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歸國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並不是秦國徹底沒了,他們還有三分之一的疆土,擁有三十來萬的人口。
總得來說,秦國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疆域,沒了全國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
陷入元氣大傷的秦國會不會完蛋,取決於晉國短期內要不要趕盡殺絕。
有一個問題,晉國連續幾年跟楚國展開規模很大的會戰,不止是資源消耗量極大,各個家族也陷入了疲軟期。
“不止我家三五年內難有大動作,各個家族至少三年內也沒有能力大舉出兵了。”樓令所說的是晉國很難再四個軍團齊出,動用一兩個軍團的能力還是可以做到。
與此同時,樓氏是無法調動兩三萬部隊作戰的資源,每年動用三五千兵力則不是問題。
考慮到人心思定的現狀,樓令必須麵對現實,未來兩年之內盡量不進行征召。
不征召也有好處,可以收到稅。
“現在,我們麵臨的情況比較現實,要不要跨度千裏以上,繼續對秦國殘部實施襲擾作戰?”樓令心裏有了決定,該討論還是繼續討論。
一眾族人與家臣短暫的沉默之後,分別發表自己的意見。
“如家主所言,我家與秦國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局麵。秦國殘存的‘冀’地周邊沒有強國,一旦秦廷抓住機會攻滅周邊小邦,時間過去三五年之後,我們可能麵對的會是一個初步恢複實力的秦國。”林姒幹總參謀長的活很長一段時間,培養出了全局觀,學會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樓森說道:“可是,那是長達千裏以上的無人區。”
“並且,我們剛剛占領那麽大一塊地盤,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占領而不爭取消化……”樓森沒有說後麵的話,意思卻很明顯。
事實也是那樣,占領卻不發展,為什麽要實施占領?隻是打擊敵國嗎?
有一個前提也很對,千裏以上的無人區並不好跨越,尤其是對後勤保障將是一個無比大的考驗。
隻不過,林姒講得沒有錯。
“冀”地周邊確實沒有強國,哪怕烏氏也算不上什麽強國,更多的是那種數千或上萬人的部落。
別看秦國被晉國痛擊得元氣大傷,他們收拾那些數千到上萬人口的部落會很輕易,對上烏氏也可以打成碾壓局麵。
“這個烏氏……”樓令知道烏氏還是看了一部大灣區那邊的穿越劇,項少龍有個老婆……還是知己來自烏氏。他不是那麽確定地問道:“烏氏出產良馬?”
當然,樓令不至於無知到以為烏孫馬就是烏氏的特產。
當前沒有烏孫這個勢力,估計要等兩三百年之後才會出現,所棲息的所在是更遙遠的西邊,當地屬於西域範圍。
沒有人能夠迴答樓令的提問。
樓氏不斷派出人員探索周邊,隻是暫時沒有來自樓氏的人抵達烏氏。烏氏這個勢力是從秦人嘴裏獲知,能夠了解到的情報相當有限。
“我們繼續襲擾秦國的話,隻能由我們自己來做,其他家族不會感興趣。”樓森說道。
這點?樓令是知道的。
願意參加西征的家族,他們盯上了可以獲得的新封地,再不濟也能得到戰俘或其它戰利品的資源。
跨越千裏以上繼續征討秦國?占領了那邊的土地,想要的家族恐怕沒有幾個,更清楚長途遠征對資源的消耗。
事實是什麽?沒有樓令死咬著秦國不放,曆史上的晉國隻是教訓秦國一頓就不再搭理。也就是從“麻遂之戰”後,晉國就懶得搭理秦國了。
固然是晉國與楚國的爭霸進行得相當激烈,也有秦國跟晉國存在數百裏無人區的因素。
這個數百裏無人區就是從“高陵”到“輔氏”的距離,並不是從涇水到大河的距離,更不是“陳倉”到“冀”地的距離。
從上麵那些可以看出什麽?秦國有著太多的無人區,意味著有大片的土地並未得到利用。
秦國本身的勢力範圍並不是太大,全國有大概三分之二的人口擠在“雍”和“冀”的圈子,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遊牧狀態,得知情況就可以判斷在春秋時期,類似這樣的國家在實力方麵會相當有限。
當然,秦國的勢力有限是比較晉國和楚國而言,對上齊國、宋國或鄭國則是未必顯得武力孱弱,大概可以輕易吊打衛國、魯國等國家。
