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真的太慘了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 作者:榮耀與忠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於晉國和楚國在進行談判的事情,列國不可能完全一點不知情。
大多數國家所不了解的是晉國給楚國提了什麽樣的條件,談判的進度到了哪種程度。
作為中間人的華元一直需要在晉國君臣和楚國君臣之間遞話,他自然知道兩邊的談判展開哪些拉鋸,不過沒有對外進行透露。
為什麽華元能夠有這麽多朋友?不單單是因為華元在宋國的支持下多財多億,跟他本身懂得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的關係更大。
實際上,一個不懂得保守秘密的人,很多人會連假裝是朋友都不願意。
從子庚帶來楚國的態度,到雙方正式互相遞上國書,整個過程進行得非常快,隻用三天就完成了全部的流程。
這一次沒有“弭兵會盟”的形式,國書的內容也不牽扯到其它,單純就是確認“楊梁之戰”分出誰勝誰負。
因為性質是那樣的關係,與其說是國書,不如說是簽訂投降書。
“沒有相關的儀式,兩國在近幾年內一定會再次爆發大戰。”——這是兩國高層都能夠意識到的事情。
晉國打贏了“楊梁之戰”這一場戰役,高層並不認為贏得輕鬆。
楚國打輸了“楊梁之戰”這場幾乎動用舉國之力的戰役,他們的高層並未輸得心服口服,認定有太多的其它因素才導致己方戰敗,其中包括爆發嚴重的疫病。
其實,對於楚國來講就不存在什麽輸得心服口服。
曆史上,享國八百二十三年的楚國,無論到底是為什麽而打輸,沒有一次承認輸得心服口服的例子。
發生在“楊梁”的戰役以楚軍主動撤退而結束。
“他們真會送來後續的賠償嗎?”晉君周遙視正在撤退的楚軍,提出這個問題。
樓令可不敢說楚國一定會守諾。
要是楚國站在優勢地位,他們會很有契約精神。
換作楚國處在劣勢的一方,世人會見識到什麽叫作楚國的蠻夷行為。
“我們得到了第一批賠償,包括三萬七千個戰俘,將近十三萬石的各類糧食,六千匹馬和三千頭牛、三萬隻羊,以及將近六萬件的兵器和五千匹布。”樓令說道。
那些物資之中,絕大多數是楚軍攜帶北上的輜重。
三萬七千的戰俘不是交戰中被俘的楚軍,他們是後麵被挑出來的人員,目下被留在楚軍建造的營地由晉軍看管著進行隔離。
因為是晉軍派人去挑選的關係,不存在楚國刻意全部留下傷患和病號,隻是很難避免會存在傷患或病號,隻是數量應該不會多。
正在爆發疫病,肯定是要先進行隔離,不可能如以往那般處置。
因為楚軍撤離期間並未帶走全部的傷患和病號,所以留在營地的楚人不止三萬七千,實際數量是四萬四千餘人。多出來的楚人都是重傷和病得極重的人員。
在怎麽處理楚軍留下的重傷員和重病號方麵,聯軍高層進行了商討,一同得出的結論是如楚國高層的做法。
什麽做法?就是放棄救治。
殘酷嗎?以現實條件而論,行為當然顯得殘酷,隻是受限於能力有限下的選擇。
講事實就是,聯軍要是真的仁慈,應該連人帶營區一塊放火焚燒,給予無法救治的那些人一個痛快。
盡管知道怎麽會顯得仁慈一些,聯軍之中沒有人進行提議。
有時候仁慈不是仁慈,殘酷也不是殘酷,人世間的荒謬就在於此。
晉君周以為樓令講第一批得到的賠償是安慰哪怕楚國毀諾,起碼聯軍得到了一批戰利品。
至於說對重傷員和重病號的處置?理智告訴晉君周一個字都別提。
國書之上所羅列楚國需要賠償的物品挺多,大多數是楚國當地的特產,例如玳瑁和鹿皮。
啊?鹿皮是楚國的特產?的確是的,還是梅花鹿。
楚國之外的列國區域當然有鹿,隻是數量方麵不如楚國境內多。
關於梅花鹿的鹿皮,齊國曾經用楚國的這個打過經濟戰,可謂是將楚國折騰得夠嗆。
晉國在賠償物品中列上鹿皮,可不是為了勾起楚國的悲慘迴憶,真就是鹿皮有著廣泛用處,其中之一就是適合用作製造甲胄的內襯。
那玳瑁是什麽東西?它是一種海龜科,現在還沒有被發現中藥的用途,一般用於製作首飾、裝飾品和樂器等等。
必須知曉的事情是楚國並不臨海,他們獲取玳瑁的途徑是壓榨百越人,也能是經由貿易從吳國或越國獲得。
其它的賠償物品中不是糧食最多,其實是銅和布匹。
說白了就是,楚國與晉國相距太遠,糧食越多越難運,運輸期間的消耗也太誇張。
同理,晉國也不會向楚國索要大量的馬、牛、羊,一來是晉國本身不缺,再來就是怎麽運送一樣會是難題。
當然了,晉國可以蠻橫的規定隻有送到地點才算數,運輸期間的損耗由楚國承擔。
問題是楚國絕對不會答應,哪怕答應下來也是在逼迫楚國事後毀諾,提出過分要求的晉國一根毛都得不到。
談判所提出的要求,不是一開始就想逼迫對方拒絕的話,提出的要求要靠譜一些,不對嗎?
