逛起來。
與此同時,樓令已經派樓黑豚迴去“樓”地,主要是調遣另一批人手過來,趕緊將“平陵”這邊的基礎統治權建立起來。
“築城……,現在的老樓家根本沒有那份能力,隻能將老舊城池稍微修葺一下,等以後實力更強了再來考慮築新城。”
“我的治下,加上奴隸本來有五百餘人,算上‘平陵’本地的人口以及國君等人的贈送,全部到手之後的總人口過萬了。”
“一萬的人口,怎麽也要有五十萬畝農田打底,要達到自產自足起碼需要百萬畝以上的農田。”
“目前當地也就萬畝左右可以耕作的農田,我……”
樓令一想到每一人至少需要一百畝農田就頭大!
為什麽一個人至少需要一百畝?因為是耕作其中的一半,另一半放著恢複地力。
另外,之所以一人要一百畝那麽多,主要是每一季度的產出比較少,正常平常一畝也就產出現代的兩百斤糧食。
在當下,一名成年人一頓飯放開了吃,要吃五六斤的糧食。一畝農田一個季度的產出才兩百斤,真的不夠一名成年人吃十七天的。
並非所有人都是光棍,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通常是一對夫妻要養活整個家庭,一戶人少了六人,多了就十來人。這就是一戶人家為什麽要有一百畝農田的原因了。
當然,老人或小孩也不是光吃飯不幹活,他們其實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隻是效率比不上正值壯年的男子或女子。
有一個現象也是樓令魂穿過來才知道。
這個現象就是,若非“士”階級以上,或者是“國人”的身份,要不然無論男女其實大多沒有屬於自己的家庭。
什麽意思?意思就是普通黎庶並未組建家庭,男女之間就是臨時搭夥,他們本身屬於某個家族的財產,父母以及兒女也是家族的財產。幫助家族幹活,吃、喝、穿、用也是家族提供,自身是沒有財產擁有權的。
說白了就是,“士”階級以上或擁有“國人”的身份,以下階級的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恆產,甚至連他們都是屬於他人財產的一部分。
這也就造成一種現象,一家之主可不是管好有血緣關係的人就足夠,還要照應治下屬民的日常消耗。
因此,理論上無論男或女的黎庶,他們一生可以頻繁更換伴侶,老了之後卻要麵臨老無所依的窘境。
有一個很現實的情況,普通黎庶其實也無法擁有太漫長的壽命,能夠活到三十歲以上都算長壽了。
那些對於生活在春秋時代的人來說是一種普遍的認知,不見記載於正史之上,隻能從一些非正史的文獻才能瞧見一絲半毫的記錄。
至於什麽每個朝代的平均壽命?其實曆朝曆代也沒有將普通人算進去。當代或後世的人,他們記錄或能找得到資料的文獻,其實都屬於達官貴人這個階層。
普通人出現在史書之上,一般就是“某年某地大疫,赤地千裏,人口銳減”之類,不止名字沒有,可能連作為“數字”都沒有資格留下。
樓令一圈走下來,算得上舒心的就一件事情。
“這邊溪水縱橫交錯,不用刻意修建水利,能夠根據實際環境進行開荒。”
“要是能夠開墾出來,僅是城池的南部和東部,起碼能夠開墾出七十萬畝以上的農田。”
“我現在亟需的是趕緊選定新一批的‘徒’,再劃分他們的食邑。”
“一萬人口,選定一千……,不,選出五百‘徒’的數量,應該是合適的吧?”
樓令已經知道“分封”是怎麽迴事了。
如果樓令提拔誰晉升為“徒”的身份,那些獲得“徒”身份的人也就隻能惠及三代。
怎麽說呢?就是誰成為“徒”之後,能夠帶走自己的父母和兒女,其餘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仍舊屬於家主的財產。
在獲得“徒”的身份之後,大多數階級得到提升的人,他們第一時間幹得通常是趕緊墾荒,再積累出一定的財富,隨後想方設法購買奴隸。
買奴隸做什麽?當然是讓他們幹活,作為“徒”的自己一再訓練,好應付隨時可能得到的征召,免得武技不行或聽不懂軍令,上了戰場立刻被報銷,家族也因為自己戰死一下子失去階級特權的窘境。
當初,原身為什麽要十三歲就出征?不就是因為不納賦的話,老樓家保不住“上士”這個爵位嘛!
樓令逛著逛著,溜達到了汾水東岸。
“這邊……全是濕地。”樓令一眼望去,真的就是一大片的濕地,幾乎就是看不到盡頭。
郤超稍微辨認了一下下,說道:“這裏的情況已經不錯,過了‘祁’地再往東或往南,有連綿的沼澤區。”
以地理位置來算,當地屬於現代的山西中北部。
“果然是滄海桑田。現代的山西哪裏有什麽沼澤,當前卻是一大片的濕地和沼澤。”
“過了‘祁’地,再往東便是赤狄人的地盤。”
“對了,晉國不是要討伐赤狄嗎?我獲得封地就過來,沒有人送來征召令,我有沒有位列征召的名單之中啊?”
當初,郤至還提醒能夠幫上範氏的忙,能夠辦到最好是給範氏留下足夠深的印象或欠下人情。
樓令獲得封地在“平陵”這件事情,當時在場的人可不少。
所以,樓令要是上了出征的名單,想找到人並不難找。
沒有得到征召令的話,大概就是樓令並沒有被算在出征人員之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