那是之前。
現在的話,晉國無疑成了獨一檔的超級強國,楚國和齊國、宋國成了第二梯次,排在第三梯次的國家應該是魯國、衛國、秦國、吳國、燕國、鄭國、莒國,其他屬於不入流了。
鄭國在失去三分之二疆域之後,他們竟然還能位列三流?是的,隻要“新鄭”和西部的農業區不丟失,他們的的確確還能夠位列三流國家的地位。
晉國陷入疲軟期,其他國家一樣沒有一個好過。
元氣大傷的楚國不止是國內的疫情最嚴重,他們還爆發了很大的內亂。
其他國家也爆發了很嚴重的疫情,顯現出了相當的亂象。
所以了,整體形勢一片糟糕的情況下,至少晉國暫時沒有爆發疫情。
等於說,在那麽糟糕的整體形勢之下,晉國沒有受到額外的傷害。
“暫停兩年。”樓令說得是繼續打擊秦國的事情。他環視眾人,說道:“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恢複秦地的穩定,爭取盡快有所產出。”
想要完成那樣的目標,意味著樓氏需要在秦地展開大掃除,清理掉那些正在流竄的秦人,並且盡快遷徙人口過來定居。
那是一個很龐大且注定事務繁瑣的計劃。
樓令簡要地提出要求,也就是提出主大綱,隨後該怎麽去進行完善,使用群策群力的方式來完成方案,後麵審核通過再實施。
這個方案不是從零開始做,樓氏入侵秦國就已經在製定相關的方案,新的方案無非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這一次,真真切切輪到樓氏動用國家力量。
不是別的,主要是讓司寇指揮之下的執法隊在秦地執法。
而執法隊的半數來自範氏,再由其他家族充填,數量方麵並非固定,要看各個家族的配合程度。
到時候,樓令會安排大量武士進入執法隊,吃著由國君擔負的糧食,幹樓氏自家需要的活。
在這一件事情上,範氏不會跟樓氏為難,甚至會進行極力的配合。
大家都是體麵人,少不得有互相需要的時候,並非是拿自家的資源揮霍,能給予方便幹嘛非得為難呢。
雨季結束之後,樓令來到“陳倉”。
這座城池並不大,它緊鄰著渭水,對岸是茫茫群山。
“這裏有通道進入漢中?”樓令沒有去爬茫茫群山的興趣,遠遠看去一點什麽都看不出來。
“迴家主,該地是有小道可通漢中,隻是沿途非常險峻。”孟起答道。
漢中?現在是有這個地名,隻是當地一座城池也沒有,棲息著一些暫時沒有民族成分的人。
之所以說沒有民族成分,原因是他們跟野人的區別不大,同時沒有國家宣稱主權。
當前的“陳倉”還沒有修建通往漢中的陳倉棧道,史上也會別稱為故道或嘉陵道。
樓令對入蜀通道並不熟知,他要是知道也不用特意來到“陳倉”視察,前往“郿”就行了。
在“郿”那邊也可以修建通道進入漢中,也就是褒斜道。
另外,“郿”地過渭水往東走七十多裏,還有從周至開始修建的一條儻駱道。
更東邊的“豪(蕩社)”也有一條子午道可以通往漢中。
樓令當然聽過那些通道的名字,隻是他真不知道起點和終點在哪,更不知曉進入漢中不等於就能夠進入蜀地。
抵達漢中之後,麵對的還是茫茫群山,各種的險山峻嶺。
想要從漢中進入蜀地,繼續把棧道修起來吧!
樓令隻知道一點,想要使得樓氏坐擁“龍興之地”的話,光得到大河到汧水的八百裏秦川仍舊不夠,必須將“冀”地……也就是隴西以及巴蜀全拿到手,才算是完整的“龍興之地”。
因此是什麽?沒有全部獲得上麵那些地盤,其實會成為“瘸腿”的割據勢力。
要是隻光獲得蜀地,哪怕是將蜀中平原的農業開發出來,一樣會困死在那一片盆地之中。
同時,樓令心裏有譜,即便是占領了蜀地,不把都江堰修起來,別說是讓蜀中變成天府之國,連想要順江南下攻略楚地一樣是做不到。
“慢慢來吧……”樓令逛了一圈,很清楚絕不是一蹴而就能夠辦成的事情。
五天之後,樓令啟程東返,沿途有城池就短暫休息,在一個月後迴到“新田”城內。
樓令本來是要前往“太原”,到“高陵”才得知國君進行召喚。
迴到“新田”的樓令並沒有第一時間入宮謁見,入駐家宅拾搗自己,休養了兩天使精神氣得到恢複,才入宮進行謁見。
“君上。”樓令見到晉君周立刻行禮。
當日沒有其他卿大夫在宮城之內,晉君周接見樓令的場合確實比較正式。
這樣的接見地點很容易說明問題,晉君周要跟樓令談的是正事。
閑聊?沒有人會在很正式的地點見麵。
“辛苦上軍將了。”晉君周不清楚對秦國用兵的詳情,戰事已經告一段落,有收到最終的結果:“經此一役,秦國不再為我(晉國)威脅。”
其實,要怎麽去分辨來自秦國的威脅呢?