“下軍將派人尾隨楚軍?”晉君周問道。
樓令答道:“臣沒有繼續采取軍事行動的意圖,隻是想知道楚軍會撤到哪裏,會不會解散部隊。”
晉君周很快意識到什麽,說道:“楚國君臣不會立刻解散部隊吧?”
兩支交戰的軍隊都爆發了疫病。
聯軍這一邊因為樓令的存在,執行了隔離的政策。
盡管疫病的危害屬於眾所周知,聯軍這邊都有列國貴族對隔離不以為然,楚國那邊恐怕會存在相同的情況。
麵對有列國貴族不以為然的情況,晉國這邊進行了相當力度的幹預。
不是晉國君臣對列國有多好,完全是中原列國的軍隊一旦將疫病帶迴國,極可能最後將疫病傳染到晉國的國內。
隻不過,晉國君臣明白一件事情,陽奉陰違的列國貴族一定會存在。
發生疫病的時候,沒有樓令進行幹預,各國有隔離的政策嗎?史書上沒有相關的記載,且認為是有隔離政策,乃至於執行比隔離更激烈的手段。
關於發生疫病,派兵全村屠光這種事情,史書上有多次的記載。爆發疫病而進行封鎖,該類的操作更多。
根據《春秋公羊傳》中的記載,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3年)齊國境內爆發了波及全國的疫病,隻是齊國並未采取激烈措施,例如國家運轉中斷或是采取隔離。這一次疫情隻波及了魯國,並未傳到其他國家。
不知道是史料缺失,還是什麽情況,反正傳到後世的史書,很難在春秋階段找到波及範圍極廣疫情的記載。
樓令從楚國高層麵對疫病爆發之後采取的舉動,發現楚國高層幾乎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不得不納悶楚國高層是不是沒有傳染病的概念。
如果楚國高層真的沒有那種概念,一旦楚軍不等疫病結束解散部隊,等楚國境內爆發疫病,一定會蔓延到其他國家,屆時根本不是想控製就能夠控製了。
所以,晉國高層正在商討後續的處理辦法,暫時沒有達成共識。
晉君周已經看出樓令比較期待楚國境內會爆發疫病,明白歸於明白,話肯定不會講出來。
有些事情各自在心裏清楚就好,說出來不符合他們的身份。
不說還好。
講了出來卻什麽都沒有幹,傳出去會顯得道德不良。
對於身在高位的人來說,其他文明不清楚,反正在諸夏文明被認為德行有虧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情。
“這一場戰役,我們損失了五萬多人,數量每一天都還在增加。”晉君周說的隻是正規軍人數,將相關輔助人員算進去達到了驚人的八萬。
晉國的人口是多少?不靠譜猜測的話,當前的晉國總人口應該已經是突破五百萬了。
這五百萬人口,包括擴張之後的數量,其中光是樓氏滅掉林胡就獲得十多萬人口,各家族得自秦國近十萬人口,近期再從鄭國獲得十八萬人口;範氏力主針對狄人也為晉國增加了將近三十萬人口,這三十萬狄人不是全歸了範氏;屢次戰勝列國獲得的戰俘數量,等等。
那麽就是說,晉國的五百人口,包含了老晉人和新晉人,也將奴隸算了進去。
有一點,封建時代統計人口,隻是在冊人員,權貴的私奴或佃戶是不在統計數據之內,國家的流民也是非在冊人員。
如果隻算可應征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晉國的人口應該是三百萬左右?