在晉國與楚國爭霸期間,位處西邊一隅的秦國總是會趁晉國與楚國大戰來捅屁股,好幾次讓晉國反應不及時,導致西部大片區域遭到蹂躪。
最為嚴重的兩次是“輔氏”和“魏”被秦軍殺進去,大量黎庶死於秦軍的屠戮之下,生產設施和農田被大肆破壞。
所以了,真要報複秦國的話,其實應該是荀氏或魏氏最積極。
很令人納悶的事情是,無論是原曆史版本或樓令的這個曆史版本,荀氏或魏氏都沒有表現出對秦國的極盡仇恨感,看著好像也沒太當迴事。
甚至是到了智氏全麵崛起階段,曆任當了晉國中軍將的智氏之主同樣懶得報複秦國。
魏氏立國之後,他們光顧著跟中原區域的國家過不去,乃至於遭到秦國的挑釁也是懶得搭理,最後實在受不了才調頭猛揍秦國一頓。
他們為什麽懶得搭理秦國?因為在得到開發之前,秦國看上去就是一個窮鄉僻壤。
那並不是秦地的條件極其差勁,純粹就是在始皇帝一朝之前,沒有秦人提出進行大舉開發。
曆代的秦廷,尤其是占領了巴蜀之後的秦國,秦廷是拿巴蜀當奶牛在用,秦地缺糧就擠巴蜀的奶,戰事需要糧食更是狠狠一直擠。
所以是什麽情況?巴蜀的人從不懷念秦國。誰被當成奶牛,會懷念一再進行極盡剝削的朝廷嘛!
到始皇帝當政期間,沒有來自韓國的鄭國獻策,一樣沒有秦人發現老秦地原來也有好地方。
真實情況是晉國內部除了樓氏之外,真的沒有其他卿位家族看上秦地。不說其他家族,原因是非卿位家族有地能占就高興,哪有挑三揀四的資格。
由於國君和卿大夫更多是將秦國視為疥癬之疾,哪怕樓氏充當主力趕跑了秦廷,講事實就是高層真的沒有太當一迴事。
這樣挺好,免得有卿位家族來跟樓氏搶食。
“君上,這是初步的禮單。”樓令知道晉君周在著急什麽。
能夠是什麽,無非就是晉君周盼著樓氏趕緊分潤。
畢竟,要說卿位家族現在不好過的話,孤身迴國的晉君周就沒有好過的時候,尤其是現在有太多公族封君嗷嗷待哺。
要講嚴格的流程,國戰或是某個家族進行私戰,國君都會派人盯著。
不是盯其它什麽,單純就是盯取得的收獲,免得有貴族在給予國君分潤期間瞎糊弄。
好多規則自晉厲公當政就被矯枉過正了,搞到晉君周當政完全憑貴族的良心辦事。
晉君周拿到初步禮單,仔細地看完之後,驚訝地說道:“這麽多老弱的嗎?”
那可不是!
樓令解釋道:“臣是趁秦人遷徙展開行動,所能捕獲的自然大多是老弱。”
能理解的吧?
進行逃跑的話,年輕力壯的人一定更能跑,可不就是大量老弱被舍棄了嗎?
“這……”晉君周倒不是認為樓令專門挑老弱的俘虜來分給自己,伸手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很是苦惱地說道:“養不起啊!”
別看晉周是一國之君,他也有需要履行的義務,其中包括在服役期限之後提供軍隊後勤。
進行“楊梁之戰”的時候,晉君周就欠了貴族一屁股債。這些債務可沒有不用還那麽一迴事,早還或晚還,總之就是必須還上。
晉君周肯定有在“新田”之外直轄的土地,數量其實並不算少。
相當要命的事情是,登基之初可不止有卿位家族侵占,一眾公族封君幹得最狠。
到了晉君周登基之後的第六年,他實際上能夠管轄的城池也就五座,其餘名下的城池或資產一點不見得到歸還的跡象。
城池或村莊有定數,並且也是明明白白的在那裏。等晉君周真正成年之後,不想吃相過於難看的卿位家族,他們再不願意也得還迴去。
類如已經開采的礦產以及各種勞動力,晉君周則是不要奢望可以拿到手了。
而勞動力的失去對晉君周來說最為致命。
這麽說吧?任何一位國君都有數量相當多的銅礦,隸屬銅礦的礦奴數量不會少,該項也是給國君創造最大收益的產業。
等晉君周收迴那些礦,手裏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怎麽讓資源產生價值呢?