同理,楚國的人口計算標準也是那般,區分廣泛意義上的楚人,以及可征用的楚人和其家屬數量,數字的差距一樣會比較大。
根據現代的最新考古消息顯示,華夏文明的第一次人口統計發生在夏朝,精確到記錄夏朝初年的人口為人。關於這個記錄在皇甫謐(215年-282年)的《曆代帝王世紀》一書之中。
因為數據太過於精確的關係,考慮到夏朝當時的社會條件,很是令人感到難以相信,不知道皇甫謐是從哪裏得到的信息。
有讀過周王室史書的樓令,他倒是知道姬周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發生在什麽時候。
那是發生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 年),周王室與薑戎戰於“千畝”這個地方,落得一個大敗的結局。周王室為了補充兵力,進行“料民”的行動,既是進行人口調查了。
樓令猜測晉國當前的人口約是五百萬。
請注意,隻是樓令的一個猜測,不確認真實性。
樓氏弱小的時候,樓令還能統計家族的人口數量。
等樓氏壯大起來之後,想要進行人口統計的難度增加,樓令隻能大致有一個普,不可能再掌握精確數據了。
一個家族都那樣難搞,何況是一個國家?
反正隻需要知道一點,晉國一戰打完沒了八萬多人,後麵會因為疫病繼續增加損失,可謂是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尤其是折損了大批的正規軍。
因為知道大概的數據,上到晉周這位一國之君,下到小家族的家主,無不覺得損失慘重,認為晉國應該避免近期再啟動大戰,完全是時候該喘口氣了。
當然會有人存在不同意見,其中包括郤錡、郤至和樓令,乃至於是近期得知繼續攻占鄭國城池和土地是為了進行分配的中行偃、士匄、智罃、士魴。
他們是卿大夫,增加更多可提供分配的戰利品,一定是卿位家族獲得更多,必然在貪婪的驅使下謀求繼續擴張。
荀氏、範氏與郤氏、樓氏在擴張上達成共識,更重要的原因是已經得知新攻下的城池和土地是為了分配給他們。
關於重新調動卿位排序,荀氏和範氏則是屬於暫時不知情。
有了看得到又能落入口袋的好處,中行偃立刻不再愛好和平,乃至於變得比郤錡和樓令都要激進。
所以說,一個人將會采取何等立場,真的就是取決於能不能獲得利益。
“諸侯的損失有數據嗎?”晉君周問道。
樓令搖頭說道:“他們有意識在進行隱瞞,我們無法得到準確數據。”
列國的君臣又不傻,他們怎麽可能不試圖對損失情況進行隱瞞或是作假呢。
至於說多報或少報,看哪個國家有什麽意圖吧。
晉君周問道:“諸位卿大夫沒有進行猜測嗎?”
樓令說道:“臣這裏有相關猜測。”
參與戰爭的列國,以宋國的損失最大,他們先被楚軍入侵,後來的交戰是在宋國境內,損失的人口絕對超過十二萬,並且會隨著時間往後推移變得更多,根由是因為疫病的蔓延以及正在攻打鄭國。
宋國前後出動五萬五千左右的正規軍,隻是因為戰爭在宋國境內進行,交戰模式變得不像以前,很難不去波及到非參戰人員。
排在第二的國家是衛國,他們除了出兵參與“楊梁之戰”外,一樣出兵在入侵鄭國,止於目前應該是折損了四萬左右?
損失排在第三的國家是齊國,出征的齊人約有三萬再也迴不去了。
其他國家的人,損失再是輕微也有三分之一的折損,不是戰死便是病死。
要說這一場戰爭哪個國家的損失最為慘重,無疑會是楚國了。
不算戰死或病死的楚人,僅是成為聯軍戰俘的楚人數量就有將近六萬。這些成了戰俘的楚人,其他國家不清楚,反正晉國不會讓楚國贖迴。
要是算上楚軍戰死和病死的人數,到當前為止絕對不會少於八萬,後麵重傷不治和病死的楚人還會再持續增加。
上麵所說的數據是被楚國劃為正規軍的部分。
輔兵人員沒有參戰,交戰期間爆發衝突的死亡情況並不嚴重。
不要忘記疫病已經在楚軍之中蔓延開來,可不會因為不是正規軍就不染病。
樓令有派人盯緊楚軍從營中運輸屍體的情況,大體上根據每一輛車的可裝載數量進行估計,可以粗略判斷交戰期間楚軍病死的輔助人員應該是七萬左右。
因為是輔助人員,身體素質一定比正規軍更差,各種待遇也必定不如正規軍,一旦生病注定就是九死一生。這種情況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
樓令認為宋國以後還有罪受。
會讓樓令產生那種想法,主要是存在的隱患太多。
交戰地點在宋國境內,可能有攜帶病源的人四處逃竄。
雙方掩蓋屍體的時候,掩土可能不厚,一場雨就讓屍體暴露出來、
有宋人來戰場逛遊,染上病帶迴家鄉。
聯軍撤退期間,沿途致使宋人染病。
“戰死和病死的楚人不少於二十一萬?”晉君周聽得個目瞪口呆的表情。
樓令很理解晉君周為什麽會是這樣的表情,說道:“大體上是那樣的數據。”
可能樓令還往少了算,真實數據會更高。
那可是二十一萬人,晉君周當然會被驚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一點,當前多得是人口隻有三五萬的小國,即便是中等強國也就幾十萬人口。強如晉國和楚國可以用於上前線服務戰爭的人,將戰兵和輔兵算進去的數量不可能超過八十萬。
“二十一萬!”晉君周好一會無法從震驚中迴過神來:“楚國至少動用七十多萬人到前線服務這一場戰爭。一下子沒了二十一萬,迴去之後該亂成什麽樣子。”
當初,晉國高層了解楚國動員七十多萬人,講事實就是被楚國鬧出來的動靜嚇了一大跳。
那可不是七十萬人次,真的是動員了七十多萬來迴奔波。
晉國動員的人也不少,包括正規軍在內,動員的人數應該是在四十萬到四十五萬之間?
要是將晉國的一眾盟友一塊算,晉國陣營為了這一場戰爭動員的人數絕對是接近百萬了。
因為參戰和服務於戰爭的人數實在過於龐大,所以這一場“楊梁之戰”注定會是在史書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尷尬的事情是什麽?沒有周王室的戲份。
不對,周王室有戲份,隻不過是在開戰之前,周天子被迫親自到場檢閱了正在南下的晉軍。
“前所未有之大戰……”晉君周目光炯炯地注視著樓令,一副驚歎地說道:“在下軍將的指揮下,戰而勝之。”
事實是那麽迴事沒有錯,話卻不能那麽講。
“此戰乃是在君上的監督之下,中軍將的指揮之中,臣以及諸位同僚共同出力,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樓令不是沒有那個膽子獨攬功勞,純粹就是做人不能做成那樣。
擺幾個事實。
哪怕晉君周沒有起到什麽作用,他是晉國之君,人也到了戰場,榮耀自然該是他最大。
郤錡是晉國的中軍將,一眾卿大夫的老大。
論卿位排序,樓令之上還有郤至和智罃、中行偃。
哪個國家論功勞不是以官職高低去排呢?
說直白點就是,即便什麽屁事都沒有幹,功勞曆來是由領導去享有,實際立功的人能夠獲得分潤就該覺得慶幸了。這個當然不公平,跳不出既有的框架,沒有單幹的資本,又有什麽辦法呢?
有功勞可以獲得分潤已經極好,怕的就是連湯湯水水都粘不到一滴。
這不,才有了員工多努力,好讓老板提法拉利的說法。
更操蛋的事情絕對存在,有功勞是一點粘不上,出事了卻要背鍋。
晉君周能不知道怎麽迴事嗎?他清楚單純因為自己是一國之君得到身份,一定會享有最大的榮譽。
如果既是國君又有足夠的實力,不光會享盡榮譽,還能超出規則去多占便宜。
晉君周盯著樓令看了好一會,沒有看出樓令有任何不滿,衷心地評價道:“下軍將謙虛了。”
或許是存在謙虛吧?
隻是,戰爭並不是單獨由樓氏來打,出兵最多的家族是郤氏,犧牲最大的家族也是郤氏,樓氏的犧牲在一眾卿位家族中最輕,不被誤會謀私就讓樓令知足了。
“我們需要待到夏季下軍才歸國?”晉君周隻是再一次確認。
樓令點頭說道:“軍中有疫情,疫情結束之前決不能歸國。出現疫情的話,一般夏季來臨就會結束,等夏季下旬再迴國,主要是擔憂存在隱患。”
晉君周不解地問道:“為什麽疫病到夏季會結束?”
說結束不盡然,一般是緩解下來,會不會複發還要看來年的情況。
相關的知識對於春秋時代的人卻不具備,甚至到了近現代都沒有被總結出來,要輪到信息時代才總結成為一種科學。
“原來是這樣,寡人以為是為了繼續討伐鄭國。”晉君周說道。
樓令哪裏聽不出晉君周什麽意思,指桑罵槐那是不至於,有意見則是一定的事情。
有些事情心知肚明,真正掌握實力的人不願意提及,其實是在給其他人留體麵。
從楚軍撤退之後,直至到了第七天,一些信息傳到樓令手上,顯示楚軍撤到本土的“頓1”之後,開始有隊伍脫離主力。
得到那種信息的樓令,他知道楚國起碼在夏季到來之前,各地要被疫病肆虐了。
“如果徹底失去控製,比如病毒迭代更新到適應溫暖和潮濕的環境,楚國一定會很慘!”