那還隻是礦奴而已,另一種最具價值的勞動力……,也就是匠人,卿位家族之中的樓氏侵占數量最多,直接將麗氏給打包。其他家族也有侵占,隻是數量沒有樓氏那麽多。
總而言之就是,哪一天晉君周討賬,實際能夠拿迴去的資產,估計也就原來的十分之一二,各個家族不可能如數奉還了。
樓令相信晉君周的話,這位一國之君真養不起即將到手的近萬老弱。
隻不過,那不關樓令的事情。他隻是按照規矩進行分潤,出現什麽難題是晉君周自己的事情。
“要不……,上軍將留下?”晉君周不說換成其它資源。
樓令想了想,問道:“君上不要?”
那是晉君周要不起,又狠不下心在要了之後任憑那些人自生自滅。
“……”晉君周幾乎是用死魚眼在看樓令,一副:你難道不知道情況嗎?
“這樣啊……”樓令心裏其實更無語,沉默了一小會,說道:“年年大戰,我家的情況也很糟糕,隻能盡力彌補了。”
一國之君可以送,身為臣子卻不能真的沒有一點表示。
晉君周立刻露出尷尬的表情。他知道用送的方式一定會獲得彌補,本身也是不想要人,要其它的資源,不好進行明說而已。
正事……,應該是算正事吧?總之是這件事情談完了。
樓令做出要走的姿態,結果晉君周聊起了其它的事情。
“中軍佐與下軍將攻略三戎,行動並不如何順利。”晉君周說道。
那是去年秋季就已經出現的結果。
本來是智罃接受樓令的建議,要帶上祁午與一眾公族封君對伊洛之戎動手,後來郤至非要插一腳。
因為郤至插了一腳,事情就變成他帶著智罃、祁午和一眾公族封君討伐三戎。
那樣其實對智罃挺好,起碼中行偃無法進行阻止了。
他們的軍事行動在起初比較順利,打了伊洛之戎一個措手不及,可謂是高歌猛進外加收獲頗豐。直至伊洛之戎龜縮到山區,反應過來的陸渾戎和蠻氏對伊洛之戎進行支援,雙方在山區不斷糾扯,參戰的公族私軍露出不堪的一麵,中期就變成在打爛仗了。
因為是打爛仗的關係,他們中後期不再取得收獲,前期的繳獲幾乎被消耗一空,乃至於需要進行額外投入,不考慮到占領的地盤,打了一場在資源上出現虧損的戰爭。
“上軍將能否勸一勸中軍佐與下軍將,緩解他倆與祁氏的矛盾?”晉君周提出請求。
脾氣火爆又極度貪婪的郤至,他被一眾公族拖後腿,一定是當場發飆,事後又死抓著不放。
因此,郤氏現在跟公族的氣氛很緊張,大有稍微冒起火星就要爆炸的趨勢。
目前的智罃被夾在中間,很幹脆地當起了鴕鳥。
“臣剛迴國……”樓令實際上不想摻和進去,隻是不能幹脆拒絕。
晉君周苦笑說道:“封君不堪是‘楊梁之戰’就已經顯現的事情。事先知情的中軍佐非要參與……”
這麽說也沒有錯。
知道公族不堪,也明確知道公族會參與,真的是郤至非要參與。
那麽,事先知道了相關的風險,想要參加不就是等於願意承受風險嗎?事情真正發生再發飆,變成隻要好處,不肯接受事實了。
論起來,最痛苦的人是晉君周吧?他絕對需要仰仗公族,也不想看到郤氏跟公族關係極度惡劣,鬧到現在那副情況,比誰都擔心郤氏真的對公族動手。
“臣會了解相關情況,盡量勸一勸。”樓令可不敢給予任何保證。
晉君周知道最多也就這樣,無法要求樓令更多了。
兩人開始聊起了在衛國的樓小白。
是的,樓小白目前在衛國,等著晉國重新放開通道再進入。
這件事情傳得很廣,在樓氏有意的輿論引導之下,獲得了偌大的名聲。
要說起到什麽作用,不止是樓小白遵從即時法令,還讓列國加強對控製疫情的認知。
在亡羊補牢之下,列國也學起了晉國的封鎖政策,各家族以封地為界線,紛紛斷絕了互相之間的往來。
樓令在得知那些事情之後,十分肯定不久的將來,哪怕是疫情結束,好多國家一定要發生內亂。
那是一定的事情!
說白了就是,當前沒有快速的遠程通信手段,更沒有隨時隨地的通信手段,隔絕的時間越長,滋生野心的人就會更多。
等重新開放交通,很多地方大概率就要爆發家族與家族的私戰,屆時就看中樞強不強力了。
總得來說,秦國失去了三分之二的疆域,沒了全國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
陷入元氣大傷的秦國會不會完蛋,取決於晉國短期內要不要趕盡殺絕。
有一個問題,晉國連續幾年跟楚國展開規模很大的會戰,不止是資源消耗量極大,各個家族也陷入了疲軟期。
“不止我家三五年內難有大動作,各個家族至少三年內也沒有能力大舉出兵了。”樓令所說的是晉國很難再四個軍團齊出,動用一兩個軍團的能力還是可以做到。
與此同時,樓氏是無法調動兩三萬部隊作戰的資源,每年動用三五千兵力則不是問題。
考慮到人心思定的現狀,樓令必須麵對現實,未來兩年之內盡量不進行征召。
不征召也有好處,可以收到稅。
“現在,我們麵臨的情況比較現實,要不要跨度千裏以上,繼續對秦國殘部實施襲擾作戰?”樓令心裏有了決定,該討論還是繼續討論。
一眾族人與家臣短暫的沉默之後,分別發表自己的意見。
“如家主所言,我家與秦國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局麵。秦國殘存的‘冀’地周邊沒有強國,一旦秦廷抓住機會攻滅周邊小邦,時間過去三五年之後,我們可能麵對的會是一個初步恢複實力的秦國。”林姒幹總參謀長的活很長一段時間,培養出了全局觀,學會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
樓森說道:“可是,那是長達千裏以上的無人區。”
“並且,我們剛剛占領那麽大一塊地盤,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做。占領而不爭取消化……”樓森沒有說後麵的話,意思卻很明顯。
事實也是那樣,占領卻不發展,為什麽要實施占領?隻是打擊敵國嗎?
有一個前提也很對,千裏以上的無人區並不好跨越,尤其是對後勤保障將是一個無比大的考驗。
隻不過,林姒講得沒有錯。
“冀”地周邊確實沒有強國,哪怕烏氏也算不上什麽強國,更多的是那種數千或上萬人的部落。
別看秦國被晉國痛擊得元氣大傷,他們收拾那些數千到上萬人口的部落會很輕易,對上烏氏也可以打成碾壓局麵。
“這個烏氏……”樓令知道烏氏還是看了一部大灣區那邊的穿越劇,項少龍有個老婆……還是知己來自烏氏。他不是那麽確定地問道:“烏氏出產良馬?”
當然,樓令不至於無知到以為烏孫馬就是烏氏的特產。
當前沒有烏孫這個勢力,估計要等兩三百年之後才會出現,所棲息的所在是更遙遠的西邊,當地屬於西域範圍。
沒有人能夠迴答樓令的提問。
樓氏不斷派出人員探索周邊,隻是暫時沒有來自樓氏的人抵達烏氏。烏氏這個勢力是從秦人嘴裏獲知,能夠了解到的情報相當有限。
“我們繼續襲擾秦國的話,隻能由我們自己來做,其他家族不會感興趣。”樓森說道。
這點?樓令是知道的。
願意參加西征的家族,他們盯上了可以獲得的新封地,再不濟也能得到戰俘或其它戰利品的資源。
跨越千裏以上繼續征討秦國?占領了那邊的土地,想要的家族恐怕沒有幾個,更清楚長途遠征對資源的消耗。
事實是什麽?沒有樓令死咬著秦國不放,曆史上的晉國隻是教訓秦國一頓就不再搭理。也就是從“麻遂之戰”後,晉國就懶得搭理秦國了。
固然是晉國與楚國的爭霸進行得相當激烈,也有秦國跟晉國存在數百裏無人區的因素。
這個數百裏無人區就是從“高陵”到“輔氏”的距離,並不是從涇水到大河的距離,更不是“陳倉”到“冀”地的距離。
從上麵那些可以看出什麽?秦國有著太多的無人區,意味著有大片的土地並未得到利用。
秦國本身的勢力範圍並不是太大,全國有大概三分之二的人口擠在“雍”和“冀”的圈子,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是遊牧狀態,得知情況就可以判斷在春秋時期,類似這樣的國家在實力方麵會相當有限。
當然,秦國的勢力有限是比較晉國和楚國而言,對上齊國、宋國或鄭國則是未必顯得武力孱弱,大概可以輕易吊打衛國、魯國等國家。
那是之前。