樓令認為必須針對疫病的事情,要快點拿出相關的方案,要不然一旦列國在秋季又開始出現疫病,晉國也會出現疫情。
大多數國家所不了解的是晉國給楚國提了什麽樣的條件,談判的進度到了哪種程度。
作為中間人的華元一直需要在晉國君臣和楚國君臣之間遞話,他自然知道兩邊的談判展開哪些拉鋸,不過沒有對外進行透露。
為什麽華元能夠有這麽多朋友?不單單是因為華元在宋國的支持下多財多億,跟他本身懂得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的關係更大。
實際上,一個不懂得保守秘密的人,很多人會連假裝是朋友都不願意。
從子庚帶來楚國的態度,到雙方正式互相遞上國書,整個過程進行得非常快,隻用三天就完成了全部的流程。
這一次沒有“弭兵會盟”的形式,國書的內容也不牽扯到其它,單純就是確認“楊梁之戰”分出誰勝誰負。
因為性質是那樣的關係,與其說是國書,不如說是簽訂投降書。
“沒有相關的儀式,兩國在近幾年內一定會再次爆發大戰。”——這是兩國高層都能夠意識到的事情。
晉國打贏了“楊梁之戰”這一場戰役,高層並不認為贏得輕鬆。
楚國打輸了“楊梁之戰”這場幾乎動用舉國之力的戰役,他們的高層並未輸得心服口服,認定有太多的其它因素才導致己方戰敗,其中包括爆發嚴重的疫病。
其實,對於楚國來講就不存在什麽輸得心服口服。
曆史上,享國八百二十三年的楚國,無論到底是為什麽而打輸,沒有一次承認輸得心服口服的例子。
發生在“楊梁”的戰役以楚軍主動撤退而結束。
“他們真會送來後續的賠償嗎?”晉君周遙視正在撤退的楚軍,提出這個問題。
樓令可不敢說楚國一定會守諾。
要是楚國站在優勢地位,他們會很有契約精神。
換作楚國處在劣勢的一方,世人會見識到什麽叫作楚國的蠻夷行為。
“我們得到了第一批賠償,包括三萬七千個戰俘,將近十三萬石的各類糧食,六千匹馬和三千頭牛、三萬隻羊,以及將近六萬件的兵器和五千匹布。”樓令說道。
那些物資之中,絕大多數是楚軍攜帶北上的輜重。
三萬七千的戰俘不是交戰中被俘的楚軍,他們是後麵被挑出來的人員,目下被留在楚軍建造的營地由晉軍看管著進行隔離。
因為是晉軍派人去挑選的關係,不存在楚國刻意全部留下傷患和病號,隻是很難避免會存在傷患或病號,隻是數量應該不會多。
正在爆發疫病,肯定是要先進行隔離,不可能如以往那般處置。
因為楚軍撤離期間並未帶走全部的傷患和病號,所以留在營地的楚人不止三萬七千,實際數量是四萬四千餘人。多出來的楚人都是重傷和病得極重的人員。
在怎麽處理楚軍留下的重傷員和重病號方麵,聯軍高層進行了商討,一同得出的結論是如楚國高層的做法。
什麽做法?就是放棄救治。
殘酷嗎?以現實條件而論,行為當然顯得殘酷,隻是受限於能力有限下的選擇。
講事實就是,聯軍要是真的仁慈,應該連人帶營區一塊放火焚燒,給予無法救治的那些人一個痛快。
盡管知道怎麽會顯得仁慈一些,聯軍之中沒有人進行提議。
有時候仁慈不是仁慈,殘酷也不是殘酷,人世間的荒謬就在於此。
晉君周以為樓令講第一批得到的賠償是安慰哪怕楚國毀諾,起碼聯軍得到了一批戰利品。
至於說對重傷員和重病號的處置?理智告訴晉君周一個字都別提。
國書之上所羅列楚國需要賠償的物品挺多,大多數是楚國當地的特產,例如玳瑁和鹿皮。
啊?鹿皮是楚國的特產?的確是的,還是梅花鹿。
楚國之外的列國區域當然有鹿,隻是數量方麵不如楚國境內多。
關於梅花鹿的鹿皮,齊國曾經用楚國的這個打過經濟戰,可謂是將楚國折騰得夠嗆。
晉國在賠償物品中列上鹿皮,可不是為了勾起楚國的悲慘迴憶,真就是鹿皮有著廣泛用處,其中之一就是適合用作製造甲胄的內襯。
那玳瑁是什麽東西?它是一種海龜科,現在還沒有被發現中藥的用途,一般用於製作首飾、裝飾品和樂器等等。
必須知曉的事情是楚國並不臨海,他們獲取玳瑁的途徑是壓榨百越人,也能是經由貿易從吳國或越國獲得。
其它的賠償物品中不是糧食最多,其實是銅和布匹。
說白了就是,楚國與晉國相距太遠,糧食越多越難運,運輸期間的消耗也太誇張。
同理,晉國也不會向楚國索要大量的馬、牛、羊,一來是晉國本身不缺,再來就是怎麽運送一樣會是難題。
當然了,晉國可以蠻橫的規定隻有送到地點才算數,運輸期間的損耗由楚國承擔。
問題是楚國絕對不會答應,哪怕答應下來也是在逼迫楚國事後毀諾,提出過分要求的晉國一根毛都得不到。
談判所提出的要求,不是一開始就想逼迫對方拒絕的話,提出的要求要靠譜一些,不對嗎?