現在的話,晉國無疑成了獨一檔的超級強國,楚國和齊國、宋國成了第二梯次,排在第三梯次的國家應該是魯國、衛國、秦國、吳國、燕國、鄭國、莒國,其他屬於不入流了。
鄭國在失去三分之二疆域之後,他們竟然還能位列三流?是的,隻要“新鄭”和西部的農業區不丟失,他們的的確確還能夠位列三流國家的地位。
晉國陷入疲軟期,其他國家一樣沒有一個好過。
元氣大傷的楚國不止是國內的疫情最嚴重,他們還爆發了很大的內亂。
其他國家也爆發了很嚴重的疫情,顯現出了相當的亂象。
所以了,整體形勢一片糟糕的情況下,至少晉國暫時沒有爆發疫情。
等於說,在那麽糟糕的整體形勢之下,晉國沒有受到額外的傷害。
“暫停兩年。”樓令說得是繼續打擊秦國的事情。他環視眾人,說道:“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恢複秦地的穩定,爭取盡快有所產出。”
想要完成那樣的目標,意味著樓氏需要在秦地展開大掃除,清理掉那些正在流竄的秦人,並且盡快遷徙人口過來定居。
那是一個很龐大且注定事務繁瑣的計劃。
樓令簡要地提出要求,也就是提出主大綱,隨後該怎麽去進行完善,使用群策群力的方式來完成方案,後麵審核通過再實施。
這個方案不是從零開始做,樓氏入侵秦國就已經在製定相關的方案,新的方案無非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這一次,真真切切輪到樓氏動用國家力量。
不是別的,主要是讓司寇指揮之下的執法隊在秦地執法。
而執法隊的半數來自範氏,再由其他家族充填,數量方麵並非固定,要看各個家族的配合程度。
到時候,樓令會安排大量武士進入執法隊,吃著由國君擔負的糧食,幹樓氏自家需要的活。
在這一件事情上,範氏不會跟樓氏為難,甚至會進行極力的配合。
大家都是體麵人,少不得有互相需要的時候,並非是拿自家的資源揮霍,能給予方便幹嘛非得為難呢。
雨季結束之後,樓令來到“陳倉”。
這座城池並不大,它緊鄰著渭水,對岸是茫茫群山。
“這裏有通道進入漢中?”樓令沒有去爬茫茫群山的興趣,遠遠看去一點什麽都看不出來。
“迴家主,該地是有小道可通漢中,隻是沿途非常險峻。”孟起答道。
漢中?現在是有這個地名,隻是當地一座城池也沒有,棲息著一些暫時沒有民族成分的人。
之所以說沒有民族成分,原因是他們跟野人的區別不大,同時沒有國家宣稱主權。
當前的“陳倉”還沒有修建通往漢中的陳倉棧道,史上也會別稱為故道或嘉陵道。
樓令對入蜀通道並不熟知,他要是知道也不用特意來到“陳倉”視察,前往“郿”就行了。
在“郿”那邊也可以修建通道進入漢中,也就是褒斜道。
另外,“郿”地過渭水往東走七十多裏,還有從周至開始修建的一條儻駱道。
更東邊的“豪(蕩社)”也有一條子午道可以通往漢中。
樓令當然聽過那些通道的名字,隻是他真不知道起點和終點在哪,更不知曉進入漢中不等於就能夠進入蜀地。
抵達漢中之後,麵對的還是茫茫群山,各種的險山峻嶺。
想要從漢中進入蜀地,繼續把棧道修起來吧!
樓令隻知道一點,想要使得樓氏坐擁“龍興之地”的話,光得到大河到汧水的八百裏秦川仍舊不夠,必須將“冀”地……也就是隴西以及巴蜀全拿到手,才算是完整的“龍興之地”。
因此是什麽?沒有全部獲得上麵那些地盤,其實會成為“瘸腿”的割據勢力。
要是隻光獲得蜀地,哪怕是將蜀中平原的農業開發出來,一樣會困死在那一片盆地之中。
同時,樓令心裏有譜,即便是占領了蜀地,不把都江堰修起來,別說是讓蜀中變成天府之國,連想要順江南下攻略楚地一樣是做不到。
“慢慢來吧……”樓令逛了一圈,很清楚絕不是一蹴而就能夠辦成的事情。
五天之後,樓令啟程東返,沿途有城池就短暫休息,在一個月後迴到“新田”城內。
樓令本來是要前往“太原”,到“高陵”才得知國君進行召喚。
迴到“新田”的樓令並沒有第一時間入宮謁見,入駐家宅拾搗自己,休養了兩天使精神氣得到恢複,才入宮進行謁見。
“君上。”樓令見到晉君周立刻行禮。
當日沒有其他卿大夫在宮城之內,晉君周接見樓令的場合確實比較正式。
這樣的接見地點很容易說明問題,晉君周要跟樓令談的是正事。
閑聊?沒有人會在很正式的地點見麵。
“辛苦上軍將了。”晉君周不清楚對秦國用兵的詳情,戰事已經告一段落,有收到最終的結果:“經此一役,秦國不再為我(晉國)威脅。”
其實,要怎麽去分辨來自秦國的威脅呢?
在晉國與楚國爭霸期間,位處西邊一隅的秦國總是會趁晉國與楚國大戰來捅屁股,好幾次讓晉國反應不及時,導致西部大片區域遭到蹂躪。
最為嚴重的兩次是“輔氏”和“魏”被秦軍殺進去,大量黎庶死於秦軍的屠戮之下,生產設施和農田被大肆破壞。
所以了,真要報複秦國的話,其實應該是荀氏或魏氏最積極。
很令人納悶的事情是,無論是原曆史版本或樓令的這個曆史版本,荀氏或魏氏都沒有表現出對秦國的極盡仇恨感,看著好像也沒太當迴事。
甚至是到了智氏全麵崛起階段,曆任當了晉國中軍將的智氏之主同樣懶得報複秦國。
魏氏立國之後,他們光顧著跟中原區域的國家過不去,乃至於遭到秦國的挑釁也是懶得搭理,最後實在受不了才調頭猛揍秦國一頓。
他們為什麽懶得搭理秦國?因為在得到開發之前,秦國看上去就是一個窮鄉僻壤。
那並不是秦地的條件極其差勁,純粹就是在始皇帝一朝之前,沒有秦人提出進行大舉開發。
曆代的秦廷,尤其是占領了巴蜀之後的秦國,秦廷是拿巴蜀當奶牛在用,秦地缺糧就擠巴蜀的奶,戰事需要糧食更是狠狠一直擠。
所以是什麽情況?巴蜀的人從不懷念秦國。誰被當成奶牛,會懷念一再進行極盡剝削的朝廷嘛!
到始皇帝當政期間,沒有來自韓國的鄭國獻策,一樣沒有秦人發現老秦地原來也有好地方。
真實情況是晉國內部除了樓氏之外,真的沒有其他卿位家族看上秦地。不說其他家族,原因是非卿位家族有地能占就高興,哪有挑三揀四的資格。
由於國君和卿大夫更多是將秦國視為疥癬之疾,哪怕樓氏充當主力趕跑了秦廷,講事實就是高層真的沒有太當一迴事。
這樣挺好,免得有卿位家族來跟樓氏搶食。
“君上,這是初步的禮單。”樓令知道晉君周在著急什麽。
能夠是什麽,無非就是晉君周盼著樓氏趕緊分潤。
畢竟,要說卿位家族現在不好過的話,孤身迴國的晉君周就沒有好過的時候,尤其是現在有太多公族封君嗷嗷待哺。
要講嚴格的流程,國戰或是某個家族進行私戰,國君都會派人盯著。
不是盯其它什麽,單純就是盯取得的收獲,免得有貴族在給予國君分潤期間瞎糊弄。
好多規則自晉厲公當政就被矯枉過正了,搞到晉君周當政完全憑貴族的良心辦事。
晉君周拿到初步禮單,仔細地看完之後,驚訝地說道:“這麽多老弱的嗎?”
那可不是!
樓令解釋道:“臣是趁秦人遷徙展開行動,所能捕獲的自然大多是老弱。”
能理解的吧?
進行逃跑的話,年輕力壯的人一定更能跑,可不就是大量老弱被舍棄了嗎?
“這……”晉君周倒不是認為樓令專門挑老弱的俘虜來分給自己,伸手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很是苦惱地說道:“養不起啊!”
別看晉周是一國之君,他也有需要履行的義務,其中包括在服役期限之後提供軍隊後勤。
進行“楊梁之戰”的時候,晉君周就欠了貴族一屁股債。這些債務可沒有不用還那麽一迴事,早還或晚還,總之就是必須還上。
晉君周肯定有在“新田”之外直轄的土地,數量其實並不算少。
相當要命的事情是,登基之初可不止有卿位家族侵占,一眾公族封君幹得最狠。
到了晉君周登基之後的第六年,他實際上能夠管轄的城池也就五座,其餘名下的城池或資產一點不見得到歸還的跡象。
城池或村莊有定數,並且也是明明白白的在那裏。等晉君周真正成年之後,不想吃相過於難看的卿位家族,他們再不願意也得還迴去。
類如已經開采的礦產以及各種勞動力,晉君周則是不要奢望可以拿到手了。
而勞動力的失去對晉君周來說最為致命。
這麽說吧?任何一位國君都有數量相當多的銅礦,隸屬銅礦的礦奴數量不會少,該項也是給國君創造最大收益的產業。
等晉君周收迴那些礦,手裏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怎麽讓資源產生價值呢?