“下軍將派人尾隨楚軍?”晉君周問道。
樓令答道:“臣沒有繼續采取軍事行動的意圖,隻是想知道楚軍會撤到哪裏,會不會解散部隊。”
晉君周很快意識到什麽,說道:“楚國君臣不會立刻解散部隊吧?”
兩支交戰的軍隊都爆發了疫病。
聯軍這一邊因為樓令的存在,執行了隔離的政策。
盡管疫病的危害屬於眾所周知,聯軍這邊都有列國貴族對隔離不以為然,楚國那邊恐怕會存在相同的情況。
麵對有列國貴族不以為然的情況,晉國這邊進行了相當力度的幹預。
不是晉國君臣對列國有多好,完全是中原列國的軍隊一旦將疫病帶迴國,極可能最後將疫病傳染到晉國的國內。
隻不過,晉國君臣明白一件事情,陽奉陰違的列國貴族一定會存在。
發生疫病的時候,沒有樓令進行幹預,各國有隔離的政策嗎?史書上沒有相關的記載,且認為是有隔離政策,乃至於執行比隔離更激烈的手段。
關於發生疫病,派兵全村屠光這種事情,史書上有多次的記載。爆發疫病而進行封鎖,該類的操作更多。
根據《春秋公羊傳》中的記載,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3年)齊國境內爆發了波及全國的疫病,隻是齊國並未采取激烈措施,例如國家運轉中斷或是采取隔離。這一次疫情隻波及了魯國,並未傳到其他國家。
不知道是史料缺失,還是什麽情況,反正傳到後世的史書,很難在春秋階段找到波及範圍極廣疫情的記載。
樓令從楚國高層麵對疫病爆發之後采取的舉動,發現楚國高層幾乎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不得不納悶楚國高層是不是沒有傳染病的概念。
如果楚國高層真的沒有那種概念,一旦楚軍不等疫病結束解散部隊,等楚國境內爆發疫病,一定會蔓延到其他國家,屆時根本不是想控製就能夠控製了。
所以,晉國高層正在商討後續的處理辦法,暫時沒有達成共識。
晉君周已經看出樓令比較期待楚國境內會爆發疫病,明白歸於明白,話肯定不會講出來。
有些事情各自在心裏清楚就好,說出來不符合他們的身份。
不說還好。
講了出來卻什麽都沒有幹,傳出去會顯得道德不良。
對於身在高位的人來說,其他文明不清楚,反正在諸夏文明被認為德行有虧是一件極其嚴重的事情。
“這一場戰役,我們損失了五萬多人,數量每一天都還在增加。”晉君周說的隻是正規軍人數,將相關輔助人員算進去達到了驚人的八萬。
晉國的人口是多少?不靠譜猜測的話,當前的晉國總人口應該已經是突破五百萬了。
這五百萬人口,包括擴張之後的數量,其中光是樓氏滅掉林胡就獲得十多萬人口,各家族得自秦國近十萬人口,近期再從鄭國獲得十八萬人口;範氏力主針對狄人也為晉國增加了將近三十萬人口,這三十萬狄人不是全歸了範氏;屢次戰勝列國獲得的戰俘數量,等等。
那麽就是說,晉國的五百人口,包含了老晉人和新晉人,也將奴隸算了進去。
有一點,封建時代統計人口,隻是在冊人員,權貴的私奴或佃戶是不在統計數據之內,國家的流民也是非在冊人員。
如果隻算可應征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晉國的人口應該是三百萬左右?
同理,楚國的人口計算標準也是那般,區分廣泛意義上的楚人,以及可征用的楚人和其家屬數量,數字的差距一樣會比較大。
根據現代的最新考古消息顯示,華夏文明的第一次人口統計發生在夏朝,精確到記錄夏朝初年的人口為人。關於這個記錄在皇甫謐(215年-282年)的《曆代帝王世紀》一書之中。
因為數據太過於精確的關係,考慮到夏朝當時的社會條件,很是令人感到難以相信,不知道皇甫謐是從哪裏得到的信息。
有讀過周王室史書的樓令,他倒是知道姬周的第一次人口普查發生在什麽時候。
那是發生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 年),周王室與薑戎戰於“千畝”這個地方,落得一個大敗的結局。周王室為了補充兵力,進行“料民”的行動,既是進行人口調查了。
樓令猜測晉國當前的人口約是五百萬。
請注意,隻是樓令的一個猜測,不確認真實性。
樓氏弱小的時候,樓令還能統計家族的人口數量。
等樓氏壯大起來之後,想要進行人口統計的難度增加,樓令隻能大致有一個普,不可能再掌握精確數據了。
一個家族都那樣難搞,何況是一個國家?
反正隻需要知道一點,晉國一戰打完沒了八萬多人,後麵會因為疫病繼續增加損失,可謂是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尤其是折損了大批的正規軍。
因為知道大概的數據,上到晉周這位一國之君,下到小家族的家主,無不覺得損失慘重,認為晉國應該避免近期再啟動大戰,完全是時候該喘口氣了。
當然會有人存在不同意見,其中包括郤錡、郤至和樓令,乃至於是近期得知繼續攻占鄭國城池和土地是為了進行分配的中行偃、士匄、智罃、士魴。
他們是卿大夫,增加更多可提供分配的戰利品,一定是卿位家族獲得更多,必然在貪婪的驅使下謀求繼續擴張。
荀氏、範氏與郤氏、樓氏在擴張上達成共識,更重要的原因是已經得知新攻下的城池和土地是為了分配給他們。
關於重新調動卿位排序,荀氏和範氏則是屬於暫時不知情。
有了看得到又能落入口袋的好處,中行偃立刻不再愛好和平,乃至於變得比郤錡和樓令都要激進。
所以說,一個人將會采取何等立場,真的就是取決於能不能獲得利益。
“諸侯的損失有數據嗎?”晉君周問道。
樓令搖頭說道:“他們有意識在進行隱瞞,我們無法得到準確數據。”
列國的君臣又不傻,他們怎麽可能不試圖對損失情況進行隱瞞或是作假呢。
至於說多報或少報,看哪個國家有什麽意圖吧。
晉君周問道:“諸位卿大夫沒有進行猜測嗎?”
樓令說道:“臣這裏有相關猜測。”
參與戰爭的列國,以宋國的損失最大,他們先被楚軍入侵,後來的交戰是在宋國境內,損失的人口絕對超過十二萬,並且會隨著時間往後推移變得更多,根由是因為疫病的蔓延以及正在攻打鄭國。
宋國前後出動五萬五千左右的正規軍,隻是因為戰爭在宋國境內進行,交戰模式變得不像以前,很難不去波及到非參戰人員。
排在第二的國家是衛國,他們除了出兵參與“楊梁之戰”外,一樣出兵在入侵鄭國,止於目前應該是折損了四萬左右?
損失排在第三的國家是齊國,出征的齊人約有三萬再也迴不去了。
其他國家的人,損失再是輕微也有三分之一的折損,不是戰死便是病死。
要說這一場戰爭哪個國家的損失最為慘重,無疑會是楚國了。
不算戰死或病死的楚人,僅是成為聯軍戰俘的楚人數量就有將近六萬。這些成了戰俘的楚人,其他國家不清楚,反正晉國不會讓楚國贖迴。
要是算上楚軍戰死和病死的人數,到當前為止絕對不會少於八萬,後麵重傷不治和病死的楚人還會再持續增加。
上麵所說的數據是被楚國劃為正規軍的部分。
輔兵人員沒有參戰,交戰期間爆發衝突的死亡情況並不嚴重。
不要忘記疫病已經在楚軍之中蔓延開來,可不會因為不是正規軍就不染病。
樓令有派人盯緊楚軍從營中運輸屍體的情況,大體上根據每一輛車的可裝載數量進行估計,可以粗略判斷交戰期間楚軍病死的輔助人員應該是七萬左右。
因為是輔助人員,身體素質一定比正規軍更差,各種待遇也必定不如正規軍,一旦生病注定就是九死一生。這種情況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一樣。
樓令認為宋國以後還有罪受。
會讓樓令產生那種想法,主要是存在的隱患太多。
交戰地點在宋國境內,可能有攜帶病源的人四處逃竄。
雙方掩蓋屍體的時候,掩土可能不厚,一場雨就讓屍體暴露出來、
有宋人來戰場逛遊,染上病帶迴家鄉。
聯軍撤退期間,沿途致使宋人染病。
“戰死和病死的楚人不少於二十一萬?”晉君周聽得個目瞪口呆的表情。
樓令很理解晉君周為什麽會是這樣的表情,說道:“大體上是那樣的數據。”
可能樓令還往少了算,真實數據會更高。
那可是二十一萬人,晉君周當然會被驚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一點,當前多得是人口隻有三五萬的小國,即便是中等強國也就幾十萬人口。強如晉國和楚國可以用於上前線服務戰爭的人,將戰兵和輔兵算進去的數量不可能超過八十萬。
“二十一萬!”晉君周好一會無法從震驚中迴過神來:“楚國至少動用七十多萬人到前線服務這一場戰爭。一下子沒了二十一萬,迴去之後該亂成什麽樣子。”
當初,晉國高層了解楚國動員七十多萬人,講事實就是被楚國鬧出來的動靜嚇了一大跳。
那可不是七十萬人次,真的是動員了七十多萬來迴奔波。
晉國動員的人也不少,包括正規軍在內,動員的人數應該是在四十萬到四十五萬之間?