那還隻是礦奴而已,另一種最具價值的勞動力……,也就是匠人,卿位家族之中的樓氏侵占數量最多,直接將麗氏給打包。其他家族也有侵占,隻是數量沒有樓氏那麽多。
總而言之就是,哪一天晉君周討賬,實際能夠拿迴去的資產,估計也就原來的十分之一二,各個家族不可能如數奉還了。
樓令相信晉君周的話,這位一國之君真養不起即將到手的近萬老弱。
隻不過,那不關樓令的事情。他隻是按照規矩進行分潤,出現什麽難題是晉君周自己的事情。
“要不……,上軍將留下?”晉君周不說換成其它資源。
樓令想了想,問道:“君上不要?”
那是晉君周要不起,又狠不下心在要了之後任憑那些人自生自滅。
“……”晉君周幾乎是用死魚眼在看樓令,一副:你難道不知道情況嗎?
“這樣啊……”樓令心裏其實更無語,沉默了一小會,說道:“年年大戰,我家的情況也很糟糕,隻能盡力彌補了。”
一國之君可以送,身為臣子卻不能真的沒有一點表示。
晉君周立刻露出尷尬的表情。他知道用送的方式一定會獲得彌補,本身也是不想要人,要其它的資源,不好進行明說而已。
正事……,應該是算正事吧?總之是這件事情談完了。
樓令做出要走的姿態,結果晉君周聊起了其它的事情。
“中軍佐與下軍將攻略三戎,行動並不如何順利。”晉君周說道。
那是去年秋季就已經出現的結果。
本來是智罃接受樓令的建議,要帶上祁午與一眾公族封君對伊洛之戎動手,後來郤至非要插一腳。
因為郤至插了一腳,事情就變成他帶著智罃、祁午和一眾公族封君討伐三戎。
那樣其實對智罃挺好,起碼中行偃無法進行阻止了。
他們的軍事行動在起初比較順利,打了伊洛之戎一個措手不及,可謂是高歌猛進外加收獲頗豐。直至伊洛之戎龜縮到山區,反應過來的陸渾戎和蠻氏對伊洛之戎進行支援,雙方在山區不斷糾扯,參戰的公族私軍露出不堪的一麵,中期就變成在打爛仗了。
因為是打爛仗的關係,他們中後期不再取得收獲,前期的繳獲幾乎被消耗一空,乃至於需要進行額外投入,不考慮到占領的地盤,打了一場在資源上出現虧損的戰爭。
“上軍將能否勸一勸中軍佐與下軍將,緩解他倆與祁氏的矛盾?”晉君周提出請求。
脾氣火爆又極度貪婪的郤至,他被一眾公族拖後腿,一定是當場發飆,事後又死抓著不放。
因此,郤氏現在跟公族的氣氛很緊張,大有稍微冒起火星就要爆炸的趨勢。
目前的智罃被夾在中間,很幹脆地當起了鴕鳥。
“臣剛迴國……”樓令實際上不想摻和進去,隻是不能幹脆拒絕。
晉君周苦笑說道:“封君不堪是‘楊梁之戰’就已經顯現的事情。事先知情的中軍佐非要參與……”
這麽說也沒有錯。
知道公族不堪,也明確知道公族會參與,真的是郤至非要參與。
那麽,事先知道了相關的風險,想要參加不就是等於願意承受風險嗎?事情真正發生再發飆,變成隻要好處,不肯接受事實了。
論起來,最痛苦的人是晉君周吧?他絕對需要仰仗公族,也不想看到郤氏跟公族關係極度惡劣,鬧到現在那副情況,比誰都擔心郤氏真的對公族動手。
“臣會了解相關情況,盡量勸一勸。”樓令可不敢給予任何保證。
晉君周知道最多也就這樣,無法要求樓令更多了。
兩人開始聊起了在衛國的樓小白。
是的,樓小白目前在衛國,等著晉國重新放開通道再進入。
這件事情傳得很廣,在樓氏有意的輿論引導之下,獲得了偌大的名聲。
要說起到什麽作用,不止是樓小白遵從即時法令,還讓列國加強對控製疫情的認知。
在亡羊補牢之下,列國也學起了晉國的封鎖政策,各家族以封地為界線,紛紛斷絕了互相之間的往來。
樓令在得知那些事情之後,十分肯定不久的將來,哪怕是疫情結束,好多國家一定要發生內亂。
那是一定的事情!
說白了就是,當前沒有快速的遠程通信手段,更沒有隨時隨地的通信手段,隔絕的時間越長,滋生野心的人就會更多。
等重新開放交通,很多地方大概率就要爆發家族與家族的私戰,屆時就看中樞強不強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