要是將晉國的一眾盟友一塊算,晉國陣營為了這一場戰爭動員的人數絕對是接近百萬了。
因為參戰和服務於戰爭的人數實在過於龐大,所以這一場“楊梁之戰”注定會是在史書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尷尬的事情是什麽?沒有周王室的戲份。
不對,周王室有戲份,隻不過是在開戰之前,周天子被迫親自到場檢閱了正在南下的晉軍。
“前所未有之大戰……”晉君周目光炯炯地注視著樓令,一副驚歎地說道:“在下軍將的指揮下,戰而勝之。”
事實是那麽迴事沒有錯,話卻不能那麽講。
“此戰乃是在君上的監督之下,中軍將的指揮之中,臣以及諸位同僚共同出力,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樓令不是沒有那個膽子獨攬功勞,純粹就是做人不能做成那樣。
擺幾個事實。
哪怕晉君周沒有起到什麽作用,他是晉國之君,人也到了戰場,榮耀自然該是他最大。
郤錡是晉國的中軍將,一眾卿大夫的老大。
論卿位排序,樓令之上還有郤至和智罃、中行偃。
哪個國家論功勞不是以官職高低去排呢?
說直白點就是,即便什麽屁事都沒有幹,功勞曆來是由領導去享有,實際立功的人能夠獲得分潤就該覺得慶幸了。這個當然不公平,跳不出既有的框架,沒有單幹的資本,又有什麽辦法呢?
有功勞可以獲得分潤已經極好,怕的就是連湯湯水水都粘不到一滴。
這不,才有了員工多努力,好讓老板提法拉利的說法。
更操蛋的事情絕對存在,有功勞是一點粘不上,出事了卻要背鍋。
晉君周能不知道怎麽迴事嗎?他清楚單純因為自己是一國之君得到身份,一定會享有最大的榮譽。
如果既是國君又有足夠的實力,不光會享盡榮譽,還能超出規則去多占便宜。
晉君周盯著樓令看了好一會,沒有看出樓令有任何不滿,衷心地評價道:“下軍將謙虛了。”
或許是存在謙虛吧?
隻是,戰爭並不是單獨由樓氏來打,出兵最多的家族是郤氏,犧牲最大的家族也是郤氏,樓氏的犧牲在一眾卿位家族中最輕,不被誤會謀私就讓樓令知足了。
“我們需要待到夏季下軍才歸國?”晉君周隻是再一次確認。
樓令點頭說道:“軍中有疫情,疫情結束之前決不能歸國。出現疫情的話,一般夏季來臨就會結束,等夏季下旬再迴國,主要是擔憂存在隱患。”
晉君周不解地問道:“為什麽疫病到夏季會結束?”
說結束不盡然,一般是緩解下來,會不會複發還要看來年的情況。
相關的知識對於春秋時代的人卻不具備,甚至到了近現代都沒有被總結出來,要輪到信息時代才總結成為一種科學。
“原來是這樣,寡人以為是為了繼續討伐鄭國。”晉君周說道。
樓令哪裏聽不出晉君周什麽意思,指桑罵槐那是不至於,有意見則是一定的事情。
有些事情心知肚明,真正掌握實力的人不願意提及,其實是在給其他人留體麵。
從楚軍撤退之後,直至到了第七天,一些信息傳到樓令手上,顯示楚軍撤到本土的“頓1”之後,開始有隊伍脫離主力。
得到那種信息的樓令,他知道楚國起碼在夏季到來之前,各地要被疫病肆虐了。
“如果徹底失去控製,比如病毒迭代更新到適應溫暖和潮濕的環境,楚國一定會很慘!”
樓令認為必須針對疫病的事情,要快點拿出相關的方案,要不然一旦列國在秋季又開始出現疫病,晉國也會出現疫情。